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會試第一場】

(感謝學習委員提供的資料,明朝鄉試、會試不辦准考證,是拿着準備好的制式答卷,前往衙門填寫考生信息並蓋章。前文錯誤已全部修改。)

在會試之前數日,士子們拿着路引和官方文書,已經去鴻臚寺報過名。

接着,又帶自己準備好的試卷,前往禮部蓋章,就是所謂“印卷”。王淵、金罍這種新科舉人還好,往屆考中的舉人,還需把自己的鄉試文章一起帶去。試卷上填好詳細信息,方便禮部安排考房和座位號。

會試流程跟鄉試大同小異,也是黑燈瞎火就要入場,也是考生自己釘油布防雨。

歷史上這種情況,一直到張居正當首輔才得以改變。

因爲天順年間貢院曾經失火,監察御史是個死腦筋,不敢擅自把貢院的門鎖打開,燒死九十多名應考舉子,傷者無數。張居正吸取以往的教訓,又認爲考棚條件太過艱苦,於是就拆除京城貢院的木考柵,全部改成磚牆瓦頂的考屋。

從此之後,會試考生終於不用再自己釘油布。

今年的競爭並不如想象中那般激烈,考試人數有三千五百多,比三年前那場會試居然還少了三百。

當然,主要看錄取多少。

這誰都說不準,進士名額經常變動,上屆錄取了三百五十個進士。

半夜,三更天。

春寒料峭,衆士子苦等在貢院之外,不少人冷得瑟瑟發抖。也不知是真冷,還是因爲太過緊張。

此時的貢院座位有九千個,提前兩天便看了座位圖,以防止臨考時找不到位置。

王淵與金罍捱得不遠,中間只隔了六十多號。

這並非巧合,跟他們所治本經有關,一個治《禮記》,一個治《春秋》。而治《春秋》、《禮記》之士子,在京城會試的時候,往往被安排在同一房。

按照明初的規矩,《易經》、《春秋》、《禮記》、《尚書》和《詩經》,同考官分配比例爲1:1:1:2:2。

這是根據正統朝以前,各經考生人數制定的,但到正德年間已經發生巨大改變。

就拿弘治十五年的進士來舉例,《春秋》、《禮記》各二十一人,《易經》七十六人,《尚書》七十人,《詩經》一百一十二人。

看出異常沒有?

《春秋》、《禮記》二經的進士太少了,這並非個別現象,年年如此!

原因很簡單,《春秋》、《禮記》經義太雜,考試的時候容易懵逼。《尚書》雖然公認的學起來最難,但只要學會了,考試其實是非常好考的。而《春秋》又難學又難考,《禮記》學起來容易考起來難。

長此以往,治這兩經的士子越來越少。而治《詩經》的則多到爆炸,因爲《詩經》學起來容易,考起來就更容易。

王淵當初哪知道這些,純粹是被王陽明和沈復璁帶坑裡了。

但誰讓王陽明和沈復璁是餘姚人,那裡許多世家祖祖輩輩都治《禮記》。如果按照地域劃分,餘姚《禮記》天下第一!

到正德年間,房官比例雖然沒變,但實際操作卻出現變化。

就拿這次會試來說,一共十七位房官,其中兩人負責《春秋》和《禮記》,剩下十五人負責《易經》、《尚書》和《詩經》。

這兩人,一個是王陽明,一個是溫仁和,他們共同批改《春秋》、《禮記》卷。

王淵的試卷,百分之百會被王陽明看到,因爲兩位房官必須重複閱卷,並且要各自給出批閱評語。

敲敲打打把油布釘好,王淵小睡一會兒,便在迷糊中被人叫醒。

難道題目之後,王淵直接看《禮記》題,因爲“科舉重首藝”。這句話,在清代被理解成“第一場”,其中包括四書和五經,而在明代特指第一場的五經題。

只要五經題答得好,四書題稍微差些,也很有可能名列前茅。

另外,明代科舉並不強制要求做八股文,你牛逼可以自己隨便寫。不過嘛,八股文是歷代士子總結出的文體,只要按照這個格式作文,就能在最短的時間,以最簡潔的文字把文章寫好,而且最方便考官快速批閱。

明代進士的《春秋》答卷,就偶爾有非八股文出現。

這是因爲《春秋》有時出題太難,並且經義非常複雜,不易概括成一句話來破題。遇到這種情況,治《春秋》的士子就選擇不寫八股,而是以“論”的方式進行作文——風險很大,遇到不負責的閱卷官,這份答卷直接判爲不及格。

第一道《禮記》題爲:“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

聯繫經義前文,可翻譯如下:“審查聲,可以瞭解音;審查音,可以瞭解樂;審查樂,可以瞭解政治,治理天下的方法就完備了。”

當然不可能是字面意思,這裡邊另有深意。

它跟倫理綱常有關,樂有五音,宮商角徵羽,分別代表君臣民事物。

審樂,即觀察天下社會之情況,從而找出治政當中的各種問題。某音不對,代指某個階層有問題,比如宮音微弱、商音雜亂,意味着君臣關係不穩,而且隱隱帶有兵戈之象。

盛世之音樂,中正和諧;亂世之音樂,怨怒乖戾;亡國之音樂,困頓哀傷。

禮和樂有教化之功,只要能使禮得其節、樂得其音,就能讓國家社稷正常運轉。

這道題討論的不是音樂,而是天下之治。

題眼在《禮記》的另一句:“惟君子爲能知樂。”

只有君子,也即士子、讀書人,能夠聽懂音樂的內涵,能夠通過傾聽世間之樂,來審查、糾正政治得失。

想明白這些,那就很好破題了,王淵提筆寫道:“君子觀樂之深意,而爲治之理得矣。”

爲什麼說《禮記》難考?

這道題便能體現一二。

《禮記大全》裡這一段,朱熹是沒有批註的。編撰者引用邵雍的批註來闡述倫理綱常,引用方逢辰的批註來闡述五音之別,關於治政的內容則隻字不提。士子們需要結合上下文,自行去揣摩理解,非得有個好老師不可。

而科舉的時候,最好還要把邵雍和方逢辰的批註,隨便摘下些關鍵詞,用在八股文裡做舉例論證。這樣才能在考生當中脫穎而出,展現自己學問淵博又不脫離考試大綱——《禮記大全》的批註太雜了,而且多得讓人頭皮發麻,這種批註引用純粹折騰人。

所以,治《禮記》的士子越來越少,而《春秋大全》比《禮記大全》還噁心!

653【新航道】429【專業人士】275【獻俘闕下】430【江彬末路】762【第一場勝利】265【攻佔吐魯番】215【又是一個同道】052【送信】179【天文望遠鏡】053【病來病去】738【耆那教】465【正德十九年春】040【一字之別,道統之爭】331【陰陽師的創收秘訣】751【佛爺威武】071【會試】752【開元4244年】625【一條鞭法的問題】230【臨清州】433【谷大用】758【窮鬼和軍令】261【進擊的滿速兒】598【山東藩王】544【家風】480【無名異】647【移冊法】137【陪皇帝睡覺】419【兄弟,換錢不?】069【青雲街】547【八省旱災與稅制改革】071【會試】439【南苑獵場】710【立言】528【會社】516【收買官心】739【這就是決戰?】(爲盟主“提菩樹無”加更)688【去殷洲!】615【死不悔改】765【瘋狂擴張】551【少年英主】724【國主的權威】289【還得繼續求官】637【加速改革】135【一喜一悲】282【小妾見正妻】040【一字之別,道統之爭】395【兩個智障之間的交流】153【軍威就是恐嚇】208【一堆主事】278【西域後事】373【步步緊逼】250【畏兀兒老將軍】642【對徐達後人開刀】246【臨時任命】676【胡姬風靡大明】【中華大帝】463【一把斧頭換十塊狗頭金】【大同會——天下爲公】352【皇帝又鬧幺蛾子了】455【來人,給將軍們吃餅】488【俞大猷】164【女流氓】581【宋靈兒親征呂宋】037【王門心理學】614【欺師滅祖】419【兄弟,換錢不?】607【墨家子乎?】062【故人東去】784【夢歸碧瑤】296【突然襲擊】353【蒙古小王子來啦】401【再臨杭州】【日本——寧爲太平犬】269【楊廷和回京】307【請納小女爲妾】170【昏君與佞臣】699【搶人開溜】284【大婦的度量】459【環球航海圖】413【白癡總督與貪玩皇帝】598【山東藩王】586【文藝復興】181【渾天如雞子】767【真正的天朝盛世】397【無立足境,是方乾淨】422【太子師】442【勢家】128【兀那賊將,可敢與我一戰】191【黃小妹】345【總督見總督】004【老師,我又會了】546【誰有不平事?】350【三省總督】327【新婚禮物】431【撫軍】563【倉促決戰】320【西國之雄】093【禮經魁預定】513【鹽政】408【智障總督與智障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