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羅河邊~
月亮倒映在河面上,夜色微涼,晚風醉人。
河邊的小圓桌旁,平託親自將一瓶瓶波特酒擺在桌面上,說道,“釀造波特酒的葡萄和波爾多的不一樣,通常是馥郁且香氣集中的顆粒小而濃郁的品種,其中5種種植最是廣泛:國家杜麗佳、杜麗佳弗蘭卡、紅巴羅卡、丹魄、紅卡奧。
在挑選一款葡萄品種時,果農們會尋求風土的匹配來平衡品種間的差異,單一品種的波特十分少見。
雖然果實顆粒小又皮厚,國家杜麗佳卻依舊是其中最無可替代的。
葡萄採摘後,在最短時間裡將葡萄皮中的優質單寧、色素以及風味物質浸提出來並保留葡萄本身的果香,讓波特酒能在保有豐富果香的同時,也同時儘可能保留陳年的條件,是釀製紅波特酒的關鍵。
由於種種原因,當年的波特酒商沒有波爾多那麼充裕的時間來爲葡萄做充分的浸漬。
而腳踩葡萄的方式,可以使葡萄更充分地破碎,高效完成浸漬,所以一直在杜羅河谷延續。
這是一種是傳統釀的方法,採收的葡萄會被倒入被稱爲Lagar的水泥或花崗岩的四方槽容器中通過人工腳踩進行破碎和浸漬,現在更多的是不鏽鋼。”
頓了下,“對了,你住在杜羅河谷的六善?明天你去酒莊參觀就知道了,這種Lagar容積在8000-14000 升之間,去梗後的葡萄被倒入Lagar,直到距離上緣15-20 釐米的深度。
一羣男人肩並肩排成一列,在Lagar 內並行踏步來回踩踏,將葡萄皮踩破,單寧、顏色及酚類物質萃取出來,一個一萬兩千升的Lagar,需要二十多人共同處理。”
楊橙怔了一下,“是男人?爲什麼不是女人?”
他突然有些反胃,雖然都是腳,但相對來說,還是女人的腳更能讓人接受。
“人力的關係,1960 年代,傳統的Lagar工藝因爲人力短缺和效率的問題受到了極大的挑戰,最開始都是年輕女性,後來放款到全部女性,再後來男人也加入進去,而且因爲男人體重更大、力量也更強,能夠讓葡萄碎的更徹底,所以漸漸的就由男人來取代。
然而這種用純人工踩皮浸漬的開放式發酵,現在變得很少見了,只有在釀造一些高端款或者旗艦酒款時纔會採用,更加大規模的生產則進行了機械化的改造。
那時,酒商們先後嘗試過熱浸漬等不同技術,因爲地勢陡峭的關係,杜羅河谷很多酒莊用電不是很方便,所以有一種不需要電力的自動發酵方式廣受歡迎。
這種方式源於阿爾及利亞,該系統的發酵罐有着特別設計的結構,在酒精發酵中產生的二氧化碳,讓發酵罐內壓力上升,將一部分發酵中的酒液通過管道輸送到上方的酒槽,發酵罐中的液麪也就隨之降低。
當液麪降低到一定程度時,無法覆蓋住連接外界氣壓的輸送管,發酵罐內的二氧化碳開始排出到大氣中,使得罐內的壓力降低,上方酒槽內的酒液迴流到容器中,如此不斷的循環,便可以不用電力實現自動循環。
還有第三種浸漬式是用泵將葡萄汁送至罐頂,並噴淋下來,循環沖洗不鏽鋼罐裡的葡萄皮和葡萄籽,不過這是在杜羅河谷有了電力支持後才實現的。
在進入發酵罐啓動發酵前,葡萄醪中需要加入適當二氧化硫。
許多釀酒師傾向於在此階段用酒石酸調整葡萄醪的酸度,使其pH值達到3.6~3.7。
踩皮的過程中,當溫度到達約攝氏20度時,從空氣中進入Lagar的酵母就開始活躍,啓動酒精發酵的過程。
根據所要成酒的糖度的不同,發酵時間從1天半到3天不等。
當發酵到一定程度,葡萄醪中剩餘的殘糖降到所需的含糖量時,將酒精度77%的白蘭地加入到酒中中止發酵,注意白蘭地和葡萄汁的比例爲1∶4,強化後的波特酒酒精度達到16%~22%。
經過強化後,將酒從發酵罐出酒口倒出,去除皮渣。
然後進行熟化,將強化後的酒被存放在不鏽鋼罐中。
釀酒師對酒的理化指標進行檢驗分析,並通過品嚐決定其適合做什麼類型的波特酒,待第二年春天來臨時,運往維拉諾瓦蓋亞酒庫進行熟成,酒庫位於多羅河下游,較爲溫暖溼潤。
等到適當的時候對波特酒進行評價和分級,此後從熟成開始,根據所需生產的波特的不同,後續採用不同的橡木桶熟化和瓶內熟化工藝。
這是釀造的全部過程~”
楊橙佩服的說道,“你居然全部瞭解,厲害~”
“你也有酒莊吧?你肯定也瞭解波爾多葡萄酒的釀造過程,沒什麼區別。”
“不~波特酒更復雜~”
“好吧,我承認~”
調侃了幾句,平託指着桌上的幾瓶酒,“波特酒的種類就像男裝店裡的領帶影子一樣多,但從顏色上,可以劃分爲四大類:紅寶石波特類、茶色波特類、白波特類、桃紅波特類。
白波特類和桃紅波特類比較罕見,而紅寶石類和茶色波特類則是波特酒裡的主力軍,有着衆多的家族成員。
平託也喝了一口,滿足的眯着眼睛,“紅寶石波特酒通常由不同年份的葡萄酒混合製成,在大橡木桶或不鏽鋼罐中陳年兩到三年,之後趁它還十分年輕的時候進行灌裝。爲
了避免過度接觸氧氣,不會進行換桶的操作,所以在購買一瓶紅寶石波特酒時,發現裡面有一些酒渣,也是正常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