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一個時代落幕了

弘治朝的三名閣臣,人們常言“劉公斷”。首輔劉健彷彿有某種直覺可以在紛雜的局面中作出對大明最有利的判斷。

當然,這並非直覺,而是他的能力。在經歷國家衰落的天順朝,天下庸庸碌碌、妖邪輩出的成化朝,這位歷經世事的能臣便擁有着這般“直指核心”的能力。

在他即將致仕的時刻,他再一次作出準確的判斷!

大明可以無劉健,但大明絕不能無朱佑樘!

從張昭所讀過的歷史來說,這是經過歷史驗證的正確論斷。弘治皇帝死於三十三歲時,大明的中興勢頭立即就中斷。而劉健去職之後秉持朝政的李東陽一樣是賢相、能臣。

乾清宮西暖閣中,在這個深秋的上午,弘治皇帝看着自己的老師、老首輔,即便登基十七年,此刻心中的情緒依舊控制不住,忍不住流淚。背過身去,擦拭着眼角。

古時不比現代。交通差,通信更是隻有書信。劉健此刻致仕的話,再考慮劉健的年紀,那麼這一別就是永別。

於弘治皇帝而言,這將是代表着他的青年時光的記憶一去不復返。代表着爲他操持朝政的老師一去不復返。

當此之時,又如何能不悲傷呢?

他是想讓劉健終老於京師的。不要再像徐老師那樣逝於老家,他只能在京中感懷、遙祭。但這個想法他知道不盡人情。誰不想在將死之時落葉歸根呢?

李東陽、謝遷兩人看到此時的情景心中即感慨又羨慕。不知道他們請求致仕之時,天子會不會爲不捨他們而流淚。

歷經數朝的大太監蕭敬攔住了門口要進來的小太監。佝僂着身子看着弘治皇帝,心中激盪難言。當今天子真是聖天子啊。他蕭敬有幸侍奉在左右。

劉健垂下頭遮掩他泛紅的眼角,聲音帶着他沒覺察的哽咽,“臣惶恐。請陛下保重龍體,用心國事。勿以臣爲念。大明有陛下幸甚,天下幸甚。臣,請告退!”

弘治皇帝轉過身來,臉上淚痕未乾,溫聲道:“朕知道。朕準先生致仕,賜馳驛差官護送。蔭先生子孫一人出仕。先生歸鄉,朝廷給月米三石,優瞻終身。”

劉健在弘治十五年時加官已經到人臣的頂峰:少師(從一品)、太子太師(從一品)、華蓋殿大學士、吏部尚書。正一品那是留着追封用的。

弘治三年有規定:三品以上致仕有兼官者,多加從一品宮臣,無兼官者多加從一品散銜。太子太師就是從一品的散銜。

文臣無生加三公者。唯一的例外就是萬曆年間的張相公。萬曆九年加太傅,十年加太師。

從官位上來說,劉健已經到極致。所以弘治皇帝給全部是其他的待遇。恩賚有加。

劉健含淚道謝,再叩首辭別,高呼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東陽、謝遷兩人跟着跪拜,高呼萬歲。這不是搶戲,而是禮儀所在。

弘治皇帝站在御座前,他日常生活的地方,看着自己的老師、首輔一步步的離開,心中悵然若失,茫然不知所言。

一個時代落幕了。

弘治十六年九月初三的上午,首輔劉健拜辭天子,消息隨即傳開。

第二天聖旨下來,給予劉首輔極高的評價和待遇。劉健上表謝恩。

其實從弘治皇帝的角度而言,在遼東、奴兒干設大布政司、小布政司他都可以。可以先試行,日後再調整。就因爲這樣的“小事”要他罷首輔,他肯定不幹。

但是劉健去意已決,弘治皇帝不得不放。君臣之間本來就是相互的。大臣不想幹,明朝皇帝想留是留不住的。除非是朱元璋、朱棣父子兩個狠人。

劉健既去,京師輿論隨即就沸騰起來。

在劉健離開京師前,弘治皇帝不可能急忙忙的任命首輔,那是對劉老首輔的不尊重。當然,劉健也不可能在京師遷延時日,最多留十日,否則言官們要罵他眷戀權位。

九月初十的下午,京師似乎比往日更加的喧囂一些。城東報社鎮中的第一酒樓望海樓二樓中,參加大明報業協會的報社總編們按照慣例再次聚會、喝茶。

真理報總編湯玄策坐在主位旁,往日和他相提並論的《論道報》主編張名尹則是坐在他的下首。

今時不同往日。張大帥在東北儼然一個東北王,號令百萬之衆,京中聚攏在成國公身邊的武勳們如何能比?氣勢自然而然的衰落下去。

而且,真理報在遼東、天津都有分社。

僅僅是在京師中的銷量是日銷兩萬份。可謂天下第一大報。《論道報》如何能比?

和湯玄策一樣坐在主位的是通政司的右參政蔣滔,他是《邸報》的總編。這是官方的報紙。

大明報業協會經過這一年多的發展,參與的報社從最多的時候二十多家到現在不增反降,只有十一家。全部都是日銷量三千份以上的報紙。

隨着白話文的推廣和印刷機的發明,基本上實力弱小的小報都被淘汰。

而唯一逆着這個大勢的就是文學報。他們還是用古文寫作,而且以罵張昭聞名京師。

總編李夢陽一身青袍,對身邊的幾名報社總編道:“李閣老接任首輔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唉…”

他雖然是進士,但是官都懶的做,直接來辦報。而他和李東陽的名字雖然只差一個字,在文壇上屬於兩個派系。另外,他的報紙雖然罵張昭罵的兇,凡事先給張昭拉仇恨,但他本人而言其實更關心文學,不關心政治。

旁邊有名總編不知道李夢陽真正感嘆的含義,接着話頭道:“李閣老好手段啊!硬生生的把劉閣老擠走。張伯爺在朝中的份量會進一步加重。”

“劉老首輔可惜了啊。身爲帝師,卻被李閣老和張伯爺聯手排擠走。”

“嗨。謝閣老怎麼不爲劉閣老說句話?據說當日陛見,李、謝兩個閣老都沒出聲。”

張名尹悠然的道:“諸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張大帥在遼東纔是真旗手。不過如文學報上所言,這可是犯了士林的忌諱。我們論道報最近接到讀者來信,基本都在罵張大帥。”

說着,得意的對真理報總編湯玄策笑一笑。

湯玄策放下茶杯,呵呵一笑,蔑視的看一眼全場報業人,道:“諸位,在下有一言說給你們聽一聽。你們的報道只是以獵奇的角度關注這次首輔更迭的原因。作出各種分析。但是有誰真正的意識到這是一個時代的落幕?

而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報道纔會有方向。我們現在應該報道的是什麼?是劉健劉老首輔自入閣以來的執政成績。爲他送別。這纔是一個負責任、有擔當、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報社所爲。

所以,我們真理報會是大明的第一大報紙。而諸位的報紙只是庸庸碌碌。”

湯玄策這番裝逼的話說的酒樓包廂中滿場寂靜。

一半以上的報紙總編都在肚子裡罵湯玄策。你麻痹。

我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但卻無人想反駁湯玄策。因爲這番話確實戳破一層朦朦朧朧的窗戶紙,他們想要表達卻沒表達出來的意思:

一個時代落幕了!

第一百七十五章 婚後日常第四百六十二章 悠閒生活(下)第三百零四章 湯玄策的人生(下)第四百八十九章 遼東總兵的討論第四百九十九章 韓遊的控訴第十五章 青龍鎮之行(上)第五百二十二章 野人女真第一百九十五章 宣判第四百一十六章 拍賣第兩百八十一章 說服岳父第一百二十七章 查無頭緒第四百二十章 憤恨、初戰第五百三十一章 等待着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朝會第六百一十四章 所謂名士第五百五十八章 瀋陽城中(中)第兩百三十九章 將要離去(上)第兩百五十七章 達成協議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義之師?第五百九十四章 不知去向第六百六十章 雙管齊下第五百七十四章 終章(中一)第兩百六十二章 別人眼中的張昭(上)第三十二章 留取待春深(上)第四百零一章 意想不到第八十三章 初見太子(下)第四百七十章 過年第九十七章 武英殿中露崢嶸(一)第四百八十一章 交鋒(四)-劉大夏的反擊第九十八章 高估了武勳集團第一百七十六章 驚聞入寇第二十三章 青龍鎮中第一百七十章 忙碌的婚禮(上)第一百五十三章 拜帖衆多第七百三十四章 殺!殺!殺!第四百八十五章 交鋒(完)-落幕。第五百零六章 煲湯第八十五章 新舍人(上)第兩百七十三章 面聖(中)第五百六十章 相逢(上)第七十八章 小安鎮日常第五百九十章 割以永治第六百零九章 設立樞密院第三十四章 調動第十九章 解決、新的問題第三百九十二章 籌備成立第兩百九十二章 稅務使第六百八十一章 敵人是誰第三百七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明白白第四百零二章 真奸詐第五百六十一章 相逢(中)第五百零二章 奏章到京師第六百九十五章 風潮再起第兩百零五章 拜訪王恕(下)第四百八十五章 交鋒(完)-落幕。第六百二十四章 硬頂第兩百零四章 拜訪王恕(上)第一百四十八章 臉被打的啪啪響第三百八十六章 劉尚書,拿出點擔當來。第四百三十六章 大軍縱橫第七百三十章 點燃第六百二十五章 不退讓第三百零五章 待之以友第五百一十五章 膽氣極壯第兩百零四章 拜訪王恕(上)第三百七十一章 說服劉大夏第四百九十八章 準備動手第四百四十章 勝利之甘美(求收藏啊!)第六百八十四章 落幕第一百二十八章 乾清宮外第六百章 強買第三百一十四章 國子監改革(下)第八十八章 丫鬟、詭計第三百零九章 勾兌第六百四十八章 意外第四百二十章 憤恨、初戰第一百四十六章 眼看他起高樓(完)第一百二十一章 跳脫的朱厚照第三百九十一章 真正的收穫第七百二十二章 安排妥當第五百一十三章 脫穎而出第兩百零二章 韃靼撤離第六百三十二章 說法第七十一章 生員(十一)-反攻第五百八十一章 再見妻妾第四百章 抵達古北口第三百章 出版前夕第五百八十七章 準備殺雞第五百五十六章 捋順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朝會第兩百二十章 與子同袍(中)第三百四十一章 張皇后的決定第一百零八章 初入軍營第五百三十一章 等待着第一百六十六章 百態(二)第四百一十三章 剩下的我來處理第五百一十七章 分兵的決定第三百三十四章 把路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