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見沙摩柯和魏延安靜下來了,便滿意的站迴廊下。他轉頭看向草堂之上,忽然看見諸葛亮翻身似乎醒了!劉備大喜,他整頓了一下衣服,剛想上前行禮,只見諸葛亮翻完身臉朝裡又睡着了!劉備有些無奈,童子見劉備似乎有些不耐煩就想進去喊醒諸葛亮。劉備看見童子的動作,趕緊拉住他說:“切勿驚動先生!”劉備都等這麼久了,難道還在乎這點時間麼!
童子見劉備不讓喊,他也沒必要驚動諸葛亮,而且諸葛亮也交代過,若是劉備讓他喊,他再喊,劉備不讓,他就別喊。現在劉備願意等,童子沒道理制止他。就這樣,劉備又站了一個多時辰,本來劉備是中午到的,現在都已經接近黃昏了!看着慢慢下垂的夕陽,沙摩柯和魏延的臉色越來越寒,終於劉備聽見草堂上響起了吟詩的聲音。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童子一聽就知道是諸葛亮醒了,這也是諸葛亮和他定好的暗號,不然哪有人這麼做作,剛睡醒就吟詩!童子一進去,諸葛亮就問道:“有俗客來否?”他完全是明知故問,劉備都來了好幾趟,剛纔沙摩柯又那麼大聲音,只要他不是耳聾耳鳴都不可能不知道有沒有人來訪。
童子心中暗笑,臉上卻很嚴肅的說:“劉皇叔在此立候多時了!”
“何不早報!”諸葛亮呵斥了童子一句,然後不知道是對堂外的劉備,還是對堂內的童子說:“容我更衣相見!”說完,諸葛亮轉入後堂,又過了好半晌才走出來迎接劉備。
劉備見諸葛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不禁在心中感慨萬分。不過,感慨歸感慨,他還是及時的下拜道:“漢室末胄、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昨兩次晉謁,不得一見,已書賤名於文幾,未審得入覽否?”
劉備客氣,諸葛亮更客氣,只聽諸葛亮回答道:“南陽野人,疏懶性成,屢蒙將軍枉臨,不勝愧赧。”二人敘完禮,分賓主而坐,童子獻茶。
劉備和諸葛亮端起茶抿了一口,諸葛亮笑道:“昨天我看見將軍的書信,果然是憂國憂民,可是我年輕識淺,恐怕不能給將軍什麼好意見!”
孔明的推脫本就在劉備的意料之中,劉備笑道:“水鏡先生的話,伊籍的推薦,難道會錯麼?還望先生不吝賜教!”
孔明笑道:“德*、機伯,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談天下事?二公謬舉矣。將軍奈何舍美玉而求頑石乎?”
“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爲念,開備愚魯而賜教。”劉備見諸葛亮一再推辭,自然不甘心,於是一頂大帽子扣在了他的頭上!
雖然劉備給諸葛亮扣了一頂,可是諸葛亮的態度一點都沒有變,寵辱不驚是一個謀士最基本的條件,何況諸葛亮這種頂級謀士。不過,諸葛亮早已經傾心劉備,他的冷漠和推辭只是擡高自己身價的籌碼。諸葛亮笑問道:“願聞將軍之志!”
諸葛亮問的可就高明瞭,若是劉備說的好,基本上能夠打動諸葛亮,若是說的不好,可就和諸葛亮無緣了!劉備決定實話實說,這樣比花言巧語更打動人。可是實話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聽的,而且劉備的實話會暴露他的野心,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屏退左右僕役,才拉近自己和諸葛亮的距離說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我不量力,想要伸大義於天下,可惜智術淺短,迄今沒有成就。只希望先生能開解我的疑難,解救我於危局,那就是我的大幸了!”
劉備以誠相待正好打中孔明的心,諸葛亮要的就是劉備的誠心!只見諸葛亮起身沉吟了一下說:“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呂峰一家獨大,竟壓制住數家諸侯,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呂峰獨霸司並涼三州,挾天子以令諸侯,居然使中原諸侯皆不得擴張,由此觀之,中原必屬呂峰,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氏兄弟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爲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闇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爲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說完,諸葛亮命童子取出一軸畫掛於中堂,他指着畫對劉備說:“這是西川五十四州之圖。將軍欲成霸業,北讓呂峰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爲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
劉備都是過一天算一天,什麼時候聽過這樣的戰略規劃!他激動的離開座位對諸葛亮拜道:“聞先生之言,讓我頓開茅塞,如撥雲霧而睹青天,可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都是漢室宗親,我怎麼能忍心奪他們的基業?”
諸葛亮笑道:“劉表已死,劉表之子一個毫無才能,一個年幼無依,我夜觀天象,劉琦與劉琮皆短命之人,至於劉璋,他不是守業之主,不久以後益州必屬於將軍!”
劉備聽完諸葛亮的話激動萬分,他立刻對諸葛亮行了一個大禮。劉備覺得自己沒白跑這三次。諸葛亮沒出茅廬就已經知道三分天下,就憑這份戰略眼光,讓他再多等些日子,多跑幾趟,他也願意!
(《隆中對》實在太經典了,雖然有人說它不太符合實際,但是它卻是清風比較喜歡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