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土木堡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揮刀出鞘。

蒙古騎兵分爲四路,從四個不同的方向對大明帝國分別發動了進攻。

其中第一路攻擊遼東,第二路攻擊甘肅,第三路攻擊宣府,最後一路由也先自己統領,攻擊大同。

戰爭就此全面爆發。

消息傳到京城,大臣們十分緊張,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商量對策,事發突然,很多大臣心中都沒底,但有一個人卻與衆不同,十分興奮。

此人又是王振。

受賄的是你,查貨的是你,惹事的也是你,現在打仗了,你還有什麼可興奮的?

要說明的是,王振從來就不是什麼主戰派,正統八年(1443),侍講學士劉球就曾經給皇帝上過一次奏摺,指出蒙古使臣人數日益增多,必然包藏禍心,希望能夠儘早整頓兵制,積極備戰。

劉球沒有想到,他出於愛國熱情上書,換來的卻是殺身之禍。

王振看到奏摺後,勃然大怒,不知是他收了也先的錢,還是認爲劉球是在指責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反正他找了個藉口,把劉球關進了監獄,在不久之後,他指使自己的親信錦衣衛指揮馬順殺害了劉球。

這樣一個禍國殃民的死太監,自然是不會有什麼愛國情操的。

他之所以興奮,是因爲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實現自己抱負,揚威天下的機會。

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開始秘密地籌劃。

當時也先的軍事實力已經非常強大,明朝的邊境將領已然不是對手,大同守軍連連失利,紛紛告急,朝廷經過會議,決定派出駙馬井源出兵作戰。

駙馬井源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將領,他的出征緩和了當時的緊張局勢。

然而就在他出徵後第二天,皇宮就傳出了一個消息,這個消息震驚了所有的人。

皇帝要親征了!

這正是王振搗的鬼。

王振想要遠征立功,但他沒有能力也沒有威望帶兵出征,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想到了皇帝。

皇帝是自己的學生,一直聽自己的話,只有藉助他的名義,才能實現自己統帥大軍的夢想!

在王振的慫恿下,英宗朱祁鎮下達了親征的命令,召集大軍共二十萬,立刻準備出征。

這裡要說一下,很多史書都說此次出征共有五十萬人,根據本人考證,這是不準確的,因爲由當時動員兵力時間及京城附近佈防情況分析,幾天之內,絕對不可能召集五十萬大軍,當時京城的三大營總兵力是十七萬左右,加上附近軍隊,共計數量應當在二十萬左右。

我們知道,兵家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的人也要吃飯,要睡覺,這就必須準備好糧食帳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打仗就是打後勤。

朱棣遠征之時,會徵用大量的民工、牛馬車輛,並設置專門的運糧隊,準備後勤時間往往長達幾個月。

那麼王振統領的這二十萬大軍出發準備用了多長時間呢?

答:不到五天!

七月中旬接到邊關急報,七月十七日就出徵了!

在王振這個蠢貨看來,只要把人湊齊就行了,他事先通過邊報得知,也先只有兩三萬人馬,所以他徵召二十萬大軍,認爲這樣就一定能夠取勝。

是啊,這個算數小學生也會做,二十萬對兩萬,平均十個人對一個人。似乎不用打,一人踩上一腳也能把對手給踩死。

王振就是這樣想的,他的作戰思想似乎也就源自於此。

無知啊,真是極度的無知!王振這個出生市井的小人物此刻終於顯出了他的本色,在他看來,戰爭似乎就等同於街頭的黑社會鬥毆,雙方手持西瓜刀對砍,誰人多,誰氣勢大,誰就能贏。

話說回來,戰爭到底與鬥毆有什麼不同,爲什麼不是人越多越好呢?

爲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開一個專題:

【戰爭是怎樣煉成的】

一千多年前,一個叫韓信的人對皇帝劉邦說出了一句話:韓信帶兵,多多益善!

這不僅是一句成語,一句千古名言,也是一句自信的豪言壯語。

在我看來,在韓信說出此言之後的一千多年裡,有資格有能力以此言自居者,不會超過十五個人。

而如果你仔細研究過軍事,就會發現,要做到帶兵多多益善,實在是太難了。

要說明原因,就必須從什麼是戰爭說起。

事先說明,請大家不要誤會,這裡絕對不是要介紹那些讓人頭疼的政治性質,階級本質。我們要講的是戰爭的形式——人與人之間的搏鬥。

因爲如果我們把戰爭的所有外表包裝脫去,就會發現:

戰爭,就是另一種形式的打架鬥毆。

下面,我會借用經濟學中的模型理論(先預設基本框架,不斷增加條件的經濟分析法)來說明這個問題。

先從兩個人講起,相信大家也有過打架的經歷,而兩個人打架就是我們俗稱的“單挑”。

“單挑”實際上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因爲打人的是你,捱打的也是你,是輸是贏全要靠你自己。當然,如果你比對方高大,比對方強壯,湊巧還練過武術(最好是搏擊,套路不怎麼管用),那麼勝利多半是屬於你的。

現在我們把範圍擴大,如果你有兩個人,而對方還是一個人,那你的贏面就很大了,兩個打一個,只要你的臉皮厚一點,不怕人家說你勝之不武,我相信,勝利會是你的。

下面我們再加一個人,你有三個人,對手還是一個人,此時,你就不用動手了,你只要讓其餘兩個人上,自己拿杯開水,一邊喝一邊看,臨場指揮就行。

就不用一個個的增加了,如果你現在有一千個人,對手一個人,結果會怎樣呢?

我相信,在這種情況下,你反而不會獲得勝利。因爲做你對手的那個人肯定早就逃走了。

到現在爲止,你可能還很樂觀,因爲一直以來,都是你佔優勢。

然而真正的考驗就要來了,如果你有一千個人,對手也有一千個人,你能贏嗎?

你可以把一千個人分成幾隊去攻擊對方,但對手卻可能集中所有人來對你逐個擊破,你能保證自己獲得勝利嗎?

覺得棘手了吧,其實我們纔剛開始。

下面,我們把這個數字乘以一百,你有十萬人,對手也有十萬人,你怎麼打這一仗?

這個時候,你就麻煩了,且不說你怎麼佈置這十萬人進攻,單單隻說這十萬人本身,他們真的會聽你的嗎?

你要明白,你的手下這十萬人都是人,有着自己的思維,有的性格開朗,有的陰鬱,有的溫和,有的暴躁,他們方言不同,習慣不同,你的命令他們不一定願意聽從,即使願意,他們也不一定聽得懂。如果裡面還有外國友人(比如朝鮮),那你還得找幾個翻譯。

這就是指揮的難度,要想減低這一難度,似乎就只有大力推廣漢語和普通話了。

要是再考慮他們的智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你就會十分頭疼,這十萬人文化程度不同,有的是文盲,有的是翰林,對命令的理解能力不同,你讓他前進,他可能理解爲後退,一來二去,你自己都會暈倒。

很難辦是吧,別急,還有更難辦的。

我們接着把這十萬人放入戰場,現在你不知道你的敵人在哪裡,他們可能隱藏起來,也可能分兵幾路,準備伏擊。而你自己要考慮怎麼使用自己這十萬人去找到敵人並擊敗他們。

此外,你還要考慮這十萬人的吃飯問題,住宿問題,糧食從哪裡來,還能堅持多少天。

腦子有點亂吧,下面的情況會讓你更亂。

你還要考慮軍隊行進時的速度、地形、下雨還是不下雨,河水會不會漲,山路會不會塞,士兵們經過長時間行軍,士氣會不會下降,會不會造反,你的上級(如果有的話)會不會制約你的權力,你的下級會不會譁變。

你的士兵有沒有裝備,裝備好不好,士兵訓練水平如何,敵人的指揮官的素質如何,敵人的裝備如何,敵人的戰術是什麼,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打了敗仗怎麼撤退,打了勝仗能否追擊等等等等……

事實上,戰場上的情況還要複雜得多。相信看到這裡,你已經明白,別說帶十萬人出去打仗,你就是帶十萬人出去轉一圈,旅個遊,能平安無事地回來就已經很不錯了。

你可能以爲事情就此結束了,恰恰相反,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面,不要忘記,我們的目標是多多益善。

如果你再把指揮的人數加上十倍,一百萬人,你就會發現,你面對的已經不是一百萬可以依靠的人,而是一百萬個麻煩,是真正的災難。

從十萬到一百萬,你的人數增加了十倍,但你的問題卻可能增加了一百倍,任何小的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就會一發不可收拾。一百萬人,每天要消耗多少糧食不說,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誰也不是傻瓜,你怎麼控制一百萬個人,讓他們去聽從你的指揮呢?

軍事指揮就如同一座金字塔,指揮的人數和指揮官的指揮能力是成正比的,指揮的人數越多,對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從古至今,有能力站在塔頂的人是很少的。

多多益善是一種境界,它代表着指揮官的能力已經突破了人數的限制,突破了金字塔的塔頂,無論是十萬、還是五十萬、一百萬,對於指揮官而言,都已經沒有意義。

因爲這種指揮官的麾下,他的士兵永遠只有一個人,命令前進絕不後退,命令向東絕不向西。

同進同退,同生同死。

這纔是指揮藝術的最高境界。

所以,善帶兵而多多益善者,是真正的軍事天才。

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爲軍神。

以上就是模型的構建過程,相信大家應該對戰爭和人數及指揮能力的關係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但這個模型是理想化的,我們在此還要補充兩種特殊情況。

首先,這個模型設定的是普通的人,不包括特異功能人士,如郭靖、楊過、張無忌等人,能夠突破地球引力,一跳十幾米,穿牆入室,身負如乾坤大挪移之類的絕學,一個能打幾百上千個。

如果你手下有一千人,而對手果真是上述傳說人物中的一個,那你還是快逃吧,不但是因爲對方身負絕學,更重要的原因是,對方是正面入物,主要人物,是主角,根據劇情限定,他就是睡着了你也打不過他的,你才幾斤幾兩,敢和大俠對着幹?劇情限定好了,他是穩贏的。

其次,雙方裝備不能過於懸殊,比如對方拿火槍,你拿板磚,就算人再多一倍,估計也是沒用的。

【結論】

總之,戰爭不是打羣架,人多就穩贏,實際上現在某些街頭鬥毆的人也開始注意戰術方法了,他們也時不時來個半路偷襲,前後夾擊之類的把戲。

可見事物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

帶幾十萬人出去打仗是很容易的,即使你把全國人口全帶出去也沒有人管你,問題是你要能保證打贏。而像白起、韓信、陳慶之、李靖這樣有能力做到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比如國民黨的著名將領胡宗南,手下長期擁兵數十萬,卻一直被只有幾萬人的對手牽着鼻子走,最後被打得落花流水,倒不是他不肯用心,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他的黃埔同學最後給他下了一個定義——“胡宗南,也就是個團長”。

司禮監王振,也就是個奴才。

他從前不過是個小小的學官,還是個學藝不精的學官,後來還成了宦官,然而這位身殘志不堅的仁兄居然一下子當上了二十萬人的統帥(實際統帥權在他手中)。

後果可想而知,也不堪設想。

【準備與抉擇】

在這短短的幾天中,王振一直做着青史留名的美夢,而其他的人也有着各自的行動。

首先是大臣們,當他們聽說這個如同驚天霹靂般的消息後,頓時炸了鍋,紛紛上書反對,帶頭的是吏部尚書王直。

吏部就是人事部,由於主管官員任命職權,故而位居六部之首,吏部尚書也有了一個專門的稱呼——天官,可見其威望之高。

在王直的帶領下,百官聯合上奏摺反對出征,但可惜的是,王振是司禮監,並且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反對無效。

除了這些人外,兵部的兩位主官也上書反對,他們分別是兵部尚書鄺埜和兵部侍郎于謙。

鄺埜,宜章人,永樂年間進士出身,他爲人清廉,十分正直,對於王振的胡作非爲很是不滿,這次他上書反對,正是他一貫以來正派品行的表現,不出所料,他的反對也被駁回,但這並不是他勸阻行爲的結束,事實上,作爲一個從始至終參加了這次遠征的人,他把自己的忠誠保留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

而這位於謙,正是我們後面篇章的主角,要說這位仁兄實在不是一般的強,他的能力和人望也不是一般的高,他得罪過第一號紅人王振,且從未認錯,居然就在王振眼皮子底下還能復官至兵部侍郎,而王振也拿他沒有辦法,可見其根基之牢固,背景之深厚。

這兩位兵部高級官員的抗議被駁回後,也只好去繼續他們的工作,爲遠征作準備。按照規定,皇帝出征,兵部主要領導應該陪同,經過內部商議,最終做出了決定:

鄺埜陪同出征,于謙暫時代理兵部事宜。

事實證明,正是這一決定挽救了大明帝國的國運。

與他們相比,其餘兩位輔政大臣的表現實在讓人失望,三楊已經死了,胡濙沒有什麼能力,而真正應該起作用的張輔卻一言不發。

這就太不應該了,張輔率軍平定安南,曾身經百戰,不可能不知道這一舉動的危險性,此人是四朝老臣,王振也不敢把他怎麼樣,如果要爭論起來,王振可能還不是他的對手,但年老心衰的張輔卻令人失望地保持了沉默。

雖然一言不發,雖然明知危險,但張輔最終還是與皇帝一起出發遠征,不是作爲指揮官,只是作爲一個陪同者。

你把兒子交給我,我就陪他走到底吧。

大臣們亂成一團,各有各的打算和行動,皇帝也有,皇帝也是人,在出差之前,他也要交接好工作,告別親人,這才能打好包袱上路。

朱祁鎮現在就面臨着這兩項工作,他首先把國家大權交給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鈺。應該說朱祁鎮是一個品行溫和的人,他和他的弟弟關係也十分的好,而他的弟弟也十分規矩,對於不該屬於自己的東西從不貪心,比如說——皇位。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朱祁鎮放心地將國家大權交給了他。

然而朱祁鎮不明白的是,世界是不斷變化的,事情會變化,人也是會變的。

當一個人習慣了某種權威和特權後,他就無法再忍受失去它們的痛苦。

權力在帶給人們尊嚴的同時,也會帶給他們自私。

交待完國家大事後,朱祁鎮去向自己的妻子——錢皇后告別。

正統七年(1442)對大明王朝而言並不是個好的年份,正是在這一年,張太皇太后去世,王振奪取了國家大權,但這一年對於朱祁鎮本人而言,卻是幸福的。因爲就在這一年,他迎娶了自己的皇后錢氏。

自古以來,幾乎是有多少皇帝就有多少皇后,而且皇后的人數只會多不會少。事實上,皇后一直以來都是不可忽視的一股政治力量,從武則天到慈禧,她們在歷史中擔任的戲份絕不比某些男主角少,當然,更多的皇后則是默默無聞,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但也有一些皇后因爲她們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權謀手段被載入史冊,名留青史。

這位錢皇后就是其中的一位,她的名字一直流傳下來,爲後人傳頌。

但她與歷史上的那些權後們不同,她不是靠自己的權術陰謀、政治手段讓人們記住她的。

她憑藉的是最爲簡單也最爲真誠的東西——感情。

她用自己的真情打動了歷代的史官,於是她的事蹟就此流傳下來,並感動了更多的人。

所以在之後的篇章中,我們也會講述這位不平凡的女人,講述她的不朽傳奇。

一個女人的傳奇,因真情而不朽。

皇后與皇帝之間有真的感情嗎,相信這也是很多人的疑問,在我看來,答案是肯定的。

至少在這位錢皇后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感情,沒有任何功利、純真的感情。

在那三千佳麗的深宮中,無數陰謀詭計每一天都在不斷上演,爲了爭寵、爭權,原本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會變得比男子更加陰狠毒辣,有的甚至不惜殺掉自己的骨肉去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武則天)。

但這決不是說她們可恨,可憎,事實上,在我看來,她們是一羣可憐的人。

在那權力決定一切的世界中,有了皇后和寵妃的名分,有了權力,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要想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消除所有的感情和同情心,變得冷酷無情。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在我看來,這些可憐的女人們的所作所爲並不是自私,而是自保。

而在我們後人眼中,所謂後宮就是一筆算不清的爛賬,爭寵、奪位、爭嫡周而復始,不厭其煩,烏煙瘴氣。

這位錢皇后,就是烏煙瘴氣的後宮中盛開的一朵蓮花。

朱祁鎮十分喜愛他的這位原配夫人,也十分照顧她,錢皇后並非出生大富大貴之家,懂得生活不易,即使在做了皇后以後,她也沒有習慣養尊處優的生活,只是盡心盡力對待自己的丈夫,還經常動手做些針線。而朱祁鎮數次要給她的親戚封侯,都被她推辭。

шωш⊕ T Tκan⊕ ℃O

在很多人看來,皇后衣食無憂,母儀天下,做針線不過是消遣。

但事實似乎並非如此,如果錢皇后知道,幾年以後,她竟然會用自己的針線手藝做活去換取東西,不知會作何感想。

Wωω ●ttkan ●¢Ο

總而言之,這個皇后並不一般,她不要官,也不要錢,除了一心一意對自己的丈夫,她似乎沒有其他的要求。

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她對朱祁鎮的感情是真實的,經得住考驗的,在她眼中,這個叫朱祁鎮的人的唯一身份只是她的丈夫,無論朱祁鎮是皇帝,還是俘虜,或是被自己的親弟弟關押的囚徒,這個身份始終沒有變過。

在朱祁鎮向他告別,準備出征的那個晚上,沒有人知道他們之間說了些什麼,但我相信,這位妻子會像所有普普通通的出征士兵的妻子一樣,囑託自己的丈夫要保重身體,注意安全,並說出那句曾被說過無數次,但仍然值得繼續說下去的話:

“我會等你回來的”。

【出征】

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十七日,大軍出征。

不顧無數人的阻攔,王振執意出征,他要去尋找夢想的光榮。

與他一同出征的,有很多堪稱國家棟梁的文官武將,他們包括:

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朱能之子承父爵)、內閣成員曹鼎、內閣成員張益、兵部尚書鄺埜等等,全部名單很長,就不單列了,總之,朝廷的文武精銳很多都隨行而去。

能夠活着回來得很少。

此時的朱祁鎮也不會知道,他的傳奇經歷就要開始了。對於這個年僅二十三歲的年輕人而言,這是一次令人期待的興奮經歷。他一直尊重有加的“王先生”是不會錯的,親征無疑是唯一正確的方法。

客觀地講,朱祁鎮對這次即將到來的失敗是負有責任的,但主要責任絕不在他,因爲他不過是個沒有多少從政經驗,且過於容易相信別人的一個年輕人而已。

王振纔是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暫時不說責任在誰,其實就在大軍出發的同一天,幾百裡外的大同已經爆發了一場大戰。

戰爭的地點在陽和,這一戰以明軍的全軍覆沒告終,必須說明的是,這場戰爭完全體現出了也先軍隊的強悍,因爲明軍是有備而來,且得到了大同鎮守太監郭敬的全力支持。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明軍仍然不是也先軍隊的對手。

除了全軍覆沒外,領軍大將宋瑛也被陣斬,隨軍的太監郭敬還算聰明,躲在草叢中裝死,才最終逃過一劫。

只有一個人逃了回來,這個人叫做石亨,也是大軍的主將。

自己的所有部下都被也先殺死,本人也落荒而逃,這對於一個指揮官而言,是最大的侮辱,但石亨是幸運的,在不久之後,他將有機會親手拿起武器,爲死去的同胞復仇。

戰勝的也先已經打掃了戰場,養精蓄銳,等待着對手的到來。

而對於這一切,尚在夢境中的王振是不知道的,他始終天真地認爲,只要大軍出發,看見敵人,一擁而上,就能得到勝利。

二十萬大軍就在這個白癡的引導下,沿居庸關、懷來,向大同挺進,而前方等着他們的,是死亡的圈套。

八月一日,大軍到達大同,在陽和差點被幹掉的郭敬已經逃回來,並見到了自己的頂頭上司王振。

看着郭敬那驚魂未定的眼神和體態,王振不禁嘲笑了他一番。

“我有二十萬大軍,還怕也先嗎?”

但郭敬接下來說的話,卻真正震驚了本就是無膽小人的王振。

他匯聲匯色地向王振講述了那從前的戰鬥故事,並添油加醋地描述了戰敗時的慘況。

司禮監王振,也就是個奴才。

在他大權在握的日子裡,他作威作福,不可一世,還夢想着建功立業。其實在心底,他很清楚,自己不過是騙取了皇帝的信任,狐假虎威的一個小人,一個懦夫。

於是他一改之前的豪言壯語,立刻下令班師。

此時大軍剛剛到達大同,並未走遠,如果按時撤回,是不會有任何問題的,也先暫時也摸不透這二十萬大軍的底細,不會立刻進攻。

雖說師出無功,就算是出來旅遊了一圈吧。

可是王振這個死太監偏要搞出點花樣來。

王振是一個小人兼暴發戶,他的所有行爲模式都是依據這一身份而定位的,而像他這一類的暴發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愛炫耀。

王振的家在蔚縣,當時屬於大同府的管轄範圍,於是他決定請皇帝到自己的家鄉看看,小小的蔚縣有什麼好看的呢?

其實王振的目的很簡單,就如同現在的有錢人喜歡開着車回到自己的老家,然後大按幾聲喇叭,把全村的人都叫醒,然後讓全村老小出來看自己的新車、新衣服。

王振帶了皇帝和二十萬人,回自己的家鄉也就是這個目的。

他無非是想炫耀一下而已,當年那個窮學官,現在出人頭地了!

雖然已經變成了太監。

【一錯再錯】

既然王振決定要回家去看看,那就去吧,大軍於是調轉方向,向蔚縣出發。

事實上,王振的這個決定倒是正確的,因爲從他的家鄉蔚縣,正是由紫荊關入京的必經之路。只要沿着這條路進發,足可以平安抵達京城。

八月三日,大軍開始前行,但行進僅五十里,隊伍突然停了下來,然後接到命令,所有的部隊立刻轉向,回到大同,沿來時的居庸關回京。

這簡直是個讓人抓狂的決定,大軍已經極其疲憊,如果繼續前進,不久就能回京,並確保安全。

好好的路不走,走到半路,居然要回頭取一條遠路回京!

發佈這條命令的人如果沒有正當的理由,那就一定是瘋了。

王振有正當的理由,而且似乎還很高尚。

“秋收在即,大軍路過蔚縣,必會踐踏莊稼,現命大軍轉向,以免擾民。”

真是太高尚了,司禮監王振踐踏人命,貪污受賄,禍害國家,誣陷忠良,現在竟然突然關心起蔚縣的莊稼起來,實在是明察秋毫。

後世的史學家無不對此“高尚行爲”深惡痛絕,還有很多人分析,蔚縣的田地應該都是王振自己的,所以他才那麼在乎。

其實在我看來,是不是王振的並不重要,因爲即使這些田地不是他的,也不能說明他的品格有多高尚。無非是施以小恩小惠,顯示自己的權力而已。

王振最終還是挽救了蔚縣的莊稼,顯示了自己的權威,當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

這個代價就是數十萬條人命。

天降大雨,二十萬大軍行進更加困難,士氣極其低落,士兵們怨氣沖天,然而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說什麼也沒用了,老老實實地走吧。

八月十日,經過艱難跋涉,軍隊到達宣府,眼看大軍就可以安全進入居庸關,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但也就在此時,一直尾隨而來的也先終於看清了這支明軍的真實面目,經過數次試探,他已經明白,只要發動攻擊,必定能夠擊敗這個所謂的龐然大物。

在躲避及尾隨了一個月後,也先這隻黔虎終於開始了他的第一次衝擊。

所幸的是,明軍發覺了也先的這一企圖,立即派出主力部隊騎兵五萬餘人進行阻擊,統帥這支軍隊的人是朱勇。

朱勇的父親朱能是一位優秀的指揮官,就如同張輔的父親張玉一樣,但朱能和張玉的不同之處在於,張玉的兒子張輔也是個優秀的軍事人才,但他的兒子不是。

朱勇帶領着五萬大軍自信地出發了,他雖然是負責後衛工作,但其實他的兵馬要多過也先兩倍,因爲據可靠情報,也先只有兩萬騎兵。

這也正是朱勇自信的根由所在。

盲目的自信往往比自卑更可怕。

具體經過就不用多說了,只說結果吧:

“鷂兒嶺中伏死,所率五萬騎皆沒”。

五萬人中了兩萬人的埋伏,全軍覆沒,這充分地說明了朱勇不是一個好的指揮官。

不過在我看來,死在鷂兒嶺的五萬大軍還是幸運的,至少他們還是奮戰而死的。

他們沒有死在土木堡,沒有死得那麼窩囊。

消滅了朱勇,通往勝利的道路終於打開了,也先的前面,是一片毫無阻攔的坦途。

【土木堡】

雖然朱勇指揮不利,但他的軍隊還是爲皇帝陛下爭取到了三天時間。

三天救命的時間,但也僅僅只有三天。

八月十日從宣府出發,明軍用三天時間趕到了土木堡,這裡離軍事重鎮懷來只有二十五里,只要進入懷來,所有的人就都安全了。

下面的事情我想我不說大家也能猜得到,又有一個人反對。

這個人還是王振。

他如同以往一樣,找到了一個理由,不過這個理由一點也不高尚。

“我還有一千多輛車沒有運到,大軍暫時不入城,就在這裡等待!”

一個人犯一次錯誤不難,難的是從頭到尾都犯錯誤,類似王振如此愚蠢而不自知的人,實在是天下少有。

對於這位司禮監先生,我已經無話可說,拋開他的惡行,單單他的愚蠢和無知,就足以讓他遺臭萬年,爲萬人唾罵。

一個人最可悲的地方不在於被罵,而在於罵無可罵。

就這樣,明軍失去了最後一個脫困的機會。

也先終於趕到了,他擦乾了朱勇在他刀上留下的血跡,準備再次大開殺戒。

八月十四日夜,也先突然發動攻擊,明軍促不提防,全軍敗退,但由於人數衆多,也先不敢過於深入,明軍於是趁此機會結成緊密隊形,並挖掘壕溝,準備長期作戰。

據我估算,也先此時的兵力應該不止兩萬,應該在五六萬左右,但即使是這樣的兵力,他也無法擊潰固守的明軍。

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

【潰敗】

八月十五日,也先突然派來使臣,表示願意和談,王振十分高興,立刻派出曹鼎參與和談,此時,似乎是爲了表示誠意,也先的軍隊已退去。

面對這種情況,熟知兵法的兵部尚書鄺埜冷靜地進行了分析,他認爲這是也先軍隊的詭計,不能輕信,應該固守待援。

也就在這個時刻,王振終於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充分地使用了自己的愚蠢,犯了最後一個錯誤。

“大軍立刻越出壕溝,馬上轉移!”

在正統十四年的這次軍事行動中,王振以錯誤開頭,用錯誤結尾,他能夠一直堅持自己的錯誤意見,即使明知自己的愚蠢和無知,也能夠發揚厚顏無恥的精神,充耳不聞,真正做到了把錯誤進行到底。

李景隆,你在天之靈想必也不會再寂寞,因爲一個比你更愚蠢,更白癡,更無知的人已經出現了,而這個人馬上就會來陪伴你。

不出鄺埜所料,大軍出發僅三裡,已經消失的也先軍隊就出現了,“鐵騎揉陣而入,奮長刀以砍大軍”。

經過長期奔波,被王振反覆折騰得士氣已經全無的二十萬大軍終於到達了極限,並迎來了最後的結局——崩潰。

徹底的崩潰,二十萬大軍毫無組織,人人四散奔逃,此刻不管你是大將,大學士,還是普通士兵,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逃跑。

說起逃跑,實在是個技術工作,除了看準方向外,還要有充足的體能作底子,這下子平日不勞動的大臣們遭了殃,因爲也先的士兵們在屠殺這件事情上做得相當徹底,不管你是什麼身份,是進士及第(曹鼎是狀元)還是進士出身,馬刀之前人人平等。

四朝老臣張輔曾橫掃安南,威風無比,也於此戰中被殺,一代名將就此殞命。

此外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人全部被殺。

財產損失也很嚴重:

“騾馬二十餘萬,並衣甲器械輜重,盡爲也先所得”。

數十年之積累,數十年之人才,就此一掃而光。

二十萬大軍崩潰,五十餘位大臣戰死,他們本不該死,這就是最後的結局。

不過值得高興的是,有一個該死的人終於死了。

護衛將軍樊忠在亂軍之中拼殺,他明白,所有的一切都結束了,自己也將死於此地。

他自然是不甘心的,二十萬大軍就此潰滅,只是因爲一個人的錯誤指揮。

可惜他沒有死在我的手裡。

似乎是上天要滿足他最後的心願,不久之後,他居然在亂軍中找到了這個人。

這個人的特徵也很明顯,他是太監,沒有鬍鬚。

於是樊忠趕上去扯住了驚慌失措的王振,用手中鐵錘捶爛了他的腦袋。

“吾爲天下誅此賊!”

殺得好!殺得痛快!

可惜太晚了。

【尾聲】

正統十四年(1449)九月十二日。

“臣居庸關巡守都指揮同知楊俊報:近日於土木堡拾所遺軍器,得盔六千餘頂,甲五千八十領,神槍一萬一千餘把,神銃六百餘個,火藥一十八桶。”

正統十四年(1449)九月十三日。

“臣宣府總兵楊洪報:於土木所遺軍器,得盔三千八百餘頂,甲一百二十餘領,圓牌二百九十餘面,神銃二萬二千餘把,神箭四十四萬枝,大炮八百個。”

第20章 最後的名將——藍玉第11章 洪都的奇蹟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17章 胡惟庸案件第5章 縱橫天下第18章 制勝之道第18章 制勝之道第20章 爲了忘卻的紀念第18章 天才的計劃第9章 悟道第6章 謀殺第7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第12章 東南的奇才第5章 算賬第12章 純屬偶然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28章 你死我活的戰爭第20章 沒有選擇第10章 最後的秘密第7章 死鬥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20章 英雄的結局第6章 高拱的成就第12章 朱瞻基是個好同志第7章 殺人第5章 最終的亂戰第8章 傳奇就此開始第7章 可怕的對手第7章 殺人第11章 必殺劉瑾第3章 遊戲的開始第7章 鬥爭,還是隱忍?第29章 朱棣的對手第7章 可怕的對手第18章 二次攤牌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7章 不起眼的敵人第21章 藍玉的覆滅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13章 無人知曉的勝利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14章 明朝的憤怒第9章 悟道第21章 曙光第16章 孫傳庭第16章 奮戰第11章 千古,唯此一人第6章 明君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6章 高拱的成就第16章 奮戰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9章 悟道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4章 混戰第20章 英雄的結局第19章 決心第1章 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第5章 最終的亂戰第14章 明朝的憤怒第5章 算賬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17章 殉道第22章 制度後的秘密第3章 疑惑第3章 遊戲的開始第1章 絕頂的官僚第10章 隱藏的精英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6章 天子守國門!第7章 可怕的對手第16章 決斷!第20章 新的開始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20章 沒有選擇第7章 徐階的覺醒第23章 終點,起點第8章 堅持到底的人第18章 袁崇煥第1章 帝王的煩惱第7章 殺人第26章 準備行動第13章 一個監獄看守第11章 投降?第10章 等待最好的時機第3章 公道第24章 建文帝第7章 可怕的對手第23章 終點,起點第13章 天下第一幕僚第3章 踏上征途第15章 孤軍第10章 鬥爭技術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12章 鄱陽湖!決死戰!第16章 決斷!第7章 殺人第20章 勝利 結局第11章 強大,無比強大第3章 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