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香火情,見仇人

汪孚林離開內閣出會極門時,正好和去給張居正稟報譚綸死訊的小吏擦身而過。儘管覺得那人步履匆匆,應該是發生了什麼大事,但他在這宮城之內只是個七品芝麻官,因此自然不可能攔下對方詢問。而張居正說是給他假,可他想想自己到底還是都察院的人,這麼大的事情總不能不對本管上司言語一聲,出宮之後就又折回了都察院,再次去見了左都御史陳瓚。

他原原本本將之前張居正召見的經過說了,最後撂出張居正批假的事,這纔等着上頭老爺子的答覆,這一等就是足足好一會兒。

七十出頭的陳瓚可以算得上是朝堂高官之中年紀最大的人了,但若是說資歷,有心人就會注意到一個意味深長的因素。因爲這位左都御史,同樣是嘉靖二十六年的進士!也就是說,張居正、殷正茂、陳瓚、汪道昆、凌雲翼、劉應節,這幾個或在中樞,或在地方爲督撫的高官,全都是嘉靖丁未科的同年。所以,這也是傳聞中剛正廉明的陳總憲老爺子,對汪孚林的態度有點雷聲大雨點小架勢的最大原因。

當然,相比其餘幾人當初都是二十出頭就中進士的優勢,陳瓚大器晚成,四十二歲才中了三甲同進士,而且名次還在倒數。當然,那一屆的有趣之處不止如此,劉應節排在倒數第九,殷正茂排在倒數第十二,相形之下陳瓚這個倒數二十五也不算什麼。但如果算升官步伐,起頭就只是外放縣令的陳瓚卻絕對算不上慢。而他固然不善爭論,又從來不和人敘什麼同年交情,看似油鹽不進,但卻絕不僅僅是個倔老頭。

“你去廣東,來回奔波上萬裡。首輔准假也理所應當。不過,廣東道總共就七人,如今一人巡按。你再告假,時間若太長則耽誤正事。給你二十日假,二十日後,你準時銷假回來上任。”說到這裡,陳瓚又補充了一句,“上呈首輔的陳奏,你也另抄一份給我存檔。”

汪孚林本來只是想着,如果陳瓚真的等到張居正吩咐才得知給假的事,未免會留下他拿着首輔壓人的印象。這纔來見一見老爺子,還做好了陳瓚萬一不準,他就竭盡全力軟磨硬泡一下,誰想到陳瓚竟然也這麼痛快就批了!呆了一呆之後,他立刻趕緊答應,隨即又表現得略有些遲疑地問道:“那廣東道掌案御史錢侍御那裡……”

之前汪孚林從都察院被張居正使人叫了過去,這自然也驚動了陳瓚——畢竟老爺子之前才醒悟到按照規矩,自己應該等代表天子的張居正見過汪孚林之後,再接見汪孚林——所以,得知汪孚林是去見廣東道掌案御史錢如意。到了門口突然被叫過去的,錢如意和經歷司的杜都事還爲此有些嘀咕,他心念一轉就開口說道:“你且先回去就是。”

錢如意此人雖說以資深爲掌道御史。對新回來的巡按也有管轄權,但做得太明顯了。既然其在都察院既是年資已久,也該到了外放的年限,是該看一看廣東的分巡道是否出缺,給一個分巡道,這也差不多與其政績匹配。

一大早先是去了都察院,而後又進了一趟宮,回來又去了一趟都察院,飢腸轆轆的汪孚林看看已經錯過了午飯。乾脆先找了家小館子填飽了肚子,這纔回到了汪府。然而。他纔剛在門口下馬,就只見芶不平一陣風似的衝了過來。低聲說道:“小官人,之前狀元公聽說你回來了,帶着沈公子一塊過來找你,沒想到恰逢譚府來報喪,老爺和二老爺以及四老爺擔心譚府就長公子一個,喪事難辦,就一塊去了譚府,狀元公則是帶着沈公子回去了,等成服之後再去弔祭。”

他這話還沒說完,就只見汪孚林滿臉呆愣,他連忙半是攙扶半是呆愣地把人往裡帶,隨即親自伺候汪孚林換了一身素服——汪孚林之前從徽州日夜兼程地陸路趕回京城,箱籠還在水路運河上,所以這衣裳是汪道貫早年留下的,眼下自然顧不上那麼多。等到他再次帶着汪孚林出門時,就只見這位小官人垂下眼瞼半眯起眼睛,卻仍舊掩飾不住那眼中的一抹水光。

兩日前,汪孚林纔剛來過這裡,那時候譚綸雖說已經病入膏肓,卻還打起精神和自己說過話,如今再來,譚府門前已經掛上了兩盞象徵喪事的白燈籠,僕人們多半在腰中繫了白色的孝帶,至於五服之內的親屬,則要等小殮、大殮之後,纔會換上各自的麻衣孝服,他只覺得世事滄桑,不外如是。此時一眼望去,譚府看上去和平日裡並無不同,只因爲這突如其來的喪事而顯得有些忙亂。不多時,就有人帶着汪孚林來到了一間小花廳。

“子理兄的夫人,也就是你的母親早就過世了,如今身邊的姬妾也都遣散,你兩個弟弟又還在趕過來的路上,你身爲長子,接下來要哭靈,要答謝弔唁賓客,妻子又不在京師,只怕這家裡的事情你也全然顧不上。這樣,我讓仲嘉留在譚家幫你打理喪儀雜務,如此你就可以少分點心。”

一進門,汪孚林就看到汪道昆正在給人出主意,而譚獻渾渾噩噩地站在那裡,也不知道有沒有聽進去剛剛那番話。晚來一步的他本想問爲何不讓汪道貫這個新進士留下,可隨即就想到汪道貫還有新進士恩榮宴等等諸多應酬,十有八九還要去參加館選碰碰運氣,他就改口說道:“伯父,首輔大人和陳總憲正好批了我二十天假,大司馬生前於我有賜字贈劍之情,我也留下幫譚兄一點忙吧。”

至於張居正交待的事情,先捎信回去讓陳炳昌打個草稿就行了!

父親在見了汪孚林兩日之後就撒手而去,譚獻最初也覺得若非自己當初卻不過情面領了汪孚林來,父親可能不會這麼快辭世。可如今訃告發出的第一時間,汪家人就立刻全都來了,他此刻醒悟過來之後,心頭又不禁有幾分感激。

昨日譚綸在難得清醒後讓自己送出了那封給張居正的私信。又指點自己說,凌雲翼、張學顏等人全都是張居正頗爲看重的人,自己臨死力薦。日後人家總會記得好,對譚獻兄弟三個更會有些香火情。至於張居正。也許會因此更記得照拂譚家子孫。

而這些,何嘗不是因爲汪孚林出的主意?

因而,想到之前譚綸直到病勢確實沉重之後,才讓人往老家捎信,讓他那兩個弟弟帶着媳婦過來,他自己的妻子原本也在老家照顧他的兒子,這次也會上京,他使勁定了定神。擦了擦眼睛之後,就鄭重其事地說道:“那接下來就勞煩仲淹叔父和世卿賢弟了!”

對於汪孚林莫名其妙多了二十天假,汪道昆雖覺得奇怪,但眼下卻也顧不得這許多。考慮到有經歷過喪事的汪道會出面,又有汪孚林幫手,譚家這場喪事理應能夠順利一些,但得知譚綸姬妾全都被一個不留地遣散,如今內宅無人坐鎮,衆多僕婦和丫頭萬一有個偷懶耍滑,或者夾帶東西逃走的醜聞。那未免有傷譚綸清譽,因此,他在離開譚家之後又折返了回來。提醒譚獻在僕婦中挑個最可靠的老成僕婦,在內宅掌管對牌。

既然在譚家幫忙,沐浴小殮、大殮、蓋棺、設靈牀等等,汪孚林自然一一參與。但平生第一次經歷古人喪事的他大多數時候純粹只是個幫忙的角色,但總比滿心哀慟的譚獻要好些。只是想到譚綸官當到這麼大,卻並未有親戚族人跟到京師,只有一個長子在身邊照顧,他心裡就忍不住嘆息。

傳說中譚綸雖不比胡宗憲貪婪斂財,卻也並不是分文不取。可他在譚府呆了兩天,卻發現譚家父子全都是對金錢沒有太多數目的人。之前譚府一應銀錢往來。竟然全都是由管家掌管,譚獻這個當兒子的連家裡還存着多少銀子都不知道!

好在譚家那位老管家並不是仗着主家之勢在外大放高利貸。關說人情,四處與人交結的滑胥之輩,但年紀一大把,也談不上什麼精心打理。當汪孚林拿到賬冊的時候,看到堂堂已故兵部尚書賬面上總共就一千一百多兩銀子,其中好些還沒收回來,他忍不住嘴角抽搐,一問之後才知道譚綸的俸祿就那麼一點,人情來往又多,僕婢花銷不少,如若不是已故譚夫人在京師曾經開了一家狀況不好不壞的脂粉鋪子,這喪事也就根本沒法辦了!

好在壽材譚綸早就準備了,不用臨時去找,其他的有汪道會操持,因而汪孚林乾脆直接越俎代庖坐到了帳房裡,專管往來銀錢清算。當第三日正式開始接待外來賓客弔唁時,第一個來的竟然是當朝首輔張居正。聽到消息,仍在帳房親自打算盤的汪孚林愣了一愣,卻沒有出去。畢竟,外頭迎來送往的事情自有汪道會負責,他沒必要去出這風頭。因此,他隨手在賬冊上勾了一筆,對一個來聽回話的小廝說道:“請老管家過來一趟。”

張居正和譚綸私交極好,之前也來過很多次,如今舊地重遊,老友卻是天人永隔,他心頭自然不免感傷。見出來迎接的是汪道會,儘管早知道汪道昆讓堂弟和汪孚林一塊在這幫忙,他心裡還是對譚綸生出了幾分不以爲然。就算兒孫不成器,多留幾個人在京城,又豈會如今辦後事的時候捉襟見肘?心裡這麼想,一路入內的時候,他少不得詢問汪道會一應喪儀安排,聽到都還井井有條,他方纔環顧左右又問了一句。

“汪世卿聽說也再次幫忙?”

汪道會卻猶豫了一下,直到發現張居正臉色有點不好,他才低聲說道:“正在帳房裡。大司馬生前不大在乎身外之物,所以賬面沒剩多少錢……”

本朝大臣治喪的時候,身無餘物可供治喪的比比皆是,張居正沒想到譚綸巡撫總督當過好幾任,竟然也會落到如此地步,登時愣住了。他此來本也準備了一份豐厚的賻儀,當即就頭也不回地對身後跟隨的遊七說道:“遊七,你去一趟帳房,親自把賻儀交到汪世卿手中。”

聽到張居正竟然如此吩咐,遊七不敢怠慢,立刻答應一聲匆匆離去。而他一走,張居正隨着汪道會一路來到靈堂,拈香祭拜過後,竟是不由得撫棺發呆。面對這一幕,汪道會又不敢催,又不敢勸,而譚獻除卻哭拜,那就更加毫無主意了。哪怕汪道會平日裡和文人雅士相交時,三兩句話就能讓人如沐春風,這會兒卻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心中有些後悔聽憑汪孚林窩在帳房中不露面,以至於現在連個出主意的都沒有。

而帳房中,當正在對譚府那位老管家交待兩筆開銷的汪孚林看到門簾一動有人進來時,當即擡頭往外看去,卻發現來的是一個身穿素服的中年人。乍一看去彷彿是個隨從,但只看其不經意中流露出幾分居高臨下的氣息,竟是他當初帶着沈懋學沈有容叔侄造訪張府是照過一面的遊七!

他還沒開口說話,同樣回過頭去的老管家在一愣過後,立刻笑容滿面地叫道:“遊七爺怎到了這裡來?”

汪孚林心裡想的卻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上次是當面不識仇人,這次他卻已經從南京守備太監張豐口中聽說當年舊事,而後又在南京多停留了三日,派人到孟芳府中打聽,基本上完全確定了四年前遊七確實在鄉試期間逗留。爲此,他在剩下的時間裡不得不日夜兼程,險些沒跑死馬!

而遊七見到汪孚林,心裡也同樣直犯嘀咕。他之前在萬曆元年於南京鄉試之際攪動風雲未果後,就去江陵府送信給張家老太爺老夫人,還聽老夫人提起過汪孚林幾句,回京之後汪孚林已然金榜題名,卻一直都沒有派官,甚至還到遼東去兜了一圈,他與其沒什麼關聯,見過一面後,自然是幾乎就要把此人忘了。

可汪孚林沒官沒職,回徽州老家又同樣不消停,到廣東當個巡按御史,那就乾脆攆跑了兩個布政使。當年他在南京的那點舊事,少不得又被勾起了回憶。這麼一個會惹事又不怕事的傢伙會不會知道,當初鄉試的時候險些被自己算計入彀?

“原來是遊七爺親自來了。”

遊七悄悄打量了汪孚林幾眼,卻沒想到對方也如同那老管家似的招呼自己。他沒怎麼理會那老管家。當初譚綸在世的時候,他看在那位兵部尚書的面子上,照顧照顧譚家的產業幾筆生意,讓這位老管家能維持住譚家的吃用開銷,如今譚綸一死,總會人走茶涼,他又怎高興再和一個下人假辭色,沒來由失了身份!

他當即打哈哈道:“怎敢當汪侍御如此稱呼?只叫我遊七便是。首輔大人讓我親自把賻儀送來帳房,還請汪侍御收下。”

ps:寫這些名臣當年的科舉名次,其實只想說,千萬別看不上三甲同進士,多少人都是從三甲走出來的,楊廷和我記得好像都是三甲。還有,三甲進士也還沒淪落到要去做縣丞……第二更求雙倍月票,謝謝大家(。)

第243章 穿心一刀第679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813章 皇帝的權威第200章 坑人的最後是被爹坑第437章 添堵添亂第170章 各自的底牌第680章 循循善誘的汪巡按第99章 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第428章 戲沒演好就拆臺了第765章 廷推背後的奧妙第446章 俠骨柔情第826章 大度量和不看好第491章 我纔不去當花魁!第437章 添堵添亂第218章 答謝宴第679章 玉不琢不成器第195章 秋糧新政第840章 悲憤欲絕的張四維第590章 坑蒙拐騙碰鐵板第915章 光天化日之下的勾搭第164章 缺心眼第379章 釣魚(上)第366章 將計就計葉大炮第880章 靜若處子,動如脫兔第224章 鬧彆扭的葉縣尊第462章 滿城風雨第746章 論功行賞第129章 徵輸庫開打!第372章 誘殺(下)第929章 負荊請罪(上)第760章 世態炎涼第58章 敲飯碗?第657章 兩姓之好第793章 維護和勸諫第943章 再開炮第769章 衙內揍家奴第894章 人心不足蛇吞象第676章 誘敵之計第865章 示敵以弱第218章 答謝宴第64章 六人會英雄第509章 風頭正勁的汪小官人第606章 蛛絲馬跡第181章 往另一個深淵滑落的事態第69章 小地主原是大負翁第906章 四方借力第951章 棘手的善後第235章 各種極品第14章 各式各樣的隊友第63章 吃貨英雄第876章 接應的人選第437章 添堵添亂第662章 督按合流第553章 囚籠中的梟雄第803章 疏不驚人死不休第586章 殺奴(下)第160章 真正的狐狸尾巴第645章 又是假的!第824章 家常和閨蜜第478章 風雅和銅臭第119章 收不齊的夏稅第138章 廢屋黑影第768章 交鋒,鄉黨第761章 爛賬背後的算計第798章 呂閣老的自衛反擊戰第477章 古道熱腸李小侯第729章 三寸不爛之舌第602章 哪個張大學士府?第694章 海盜的行蹤第643章 架空和減負第876章 接應的人選第538章 薊鎮遊的終點第863章 冒險的戰術第542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863章 冒險的戰術第671章 宰肥羊第443章 眼看他樓塌了第949章 深夜闖宮第71章 逼宮!第145章 戚家軍出的難題第58章 敲飯碗?第184章 高高拿起,輕輕放下第427章 當了一回窮親戚第779章 藉機賣私貨第35章 你甘心嗎?第908章 說動第465章 鬧他個天翻地覆第58章 敲飯碗?第287章 他鄉遇故知?第156章 歙縣名流大會第737章 一咬一大串第68章 防火防盜難防騙第740章 人生如戲,全憑演技第670章 西元1576年的澳門之行第744章 政治盟友第109章 李師爺勸學,段府尊召見第951章 棘手的善後第203章 汪小官人的惡名第811章 小人物撬動的大支點第422章 我不想再看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