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七章 經筵場上風波起,大河南北水茫茫(壹)

“臣對伏見!陛下發德音、下明詔、以得人之難……”

“下詢草茅之陋、其謀之不可謂不廣、其求之不可謂不切矣……”

誇一誇陛下總歸是沒錯的,這纔是起頭的正常操作。

“臣以爲,陛下以天錫之資、居表正之位、即位以來、十有六載……”

“孜孜求賢爲生民計、日夜念此至熟也、至於數用弗當、雖臣亦疑之然而未敢遽爲……”

誇完了,自然是要開始詬病的了。

陛下您大多數都做的蠻對的,就是有些事兒臣還是存疑。

“昔者皋陶之陳謨曰:在知人,文王之任宅俊曰:克知三有宅心,灼見三有俊心……”

“臣竊觀自秦漢以來竊人主之柄,以成天下之禍者舉皆才勝德之小人也!又豈特面從而誌異哉!”

這就是開始攻訐了,一時間士子們目皆指湛若水。

“……若水雖承白沙先生衣鉢,然所學不純、溺於妄誕、白沙先生後更是所取不經!其壞人心術莫此爲甚!”

“其理鄙猥細儒、學孤識陋、蠅集一時、兔園寒士、抄緝穢蕪、畧無可採!”

這一番話那更是明目張膽的攻訐了,這一番的攻訐甚至還讓下面的儒生們轟然叫好!

湛若水臉上卻一片淡然,而不知何故弘治皇帝亦是笑眯眯的看着不吱聲。

“夫子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斷爲當!”

終於到了出劍的時候,周醇亦不含糊。

好歹是飽讀詩書的人,哪怕是扯歪理他也能扯的出圓來。

“夫子再有言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此可爲佐也!”

前面那句,是“民衆讓他們幹活兒就好,不需要讓他們知道爲什麼”。

而後面那句如此斷,意思則是:

治理千輛兵車之國家,需嚴肅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誠實守信不可扯謊。

節約費用,愛護官吏。並役使百姓時,當考慮天時。

這句話如此分就很惡毒了,直接把“人”和“民”分開了。

就是“民”不能算是人,能夠被認爲是“人”的是有官職的“士”。

如此種種的說下來,一羣儒生有人聽得臉色發白、有人則是不住的點頭。

臉色發白者乃是從貧民出身,一步步考上來的舉子。

而不住點頭的,則是本就是官宦世家。

此策對他們可謂是極其之有利,以後那些鄉民們讀書?!讀他個屁!

聖人夫子都說了,他們只需要被“使之”就行了。

要那麼多“知之”做什麼?!

那些臉色發白的士子很快的又想到,自己也是讀書人了。

所以此策也是保護自己啊,頓時心放下了。

只有一些尚有良知的貧寒士子們,臉色慘白之後漲紅!

他們再傻也看出來了,這是要絕了普通百姓們讀書識字之途徑啊!

既然他們都不需要“知之”了,那還有什麼讀書的必要麼?!

官老爺說什麼,他們聽着就是了。

同時如此一來,一旦外放爲官他們必然就是當地的土皇帝啊!

反正皇帝的詔令他們也看不懂,更加聽不懂那些辭藻。

如何解釋,還不就是自己和當地士紳一句話的事兒?!

“……是以,聖人《論語.陽貨第十七》則言‘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而治民、下愚而受人治之!”

終於,臺上的周醇對着弘治皇帝躬身作揖緩緩的退了下去。

“好!!”

周醇之辯結束了,那麼接下來要上場的自然是湛若水了。

一時間,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了湛若水。

包括了弘治皇帝,只是弘治皇帝的眼神中帶着一絲莫名的味道。

便見湛若水緩緩的站起身來,走到了經筵辯場中央。

先是對着弘治皇帝大禮拜下,起身後對着四方作揖。

“《論語·泰伯》夫子此‘民可’之句,前句爲何?!”

“夫子謂之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若民愚不識字如何‘興與詩’?!”

那些個士子們也沒有想到,湛若水上來就沒廢話。

直接便開始反駁周醇的觀點,而且結合的還是同一篇文。

是啊!不識字,那尼瑪興個屁的成詩啊。

“若民不需知,何以聖人言‘有教無類’?!豈非是自言相悖?!”

這句話堵的就更狠了,乃是出自於《論語·衛靈公》。

其載:子曰:有教無類。

聖人都說了有教無類,你把民分出來那不是要把“類”分出來麼?!

周醇被堵的是漲紅麪皮,然而卻吶吶無言。

“臣讀書,爲求解惑、爲求大道!是以不敢單獨拆句,當思先賢真意!”

湛若水說着頓了頓,突然對着張小公爺所在的方向深深一揖。

這做法讓現場一堆人全傻眼!

這……這湛若水可是白沙學派的衣鉢傳人啊,即便是他未曾科舉亦是聲名顯赫!

大明天下讀書人,誰不知陳白沙之大名?!

更別說被陳白沙欽定,接下衣鉢的湛若水了。

毫不客氣的說,湛若水出行至府衙知府需出門恭迎。

到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亦必然親迎其駕。

甚至他到京師來,若是請見閣老。

三位閣老亦必然要準備席宴,好生接待一番。

這便是當代大儒衣鉢,世傳陳白沙之赫赫知名!

而如今這位白沙學派衣鉢傳人、赫赫威名之湛若水,居然對着那玉螭虎行禮?!

“若水疑惑,多得螭虎先生不棄開解!所受螭虎先生之學,不敢不謝過!”

哎喲~!臥槽!

這一句話直接叫下面的士子們,張大了嘴、眼珠子都要瞪出來。

那喉嚨裡“咯咯~”出聲,顯然下巴都要驚掉了。

這尼瑪……算是瞧着個神景緻了!

古有《戰國策·文信侯》載“夫項橐生七歲爲而爲孔子師”,今有玉螭虎弱冠爲白沙學派衣鉢之師!

此一拜,那相當於是承認玉螭虎的學問之深堪比陳白沙了!

甚至更過分一點兒說,是陳白沙都沒有解惑的他給解惑了!

“聖人言‘民可’之句,源於使民。使民者載,聖人曰:故德者,政之始也……”

“政不和,則民不從其教矣;不從教,則民不習;不習,則不可得而使也!”

這一段兒打臉就更狠了,相當於直接把周醇等人拉起來在臉上反覆“噼裡啪啦”的抽。

上面的話可不是瞎說的,乃是出自於《孔子家語·入官》。

乃是孔氏門人所著,號稱是“儒學第一書”。

這上面就說明的明明白白了,無德行就政務混亂、混亂了民就不聽他教化。

君上的話民都不聽了,自然就無法“使民”了。

這說到底,還是得“教化於民”啊!

其實當年張小公爺讀到這句的時候,也是嘆氣。

人家夫子能做千年聖人那不是沒有原因的,這裡面的描述之精確就看得出來了。

某光頭那會兒,可不就是“不修德行”的典範麼?!

那廝是靠暗殺光復會大佬陶老闆起家的,炒股失敗爲了躲債還給青幫大佬投了拜帖。

這等人的德行……那你可想而知啊!

本身的德行就如此,於是乎他的政務上更是一塌糊塗。

甚至還出現了本國民衆幫着侵略者,把自己軍伍的槍械全繳了乾死的爛事兒。

沿途一路幹仗之下,這位爺靠着讓旁系打仗、嫡系拿軍援收老兵、拉壯丁搞的好像是那麼回事兒。

結果後來問鼎大戰下,這位那虛底子全露餡了。

四百多萬連飛機大炮對陣一百七十餘萬小米加步槍,楞是被趕下海去了。

以無德對有德之爭,結果在這裡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是以,臣讀螭虎先生著方解惑!”

“聖人《論語.陽貨第十七》中句,當爲:‘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湛若水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噴薄而出。

“上智當仁、當教化,是以此‘與’實則爲‘教’之寓!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此方爲聖人之本意,亦是聖人前之‘有教無類’、‘使民從教’之仁!”

周醇在邊上滿頭都是冷汗,不住的對着鄯善打眼色。

這尼瑪就要辯不過了,爾等還不出手?!

鄯善也很着急啊,揹着手不住的對着弟子打手勢。

御座上的弘治皇帝頗有深意的掃了一眼他們,臉上沒有一絲的表情。

但那眼神中的譏諷,卻展現的淋漓盡致。

可惜的是,現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被湛若水的表現所吸引。

完全沒有注意到弘治皇帝的異常……

“咄!爾竟敢私毀聖人之言!當真不爲人子!”

終於,臺下的莊柏寒一瞅身邊的人都縮卵子了。

只能是硬着頭皮先站出來,畢竟是他所組織的。

若是他都不敢站出來的話,那誰還敢站出來?!

“我且問既是上智下愚無差聖人怎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耶?!”

看到莊柏寒站出來大聲詰問,周醇總算是鬆了口氣。

好歹這算是穩住了,儘管湛若水這炮火實在是比他們想象的要猛烈。

“好~!!湛若水,你且來答!!”

既然有人敢出頭了,那些早就勾連在一起的士子們自然是紅着眼珠子開始鼓譟了起來。

“匹夫!快快作答!!”

湛若水還沒有來得及做表示,眼見蕭敬這個時候站出來高聲喝道:“不得喧譁!!”

“不得喧譁!!”

下面數千原本保持着沉默的國防軍黑甲軍卒們,猛然昂首沉喝!

“不得喧譁~譁~譁……”

巨大的經筵辯講廳內,驚雷般的怒吼讓人耳內“嗡嗡~”炸響。

甚至那回聲都不住在震着耳膜,一時間這些個士子氣勢竟是被一奪!

臉色瞬間煞白,嘴脣哆嗦着不敢再言。

現場,竟然是一片寂靜……

“陛下!本來經筵辯場,便是解惑之地!士子有惑,如何不能提出?!”

看着下面的士子們似乎要慫了,周醇只能是咬着牙站出來躬身長揖趕緊道。

御座上的弘治皇帝意味深長的看了他一眼,周醇見弘治皇帝不說話頓時冷汗直冒。

趕緊“噗通~”一聲,大禮拜下:“陛下啊!若疑惑不得解,此辯有何意義?!陛下三思啊!”

“陛下三思啊!!”

那些個鴻儒們見狀,不由得起身趕緊一併轟然拜下。

“求陛下允學生等解惑!”

下面的士子們這個時候看着鴻儒們帶頭,頓時膽氣壯了起來!

我等可是國朝所養之士,何須怕這面前的丘八?!

再想到這些個軍卒們剛纔把自己嚇的要尿的情形,頓時一股羞惱之感遍佈全身。

眼見他們“撲通~撲通~”的跪倒一地,叩首大聲道:“求陛下允學生等解惑!!”

御座上的弘治皇帝似乎微微的笑了笑,對着邊上的蕭敬點了點頭。

“陛下有旨!疑惑當解,但不得喧譁!!”

下面的這些個士子們聞言趕緊磕頭:“謝陛下!!”

“《論語·陽貨》聖人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與上智下愚並無衝突。”

湛若水則是依舊是名士風範,昂首沉聲道。

“聖人言‘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便是對和‘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性本近,唯習相遠。是以當教化之,開啓民智!方可‘興與詩,立於禮,成於樂’!”

便是這個時候,下面又有人說話了。

“莫再狂言!鄭司農《論語注》曾言‘由,從也。言王者設教,務使人從之!’”

“‘若皆知其本末,則愚者或輕而不行’,湛老匹夫莫想要推翻先賢之語乎?!”

鄭司農乃鄭玄,東漢時儒學家、經學家。

曾入太學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曆》、《九章算術》。

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和《左傳》等,最後從馬融學古文經。

著書百萬字、集漢經學之大成者,世稱“鄭學”。

而他的這句話亦很惡毒!

他的意思是:國家法度,只讓老百姓照着做就行,千萬不能讓老百姓知道爲什麼要這麼做。

否則的話,讓一些人知曉了內中詳情,定會對王法產生輕視之心,從而會變得不再聽話。

直白的說,就是他認爲就是要“愚民”。

“匹夫湛若水!爾且不聞朱夫子《朱子語類》曰‘‘不可使知’,盡聖人愚民之意。’麼?!”

一聲聲的叫罵聲響起,湛若水試圖迴應卻被這一聲聲的詰問直接堵住了!

第五百七十六章 先定學堂立規矩,再入大內理戰局第三百零四章 潑天大網撒京師,起手收束朱厚照第六章 輸了待如何,拜我爲師麼?第五百三十一章 千里瓦剌撿便宜,獵手獵物怎相知第六百四十八章 細雨飄灑罡風起,裂石斷樹若刀鋒(叄拾壹)第五百三十章 女兒心思皆一般,萬般計算火篩汗第八百二十九章 數代謀劃黃粱夢,空餘笑談朱宸濠(下)第五百七十三章 心有千結李福達,撒金布銀進通州(下)第二百零四章 憂心忡忡朝堂衆,癡虎御前再罵人第七百三十一章 北風剛烈吹南浪,春秋千古一朝斷(續伍)第六百九十二章 陰雲密佈邊疆事,一曲斷腸奏西南(貳拾貳)第六百四十五章 細雨飄灑罡風起,裂石斷樹若刀鋒(貳拾捌)第一百三十七章 癡虎有錯朕迴護,爾等誣告須負責第四章 古人也一樣,四大不靠譜第一百二十七章 廉頗託孤,天下誰主第六百八十八章 陰雲密佈邊疆事,一曲斷腸奏西南(拾柒)第二百三十二章 皇帝重臣皆心焦,螭虎御前解憂惱第二百四十八章 東廠錦衣衛,無人不生懼第二百一十七章 武舉會試考三月,天子門生不易得第三百三十一章 貫通全境五十載,國之重器唯教諭(下)第二百六十六章 英國公府老親兵,達延汗帳金狼衛第七百八十二章 怒海風波難自靜,拂袖隨手蕩靖平(肆)第二百一十八章 若有不服且來戰,三箭入靶麒麟兒第八百二十一章 水師悍將戚景通,戰爭野獸豺狗狼(上)第八百四十九章 遠道而來歐羅巴,老驥伏櫪錢公公(上)第三百三十五章 教諭部需早備齊,鑄炮艱難耗料巨第八百三十五章 垂死掙扎不惜命,狗急跳牆亦兇猛(中)第五百五十章 愛恨從來不無故,欲正其心懾以武第八十九章 好功夫,好刀法第六百六十五章 抄家苦役會有時,乘風破浪祭滄海第七百一十四章 巨舟乘風破浪歸,祖孫淚灑碼頭畔第六百一十四章 兩宮差人輕安撫,科研狂人朱厚照第六百零六章 學館初成需整備,勳貴家子受訓中第六百七十七章 陰雲密佈邊疆事,一曲斷腸奏西南(陸)第一百一十四章 陽謀之策,鼎定扶桑第二百零三章 我做自嘲罵清流,老張護孫不拆臺第六百一十四章 兩宮差人輕安撫,科研狂人朱厚照第七百零二章 幕後黑手玉螭虎,掘人根基汪公公第二百九十五章 陳杰初見路大豪,刀光劍影烤羊中第六百九十二章 陰雲密佈邊疆事,一曲斷腸奏西南(貳拾貳)第二百八十八章 賊心不死傷國本,才得步進生死局第十二章 癡呆文婦錢好掙,提筆先寫白素貞第八百六十一章 百衲聖袍驚晚宴,榮光滿身玉螭虎第三百五十一章 最終考覈魔鬼周,數月苦練爲今朝第三百八十五章 狂風掀浪捲雲起,怒海孤舟戰碧濤(下)第五百七十章 名利從來危中取,富貴唯有險中求(中)第六百二十七章 細雨飄灑罡風起,裂石斷樹若刀鋒(拾)第十四章 勝負實則五五數,再聞癡虎少年郎第八百七十七章 後記(大結局)第四百九十六章 十萬賊寇齊叩關,九邊告急多奔忙第三百五十八章 津門三衛生驚懼,黑潮鐵甲國防軍第七百九十四章 內閣諸部爭執起,太子賑濟艱難行(陸)第三百三十三章 終得展翅方信之,國語注音助識文第七章 隨手對聯有機鋒,聲名在身悔不得第六百三十七章 細雨飄灑罡風起,裂石斷樹若刀鋒(貳拾)第四百一十三章 義士出征車馬行,粵北大地剿匪記(下)第七百二十六章 北風剛烈吹南浪,春秋千古一朝斷(中)第五百一十二章 岸礁驚濤終得撞,掀起風雲四流散(十六)第六百二十二章 細雨飄灑罡風起,裂石斷樹若刀鋒(壹)第二百三十七章 螭虎輕聲敘明策,皇家恩寵不講理第七百四十二章 經筵場上風波起,大河南北水茫茫(柒)第六十六章 匪路難行,肥龍求活第一百四十七章 窮困老佀舞大義,少年癡虎獨不懼第三十七章 大棒蘿蔔,仕林勘定第二百七十八章 瞬息萬變在戰陣,吉祥擺件小公爺第五十六章 前方兵潰,癡虎初嘯第八百五十二章 南洋晴日海風烈,明歐對峙第一輪(上)第一百三十六章 槓精天團馬孟敏,噬人猛虎張懋公第一百三十三章 宦海御史劉子仲,面目猙獰始揚刀第六百二十四章 細雨飄灑罡風起,裂石斷樹若刀鋒(伍)第三十三章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第七百二十三章 國朝軍部皆忙碌,炸刺砸門癡虎兒(中)第八百三十二章 事畢臨頭狗咬狗,腌臢齷齪滿街亭(中)第八百二十四章 計定南洋下約書,佈下大局謀百年(上)第六十九章 欲讓其效死,必先予重金第五百九十四章 書劍邪僻一網盡,可保國泰三十年(七)第四百零一章 總督粵北大開發,安撫黎民百姓事(中)第二百四十章 京師多方皆籌備,嫣然請往接災民第一百二十四章 百世輪迴宿慧在,遍閱塵世千餘載第三百六十章 九邊大擺鴻門宴,計擒衆將楊邃庵(上)第一百四十五章 家中規矩需有變,癡虎御前再獻寶第三百零九章 桃林不濺齷齪蹤,但許肥堆準一見(上)第三百四十二章 錢能戴義皆忙去,奉名得賜方尚書第一百零七章 時代差距,炮火之利第四百七十五章 兩所新院皆遭罪,成者公職敗者亡第八百六十五章 刀槍無雙玉螭虎,文武雙憾歐羅巴(完)第四百七十二章 恢弘大作初面世,撥雲見日不輕傳第一百四十七章 窮困老佀舞大義,少年癡虎獨不懼七百二十章 浩大工程山河鎮,太子兩腳吞金獸第一百九十五章 皓首窮經東山公,三大學士亦覺難第五百三十四章 散鴉戰法哀落幕,亙古不變唯有變(下)六百零五章 學館初成勳貴至,心甘情願掏腰包第五百三十章 女兒心思皆一般,萬般計算火篩汗第八百二十章 擺開龍門論貨殖,攤開計利算盈餘(下)第三百六十八章 官宦商賈皆驚懼,粵北闖海盜匪多第一百六十一章 南北兩府地,文武雙解元第七十五章 雍容豪遮,套話好手第一百八十六章 國朝風雲涌,魑魅魍魎多第二十二章 稿費用時方恨少,宮中有人要催更第四百五十二章 黔州之徑難於蜀,殺雞儆猴取一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