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元家遇事

東宮出現刺客之事一個上午便傳遍了朝野,令滿朝文武深感震驚,誰都明白刺殺太子意味着什麼,意味着某個勢力集團對太子不滿。

就在滿朝文武都在議論東宮刺客一事時,朝中出現了一個不太引人注意的調動,左屯衛大將軍元晉封濟陰郡公、太子少保,改任光祿寺卿。

左屯衛大將軍由左衛將軍獨孤燕升任,左屯衛是天子出巡時負責保衛天子駐地安全,地位僅次於左右衛和千牛衛,一般都是由天子最信任的大將擔任。

元晉由武將改任文官,還升了爵,升了官,說起來好像是好事,但細細品味起來,還是覺得有點不太對勁,很多資深高官一針見血指出,調離左屯衛大將軍,剝離軍權,意味着失去了天子的信任。

升官調離立刻生效,中午時分,元晉便和獨孤燕交接了軍權,元晉心中着實有些鬱悶,元家和獨孤家的關係一向不太好,早在隋朝時期,兩家關係便有芥蒂,一百多年來,兩家一直保持着不冷不熱的狀態,基本上也沒有聯姻。

天子沒有任命別人,偏偏任命獨孤家的人來接替自己,讓元晉心中很不舒服,他心中還有另一種擔憂,很有可能獨孤燕會清洗他這些年提拔的親信。

交接了軍權,元晉收拾東西回了自己官房,他着實有點心煩意亂,自己到底是哪裡做錯了,被天子毫無徵兆地調離了擔任近七年的大將軍職。

這時,他的老部下關華出現在院門口,“請問大將軍在不在?”

元晉連忙道:“老關來了,快請進來!”

關華目前出任東宮右監門率府將軍,早年蒙元晉提攜,從一名小校尉一步步升爲中郎將,去年更是升爲將軍,所以關華一直把自己視爲元家門生。

關華走進房間,躬身行禮道:“卑職今天被調離東宮,將去石州出任都尉,特來向大將軍辭行。”

元晉一下子愣住了,從將軍降爲都尉,而且還貶爲地方軍都尉,這是怎麼回事?

“關將軍,發生什麼事了嗎?”

關華黯然道:“昨晚東宮出現刺客,有兩名刺客沒有抓到,逃掉了,太子認爲卑職失職。”

“昨晚是關將軍當值?”

關華搖了搖頭,元晉更加疑惑了,“既然不是關將軍當值,爲什麼要貶關將軍,這完全沒道理啊!”

關華心中輕輕哼了一聲,平靜道:“既然太子認定是我的責任,我除了接受,還能怎麼樣?”

“不行!”

元晉斷然道:“你是我一手提拔起來的人,你的人品我知道,兢兢業業,謹小慎微,東宮有刺客和你沒有關係,我去向天子反映,不能讓無辜者背責。”

“大將軍!”

關華終於忍無可忍道:“大將軍不覺得我們一起被調離職務有某種關聯嗎?”

元晉一下子呆住了,他這才意識到不對勁了,自己被剝離軍權,自己的心腹被調離東宮,這到底出了什麼事?

他見關華眼中有一絲嘲諷,心中一動,急問道:“你是知道原因的,對不對?你告訴我,這到底是爲什麼?”

“大將軍,事情已經到現在這個地步,我已經被元家連累,大將軍還不肯對卑職坦誠相待?”

元晉重重一拍桌子,“你到底是什麼意思,給我說清楚!”

關華心中的怒氣上來了,直言不諱道:“昨晚行刺東宮,難道不是元家安排的?”

“什麼?”

元晉瞪大了眼睛,“你在胡說什麼,什麼行刺東宮,和元家有什麼關係?”

關華嘆了口氣,“明人不做暗事,既然元家做了,爲何不敢承認?”

“放你的狗屁!你趕緊給我說清楚,東宮刺客到底和元家有什麼關係?”

元晉青筋暴起,怒吼起來,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刺殺太子,元家以後三十年都完了。

關華有點疑惑了,元晉看樣子並不像假裝,難道他不知情?

“大將軍,劉七、劉八可是元府的武士?”

元晉點點頭,“他們是元家的一級武士,怎麼了?”

“昨晚有四人來東宮行刺,被侍衛發現,一番激戰後,刺客被幹掉兩人,這兩人就是劉七、劉八,有人認出他們,他們身上的元家標識還在!”

“你說什麼!”

元晉儼如五雷轟頂,劉七、劉八刺殺東宮,他驚得眼前一陣陣發黑,他急忙搖頭道:“我絕沒有安排任何刺殺東宮,會不會是搞錯了?”

“應該已經確認了吧!否則怎麼會把大將軍和卑職都調離了呢?”

停一下,關華又道:“除非是元家把武士借給了別人,卑職覺得要麼就只有這個可能。”

元晉坐不住了,元家的八名頂級武士都是由父親掌控,是不是父親把他們借給了別人。

他也顧不得再安撫關華,直接出了官房,向元府趕去。

一刻鐘後,元晉的馬車停在元府門前,元晉怒氣衝衝地向後宅走去,父親院門前,一名侍女向他行禮,“老爺回來了!”

“滾開!”

元晉一巴掌把侍女打翻在地,其他幾名侍女嚇得花容失色,連滾帶爬跑開。

“大郎,你這是在做什麼?”父親元玄虎正好出現在門口。

元晉跪下道:“元家大禍臨頭,我心急如焚,請父親見諒!”

“你把話說清楚,什麼大禍臨頭?”

元晉有一種想哭的衝動,痛心疾首道:“父親,元家昨晚刺殺東宮,孩兒已經被剝離軍權了。”

“胡說八道!元家怎麼會刺殺東宮?”

“父親,劉七、劉八二人可在?”

元玄虎眉頭一皺,回頭令道:“去把劉七、劉八找來。”

一名貼身侍衛匆匆跑去了,不多時回來稟報,“啓稟老太爺,劉七、劉八昨晚一夜未歸。”

元玄虎心中也有點感覺不妙,急問道:“是怎麼回事?他們爲什麼一夜未歸,府中的規矩他們膽敢不遵守?”

元晉長嘆道:“父親不用追問了,他們昨晚行刺東宮,被東宮侍衛殺死了,有人認出他們,太子殿下認定是我們元家派出的,恐怕天子也是這個意思。”

“不可能!”

元玄虎怒道:“他們在元家十幾年了,沒有我的命令,他絕不敢擅自行動,也從來沒有違規外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報信侍衛吞吞吐吐道:“他們確實是被家主圓牌調出去的。”

元玄虎愣住了,他猛地打了個寒顫,忽然想到了一事,大喊道:“元霄在哪裡?立刻帶他來見我!”

元晉呆了半晌,問道:“父親,到底是怎麼回事?”

元玄虎有點躊躇,“這事我也說不清楚,霄兒要調查他兄弟失蹤案,需要人手,我就把家主副牌借給他,他是可以調動四個一級武士,但不至於派他們去刺殺太子,霄兒再蠢也不會幹這種事情。”

元晉眼前一陣陣發暈,他現在知道了,真是自己府上的武士潛入東宮行刺,這件事居然還牽涉到自己兒子,難道他被誰利用了嗎?

這時,元宵被人帶到祖父院子裡,他因爲昨晚劉七、劉八被殺,心中害怕,不敢來見祖父,一直把自己關在屋子裡。

他還以爲是昨晚的事情敗露了,祖父要問罪自己,他跪下道:“昨晚孫兒無能,讓祖父失望了。”

“什麼?”

元晉一個激靈,難道昨晚真是父親安排的。

元玄虎有點糊塗了,“霄兒,你究竟在說什麼?你把話數說清楚,昨晚你幹什麼去了?”

“昨晚孫兒派武士去刺殺郭宋,結果劉七、劉八失手,死在郭宋手中,是孫兒安排不當,特向祖父請罪。”

這下,連元晉也糊塗了,他大喊道:“等一等,我現在被你們弄糊塗了,讓我來問!”

他問兒子道:“爲什麼要刺殺郭宋?”

“孫兒.....孫兒認爲是他害死了老三,但官府不肯追究,我咽不下這口氣,所以我向祖父借人手對付他,我是向祖父稟明清楚的。”

元玄虎怒道:“我是答應讓你對付郭宋,但並沒有讓你去行刺東宮。”

元宵頓時懵了,他看看祖父,又看看父親,半晌結結巴巴道:“什麼行刺東宮?孫兒聽不懂祖父在說什麼?”

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百密一疏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洛陽異動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小小缺口第四百三十四章 葛胡疑雲第八百四十六章 挑起爭端第四百四十六章 沙州吐蕃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稽私風暴(下)第二百一十八章 掛印去爵第九百六十一章 預防措施第四百七十四章 旁觀者清第二十章 甘雷第二百零三章 重回安西第五百一十一章 談判條件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返回長安第六章 忍無可忍第二百零一章 生死之戰第七百二十二章 重回長安(下)第五百九十三章 抽籤分房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臨上黨第六十五章 初見段君第一百八十五章 釜底抽薪第六百三十七章 紙上談兵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全軍覆滅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江城混戰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齊國滅亡第一千零九章 兵臨江南(上)第五百三十七章 沙州之戰(下)第六百六十五章 關內收尾第一百五十五章 霸王之戟第九百二十一章 元城嫁衣(上)第四百六十五章 趕盡殺絕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密州之探第四百二十九章 偷襲軍堡第二百一十八章 掛印去爵第二百三十三章 有緣再見第三百二十六章 徐州之戰第二百零八章 再進讒言第四百七十一章 慘烈報復第八百九十三章 酒館交易第二百五十二章 靈州來客第九百三十八章 分化打壓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一語道破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國都失陷第七百五十八章 妥善處理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瘟疫之災第九百一十二章 夜奪安陽第三百三十五章 利令智昏第一百九十九章 陷入包圍第二百五十章 視察廢城第四百七十章 以暗對暗第八百二十八章 提前安排第三百三十六章 以毒攻毒第六十一章 黑市覓刀(下)第七百零八章 奴隸贖買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進退兩難第九百四十八章 驕兵之計第八章 胖子甘雷第二百四十九章 述職報告第五百三十四章 兵臨于闐第九百七十一章 發現秘密第一百七十九章 艱苦跋涉第四百三十七章 交換戰俘第六百七十九章 智取武關(下)第七百八十八章 世家之憂第九百九十六章 奇襲襄陽第七百五十九章 市場調查第四十七章 有仇必報第八百三十九章 緊急事件第九百九十八章 漁翁得利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奔襲宣州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消除籌碼第一百七十二章 招攬手下第二百一十六章 趙府壽宴(五)第一百二十九章 刺殺權宦第九百零三章 得遇貴人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朱滔之死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激戰內庫(上)第三百章 曲江小遊(中)第七百章 回紇出兵第四百五十八章 盧杞探病第五百二十二章 解救唐民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夜襲城頭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春江水暖第三十二章 武道大會(十二)第七十一章 五五規則第七百六十一章 價高者得第六十七章 段君訓女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千鈞一髮第一百九十四章 遭遇不測第一百一十八章 酒鋪底蘊第一百零三章 清虛新觀第二百二十五章 夜截航船第八百零九章 晚節不保(中)第四十二章 斬盡殺絕第八百九十一章 各自爲陣第一百六十章 可汗進京第七百三十三章 徹底清算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連夜清剿第三百四十一章 抵達成都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