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東南的奇才

嚴嵩之所以能夠肯定那份奏疏上的兩個人必死無疑,是因爲整治這兩人的幕後黑手正是他。

這兩個人分別是閩浙總督張經,和浙江巡撫李天寵。

而這兩位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之所以會人頭落地,只是因爲一個無聊的人,去出了一趟無聊的差。

嘉靖三十二年(1553)十一月,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正部級官員張經,被任命爲總督前往浙江,他肩負着一個特殊的使命——抗倭。

不久之後,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李天寵,奉旨來到浙江,取代駐守當地的王忬(王世貞的父親),成爲了新的浙江巡撫,張經的下級。

這兩位仁兄都察院出身,合作得也還不錯,面對着日益嚴重的倭寇之亂,盡心竭力,日夜勤勉。

就在他們埋頭苦幹的時候,嘉靖三十三年(1554),另一個人也來到了浙江,他就是通政司通政使兼工部右侍郎,副部級官員趙文華,可這位兄臺既不是總督,也不是巡撫,之所以千里迢迢跑來這裡,除了觀光旅遊外,倒也揹負着一個特殊的使命——祭海。

Www. ttКan. ¢ O

讓你去祭海,你就老老實實地祭海,完事後帶點土特產回京也就行了,可趙侍郎卻偏偏是個有抱負的人,他對倭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也想摻和一把。

一般說來,京城的領導要親臨指導,地方官員高興還來不及,可是張經總督卻不買他的帳,對他不理不睬,十分冷淡。

原因很簡單,張經的官比他大。

在明代,總督不是地方官員,而是中央派駐地方工作的領導,工資、戶口都掛在中央,比如張經,原先是都察院右都御史,此次是掛銜下派,而趙文華只是奉命出差,乾點臨時工作。

論資歷就更沒法說了,張經兄十七年前(嘉靖十六年)就已經是副部級兵部侍郎,而那時趙文華卻只是一個小小的正處級刑部主事。大家同在京城裡混,互相知根知底,高級幹部見得多了,眼界自然比地方幹部高得多。

老子是二品正部級、兩省總督,你小子不過是個三品副部級侍郎,竟敢在老子面前耍威風,你算哪根蔥?

同理,中央都察院正四品右僉都御史,浙江巡撫李天寵也不願買趙文華的帳,每天管他三頓飯,就盼他早點滾蛋。

然而事實證明,趙文華確實算根蔥,還是根大蔥,你們敢欺負我,我就讓我爹來收拾你們!

他爹就是嚴嵩,雖然他姓趙,嚴嵩姓嚴,但所謂有奶就是娘,有權就是爹,不必奇怪。

嚴嵩之所以支持乾兒子趙文華,是因爲當年他當國子監校長的時候,趙文華是他的學生。而據他觀察,這位學生雖然沒有什麼能力,卻很能拍馬屁,很聽話,於是他安插趙文華去了通政司。

嚴嵩是不做慈善事業的,他讓趙文華當通政使,其中有着很深的用意。

通政司是一個副部級部門,最高長官通政使也只是三品,但這個部門對嚴嵩而言卻極爲重要,因爲它主管全國各地送入京城的公文。

由於名聲太差,全國的衆多御史官員經常上書彈劾嚴黨,雖說有嚴嵩在內閣壓陣,但這位仁兄已經七十多歲了,難保有漏網之魚,萬一捅到皇帝那裡,事情就麻煩了。

而趙文華兄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在機關蹲守,發現可疑郵件即刻予以刪除(銷燬或是壓住),他兢兢業業,工作完成得很好,也由此成爲了嚴黨的第一號骨幹。

接到兒子的告狀信,嚴老爹卻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回覆,他託人告訴趙文華,張經並不好惹,在沒有十足的把握之前,最好還是乖乖聽話。

趙文華無計可施,但這位仁兄是個比較執着的人,又從中央要了一個觀察敵情的名義,硬是賴着不走。他要留在這裡,等待張經的失誤。

而不久之後,他就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當時的浙江沿海,倭寇氣焰已經十分囂張,有兩萬餘人盤踞於此,根本不把明軍放在眼裡。張經也並非等閒之輩,他四處調兵,積極部署數月之久,卻遲遲不動兵。

趙文華反覆催促,張經依然紋絲不動。

而張總督之所以有如此舉動,和他之前的一段經歷有着很大的關係。

嘉靖十六年(1537),總督兩廣軍務、兵部侍郎張經,奉命去平定廣西斷藤峽叛亂,在長期艱苦的山區作戰中,他養成了穩重進兵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在這次戰爭中,他還發現了一個十分可怕而特別的戰鬥羣體——狼土兵。

狼土兵以少數民族爲主,大都不習文化,好勇鬥狠,戰鬥力十分彪悍,當年曾讓張經吃盡了苦頭,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到了浙江之後,張經才發現,那些被朝中大臣輕視,所謂烏合之衆的倭寇,卻是一幫前所未見的強敵。

在皇帝同志專心修道,大臣們專心鬥爭的時候,日本正處於極度混亂的戰國時期,全國分成三四十個諸侯國,你打我,我打你,打贏的自然風光,打輸的就只能跑路。日本就那麼大,土地又不多,還時常噴火山亂地震,實在不是個人呆的地方。於是衆多討生活的倭人就不遠萬里,爲了日本人民的致富事業跑到了中國。

這幫倭人不請自來,而且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故文言有云:

〖倭人爲寇,是爲倭寇。〗

但惡劣的品行並不能否定他們的戰鬥力,且不說這幫人的武藝和戰術水平,單說人家冒着掉進海里餵魚的危險,跑上千里路來搶劫,就能充分說明他們的犯罪決心和毅力。

而與倭寇相比,張總督手下的大都是浙江、山東等經濟發達地帶的兵,他們當兵是爲了混碗飯吃,就算不當兵還能種田,犯不着去拼命。

於是張經決定,調狼土兵進入浙江,抗擊倭寇。

這個決定爲他贏得了暫時的勝利,卻永遠地送了他的命。

張經萬萬沒有想到,就在他費盡心力調兵遣將的時候,趙文華已經設計好了一個圈套,準備將他致於死地。

張總督久經官場,並不是個善茬,上任一年多來,他已在當地安插了自己的親信,而對於趙文華,他也安排了專人監視,總而言之,整個浙江已然成了他的地盤。

然而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趙文華依然找到了一個盟友,這個人的名字叫胡宗憲。

胡宗憲,字汝貞,徽州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

胡宗憲的考試成績很一般,運氣卻不錯,他沒能選上庶吉士,分配到地方當了縣官,不久後因年度考覈優良,升爲御史,巡視宣府、大同。

之所以說他運氣好,是因爲在明代朝廷,御史是個不錯的行當,以罵人爲主業,天不怕地不怕,想罵誰就罵誰,如果運氣好,摸準了政治方向,罵對了人,沒準還能官運亨通,一飛沖天。

不過胡宗憲的這份御史工作卻有點特殊,因爲宣府和大同是當時的軍事前線,刀光劍影,呆在這的都是些粗人武夫,如果胡亂告狀,沒準晚上就被人趁黑給剁了。

於是胡宗憲在那裡老老實實地啃了幾年乾糧,這段經歷最終成就了他,因爲正是在那個地方,這位安靜的御史開始進入另一個新奇的領域——兵法。

在血肉橫飛,生死懸於一線的戰場,胡宗憲懂得了戰爭的法則,而蒙古騎兵燒殺搶掠、難民家破人亡、哭天搶地的慘象,也讓他了解了戰爭的殘酷。在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後,那個曾經喋喋不休、滿口聖人之言的書呆子,已然變成了一個沉默寡言的實用主義者。

因爲在邊關表現良好,胡宗憲奉調前往浙江,擔任浙江巡按,似乎是爲了考驗他的能力,就在他離開這裡之前,上天給他安排了一次畢業考試。

當時駐守大同的左衛軍突然接到諭令,命令他們即刻轉移駐防至陽和一帶,事實證明,這是個一道要人命的諭令。

大同已經是前線了,而陽和不但更爲靠前,且條件極其艱苦,當兵的過得苦,好不容易在當地安個家,轉眼間又要妻離子散,自然是打死不搬。

可是命令不能不執行,於是大夥一合計,索性鬧事不幹了,譁變!

這下子問題嚴重了,情況報到大同參將那裡,開會徵集意見:這事怎麼解決,誰去解決?

沒人應聲。

因爲大家都知道,這是個超級黑鍋,這不是農民起義,而是士兵譁變,全部都是抄傢伙的職業打手,也不講道理,要是跑去談判,十有八九就把自己捐給了國家(學名是爲國捐軀)。

但如果放任不管,這幫人萬一成了叛軍,知根知底,帶着蒙古人回來搶劫,麻煩就大了,所以黑鍋總得背,具體說來是總得有人去背,可是誰也不背。

這時胡宗憲站了出來,他說:我去。

參將大喜,問:你要帶多少人?

胡宗憲答:不用,我一個人去。

在短暫的目瞪口呆,鴉雀無聲之後,大家集體起立,走到營帳外,熱情地爲勇敢的胡御史送別,感謝他犧牲小我,成全大家的背鍋精神。

胡宗憲不是白癡,也沒有背黑鍋的嗜好,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只是因爲他有十足的把握。

他一個人騎着馬跑到了譁變士兵的營地,對那些手持兵器、情緒激動的人們說了幾句話,奇蹟就發生了,士兵們停止了吵鬧,安靜地回到了自己的營帳。

當大家再次看到胡宗憲時,都極爲驚訝,踊躍上前詢問,他到底用了什麼方法,解決了如此棘手的事。

胡宗憲一臉輕鬆回答道:沒什麼,我只是告訴他們,諭令已經取消,他們不用遷徙了。

於是大家又懵了,遷移是上級的命令,總兵(相當於軍區司令)都沒發話,你怎麼敢信口開河?今天你忽悠過去,過兩天沒準就直接造反了!

然而胡宗憲鎮定地看着驚恐的同僚們,告訴他們:絲毫不必擔心。

事實證明了胡宗憲的預言,很快,上級下達指令,之前的諭令取消,軍隊仍在原地佈防。

準確的人心洞察力、驚人的局勢判斷力,這就是胡宗憲的卓越才能。

嘉靖三十三年(1554),奇才胡宗憲來到了浙江,他將在這裡開創自己的偉大事業。

其實在當時的浙江,胡宗憲只是個小人物,因爲他的級別太低(浙江巡按)。

巡撫和巡按雖只有一字之差,品級卻差很遠,胡宗憲是都察院監察御史,奉命巡按浙江,負責監察紀檢事務,他的品級只有七品。而李天寵則是四品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奉命巡撫浙江,負責浙江全省的管理事務,相當於省長。

趙文華好歹是個副部級,之所以對胡宗憲一見如故,稱兄道弟,實在是因爲他太過孤單。在張經的陰影下,沒人願意陪他玩,只有胡宗憲對他禮遇有加。

於是他向這個新朋友和盤托出了自己的計劃,並許下了一個美好的祝願,只要計劃成功,你就是新的浙江巡撫!

趙文華是一個壞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壞人,但一個壞人,能夠幹到副部級侍郎,說明他是一個有能力的壞人。

趙侍郎的計劃是這樣的,他準備告張經的黑狀,罪名是張經畏懼倭寇,拿了朝廷的錢,不幫朝廷辦事,消極避戰。

看上去很簡單,實際上不簡單。

張經不是吃素的,趙文華上書後不久,他就得到了消息,但他的反應卻十分怪異,不但沒找趙文華算帳,也不上書辯解。

因爲他已有了絕對的把握,籌劃已久的行動即將開始,狼土兵已經到位,各路大軍也已到齊,只等他一身令下,發動總攻。

有兇悍的狼土兵助陣,張經相信他會取得勝利,而到那時,捷報將是對趙文華攻擊的最好迴應。

看上去是正確的,實際上是錯誤的。

志得意滿的張經沒有想到,在這個看似天衣無縫的應對中,有着兩個小小的疏漏:他並沒有真正看懂那封告狀的上書,而更重要的是,他低估了趙侍郎的水平。

作爲嚴黨的主力成員,趙文華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人,事實上,張經即將開始的軍事行動早在他的預料之中,但他仍然敢在此時上書,是因爲他已料定,此書一上,張經如不勝,尚有活路,如若戰勝,則必死無疑!

嘉靖三十四年(1555)五月,缺錢花的倭寇耐不住寂寞,開始大舉向嘉興進犯,卻就此掉入了陷阱。

張經等待良久的機會終於到來,他當即調集手下大軍水陸並進,在王江涇與敵軍遭遇,大破倭寇,斬殺敵一千九百餘人,史稱“王江涇大捷”。

這是東南自倭亂以來的最大勝仗,張經十分得意,當即寫下告捷文書送往京城,等待着朝廷的封賞。

事實證明,這次朝廷的辦事效率相當之高,沒過多久,張經就等到了他應得的賞賜,不是金銀財寶,高官厚祿,而是兩個人,具體說來是兩個錦衣衛。

他們送給張總督的見面禮是一副閃亮的鐐銬,然後大聲傳達了皇帝大人的賀詞:

“經(張經)欺誕不忠,着令入京問罪!”

張經的腦袋有點亂,明明自己打了勝仗,怎麼就成了“欺誕不忠”?

張總督之所以一頭霧水,是因爲他並不清楚趙文華那封上書的奧妙。

嘉靖剛看到這份黑材料的時候,起初並不在意,直到他順手交給了身邊的一個人——嚴嵩。

嚴嵩自然明白趙兒子的意圖,當即展現了他的表演功底,作沉思狀良久,突然換上了一副憂國憂民的表情,開始痛斥倭寇侵害百姓的慘狀,最後指出主題——擁兵自重,坐觀倭亂,都是張經惹的禍。

嘉靖生氣了,後果很嚴重,他當即下令緝拿張經回京。

諭令下達後不久,張經的報捷文書就送到了,看似張經就要涉險過關,但正如趙文華所料的那樣,嘉靖做出了一個十分缺心眼的判斷:

“張經着實可惡,聞文華劾,方一戰!”

混跡江湖三十多年的嘉靖同志就這樣完蛋了,經過多年的磨礪,他的脾氣個性以及各種權術花招,早已被嚴黨摸得一清二楚,現在也只能是被玩沒商量了。

張經倒了,李天寵也沒戲了,這對難兄難弟手拉手上了刑場,一同被殺。

趙文華兌現了他的諾言,李天寵死後不久,他利用自己在朝中的關係,破格再破格,短短一個月,就把七品基層御史胡宗憲直接提拔爲四品右僉都御史,並巡撫浙江。從芝麻官到封疆大吏,其晉升速度堪比飛毛腿導彈。

趙文華十分欣賞胡宗憲,因爲胡宗憲的出衆能力,以及在逆境中的支持。但胡宗憲卻不喜歡趙文華,因爲在他的眼中,趙文華着實不是個東西。

胡宗憲是一個身世並不簡單的人,他出生在豪門望族,六十年前,他的曾祖胡富考中進士,還曾經擔任過正部級幹部——南京戶部尚書,顯赫一時。

望族出身的胡宗憲是一個天才,他二十二歲中舉,二十六歲中進士,無論在地方,還是軍隊,無論是處理政務還是平息叛亂,他都顯現出了非同尋常的才能。

混跡政壇多年,胡宗憲很清楚趙文華和他的乾爹是些什麼貨色,這幫人幹活不足,整人有餘,實在是一幫垃圾。

然而問題在於,國家大權就掌握在這羣垃圾的手中,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胡宗憲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很現實。

於是當不學無術的趙文華來到浙江,當張經、李天寵都對其嗤之以鼻時,他意識到了其中蘊藏的機會。

所以他接近了趙文華,對他的到來表示歡迎,不顧旁人的鄙視和議論,拜會他,巴結他,耐心地聽着他自吹自擂,並伴着逢迎的笑臉,雖然他很清楚,眼前這個唾沫橫飛的人,只是一個惡棍加白癡的合體。

對於出身高貴、有着強烈道德感的胡宗憲而言,這是一種讓他極其噁心的應酬,但他依然賣力地表演着。

因爲在他的心中,有着報效國家的使命,有着救濟黎民的責任,因爲在他接受詔令,前往浙江之前,曾立下這樣的誓言:

“此去浙江,不平倭寇,不定東南,誓不回京!”

【傳說中的高手】

胡宗憲眼睜睜地看着張經、李天寵被陷害,被處死,然後在衆人的指責聲中坐上了浙江巡撫的寶座,沒有絲毫的避諱和慚愧。

相反,他很得意,人見人怕、權傾天下的嚴黨,原來是如此的愚鈍,趙文華、嚴嵩都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被他利用,爲他鋪路,而在此之後,這個最爲強大的政治集團將成爲他的後盾,去幫助他實現自己的理想。

他始終問心無愧。

因爲他所做的一切努力,並不只是爲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因爲他的理想,叫做報國救民。

在胡宗憲看來,張經做得還不夠好,他雖然調來了戰鬥力強悍的狼土兵,整頓了軍備,募集了糧餉,但無論是整體策劃還是作戰時機,總要慢那麼一拍,最終纔會被趙文華有機可趁。

總而言之,這是個勤奮的人,但缺少天賦。

胡宗憲認爲自己是有天分的,所以他當仁不讓地接替了前任的工作,他相信自己能夠幹得比張經更好。

雖然當時天下人都爲張經的無辜被殺感到遺憾,但對於倭寇而言,張經的死則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悲劇,因爲事實證明,繼任者胡宗憲是一個更爲可怕的敵人。

當然,這是後來的事。

剛剛上任的胡宗憲終於實現了夢想的第一步,但還沒等他喘口氣,一個偶然事件的發生,就讓他從美夢中醒了過來。

應該說,猛人不只張經一個,蘇鬆巡撫曹邦輔也算同類,在王江涇大捷之後,他徵集所屬兵力,再次擊潰倭寇。由於人事更替,這次行動沒有經過上級的批准,等到趙文華知道的時候,俘虜都押回來了。

深感丟了面子的趙文華當即給胡宗憲下令,讓他立刻追殲殘敵。

這是一個胡宗憲等待多時的機會,他即刻調集了四千精兵,發動了追擊戰,然後他坐在家裡,等待着捷報的到來。

很快,他就如願得到了戰報,言簡意賅:慘敗!告急求援!

此戰損失極其慘重,所謂“宗憲兵死者千餘”,一共就去四千人,差不多死了一半。大出所料的胡宗憲慌忙命令副將劉燾率軍增援,不久之後戰報再次傳來——復大敗。

這還不是最壞的結果,士氣大振的倭寇居然反過頭來,再次進攻浙東一帶,把當地搶了個底朝天,這才揚長而去。

沉痛的失敗教育了胡宗憲,他終於意識到,倭寇之亂比他想象中要厲害得多,而在這幫強盜的身上,似乎隱藏着極爲強大的力量。

胡宗憲的大體判斷沒有錯,但他並不清楚,如果說倭寇是強盜,那他們就是有史以來最爲可怕的強盜,因爲他們中間的很多人,都是精通刀法的武林高手。

在史料上,有着這樣一個廣爲人知的戰役記錄:

嘉靖三十四年(1555),四十餘名倭寇從浙江平湖入境,向杭州進逼,搶掠之後逃向淳安。這本來只是一起搶掠事件,搶也就搶了,事也不大,可這幫路盲不知是不是沒有嚮導,轉了半個多月,居然轉到了南直隸(今江蘇一帶),在常州、蘇州附近搶了一把,竟跑到了南京城下!

最後在大軍圍捕下,這羣小毛賊才最終被殲滅,據說當時被他們殺死砍傷的平民士兵已達三千餘人。

四十多個人,在大明帝國的眼皮底下轉悠了一個多月,想搶就搶,十幾萬駐軍束手無策,這不是一單簡單的搶劫案,也不是單純的軍事行動,而是一起嚴重的政治事件!

四十個人就敢到南京搞自助遊,要有四千個人,沒準就敢去北京集資建房了(打不過地產商)。

一直以來,這個故事都被用來說明明軍的腐朽、無戰鬥力,但很多人並不清楚,在它的背後,隱藏着讓人驚心動魄的真相。

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搶掠,因爲參與這次搶劫的四十多個倭寇並不是一般人,他們是浪人。

所謂浪人,就是失去土地的日本武士,關於武士羣體就不多說了,但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即使在日本國內,武士也是一個十分稀少的品種。

在日本戰國時期,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是天皇,實際控制者是各大諸侯,又稱爲大名,而武士是大名的屬下。即使是如織田信長之類的大諸侯,手下的武士也不過一兩千人而已。

作爲武士團體的成員,他們從小就接受過嚴格的武術和體能訓練,大多數人都練習劍道,練就了一身砍人的技術,即使參加黑社會火拼,拿西瓜刀對砍,估計一個對付五六個都不成問題。

更爲可怕的是,他們其中的某些人還曾練習過“陰流”,這是日本刀術中的一門絕技,傳自日本的絕頂高手,“劍聖”上泉信綱。

雖說練這門功夫的人並不多,也並非個個都是劍聖,但足可稱得上是一流高手。而在當時到中國來搶掠的日本人中,也有着他們的身影。

有證據顯示,在嘉靖三十四年的這次事件中,參與搶劫的四十多名案犯,並非跑船的日本農民,他們幾乎都是戰敗丟掉土地、找不到工作的武士。

而證據,就是他們隨身攜帶的那件特殊武器。

其實那些被稱爲倭寇的搶劫犯,是一支名副其實的多國部隊,除了日本人外,還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中國沿海的漁民、海盜等等,總之,大家是爲了同一個目標(發財)走到一起來的。

這些人使用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老外們一般用火槍或佩劍,漁民、海盜沒有固定裝備,逮着什麼用什麼。

但這支無組織、無紀律的雜牌部隊之所以會有強悍的戰鬥力,是因爲其中有着一羣作戰頑強的日本武士與浪人,而無論在哪裡作戰,和誰作戰,他們都會使用同一種武器——武士刀。

不管在中國還是日本,只有武士或浪人才裝備武士刀,其實誰能帶,誰不能帶,也沒有專門的認證機構來管,真正的原因在於這種管制刀具是很貴的。

武士刀的製作十分複雜,要使用很多種不同的鐵和鋼料,然後用火爐加熱,同時由工匠大力捶打,可謂是千錘百煉,耗時長,純系手工製造,絕無批量生產。

由於此刀製作精良,且鐵鋼比例合理,所以兼具韌性和硬度,無論是拿去劈柴,還是砍人,都相當有效。

但擁有武士刀,也不一定是件好事,因爲你就算買得起,也不一定養得起。由於該刀採用鐵鋼合金製造,容易生鏽,所以必須得好好伺候着,隔三差五就要去找人磨刀(使用特製磨刀石,費用很高),每天都要用油擦刀(據說還一定要用植物油),比上機油還麻煩。

就這麼個玩意,價格昂貴不說,天天都要保養,比大爺還難服侍,除了那幫死心眼的日本武士,誰都不願意折騰這東西。非但如此,這幫孫子把刀看得比命還重,1945年日本戰敗後,侵華日軍中許多有武士背景的軍官還曾向中國方面提出申請,希望帶走他們的家傳寶刀,表示如不允許,就切腹自盡。

不久之後得到答覆:切腹自便,把刀留下。

日本的許多名刀就此留在了中國,這也是爲什麼無數日本人不遠千里,帶着大捆鈔票,跑到中國買刀的原因。

而根據史料記載,嘉靖三十四年的那批倭寇基本都是攜帶武士刀的浪人,且武藝高強、機動靈活,搶一票換一個地方,從不走空趟。

這樣的四十多個倭寇,其戰鬥能力可想而知,在當時,大致就相當於四十多個特種兵,而駐守各地的,大都是戰鬥力極差的守備兵,或是民團團練,基本上也就算個民兵水平。

民兵打特種兵,能打贏那才叫怪事,這幫劫匪也不攻城,搶了就跑,放在今天就是持械流竄犯,自然是難以圍捕,所以纔會出現所謂打到南京城下的怪事。

這纔是倭寇的真實實力,胡宗憲面對的就是這樣一羣敵人,時而集中,時而分散,大隊倭寇戰鬥力強,不好打,小隊倭寇機動靈活,沒法打,爲了幾十個人調集數千大軍圍捕,實在丟不起這個人,還不如去上吊。

就在胡宗憲一籌莫展的時候,一支奇特的武裝出現了,他們組成了民兵聯防隊,四處圍剿倭寇。而更讓人驚訝的是,曾縱橫千里、無人可擋,連政府軍都不怕的浪人倭寇,碰到他們卻總是全軍覆沒,落花流水。

因爲浪人們固然是劍道高手,這幫兄弟卻是高手中的高手——少林寺的和尚。

嘉靖三十三年(1554),南京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萬表終於無法忍受了,流動倭寇四處出沒,使他焦頭爛額,卻又無計可施。

苦思冥想之下,他突然靈機一動,召見了杭州及蘇州兩地的寺院主持,交給了他們一個任務。

幾天之後,一支由蘇杭兩地上百名和尚組建的巡防隊正式成立,主旨只有一個——殺死倭寇。

這幫和尚都是精挑細選的武僧,個個自幼苦練武藝,精通棍法,老家也都在附近,聽見倭寇兩個字就手癢,聽到消息,紛紛踊躍報名,經也不念了,抄起棍子就上了戰場。

事實證明,中華武術確實是博大精深,拿刀的武士幹不過拿棍的和尚,管你什麼“陰流”、“劍道”,幾棍子掃過去全部滾蛋。

和尚聯防隊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應,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至嘉靖三十六年(1557)間,該隊在杭州灣及松江府(今上海附近)一帶與倭寇作戰多次,無一敗績,令倭寇聞風喪膽。

而最爲生猛的一次戰役,發生在松江附近的翁家港,當時一百多名倭寇跑到這裡,還沒開搶就撞到聯防隊,此時這幫和尚已然名聲大噪,所以倭寇們見到光頭掉頭就跑,聯防隊二話不說,拖着棍棒就追。

一般說來,追個幾里路也就完事了,但這幫和尚比較較真,竟然跟着追了六天,一路打一路追,一直跑到嘉興,全殲所有倭寇(據說連倭寇的家屬也幹掉了),這才收兵回營。

然而少數幾個和尚是無礙大局的,要想解決倭寇,胡宗憲真正需要的,是幾個重量級人物的加入。

第9章 致命的疏漏第15章 孤軍第13章 第二個猛人第12章 東南的奇才第21章 曙光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14章 強敵第18章 二次攤牌第18章 袁崇煥第13章 野心的開始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12章 謎團第22章 奪門第3章 天下的對弈第5章 鋒芒第7章 徐階的覺醒第16章 奮戰第12章 鄱陽湖!決死戰!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1章 皇帝很脆弱第19章 終結的歸宿第11章 洪都的奇蹟第19章 侵略者的末日第7章 可怕的對手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6章 霸業的開始第10章 敵人第9章 東林黨的實力第22章 奪門第13章 一個監獄看守第5章 鋒芒第7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第11章 洪都的奇蹟第21章 曙光第11章 千古,唯此一人第5章 儲蓄資本第11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第11章 千古,唯此一人第9章 決戰不可避免第17章 信念第11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第20章 英雄的結局第21章 結束了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13章 一個監獄看守第3章 遊戲的開始第15章 力挽狂瀾第2章 大臣很強悍第1章 絕頂的官僚第21章 藍玉的覆滅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6章 孫傳庭第2章 災難第10章 鬥爭技術第4章 龍爭虎鬥第17章 信念第15章 兵不厭詐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20章 爲了忘卻的紀念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1章 洪都的奇蹟第18章 天才的計劃第17章 胡惟庸案件第17章 奇蹟第22章 制度後的秘密第3章 公道第21章 結束了第12章 朱瞻基是個好同志第13章 禍根第5章 儲蓄資本第13章 一個監獄看守第5章 最終的亂戰第17章 奇蹟第2章 災難第14章 毀滅之路第12章 鄱陽湖!決死戰!第12章 朱瞻基是個好同志第18章 袁崇煥第14章 突圍第12章 天才的敵手第6章 謀殺第18章 袁崇煥第22章 勝利第19章 終結的歸宿第13章 禍根第8章 陰謀第29章 朱棣的對手第10章 機會終於到來第6章 謀殺第14章 土木堡第16章 建國第14章 復仇第9章 張居正的缺陷第12章 東南的奇才第17章 奇蹟第5章 武林大會第13章 禍根第15章 遠征沙漠第3章 遊戲的開始第16章 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