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 -1610

1601 1610

他說:我五年平遼,全憑法度,今天不殺你,如何懲戒後人?皇上給我尚方寶劍,就是爲此!

這是句相當忽悠人的話,特別是最後一句,皇上給我尚方寶劍,就是爲此。

爲此——到底爲什麼?

所謂爲此,就是爲了維護紀律,也就是客氣客氣的話,沒有特指,因爲皇帝並未下令,用此劍殺死毛文龍。

但在毛文龍聽來,爲此,就是皇帝發話,讓袁同志拿着傢伙,今天上島來砍自己,所以他沒有反抗。

換句話說,毛文龍同志之所以束手待斃,是因爲他的語法沒學好,沒搞清主謂賓的指代關係,弄錯了行情。

從小混社會,有豐富江湖經驗的毛總兵就這麼被稀裡糊塗地幹掉了。這就是小時候不好好讀書的惡果。

人幹掉了,接下來的是擦屁股程序。

首先是安慰大家,我只殺毛文龍,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然後是發錢,袁崇煥隨身帶着十萬兩(約六千多萬人民幣),全都發了,只是這種先殺人,再分錢的方式,實在太像強盜打劫。

而最後,也最重要的一步,是安撫。

毛文龍手下這幾萬人,基本都是他的親信,要保證這些人不跑,也不散夥,袁崇煥很是花了一番心思,先是換了一批將領,安插自己的親信,然後又任命毛文龍的兒子毛承祿當部將,這意思是,我雖然殺了你爹,但那是公事,跟你沒有關係,照用你,別再鬧事。

幾大棒加胡蘿蔔下去,效果很好,沒人鬧,也沒人反,該幹啥還幹啥,袁崇煥很高興。

毛文龍就這麼死了,似乎什麼都沒有改變。

但後果是有的,且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嚴重。

最高興的是皇太極,他可以放心了,因爲毛文龍所控制的區域,除皮島外,還有金州、旅順等地區,而毛總兵人品雖不咋樣,但才能出衆,此人一死,這些地盤就算沒人管了,他可以放心大膽地進攻京城。

而自信的袁督師認定,他的善後工作非常出色。但他不知道的是,在那羣被他安撫的毛文龍部下里,有這樣三個人,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

這三位仁兄就不用多介紹了,都是各類“辮子戲”裡的老熟人了,前兩位先是造反,折騰明朝,後來又跟着吳三桂造反,折騰清朝,史稱“三藩”。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02]

而最後這位孔有德更是個極品,他是清朝僅有的兩名漢人封王者之一(另一個是吳三桂)。現在北京有個地名叫公主墳,據說裡面埋的就是孔有德的女兒。

當漢奸能當出這麼大成就,實在是因爲他的漢奸當得非常徹底。後來鎮守桂林時,遇到了明末第一名將李定國,被打得滿地找牙,氣不過,竟然自焚了。清朝認爲這兄弟很夠意思,就追認了個王。

這三位仁兄原先都是山東的礦工,覺得掙錢沒夠,就改行當了海盜,後來轉正成了毛文龍的部將。事實證明,這三個人只有毛文龍能鎮住,因爲兩年後,他們就都反了。

事實還證明,他們是很有點水平的,後來當漢奸時很能打仗,爲大清的統一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再提一句,那位被袁督師提拔的毛文龍之子毛承祿後來也反了,不過運氣差點,沒當上漢奸,就被剁了。

所謂文龍該死,結果大致如此。

但跟上述結果相比,下面這個纔是最爲致命的。

到底是朝廷裡混過的,殺死毛文龍後,袁崇煥立刻意識到,這事辦大了。

所以他立即上書,向皇帝請罪,說這事我辦錯了,以我的權力,不應該殺死毛文龍,請追究我的責任,等待皇帝處分。

袁崇煥認識錯誤的態度很誠懇,方法卻不對。如果要追究責任,處分、

撤職、充軍都是不夠的,唯一能夠擺平此事的方法,就是殺人償命。

殺人的必備程序

在明朝,殺一個人很難嗎?

答案是不難,拍黑磚、打悶棍、路上遇到劫道的,手腳利落的,也就一根菸功夫。

但要合法地殺掉一個人,很難。

因爲大明是法制社會,徹頭徹尾的法制社會。

這絕不是開玩笑,只要熟讀以下攻略,就算你在明朝犯了死罪,要想不死,也是可能的。

比如你在明朝犯了法(殺了人),就要定罪,運氣要是不好,定了個死罪,就要殺頭。

但暫時別慌,只要你沒幹造反之類的特種行當,不會馬上被推出去殺掉,一般都是秋後處決。

有人會問,秋後處決不一樣是處決嗎?不過是多活兩天而已。

確實是多活了,但只要你方式得當,就不只是多活兩天,事實上,據記載,最高記錄是二十多年。

之所以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是因爲要處決一個人,必須經過複覈,而在明朝,複覈的人不是地方政府,也不是最高法院大理寺,甚至不是刑部部長。

唯一擁有複覈權的人,是皇帝。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03]

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你在哪裡犯罪,市區、縣城乃至邊遠山區,無論你犯的是什麼罪,殺人、放火或是砸人家窗戶,且無論你是張三、李四、王二麻子,還是王侯將相,只要你犯了死罪,除特殊情況外,都得層層報批,縣城報省城,省城報刑部,刑部報皇帝,皇帝批准,才能把你幹掉。

自古以來,人命關天。

批准的方式是打勾,每年刑部的官員,會把判刑定罪的人寫成名單,讓皇帝去勾,勾一個殺一個。

但問題是,如果你的名字在名單上,無非也就讓皇帝大人受累勾一筆,秋後就拉出去砍了,怎麼可能活二十多年不死呢?

不死攻略一:

死緩二十多年的奇蹟,起源於皇帝大人的某種獨特習慣,要知道,皇帝大人在勾人的時候,並不是全勾,每張紙上,他只勾一部分,經常會留幾個。

此即所謂君臨天下,慈悲爲懷,皇帝大人是神龍轉世,犯不着跟你們平頭百姓計較,少殺幾個沒關係。

但要把你的性命寄託在皇帝大人打勾上,實在太懸,萬一那天他心情欠佳,全勾了,你也沒轍。

所以要保證活下來,我們必須另想辦法。

不死攻略二:

相對而言,攻略二的生存機率要高得多。當然,成本也高得多。

攻略二同樣起源於皇帝大人的某種習慣——日理萬機。

要打通攻略二,靠運氣是沒戲的。你必須買通一個人,但這個人不是地方官員(能買通早就買了),也不是刑部(人太多,你買不起),更加不是皇帝(你試試看)。

而是太監。

皇帝大人從來不清理辦公桌,也不整理公文的,每次死刑名單送上來,都是往桌上一放,打完勾再換一張,畢竟我國幅員遼闊,犯罪分子一點不缺,動不動幾十張勾決名單,今天勾不完,放在桌上等着明天批。

但是皇帝們絕不會想到,明天勾的那張名單,並不是今天眼前的這張。

玄機就在這裡,既然皇帝只管打勾,名字太多,又記不住,索性就把下面名單挪到上面去,讓沒出錢的難兄難弟們先死,等過段時間,看着關係戶的那張名單又上來了,就再往下放,周而復始,皇帝不批,就不能殺,就在牢裡住着,反正管吃管住,每年全家人進牢過個年,吃頓團圓飯,不亦樂乎。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04]

而能幹這件事的,只有皇帝身邊的太監,而且這事沒啥風險,也就是把公文換個位置,又沒拿走,皇帝發現也沒話說。

但這件事也不容易。因爲能翻皇帝公文的,大都是司禮監,能混到司禮監的,都不是凡人,很難攀上關係,且收費也很貴,就算買通了,萬一哪天他忘了,或是下去了,該殺還是得殺。

無論費多大功夫,能保住命,還是值得的。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以上攻略不適用於某些特殊人物,比如崇禎,工作幹勁極大,喜歡打勾,一勾全勾完,且記性極好,又比較討厭太監,遇到這種皇帝,就別再指望了。

綜上所述,在明代,要合法幹掉一個人,是很難的。

之所以說這麼多,得出這個結論,只是要告訴你,袁崇煥的行爲,有多麼嚴重。

殺個老百姓,都要皇帝複覈,握有重兵,關係國家安危的一品武官毛文龍,就這麼被袁崇煥殺了,連個報告都沒有。

僅此一條,即可處死袁崇煥。

更重要的是,此時已有傳言,說袁崇煥殺死毛文龍,是與皇太極配合投敵,因爲他做了皇太極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這種說法是比較扯的,整個遼東都在袁崇煥的手中,他要投敵,打開關寧防線就行,毛文龍只能在島上看着。

事情鬧到這步,只能說他實在太有個性了。

在朝廷裡,太有個性的人註定是混不長的。

但袁崇煥做夢也沒想到,他等來的,卻是一份嘉獎。

崇禎二年(1629)六月十八日,崇禎下令,痛斥毛文龍專橫跋扈,目無軍法,稱讚袁崇煥處理及時,沒有防衛過當,加以獎勵。

這份旨意說明了崇禎對袁崇煥的完全推崇和信任,以及對毛文龍的完全唾棄。

他是這樣說的,不是這樣想的。

按照史料的說法,聽說此事後,崇禎“驚惶不已”。

驚惶是肯定的,好不容易找了個人收拾殘局,結果這人一上來,啥都沒整,就先幹掉了幫自己撐了八年的毛總兵,腦袋進水了不成?

但崇禎同志不愧爲政治家,關鍵時刻義無反顧地裝了孫子:人你殺了,就是罵你,他也活不了,索性罵他幾句,說他死得該再吐上幾口唾沫,沒問題。

袁崇煥非常高興,殺人還殺出好了,很是歡欣鼓舞了幾天,但他並不清楚,他可以越權,可以妄爲,卻必須滿足一個條件。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05]

這個條件的名字,叫做辦事。

要當督師,可以,要取消巡撫,可以,遼東你說了算,可以,殺掉毛文龍,也可以,但前提條件是,你得辦事,五年平遼,只要平了,什麼都好辦,平不了嘛,就辦你。

袁崇煥很清楚這點,但畢竟還有五年,鬼知道五年後什麼樣,慢慢來。

但兩個月後,一個人的一次舉動,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順便說一句,這人不是故意的。

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準備進攻。

雖然之前曾被袁崇煥暴打一頓,狼狽而歸,但現實是嚴峻的,上次搶回來的東西,都用得差不多,又沒有再生產能力,不搶不行啊。

可問題是,關寧防線實在太硬,連他爹算在內,都去了兩次了,連塊磚頭都沒能敲回來。

皇太極進攻的消息,袁崇煥聽到過風聲,一點不慌。

北京,背靠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通往遼東的唯一大道就是山海關,把這道口子一堵,鬼都進不來,所以袁崇煥很安心。

關卡是死的,人是活的。

冥思苦想的皇太極終於想出了通過關寧防線的唯一方法——不通過關寧防線。

中國這麼大,不一定非要從遼東去,飛不了,卻可以繞路。

遼東沒法走,那就繞吧,繞到蒙古,從那兒進去,沒轍了吧。

就這樣,皇太極率十萬軍隊(包括蒙古部落),發動了這次決定袁崇煥命運的進攻。

這是一次載入軍事史冊的突襲,皇太極充分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華,率軍以不怕跑路的精神,跑了半個多月,從遼東跑到遼西,再到蒙古。

蒙古邊界沒有堅城,沒有大炮,皇太極十分輕鬆地跨過長城,在地圖上畫個半圓後,於十月底到達明朝重鎮遵化。

遵化位於北京西北面,距離僅兩百多公里,一旦失守,北京將無險可守。

袁崇煥終於清醒了,但大錯已經釀成,當務之急,是派人擋住皇太極。

估計是欺負皇太極上了癮,袁崇煥沒有親自上陣,他把這個光榮的任務交給了趙率教。

皇太極同志帶了十萬人,全部家當,以極爲認真的態度來搶東西,竟然只派個手下,率這麼點人(估計不到一萬)來擋,太瞧不起人了。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06]

趙率教不愧名將之名,得令後率軍連趕三天三夜,於十一月三日到達遵化,很不容易。

十一月四日,出去打了一仗,死了。

對於趙率教的死,許多史料上說,他是被冷箭射死,部下由於失去指揮,導致崩潰,全軍覆沒。

但我認爲趙率教死不死,不是概率問題,是個時間問題,就那麼點人,要對抗十萬大軍,就算手下全變成趙率教,估計也擋不住。

趙率教陣亡,十一月五日,遵化失陷。

佔領遵化後,後金軍按照慣例,搞了次屠城,火光沖天,鬼哭狼嚎,再講一下,不知是爲了留個紀念,還是覺得風水好,清軍入關後,把遵化當成了清朝皇帝的墳地,包括所謂“千古一帝”的康熙、乾隆以及“名垂青史”的慈禧太后,都埋在這裡。

幾具有名的屍體躺在無數具無名的屍體上,所謂之霸業,如此而已。

最後說幾句,到了民國時期,土匪出身的孫殿英又跑到遵化,挖了清朝的祖墳,據說把乾隆、慈禧等一干偉大人物的屍體亂踩一通,着實是死不瞑目。當然,由於此事幹得不地道,除個別人(馮玉祥)說他是革命行爲外,大家都罵,又當然,罵歸罵,從墳裡掏出來的寶貝,什麼乾隆的寶劍,慈禧的玉枕頭(據說是宋美齡拿了),還是收歸收。

幾百年折騰來,折騰去,也就那麼回事。

但遵化怎麼樣,對當時的袁崇煥而言,已經不重要了。

十一月五日,得知消息的袁督師明白,必須出馬了。隨即親率大軍,前去迎戰皇太極。

十一月十日,當他到達京城近郊,剛鬆口氣的時候,卻得知了一個意外的消息。

原任兵部尚書王洽被捕了,而接替的他的人,是孫承宗。

王洽剛上任不久就下臺,實在是運氣太差,突然遇上這麼一出,打也打不過,守也守不住,只好撤職,一般說來,老闆開除員工,也就罷了,但崇禎老闆比較牛,撤職之後又把他給砍了。

關鍵時刻,崇禎決定,請孫承宗出馬,任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

在這場史稱“己巳之變”的戰爭中,這是崇禎做出的最英明,也是唯一英明的決定。

此時的袁崇煥已經到達遵化附近的薊州,等待着皇太極的到來,因爲根據後金軍之前的動向看,這裡將是他的下一個目標。

這是個錯誤的判斷。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07]

皇太極繞開薊州,繼續朝京城挺進。

情況萬分緊急,因爲從種種跡象看,他的最終目的就是京城。

但袁崇煥不這麼看,他始終認爲,皇太極就是個搶劫的,兜***也好,繞路也罷,搶一把就走,京城並無危險。

其實孫承宗也這樣認爲,但畢竟是十萬人的搶劫團伙,所以他立即下令,袁崇煥應立即率部,趕到京郊昌平、三河一帶佈防,阻擊皇太極。

到此爲止,事情都很正常。

接下來發生的一切,都很不正常。

袁崇煥知道了孫承宗的部署,卻並未執行,當年的學生,今天的袁督師,已無需服從老師的意見。

他召集軍隊,開始了一種極爲詭異的行動方式。

十一月十一日,袁崇煥率軍對皇太極發動追擊。

說錯了,是隻追不擊。

皇太極繞過薊州,開始北京近郊旅遊,三河、香河、順義一路過去,所到之處都搶劫留念。袁崇煥一直跟着他,搶到哪裡就跟到哪裡。

就這樣,袁崇煥幾萬人,皇太極十萬人,共十多萬人在北京周圍轉悠,從十一日到十五日,五天一仗沒打。

袁崇煥在這五天裡的表現,是有爭議的,爭議了幾百年,到今天都沒消停。

爭議的核心只有一個:他到底想幹什麼?

大敵當前,既不全力進攻,也不部署防守,爲什麼?

當時人民羣衆的看法比較一致:袁崇煥是叛徒。

不攻也不守,跟着人家兜***,不是叛徒是什麼?

更重要的是,皇太極在這五天裡沒閒着,四處搶劫,搶了又沒人做主,郊區居民異常憤怒,都罵袁崇煥。

朝廷的許多高級官員也很憤怒,也罵袁崇煥,因爲他們也被搶了(北京城土地緊張,園林別墅都在郊區)

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叛徒的名頭算是背定了。

所以每當翻閱這段史料時,我總會尋找一樣東西——動機。

叛徒是不對的,要叛變不用等到今天,他手下的關寧軍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將領全都是他的人,只要學習吳三桂同志,把關一交,事情就算結了。

失誤也不對,憑他的智商和水平,跟着敵人兜圈之類的蠢事,也還幹不出來。

所以我很費解,費解他的舉動爲何如此奇怪,直到我想起了在這三年前他對熊廷弼說過的四個字,才終於恍然大悟。

“主守,後戰。”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08]

致命漏洞

袁崇煥很清楚,以戰鬥力而言,如果與後金軍野戰,就算是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也只能略佔上風,要想徹底擊敗皇太極,必須用老方法:憑堅城,用大炮。

而這裡,唯一的堅城,就是北京。

爲實現這一戰略構想,必須故意示弱,引誘皇太極前往北京,然後以京城爲依託,發動反擊。

鑑於袁崇煥同志已經死了,也沒時間告訴我他的想法,但事情的發展印證了這一切。

十一月十六日,當皇太極終於掉頭,衝向北京時,袁崇煥當即下令,向北京進發。

袁崇煥堅信,到達京城之時,即是勝利到來之日。

但事實上,命令下發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註定。

因爲在計劃中,他忽視了一個十分不起眼,卻又至關重要的漏洞。

一直以來,袁崇煥的固定戰法都是堅守城池,殺傷敵軍,待敵疲憊再奮勇出擊,從寧遠到錦州,屢試不爽。

所以這次也一樣,將敵軍引至城下,誘其攻堅,待其受挫後,全力進攻,可獲全勝。

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計劃,大明最偉大的戰略家,城裡的孫承宗先生竟然沒想到。

孫承宗想到了。

他堅持在北京外圍迎敵,不想誘敵深入,不想大獲全勝,並不是他愚蠢,而是因爲他不但知道袁崇煥的計劃,還知道這個計劃的致命漏洞。

這個漏洞,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這裡是北京。

無論理論還是實戰,這個計劃都無懈可擊,之前寧遠的勝利已經證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這一次,它註定會失敗,因爲這裡是北京。

寧遠也好,錦州也罷,都是小城市,裡面當兵的比老百姓還多,且位居前線,都是袁督師說了算,讓守就守,讓撤就撤,不用討論,不用測評。

但在京城裡,說話算數的人只有一個,且絕不會是袁崇煥。

袁督師這輩子什麼都懂,就是不懂政治。皇上坐在京城裡,看着敵軍跑來跑去,就在眼皮子底下轉悠,覺都睡不好,把你叫來護駕,結果你也跑來跑去,就是不動手,把皇帝當猴耍,現在連招呼也沒打,就突然衝到北京城下,到底想幹什麼?!

洞悉這一切的人,只有孫承宗。

所以謙虛的老師設置了那個無比保守,卻也是唯一可行的計劃。

驕傲的學生拒絕了這個計劃,他認爲,自己已經超越了所有的人。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09]

就在袁崇煥率軍到達北京的那一天,孫承宗派出了使者。

這位使者前往袁崇煥的軍營,只說了一段話:皇上十分賞識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誠,但是你殺掉了毛文龍,現在又把軍隊駐紮在城外,很多人都懷疑你,希望你盡力爲國效力,若有差錯,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在史料上,這段話是使者說的,但很明顯,這是一個老師,對他學生的最後告誡。

孫承宗的判斷一如既往,很準。

袁崇煥到北京的那一天,是十一月十七日,很巧,他剛到不久,另一個人就到了——皇太極。

跳進黃河都洗不清了。

我曾查過當時的佈陣方位,皇太極的軍隊在北城,而袁崇煥在南城的廣渠門,雖說比較遠,但你剛來,人家就到,實在太像帶路的,要人民羣衆不懷疑你,實在很難。

更重要的是,明朝有規定,邊防軍隊,未經皇帝允許,不得駐紮於北京城下。但袁崇煥同志實在很有想法,誰都沒請示,就到了南城。

到這份上,如果還不懷疑袁崇煥,就不算正常了。

京城裡大多數人很正常,所以上到朝廷,下到賣菜的,全都認定,袁崇煥有問題。

唯一不正常的,是崇禎。

他沒有罵袁崇煥,只是下令袁崇煥進城,他要親自召見。

召見的地點是平臺,一年前,袁崇煥在這裡,得到了一切。現在,他將在這裡,失去一切。

其實袁崇煥本人是有思想準備的,一年過去,寸土未復不說,還讓皇太極打到了城下,實在有點說不過去,皇帝召見,大事不妙。

如果是叛徒,是不會去的,然而他不是叛徒,所以他去了。

跟他一起進去的,還有三個人,分別是總兵滿桂、黑雲龍、祖大壽。

祖大壽是袁崇煥的心腹,而滿桂跟袁崇煥有矛盾,黑雲龍是他的部下。

此前我曾一度納悶,見袁崇煥,爲什麼要拉這三個人進去,後來才明白,其中大有奧妙。

袁崇煥的政治感覺相當好,預感今天要捱整,所以進去時脫掉了官服,穿着布衣,戴黑帽子以示低調。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卻是他做夢都想不到的。

崇禎沒有發火,沒有訓斥,只是做了一個動作:

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到了袁崇煥的身上。

袁督師目瞪口呆。

(長篇)明朝那些事兒-歷史應該可以寫得好看[1610]

一年多啥也沒幹,敵人都打到城下了,竟然還這麼客氣,實在太夠意思了。

在以往衆多的史料中,對崇禎同志都有個統一的評價:急躁。

然而這件事情充分證明,崇禎,是一個成熟、卓越的政治家。

一年前開會,要錢給錢,要糧給糧,看誰順眼就提誰(比如祖大壽),看誰不順眼就換誰(比如滿桂),無所謂,只要把活幹好。

一年了,寸土未復,幹掉了牽制後金的毛文龍,皇太極來了,也不玩命打,跟他在城邊兜***,嚴重違反治安規定,擅自帶兵進駐城下,還是那句話,你到底想幹什麼?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是個人,就要解決袁崇煥了。

崇禎不是人,他是皇帝,一個有着非凡忍耐力,和政治判斷的皇帝。

以他的脾氣,換在以往,早就把袁崇煥給剁了,現在情況緊急,必須裝孫子。

所以自打袁崇煥進來,他一直都很客氣,除了脫衣服,就是說好話,你如何辛苦,如何忠心,我如何高興等。

其實千言萬語就一句話:你的工作乾得很不好,我很不高興,但是現在不能收拾你。

到這個份上,還能如此剋制,實在難得,如果要給崇禎同志的表現打分的話,應該是十分。

而袁崇煥同志之後的表現,應該是負分。

說的事情沒有做到,做的事情不應該做,又讓皇帝大人吃那麼多苦頭,卻得到了這樣的嘉獎,袁崇煥受寵若驚。

所謂受寵若驚,是受寵後自己吃驚,他接下來的舉動,卻讓別人吃驚。

在感謝皇帝大人的恩典後,袁崇煥開始了一場讓無數人匪夷所思許多年的演說:

他首先描述了敵情,按照他的說法,敵軍異常強大,且傾盡全力,準備拿下北京,把皇帝陛下趕出去,連繼位的日子都定好了,很難抵擋。

這段話是徹頭徹尾的胡說,且是故意的胡說,皇帝大人不懂業務,或許還會亂想,袁崇煥是專業人士,明知皇太極是窮的沒辦法,纔來搶一把的,搶完了人家即回去了,竟然還要蒙領導,實在太不像話了。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爲什麼?

袁崇煥的這一表現,被當時以及後來的許多人認定,他是跟皇太極勾結的叛徒。

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不太可能的。所謂勾結,總得有個理由,換句話說,有個價錢,但問題是,當年皇太極同志,可是很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