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

在之上我們說到了心理學,心理學分好幾種,普通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 學習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 人格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變態心理學 生理心理學 動物心理學 實驗心理學 ,在我們面多這麼多心理學的時候我們看了會頭痛,在心理學的世界裡還有一門是讀心術,我們要看一個人,是從他的眼睛裡看,通常,有一種是在寂寞的人眼裡,世界是活的,這個

換句話說,在偵測‘某件東西是否有生命’時,人們變得更加敏感,這反映出他們不願意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社交機會,希望能夠擴大自己的社交網絡。”主要研究者、達特茅斯學院心理學家Katherine Powers解釋道。

Power表示,這項研究不僅增進了我們對於面孔識別、想法識別、社會交流機制和原理的瞭解,而且還對研究新時代下的“新關係”,諸如人類與寵物的關係,人類與虛擬世界人物的關係(譯者注:例如動漫、電腦遊戲中的人物),人類與科技產品的關係(譯者注:例如手機、電腦、機器人之類),提供了新的思路。

社會聯繫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感覺到處於與他人的社會聯繫之中,對個體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當人們感到與他人的社會聯繫變少了的時候(即“社交疏離”),會迫切地嘗試重建社會聯繫。

“人類作爲一種社會性動物,有着與生俱來的、關注他人和被他人關注的本能,”Powers說,“我們想要知道,這種本能如何影響最基礎層面的社會性知覺(social perception),即判斷一張人臉是否是真人的臉(譯者注:如果判斷爲真人的話,就意味着對方是潛在的、可以建立社會聯繫的對象)。”

研究人員運用電腦技術人工合成了一系列“臉”,事實上,這些“臉”是從假人的臉(塑料娃娃)到真人的臉的連續遞進,換句話說,“臉”的真實程度從0%到100%不等。研究人員同時製作了男人的“臉”和女人的“臉”用於測試。

30名大學生參加了實驗,實驗中,他們被隨機展示不同真實程度的“臉”,然後被要求判斷這些“臉”是真人的臉還是假人的臉。之後,他們還填寫了一份問卷,問卷中含有諸如“我希望別人接受我”之類的題目,用於測量被試對建立社會聯繫的渴望程度。

研究結果顯示,越渴望建立社會聯繫的人,在判斷“臉”是否是真人的臉時的閾值越低,換句話說,他們越容易將“臉”判斷爲真人的臉。

爲了檢驗兩者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係,研究人員進而開展了第二個實驗,在這個實驗中,研究人員操縱了被試對社會聯繫的感覺。

第二個實驗中,另一羣大學生被試首先被要求填寫一份“人格測量問卷”,接着,被試得到了研究人員提供的、所謂的“測量反饋結果”(實際上這些“反饋”都是事先編好的,並且隨機分配給被試)。一部分被試被告知,根據“結果”,他們在未來會煢煢孑立,註定孤獨一生,另一部分被試被告知,根據“結果”,他們在未來會朋友遍天下,四海之內皆兄弟。最後,這些被試參與了判斷“臉”實驗。

與實驗預期一致,相比被告知“會有許多朋友”的被試而言,那些被告知“註定沒朋友”的被試,在判斷“臉”時,更容易將之判斷爲真人的臉。

過去的研究顯示,人類在判斷“臉”的真實性的時候,通常會格外謹慎。但是,這項研究發現,人類判斷“臉”的謹慎程度會受到建立社交聯繫渴望的影響。

“本研究揭示,人類對於人臉的感知能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Powers說,“哪怕兩個人看到的是同一張臉,他們對於這張臉是否是屬於真人的臉、以及與擁有這張臉的對象建立起社會聯繫是否值得的判斷也是不同的——人們的判斷力會受到其當下的社會聯繫程度和未來社交動機的影響。”

“我覺得,人類在諸如‘臉孔識別’之類的基礎社會感知能力上,都會受到社會聯繫的影響,說明了社會聯繫是人類的最本質屬性之一。”Powers補充道,其實我們也可以看見,每當睡覺的時候我們也會覺得是活的.............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