第442章 滿清的抗議

1844年12月的北京,格外的寒冷。原本冬季就是北京城最蕭條的時候,但今年的冬天,北京城顯得更加的蕭索。雖然和中國簽署和平條約已經兩年了,但是兩年來,滿清不僅沒有能夠重振旗鼓,反而更顯得日薄西山了。爲了能夠和中華帝國相抗衡,滿清拼了命的加強軍事方面的開支,這嚴重的損害了滿清的經濟。加之大量的勞動力被強行徵募到了軍隊當中,造成了大量的田地荒蕪。可以預見,要不了多久,恐怕不用中華帝國來攻打,滿清自己就崩潰了。

只不過,滿清的統治者們,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依舊沉湎於滿清昔日的榮光,以及越來越強大的軍事實力上面。這兩年來,滿清成功的訓練了上百萬的新軍。當然,完成訓練的,到目前爲止僅有一半而已。剩餘的一半,還在進行訓練。以及,等候來自於英國的軍事裝備。

爲了發展軍備,滿清不僅一次又一次的增加稅收,還向英國以高額的利息借了大筆的款項。現在的滿清政府,早已經債臺高築了,單單欠英國人就有上千萬的英鎊。不過,滿清將一切的希望都放在了打敗中華帝國身上,只要能夠打敗中華帝國,那麼,就能夠從富有的中華帝國身上獲得大量的好處。不要說償還欠應該的債務,滿清更是能夠憑藉中華帝國打下的底子。一躍成爲世界級的強國之一。

這就是滿清的統治者們的春秋大夢,他們也希望,要實現這樣的夢想。非常的困難。不過,對於滿清來說,他們已經沒有退路了。如果他們不奮起反抗的話,中華帝國遲早都會消滅他們的。既然早晚都是死,還不如奮力拼搏一把,或許還會有一點機會。這是一種賭徒心態,但不管是滿清的攝政王愛新覺羅.綿愉。還是一干軍機大臣們,都把希望寄託在這場賭博上面去了。贏了,滿清就能夠實現中興。如果輸掉了。那麼,滿清也不過早一點被滅亡而已。這對於他們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好的。

同治帝雖然是名義上的皇帝,但是。現在的朝政大權完全在攝政王愛新覺羅.綿愉和以文慶爲首的一干軍機大臣手中。同治帝只不過是一個傀儡皇帝而已。甚至連朝會。同治帝都懶得參加了,紫禁城的金鑾殿上的龍椅,嚐嚐是空無一人的。只有龍椅邊上的椅子上,坐着大清朝的攝政王。剛開始的時候,還有一些以忠臣自居的人,抨擊攝政王等人壓迫皇帝,但是,久而久之。大家也就都習慣了。

紫禁城的上書房,成爲了攝政王愛新覺羅.綿愉和一干軍機大臣們商討國事的地方。雖然。愛新覺羅.綿愉非常渴望能夠成爲滿清真正的皇帝,但是他知道,這是急不來的。如果滿清能夠打敗中華帝國的話,憑藉這巨大的功勞,他可以水到渠成的逼迫同治帝禪位於他。如果輸掉的話,滿清都將不復存在了,那自然也就不會再有滿清的皇帝了,他就算再爭,也是沒有用的。當下最重要的事,就是確保滿清能夠在將來的戰爭當中打敗中華帝國,這纔是滿清以及他們這些統治者面臨的最大的難題。

“攝政王殿下,朝鮮方面傳來急報。中國◎軍隊在仁川登陸了,正在向漢城進軍。朝鮮王李烉請求朝廷增援他們。否則的話,單單以朝鮮的實力,根本無法和中華帝國的軍隊相抗衡的。”軍機大臣賽尚阿說道。在一干軍機大臣當中,賽尚阿可是負責對外的事務。

“朝鮮是我大清的屬國,中國◎軍隊卻隨意的攻伐,這簡直就是沒有把大清放在眼裡啊!攝政王殿下,我們不能夠再沉默下去了,我們必須要給中國◎軍隊凌厲的反擊才行。”軍機大臣潘世恩說道。雖然潘世恩年事已高了,並且早就有傳聞他將要行將就木了。但是沒想到,這老頭這兩年卻越活越精神了,前幾天還新討了一房才14歲的小妾,做了一回一枝梨花壓海棠的風流韻事。

攝政王愛新覺羅.綿愉不由得皺了皺眉頭,雖然,他也非常痛恨中華帝國的行爲,但是,怎麼反擊?難不成要和中華帝國開戰嗎?上一次滿清已經輸的一敗塗地了。現在都還沒有恢復元氣。如果再一次被打敗的話,那滿清還不得把所有的籌碼都輸的一乾二淨啊!到時候,滿清還拿什麼去和中華帝國爭?

“文大人,你怎麼看?”攝政王愛新覺羅綿愉問道。他能夠成爲攝政王,這其中少不了文慶的支持。而文慶也成爲了首席軍機大臣,權柄之盛,無人能比。

“殿下,朝鮮只不過是一個彈丸小國而已,對我大清來說,並沒有太大的用處。現在還不是和中華帝國開戰的最佳時機,絕不能現在就和中華帝國,小不忍則亂大謀啊!”文慶說道。雖然,屬國被中華帝國攻打,有損大清朝的臉面。但臉面無光也總比國家被滅的好吧!

“文大人,你這是什麼話?大清的尊嚴難道就不重要了嗎?中華帝國現在能夠攻打朝鮮,他日就能夠直接撕破當初的條約,對大清動手。我們現在必須對中華帝國保持強硬才行,讓他們知道,我大清也不是好欺負的!”軍機大臣穆彰阿義正詞嚴的說道。

“裕大人,如果我們現在和中華帝國開戰的話,我們有勝算嗎?”攝政王愛新覺羅.綿愉問道。

“殿下,如果現在開戰的話,我們沒有半點勝算!”軍機大臣兼兵部尚書裕誠說道。

“什麼?沒有半點勝算。新軍建設了足足兩年了,花了這麼多的銀子,居然還沒有半點勝算?兵部這是在幹什麼?攝政王殿下,奴才懇請殿下治裕誠瀆職之罪!”軍機大臣穆彰阿頓時就跳了起來。

攝政王愛新覺羅.綿愉沒有理會穆彰阿,而是問道:“裕大人,詳細的說說吧!”

“是,殿下。”裕誠不屑的看了穆彰阿一眼,然後說道:“目前我大清的新華軍已經建設了五十萬人。但剩餘的五十萬人,還在訓練當中。加之我們向英國人購買的武器還沒有運抵。剩餘的五十萬人,估計要明年年底才能夠訓練完。現在中華帝國的軍隊已經有七十多萬了。並且,他們的武器裝備全部是自己製造的,性能比英國人的武器裝備還要厲害。因此,如果現在就開戰的話,我們沒有半點的勝算!”

攝政王愛新覺羅.綿愉點了點頭,滿清和中華帝國在工業上的差距,他也非常的清楚。一窮二白的滿清,連子彈都要向英國購買。而中華帝國,不管是步槍還是大炮,疑惑是海面上的戰艦,全部都是自己建造的。性能更是屬於世界一流的水平。在這方面,滿清根本就無法和中華帝國相比。

裕誠說的都是真的,這雖然讓人有些難以接受,但事實就是如此。穆彰阿和潘世恩兩人,也都閉嘴不言了。他們兩人也不是傻子,如果滿清一旦戰敗的話,他們兩人也只有死路一條。作爲滿清的高級官員,他們和滿清的命運,已經是綁在一起的了。

“如果新軍訓練完成之後,我們能夠擊敗中華帝國嗎?”攝政王愛新覺羅.綿愉問道。

“殿下,如果新軍能夠完成訓練的話,我們至少有五成的把握擊敗中華帝國。首先,我們的兵力比他們多三十萬。另外,中華帝國還有南洋等地需要駐守,而大清則可以集中全力來攻打他們。第三,中華帝國雖然強大,但他們樹敵太多。英國依舊是世界的頭號強國。如果我們和中華帝國開戰的時候,英國能夠從海上進攻中華帝國的話,那我們的勝算就要大得多了。”裕誠分析道。

攝政王愛新覺羅.綿愉和其他的軍機大臣們,聽的連連點頭。他們很認可裕誠的分析,這也是他們的信心所在。滿清雖然越來越糟糕了,但是他們都相信,要不了多久,滿清就能夠重新崛起的。只要能夠打敗中華帝國,然後全盤接收中華帝國留下的財富和工業基礎,滿清就能夠浴火重生了!

“殿下,因此我認爲,我們現在不宜和中華帝國爆發衝突,這對於我們今後的戰略,是非常不利的!”軍機大臣文慶說道。

“嗯!我們還得繼續隱忍一段時間才行!”攝政王愛新覺羅.綿愉說道。

“殿下,那我們也不能什麼都不做吧?這樣的話,中華帝國只會覺得我們更好欺負的。”軍機大臣潘世恩說道。

“找個時間,約見一下中華帝國駐北京的公使,向他們表達大清的抗議吧!”攝政王愛新覺羅.綿愉說道。

“殿下,我們還得加強東北的防禦才行。否則的話,中華帝國從朝鮮出兵,就能夠直接威脅到東北了!”軍機大臣裕誠說道。

第414章 燃燒的江戶第423章 幕府覆滅第121章 步子太大扯到蛋第935章 對抗加劇第282章 反擊第一戰第23章 勢力擴張第613章 中原決戰第896章 藉口第1507章 激烈碰撞第1230章 豐碩戰果第192章 入侵文萊第1212章 最後的決戰第935章 對抗加劇第54章 拉出去斃了第486章 戰局糜爛第320章 談判破裂第871章 反對的聲音第1338章 放任第736章 血腥報復第254章 席捲廣東第784章 叛亂第74章 **第711章 大戰再起第497章 反擊開始第1128章 大包圍第508章 震撼第361章 新皇登基第324章 開戰理由第924章 脣槍舌劍第748章 主力到達第829章 紐約海戰第70章 洗乾淨脖子等着第34章 主動出擊第586章 突破鴨綠江第752章 切斷後勤第1418章 鎮壓第440章 朝鮮滅亡第454章 英國的勝利第1100章 優勢第1406章 航空母艦第1471章 復仇之戰第583章 光復武漢三鎮第1264章 新的秩序第470章 大英帝國的決心第1335章 尊王攘夷第48章 兵敗如山倒第785章 平叛第509章 運河構想第1245章 四十億賠款第1399章 沒落的帝國第956章 戰爭導火索第848章 勒索第208章 打懵了第772章 沙皇之死第36章 族滅第304章 兵臨城下第50章 新華國第1376章 圖謀奧斯曼帝國第816章 不得不低頭第1106章 大勝第1235章 同化美國第1165章 如何處置法國第1052章 印度攻略第1075章 倒黴的西班牙人第362章 求和第1353章 海軍崛起第740章 一線生機第1050章 雙贏第85章 新華危機第1304章 德國人的目標第1351章 流亡政府第582章 圍殲第880章 挑釁第1483章 狂飆突進第120章 戰爭威脅第730章 統一第631章 自找出路第1087章 失敗的危險第236章 封鎖珠江口第963章 世界大戰爆發第469章 入緬參戰第142章 利益至上第1072章 必須反擊第1042章 反擊第1140章 全線突破第87章 損失慘重第950章 太子大婚第511章 找死第820章 輕鬆登陸第1504章 全部擊沉第705章 艦隊來了第834章 慘敗第1542章 俄國使者第1014章 喘息之機第436章 目標棒子國第832章 聖迭戈攻防戰第809章 章 慘敗!第1274章 破交戰第736章 血腥報復第226章 不容忽視的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