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寶本來是可以坐轎子的,卻沒有。
今天特地穿的很喜慶,一身大紅色袍服,騎着馬,也能用牽馬執鞭的馮銓襯托自己。
天地會統計署的效率是很高的,四處傳遞消息,傳遞請帖,有四日時間纔到喜慶那一日,足夠得到消息收到請柬的人準備禮金了。
因此沿街不僅有很多老百姓觀看韋大人敲鑼打鼓被簇擁着前往英國公府,還有很多官員跟隨捧場。
這些人不是被要求來的,而是自動自發來的。
不管是沒有在文字清查當中倒黴的人,還是已經在文字清查當中倒了黴的人,都不敢再輕視韋大人,甚至可以說是敬畏。
文字清查的威力實在太大。
文字獄自古有之,是統治者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
也是世界歷史爲止罕見,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
統治者爲防止和鎮壓知識分子的反抗,從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
文字獄自古就有但是除清朝外都並未對社會構成嚴重威脅。
韋寶搞的文字清查自然沒有達到滿清的規模,完全只是爲了滿足韋寶爲了斂財和更換官員,控制官員的目的而已。
而且,韋寶是發起者,卻不是決策者,如果魏忠賢覺得可不以,或者皇帝覺得不可以,早就禁止了。
但是魏忠賢和天啓皇帝朱由校顯然沒有要馬上禁止的意思,韋寶以文字清查一項每個月就能給皇宮內帑上繳上百萬兩紋銀。
本來韋寶說搞一個月就結束,現在是魏忠賢和皇帝自己捨不得停下來了。
清代文字獄貫穿整個清代250年左右。
頂峰時期自順治開始,中經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歷時140餘年。
少數民族掌權的清朝,對漢人控制極嚴。
文人學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滿,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譏訕清朝的內容,即興大獄,常常廣事株連。
清代的文字獄保守估計200餘起。除了極少數事出有因外,絕大多數是捕風捉影,純屬冤殺。
清帝大施文字獄維護自己的統治,打擊異己分子,鎮壓對自己統治不利的的思想言論而製造的一些因言論而獲罪的案件。
清朝的文字獄案件多樣,縱觀有清一代,尤以清初順治,乾隆時期最甚。
文字獄嚴重禁錮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這是封建專制主義日趨腐朽、沒落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的反映,清朝統治者通過文字獄,強化集權統治,造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
文字獄就是因文字的緣故而引發的罪案。
它作爲古代文化專制政策的一部分,在歷史上各個朝代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漢代的楊惲案件,宋代的蘇軾烏臺詩案即較爲典型者。
不過,總體看來,清代以前數量較少,規模不大。
首先,就文字獄數量而言,清代文字獄當在170起左右,比歷史上其他朝代文字獄總數還要多。
其次,就規模和懲處結果而論,與歷史上其他朝代諸文字獄相比較,也首屈一指。
清朝時期,清朝統治者對明朝留下來的文人,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採取招撫辦法,另一種是對不服統治的,採取了嚴厲的鎮壓手段。
清朝入主中原,從漢族傳統觀念看,叫“乾坤反覆,中原陸沉”,“昏天黑地,日月無光”,在以儒家文化爲正宗的漢族學問分子中間有着相當劇烈的民族敵愾心情。
康熙初年南明王朝覆滅,大陸上有組織的抗清武裝鬥爭基本結束後,民族矛盾上升爲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隨着清朝某些有關政策的改變,滿漢地主階級的進一步合流,以及社會經濟逐步發展,到雍正時期,階級矛盾這時卻發展到相當尖銳的程度。
而反清思想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字作品在民間流傳,並與以恢復明朝爲目的的反清鬥爭結合起來,使滿族統治不得安寧。
雍正帝曾說:“從來異姓先後繼統,前朝宗姓臣服於後代者甚多,從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稱朱姓,搖惑人心,若此之衆者。”
綜合史書檔案、《清實錄》及其他材料,從康乾盛世初期開始,各種形式的鬥爭已在頻繁出現,發展雖不平衡,卻此伏彼起,連綿不絕,不斷衝擊封建統治秩序,對清政權構成的威脅日甚一日。
清朝文字獄不單單是針對漢族人,文字獄還涉及滿人。
正紅旗的禮部侍郎世臣因詩句“霜侵鬢朽嘆途窮”惹得乾隆很不高興,又見“秋色招人懶上朝”更不高興,再見“應照長安爾我家”,乾隆認爲世臣數典忘祖,把世臣趕回老家黑龍江。
世臣寫詩被撤職,還算好的。同樣是滿人,廣西巡撫鄂昌更冤。他與朋友的唱和詩中,把蒙古人稱爲“胡兒”。乾隆說滿蒙一家,罵蒙古人就是罵我。賜自盡。
從一系列的文字案上看,涉及人員大多是下層文人,有文學青年,還有老不及第的秀才,甚至連一些早已作古的墓中之人也未能倖免。
搞這種東西基本上都是一個套路,韋寶也一樣,首先是鼓勵官民和官官之間揭發和檢舉、告密。
然後是動員國家力量抄家,尋找定罪的蛛絲馬跡,在藏書和文章中找所謂的罪證。
罪狀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也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
給思想文化、士人風氣帶來惡劣影響。
讀書作文動輒得禍,文人學士只好泯滅思想,丟掉氣節,或者死抱八股程式,背誦孔孟程朱的教誨以求科舉入仕;或者遠離敏感的學術領域,遠離現實,把全部精力用於訓詁、考據的故紙堆中,史稱乾嘉之學。
文字獄敗壞了官場風氣。清朝官員大多數是科舉入仕。
作爲文人,他們有可能成爲文字獄的犧牲品;作爲官僚,他們又是文字獄的製造者或幫兇。
他們一方面不願意自觸文網,身死家破;另一方面不願因爲貫徹皇上諭旨不力,不能嚴究文字之責而獲罪。
於是他們只有向着謹小慎微、沒有節操的方向發展。
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
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一些地方官吏以查出犯忌文字爲邀功之路。
在這種環境裡,哲學不見了,理論不見了,中國文化一向重視現實,重視人生,重視政治,重視倫理的傳統不見了。
這些對於滿清的危害很大,但是韋寶卻一點不擔心在大明造成多大危害,韋寶反而覺得,東林黨就是言論太過自由的產物。
一幫東林學派的興起,標榜氣節,崇尚實學,對於扭轉士風起了積極的作用。
他們在講學中經常觸及社會現實問題,議論如何改變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狀況。
東林書院既講學又議政,吸引着許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評朝政而被貶斥的官吏。
他們不顧道路遠近,紛來沓至,人數之多,竟使東林書院的學舍都容不下。
一部分在朝任職的正直官員,也同東林講學者遙相應合。
東林書院實際上成了一個輿論中心,這裡的人們逐漸由一個學術團體形成爲一個政治派別,從而被他們的反對者稱爲“東林黨”。
那時所謂的“黨”,不同於近代的政黨,既沒有固定的章程,也沒有嚴格的組織形式,而是指政治見解大致相同、在政治活動中經常結合在一起的一批人。
東林黨人在明朝末年的政治活動,經歷了神宗萬曆、熹宗天啓和思宗崇禎三朝,長達半個世紀。
由於沒有固定的章程和嚴密的組織,他們的政治態度和主張,往往是通過個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
概括起來,大致是:強烈要求改變宦官專權亂政的局面,主張“政事歸於六部,公論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竭力反對皇帝派遣礦監、稅使到各地進行瘋狂掠奪、橫徵暴斂,主張既重視農業,也重視工商業,要求惠商恤民、減輕賦稅、墾荒屯田、興修水利;反對屢見不鮮的科舉舞弊行爲,主張取士不分等級貴賤,按照個人才智,予以破格錄用;加強在遼東的軍事力量,積極防禦滿洲貴族的進攻。
韋寶認爲東林黨人“缺乏治國才能”,“黨同伐異”,他們的失敗是“咎由自取”,對於明朝的滅亡“晚明的黨人們”都負有“歷史的罪責”。
就是因爲這幫人言論太過自由,才搞的天下烏煙瘴氣,如果魏忠賢真的是恐怖施政,自然會有人推翻他,不必讓官員拉幫結派,搞的民不聊生。
而且,韋寶搞的文字清查對東林黨影響最大,卻也不是專門針對東林黨的,所以,這一點,就連東林黨自己也不能合起來反對韋寶,否則就是反對皇帝。
這才造就了韋寶如今的地位。
現在韋寶又要與英國公府聯姻了,韋寶地位上升之快,可想而知,一個纔剛剛十五歲的人,已經是正四品官員,又是探花郎出身,韋大人儼然已經成爲了大明最具成爲茶餘飯後談資的人物。
偌大的排場擺出來,韋總裁的府邸到英國公府其實有半個時辰足夠,卻走了快一個時辰,沿途與人攀談,表達親民,把韋大人的喉嚨都弄的有點啞了。
韋寶原本以爲到了英國公府,張維賢和張之極仍然會給自己難堪,給自己一個下馬威來着,卻沒有想到完全沒有。
張維賢甚至帶着全家人親自趕到他們府邸那條大街的最街口上迎接韋寶,陪同張維賢的還有內閣全體大臣。
再加上替韋寶牽馬執鞭的馮銓,等於內閣大臣們在路口上來了一次大集合。
這在內閣之外是絕對不可能看到的情況,因爲他們分屬於涇渭分明的兩派,一邊是閹黨,一邊是東林黨,水火不容。
在內閣是要一起理政,沒有辦法纔在一起,在內閣之外,像今天這樣聚集的這麼齊整,平時根本不可能,除非是皇帝出巡還差不多。
只不過,今天並不是皇帝出巡,而是韋大人上門提親。
“來了來了,探花郎來了。”首輔顧秉謙今天的興致很高,遠遠看見韋寶就開始高聲叫道。
相比於東林黨,具有一定閹黨屬性的韋寶顯然更加得到閹黨們的器重和擁戴。
韋寶雖然沒有明着表露閹黨身份,但是韋寶掌權以來,不停的給魏忠賢和皇宮內帑送銀子,這幫閹黨大臣的經濟有一定的損失,權勢也有一定的損失,可損失不大,尤其是對於閹黨高官們來說是損失不大的。
因爲魏忠賢會分出去一部分銀子用於維護體系完整。
另外明朝的大臣本來就沒有多少權勢,有人規範的收‘黑錢’,他們樂於什麼都不管了。
東林黨們雖然有些反感韋寶,但表面上也沒法反對,他們只是覺得有些無所適從,過去是每天與閹黨爭執個你死我活,現在自從韋寶掌權,楊漣等一批骨幹大臣死了之後,他們似乎找不到對手了。
因爲韋寶基本上不出頭,而什麼事情都是由擴招到了七八千人的都察院的人去辦。
其實韋寶的都察院的人都有點非法性質,因爲都是掛名官員,很少有正式的官員。
原本的正式御史只有三百多人,就算在韋寶手裡增補到了近千人,還是有六七千人是僞御史,他們大都只有秀才功名,甚至有一部分人連秀才功名都沒有,只是因爲祖上有人在都察院任過職,也能花錢搞到都察院掛名官員。
剛開始買官的人還不多,後來大家發現都察院掛名官員也能做很多事,尤其很多衙門因爲文字清查的關係都崩潰了,頂着個都察院掛名官員的頭銜,甚至能跑到一個衙門去‘佔山爲王’。
不管時間長短,能幹一天是一天吧,說不定以後還能從都察院調到現在佔有的衙門去。
就衝這一點,都察院掛名官員這一茬也越來越火爆了。
賣到後面,一個都察院掛名官員甚至能賣到一萬多兩紋銀,簡直可怕。
所以,現在說北直隸官場有一大半被韋寶掌控了都不過分。
張維賢見韋寶過來,馬上領着家人過去迎接。
韋寶也趕緊下馬,過來拜倒:“怎麼敢有勞伯父親自出來?”
“你還叫伯父、咱們已經是一家人了,小寶。”張之極笑道。
吳三輔在旁邊聽到一家人這個詞覺得有點刺耳,不過還是將韋寶扶起來。
韋寶當然不是自己爬不起來,當大官的人嘛,自然要講點排場,他雖然還沒有到走路都要扶着旁人手臂的地步,可是從跪拜到起身,那是必須要在別人扶持下,才能起來的。
“兄長說的好。”韋寶笑道。
“韋大人,我們已經向國公爺提過親了,你現在可以叫岳丈大人了,哈哈哈。”顧秉謙搶先道。
韋寶先是拱手團團向幾位內閣大臣作揖一拜,然後對張維賢道:“岳丈大人在上,受小婿一拜。”
張維賢哈哈大笑,一把將韋寶托住了,“這裡是大街上,賢婿不必多禮!快隨老夫入府。”
韋寶見張維賢笑的像是個慈祥老者,暗暗輕鬆了一些,雖然知道這一切都是表象,像人家國公這麼高爵祿的家庭,又是世襲了近二百年的世家,怎麼樣都會在外人面前表現出一點風度的,但韋寶仍然覺得不錯。
要是之前的事情是發生在小門小戶家庭,男方女方爲了面子,搞來搞去,又不知道要搞幾個來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