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殺爲慮

周延儒重新入閣時,劉澤清對他着意鑽營,他計算周延儒從家鄉宜興北上的行程,就從臨清趕到揚州,並且日具塘報呈給周延儒的幕僚。還專門準備了大船,邀請周延儒由水路北上,又送給周延儒二萬金。

所以周延儒入京不久,劉澤清就被重新啓用爲山東總兵。闖軍二攻開封時,明廷曾經要求劉澤清率兵前去救援,但他逡巡不前,一觸即潰。此後就逃回山東,清軍入寇之時,也始終以保存兵力爲首要方針,一直龜縮東昌府,坐視其他城市的淪陷和屠殺。

原本在李來亨佔領徐州時,劉澤清就產生了逃跑的打算。但由於徐州被闖軍佔領,漕運斷絕,他不便於南逃向江左一帶,便準備前往登萊,蒐集船隻,藉由海路,浮海逃亡南方。

可是由於山東地區遭到清軍的嚴重破壞,殘破不堪,地方官紳也無力組織團練抗拒李來亨的大進軍。所以闖軍進軍之速,完全超乎了劉澤清的預料,使得他只好擱置了那個蒐集海船南逃的計劃。

這之前朝廷就有過調劉澤清到懷慶、保定一帶抗拒李自成中路大軍北伐的動議,但劉澤清當然不會傻到自投羅網。所以他就藉口落馬受傷、無法行動,堅決不肯調動一兵一卒。

崇禎現在對於這些跋扈不法的武將,已經是毫無辦法,對於劉澤清這種擺明的欺君妄爲,也只能聽之任之了。

想想當年孫傳庭在絕境之中,以身患耳疾爲名,請求致仕,崇禎皇帝都不允許,還專門派人去調查耳疾是否爲真,得到耳疾爲真的消息以後,居然把孫傳庭和調查之人一起下獄。

兩相對比孫傳庭和劉澤清受到的待遇,真可以說是時移世易的一個最好註釋。

南下之路斷絕以後,劉澤清只好重做考慮。恰好這時候崇禎派來使者慰問劉澤清,還獎賞他紋銀四十兩做治療之用。

劉澤清便聲稱獲得四十兩賞銀治病以後,他的足疾已經痊癒,當即就決定帶兵北上。臨行之前,又把東昌狠狠地焚劫一遍——紅隊雖然及時獲得了劉澤清北逃的消息,可是闖軍動作稍慢一步,等到追至東昌府附近的時候,只能遠遠看到劉澤清飽掠後剩下的城市殘骸。

這一次又是陳永福衝鋒在前,第一個進入東昌府的府城聊城。因爲劉澤清撤走以前放火燒城,所以城中民宅多成廢墟白地,城池內外,到處都塞滿了無家可歸的難民。

陳永福這段時間來已經對李來亨的脾性十分了解,他知道李來亨最看重自己個人在百姓口中的“仁義李公子”之名譽。所以入城以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安排將士去城中救火、清掃廢墟,又派兵將難民約束起來,利用城中廢墟剩下的木料,於城外分營安置。

這之後陳永福還從軍糧中分出一部分,按照分營安置時的統計人頭,進行了雖然數量很少、但總體可以勉強保證溫飽的口糧配額分配。

他的種種做法,多是吸納了闖軍在佔領徐州和宿遷時進行的安民措施,少有創新之舉。不過李來亨跟隨郝搖旗的部隊,第二批到達東昌府後,看到陳永福學得是這樣的快,也不得不對這個明軍降將的才幹感到幾分佩服。

此人稱爲和平將軍,也不算過譽了。

考慮到東昌府經過劉澤清撤走前的一把火以後,城內已經沒剩下什麼東西了,也缺少房屋供人居住。李來亨就沒有入城,他留下陳永福駐軍東昌,又從隨軍文士中抽調了一批人,以襄陽生員徐繩祖爲東昌府府尹,讓他們和陳永福一起留在聊城,負責安置、營救難民的事情。

李來亨自己,則在掌書記方以仁、行軍司馬顧君恩、果毅將軍郝搖旗、果毅將軍張皮綆、騎兵標威武將軍馬寶、炮兵標威武將軍李世威等一行人的陪同下,率領着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向濟南府的方向進行武裝遊行。

劉澤清逃跑以後,明朝除了在登萊一帶還保有一支沒有多少實戰力量的撫標部隊以外,於整個山東地區,可以說是再無一兵一卒可言。

何況早和闖軍有了聯繫的謝陛也在濟南城中,當闖軍大兵抵達濟南城下以後,城內惶恐不安的官紳還想借由本地子弟和生員,竭力據守抵抗。謝陛趁機謀取了組織城防的一個領袖任務,他已經接受了謝徵的勸降,當晚就帶着家僕將自己負責防守的那扇城門打開,已做好突擊準備的親軍騎兵,馬上就在張皮綆的指揮下突進城內。

城內官紳意想不到城防這樣快就會易手,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半夜的時間就喪失了對濟南城的控制。等到天亮十分李來亨入城時,張皮綆早就已經肅清城內殘敵好幾個時辰了。

因爲是一夜奪城,闖軍在濟南城下沒有進行什麼激烈的戰鬥,所以城內的情況也比東昌府好得多。

只不過這幾年來,濟南已被清軍屠掠過了兩次——清軍第一次屠掠濟南時,方以仁就正在城中,彼時的方以仁還是靠着裝死才逃過了一劫。

方以仁故地重遊,上一次來濟南時他還是遊學的生員,現在再來濟南,物是人非,濟南城是受過八旗兵兩次屠掠的殘城,自己卻已經成爲了一方諸侯李來亨幕下的頭號謀主。

他看着排列成兩排,齊刷刷跪在城門大道邊上的山東官紳們,其中不少人還令方以仁感到十分眼熟,大約是當年遊學時曾有過幾面之緣的人物吧?

這些官紳還不知道闖軍破城以後,將會如何處理他們。因此所有人都忐忑不安,心中百般恐懼,跪在後排的人,唯恐和窮兇極惡的闖賊對上眼,被他們拖出來殺掉,一個個都低緊了頭,把額頭都埋進了地裡,生怕讓誰看到。

跪在前排的那些人,就更加緊張和害怕了。方以仁騎在馬上,看得十分清楚,有人兩股戰戰,渾身都在發抖,有人雙眼無神,呆若木雞,大約是已經被嚇得丟了魂,還有的人更加惡臭,雙腿之間盡是穢物,可說是斯文掃地。

他突然想到項羽在鉅鹿之戰以後會集諸侯時的情況,諸侯將軍“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上將軍之威,大抵如此吧!

從軍之殺,戰勝之威,我今知之。

李來亨在親軍標騎兵的簇擁下,走在最中間的一行,他看着道路邊上跪滿的官紳人物,輕輕冷哼了一聲,然後對身旁的郝搖旗輕聲道:

“對濟南官紳的公審,先緩一緩。濟南是山東的治所,我們要慎重處理。上一回谷哥在黃河邊上抓到的辮子兵,還在你的軍中吧?”

碭山之戰後闖軍俘虜了大批八旗兵,其中只有少數人被殺,然後腦袋被拿去和死人一起擺了京觀。大多數的俘虜,則都被關押在營中,這些俘虜幾乎都參加過清軍之前屠掠山東的一系列戰事,和山東的官紳也好,和山東的平民百姓也好,全都有着真正意義上的血海深仇。

所以李來亨佔領濟南城以後,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公審官紳,而是要把那些之前關押起來,沒有殺死、也沒有公審的八旗兵,在這時候帶到濟南來,于山東官紳軍民百姓的面前,好好公審一番。

這是李來亨深謀遠慮的政治表演,他要宣告給山東各階層的百姓,明廷已經沒有能力庇護和保護你們的人身和家產安全了。

而闖軍——現在只有闖軍,纔是更爲合格的統治者。

這幾百名八旗俘虜,就是李來亨送給山東人民的第一份大禮。公審之中,有仇的報仇、有冤的抱冤,他相信即便是最仇恨和敵視闖軍的不法官紳分子,起碼在現在會把仇恨分給東虜一點。

哪怕在將來東虜大舉入關的時候,這些官紳依舊會選擇站在清軍的一邊,會選擇做漢奸和闖軍敵對到底,李來亨還是希望現在他的這種做法,可以多多少少改變一點點天平的平衡。

使得山東百姓,在未來的戰爭中,哪怕只是一點點,更多地選擇站在闖軍的一方。

“搖旗,我之前跟你講的這回在山東公審要從輕發落一些,這和清兵俘虜沒有關係。對那些東虜,勿以多殺爲慮,儘快搜殺、儘管剿洗就好。”

郝搖旗早對闖軍這回進軍山東以來,李來亨對他公審拷掠的種種限制特別不爽了,現在能有機會放開手腳,大行夾棍伺候一番,當即就嘿嘿的樂開了花,笑道:

“以前在陝北邊牆以外,俺就見得滿坑滿谷都是該殺未殺的騷韃子,今回這幫人落到俺的手上,肯定叫他們識得爺爺好手段。”

第一百零一章 崩潰的吳三桂第三十章 三楚虎賁,北上第四章 小徽柔第一百五十八章 最後一戰(四)第二十九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完)第七十三章 花關索(下)第一百零八章 少虎帥破陣(三)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髮左衽矣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五十一章 義王的實力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二十章 明末順初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二十三章 龍駒寨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第九十六章 剿總行轅和綏寇公署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五章 耿應衢的生意經第一百四十六章 北來水師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四十六章 永爲濁流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四章 小徽柔第九十八章 上蔡亂局(一)第一百七十九章 入地無門孔有德第八十三章 李過回來啦第五十七章 遏必隆滿口天話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八十一章 馬進忠欲降第六十二章 都營田使白旺第五十章 革裡眼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九十九章 聯軍末路(四)第二十四章 李來亨的處置第八章 世祖回鄉第三十三章 李來亨政權誕生第六十五章 孫可望:大家都是好兄弟第一百二十四章 奔楚(十四)第八十八章 顧君恩來了夠不夠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心離解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一百零九章 太行山下第三十六章 馬寶臨機決斷第六章 易名李來亨第五十一章 義王的實力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十一章 隨營學堂第一百八十九章 選擇第一百四十二章 中國的衣冠肝膽第四十八章 中夜決堤使南灌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三十三章 洛陽春光好(十)第八十四章 範永鬥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十七章 強攻屏風寨(三)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五十一章 收遼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一百零三章 長安議第一百八十八章 復仇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五十四章 開科萬言書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六章 營田使第一百零四章 官軍炮火(三更)第一百一十九章 朝廷成敗,悉在吳三桂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第一百一十章 承天府第三十七章 水生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二十八章 洛陽春光好(五)第三十八章 東三城告急如星火第十章 狼真的來了第六十三章 三人行第一章 湖廣節度使第一百零八章 阿山瘋了第一百零三章 高鬥樞怎麼辦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七十九章 殺左良玉啊第十三章 清軍俘虜第四十三章 刀伊入寇第九十二章 焦大沖啊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第三十四章 大加封賞第八十章 動地翻天第一百二十章 阿濟格東路軍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一百章 何洛會多慮第十章 李寨主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八十二章 西瓦吉大王第七十章 奇襲雪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