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局勢再變

翰林侍講學士王華看着殿中的張昭,心裡搖頭。

他性情敦厚,但能考中狀元,他的智商能差嗎?

張昭的策略他看的出來。但不得不說,這有點異想天開。沒見本朝的勳貴成國公都在學文士嗎?

武勳們與國同休,子孫享受着榮華富貴,早不復祖宗的血勇。在政治上和文官集團爭雄的想法早就熄滅。

現如今,真正和士人們爭鋒的是宦官集團。真以爲成化朝的大太監汪直在亂整文官嗎?後面是天子的默許。

兒子(王守仁)今天早上出門前還給他說張昭必有脫困之策。但現在看來:一念之差,滿盤皆輸。

到底還是太年輕啊!

李東陽留意到張昭的小動作。

事實上,此時能站在武英殿中的都是人精,對張昭這“幼稚”的想法都能看穿,區別之在於時間的早晚。

昨夜裡,他族弟帶來張昭的答覆。

他問:“宮中鼓聲、足球,到底怎麼回事?”

張昭答:“足球是練兵之法。鼓聲是宮中傾軋的緣故。”

他大約明白是怎麼回事。張昭大概想通過進獻練兵之法在宮中自保。然而,朝中人人都看的天子有振作武備之意,爲何無人在此事上投機?

究其原因,國朝軍隊的戰力下降不比開國之初,如今京營、邊軍的精銳打不過蒙古人。

李東陽輕輕的嘆口氣。年輕人想法是好的,但是沒經過官場的洗禮,太過於稚嫩啊。

謝遷側身瞪張昭一眼時就看到張昭的“小動作”,心裡嗤笑一聲,見李東陽有說話的意思,搶先道:“陛下,張昭誘導太子嬉遊。臣請將其逐出東宮,奪職、仗責,以儆效尤!”

李東陽看到彈劾張昭的奏章,就知道天子必定會召見太子當面問詢。所以,他根本沒有急匆匆的去通知張昭。而是穩當當的叫李教諭居中傳話。

李東陽看得出來,謝遷當然看的出來。他票擬的意見寫的重,那只是個姿態。這會真處理的時候,自不會還要求將張昭下獄。死罪可免,活罪難逃。

事情到這一步,那已是白刃相博。

張昭深深的吸一口氣,壓住心底亂七八糟的想法,靠人不如靠自己,對御座上的弘治皇帝躬身行禮,朗聲道:“陛下,臣願以此法練兵。證明臣所言非虛。”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你謝遷總不能顛倒黑白吧?營造大勢不成,他也只有博一把!

李東陽半步腳都邁出來了,這時腦子急轉,順勢道:“陛下,既然張昭願意去練兵證明自己,可令他不再隨侍東宮。屆時,若兵未練成,證實爲虛言,兩罪俱罰。”

李東陽還是有迴護張昭的心思。他這是在拖延時間。

只要張昭出了東宮,謝餘姚還好意思盯着他?至於,練兵驗收的問題,總歸是有辦法。他相信張昭敢“獻計”,足球應該是可以增加體能的。

一直站着沒說話的劉健走出來,斷然的道:“臣以爲可行。”謝遷的想法他知道:不能讓東宮好武事。但他不想管。

這並非是沒有遠見,而是一代皇帝有一代皇帝的喜好。譬如:宣宗喜歡鬥蛐蛐。還不是明君?本朝天子獨寵張皇后,一樣是明君。這是細枝末節。

而且,等太子繼位,他那時早就致仕。自有後來者“約束”太子。英宗皇帝親征的後果如何,史書上寫的明明白白。

弘治皇帝高居於御座之上,目光看向兵部尚書馬文升,“馬卿以爲呢?”

馬文升說道:“臣以爲試試也好。”

弘治皇帝點點頭,從諫如流,定奪道:“那便如此。”目光落在張昭身上。其實,太子轉呈上來的練兵條陳,可不僅僅只是用足球練兵,而是一套練兵的辦法。他期待張昭能幫他練出一隻精兵來。

謝遷餘光瞥李東陽一眼。心裡知道,他被“和稀泥”了。他只達到部分目標。他的本意是把張昭清出東宮,不再和太子產生交集。這樣他才放心。

別看他對張昭提防着,正是因爲認可張昭在北虜上的看法、水平,他纔會如此。

張昭心裡則是長長的鬆口氣。

他其實在賭弘治皇帝慫不慫。像嘉靖皇帝就是個慫鱉,他打河套不成,最後將罪過歸到首輔夏言身上。這種皇帝,真是看得人想打他啊。嘉靖也確實把明朝搞的一團糟。徐階在其遺詔裡面,寫的和罪己詔沒兩樣。那泄憤的!

而李東陽真的是神隊友啊,配合的非常好。他完全搞錯。其實,不應該寄希望於武勳集團,而應該直接去和李大佬商量。

這是經驗、教訓。

弘治皇帝把事情定下來,接着討論張昭練兵的事,畢竟回頭是要驗收的。

馬文升說道:“既然要練兵,京營中跟着保國公去大同又回來的精銳肯定不算。而三大營和團營剩下的都疲弱不堪,用來練兵也起不到效果。”

明朝京城的衛戍部隊,在明成祖時主要組成部分有兩部:京營(三大營)、在京衛所(七十二衛)。每年還有臨近京師各地的兵士六十萬人來京操練。

而土木堡後,明朝中樞的軍事力量損失殆盡。只剩下老弱。于謙選精兵立十團營,保衛京師。這之後,京中的軍事力量多有變動,現在的格局是:京營、十二團營。

京營除開負責宮中防禦的禁衛,基本都只剩下老弱病殘,負責當差與打雜。十二團營目前還有精銳力量,保國公朱暉帶去大同的就是這部分精銳。約三四萬人。

在京的衛所早就糜-爛掉,軍事功能退化,徒有空架子。像李東陽的籍貫就是金吾左衛。

保國公朱暉忽而插話道:“馬尚書,張昭曾提出預備役,不如讓他在九邊重鎮中組織預備役,順帶着練兵。”

被弘治皇帝信任的駙馬都尉崔元心裡笑一笑。

他知道原因。據說張昭和太子討論北虜局勢時,認爲保國公打不了勝仗。原話肯定很委婉,但就是這麼個意思。這位保國公心裡不計一筆纔怪。

崔元出列道:“陛下,臣以爲保國公所言甚是。”

他爲什麼附和保國公?張昭的白酒“二鍋頭”行銷北直隸,日進斗金,而對他這個頂頭上司,卻是絲毫不表示表示。真以爲靠着長寧伯就行?

張昭一口氣還沒舒完,局勢再變。

保國公和崔駙馬的意思,是要將張昭踢到邊境去“練兵”。這形同流放,且安全沒有保障。

形勢對張昭而言,在瞬間又變得惡劣起來。他應對了謝遷的“彈劾”,但不想武勳集團在這時捅他一刀。

第五百一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白白第一百零八章 初入軍營第四百一十一章 戰爭的氛圍第兩百三十一章 新軍衛恐怖如斯。第兩百四十六章 阻力第三百零三章 湯玄策的人生(上)第四百八十四章 交鋒(七)-大寧總兵人選第一百三十七章 燧發槍試射第六百九十六章 風聲不對,擔憂第五百一十九章 一盆冰水第三百四十二章 結束。第五百零六章 煲湯第五百一十六章 會說話的庫門第兩百八十三章 對錢寧的安排第七百一十五章 怎麼談第九十八章 高估了武勳集團第兩百四十六章 阻力第一百三十六章 戰場轉移第八十一章 局破第五十八章 考場中第六百零二章 火(下)第四百八十九章 遼東總兵的討論第兩百四十章 月夜淺談第兩百七十一章 封爵,實至名歸!第兩百三十二章 六小姐第四十七章 京西少年(一)第六百二十七章 府裡的晚餐第兩百三十一章 新軍衛恐怖如斯。第三百一十一章 國子監改革(上)第兩百四十七章 王家的工廠第四百四十六章 大明不可辱第三百零四章 湯玄策的人生(下)第七百三十章 點燃第九十章 張皇后的決定第六百一十七章 多方關注第六百九十三章 只能打明牌第六百一十七章 多方關注第五百九十六章 你噁心不噁心?第六百六十章 雙管齊下第五百三十五章 將要結束第兩百八十九章 激辯(一)第六百二十三章 見張皇后第一百四十三章 看他起高樓(中)第五百三十二章 覆滅福餘衛第一百六十九章 道旁遇聖人第一百九十章 迎敵第四百零五章 衛舉人來求情第三百五十七章 大朝會第三百零三章 湯玄策的人生(上)第三百九十二章 籌備成立第六百七十四章 局面僵持第兩百五十二章 將軍白馬入三原第六百一十七章 多方關注第兩百六十二章 別人眼中的張昭(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婚後日常第四十一章 微瀾起第七百一十五章 怎麼談第五百三十六章 一戰而滅第兩百三十五章 夜談第五十四章 董家事第六百一十一章 落定第四十九章 京西少年(三)-長寧伯第兩百三十七章 封爵第九十五章 是誰?第四百一十三章 剩下的我來處理第一百九十七章 決意南下第八十二章 初見太子(上)第三百五十三章 三種人第三百五十章 列強的套路第兩百四十三章 張昭的建議(下)第一百八十三章 招募一個團第三百零五章 待之以友第五百二十章 張昭論將第三百三十三章 試圖激怒第六百六十八章 大明的鹽業要完第一百二十三章 隔空對話第六百七十章 事情還得人去做第四百九十五章 還是讀書人心黑啊第三百一十五章 國子監改革(下一)第五百八十五章 陛見(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進入戰區第兩百零六章 準備報捷第八章 試探、詐唬第五百一十一章 抵達薩爾滸第三百章 出版前夕第六百二十七章 府裡的晚餐第兩百二十一章 與子同袍(中一)第三百六十九章 平北虜策第五百零四章 惴惴不安的海西女真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次陛見第七百一十章 溝通、落幕第七百二十三章 開平見聞第三百八十四章 營救成功,只是開始第三百九十一章 真正的收穫第兩百二十一章 與子同袍(中一)第四百零九章 張昭的調整(下)第兩百零一章 被安排第兩百四十八章 憑弔第五十章 京西少年(四)-獲勝第五百三十三章 李幽到來,潛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