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厭棄我家

春風拂過,卻沒有給北京城帶來一絲初春的溫暖。明清聯軍在白溝河慘敗以後,丟下了二萬具遺體,倉惶北躥,除了輔國公博和託向東突圍控制住了河間府府城,大軍全部行動,都以失敗告終。

從碭山之敗再到博野城和白溝河、白洋澱之敗,阿巴泰一手埋葬了多少滿洲人的勇士?當他帶着清軍殘兵撤回武清的時候,終於面臨到了皇太極的怒火。

“貝勒……流賊奸猾,超過我們所有人的預計,並非你用兵的過錯。”

范文程向寬解阿巴泰一句,但阿巴泰自知自己屢戰屢敗,害死了那樣多的滿洲人,不論於國於家,都再沒有什麼繼續安於其位的可能性了。

只是當阿巴泰想到兒子博和託的長進,想到他突圍到河間府的一段高光表現時,終於流露出欣慰之色,笑道:

“範學士,我害死了那麼多旗人,大汗沒有立即殺掉我,已經是因爲兄弟之故法外開恩了。可是不用你說我也會知道,現在盛京一定是家家戴孝,誰家裡沒有一個父兄因爲我的無能被害死了?即便大汗不殺我,我又有什麼臉面回去盛京。好在博和託長進許多,再不需要我處處盯着他了。咱們大清國的事情,還沒有完呢……範學士,剩下的就看你了。”

“唉……大汗總會給貝勒留一份情面的。”

“大汗不欲我死,國人還能容我嗎?”

范文程再不多言,準備送別阿巴泰,這時候一隊哨騎奔回營中,留着辮子的滿洲探騎下馬給阿巴泰、范文程兩人回報道:

“大兵已經叩關!”

阿巴泰和范文程二人先是相顧無言,繼而皆大笑起來,阿巴泰將辮子一甩,感嘆道:“白溝河之敗,是我國家草創以來最慘痛的失敗。大汗只能用我的人頭平息衆怒了!”

范文程則說道:“正因爲有這一敗,我國家大軍纔有藉口繼續入關。崇禎皇帝……明國朝廷若不想闖軍趁虛直搗北京,就只好允許大汗提兵入關。”

“不錯!數十年來不能輕越的關牆,今天明國人卻自己爲大清打開了!”

“明國人若不開關飲鴆止渴,就要等着被小李賊一劍刺到京師了。”

白溝河之戰明清聯軍慘敗以後,阿巴泰退往武清一帶,吳三桂等關寧軍諸將更是直接退到了北京城近郊。一時間畿輔之間,到處是潰兵逃亡劫掠,由於孫傳庭在大同、雁門戰勝闖軍田見秀部的消息,還沒有傳回北京,因此一時之間,闖軍即將攻入北京城的消息,馬上風靡都中。

崇禎以下的官員勳戚們,無不聞之心驚膽戰。大家都已經聽說了前屯鎮總兵官李輔明“敗死”的消息,關寧軍遭此重創,已經很難對抗敵人,而被明廷給予厚望的“神兵”清軍,居然同樣戰敗。

皇太極本來就在關外積極聚集兵馬,他的本意是在多爾袞、阿巴泰取得一定勝利以後,立即挾戰勝之威,率領大軍叩關,逼迫明廷割讓關牆之地。現在雖然由於阿巴泰用兵失策導致清軍慘敗,但也使得北京城出現了空虛無備的情況,皇太極趁機率兵抵達山海關附近,並不攻城,而是遣使至京,以率領更多兵力入關助剿爲名,要求崇禎皇帝立即開關。

多年來清軍對明廷造成的心理壓力,經過白溝河一戰以後,就將闖軍塑造成了一種加倍可怕的敵人形象。

特別是在碭山和白溝河二破清兵的李來亨,更加具有了一種神秘不可測的形象。

朝堂之上,不管官員勳貴們內心的想法是怎麼樣,不管滿朝文武百官有沒有人已經開始準備私通流賊。但整體而言,大家口頭上還是在痛斥流賊的狂悖,對於兇悍難當的小李賊,也是多加醜化。

但是在民間,本來在河南就已經蔚然流行的“李公子”傳說,經過白溝河之戰以後,更在京師大爲風靡。

多數百姓對於明廷和闖軍,並沒有抱持非此即彼的激烈觀念。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即便闖軍打入北京城裡,那也不過是一次普普通通的改朝換代,沒有什麼需要多加擔心的地方。

大家反而是對李公子的傳說更感興趣——這一點當然也有闖軍紅隊和懇德記幕後操作的影響。李來亨的麾下本來就有一位說書界的宗師柳敬亭在,他算得上是懇德記的元老之一,柳敬亭雖然年歲很大,不便親自行動,但他的許多門徒弟子,已經活躍在了北京、西安、太原、南京、蘇州等地,以說書形式給天下人宣傳着李公子的種種傳說。

爲了避免官府的追查壓制,闖軍當然沒有直接宣傳李公子如何興仁義兵的故事。在多數以中原剿闖爲主題的說書故事裡,官軍依舊是主角和正派,闖軍依舊是配角和反派。

但李來亨的人物形象卻漸加豐滿,他雖然是逆賊,可在評書裡父親卻是被朝廷罷官的尚書,嘯聚山林的原因也是因爲被紅娘子強行劫走。

在這些極富有傳奇色彩的刻意宣傳之下,京師百姓對於白溝河之戰的勝利者小李賊李來亨,已經充滿了十足的興趣,人們口耳相傳的李公子故事也越來越多,並且越發正面。

“朝廷到處借兵……聽說連山海關都割讓給東虜了!就爲了借兵來剿李公子。”

“大家要體諒朝廷的難處啊,朝廷剿賊,還不是爲了保住京城嗎?”

“那怎麼?我可是聽說闖兵所到之處,全部免賦三年……我倒是巴不得朝廷保不住京城,咱們也能少納三年皇糧呢。”

“你瘋了嗎?胡說什麼!爲賊張目,也就是現在錦衣衛騰不出手來!”

“嗨,還什麼錦衣衛呢。誰不知道連關寧軍都在白溝河慘敗了?現在京城外面,到處都是關寧軍的潰兵……這些王八蛋打了敗仗,就找平民百姓撒火,朝廷治不了他們,我看遲早李闖王、李公子要治了他們!”

“這李闖王和李公子,究竟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李闖王和李公子……那就是唐高祖和唐太宗一般的人物,當然是兩個人啦!你沒說書人講過李公子在商洛山十八飛騎救闖王的故事嗎?”

“噓!真當官府抓不了你們了嗎?待孫督師破賊回來,朝廷一定能夠中興咱們大明的,不要胡言亂語了。”

“嘿,朝廷要中興,豈不是又要攤派?真不如迎了闖王呀。”

春風越吹越緊,崇禎皇帝在偌大的紫禁城中,卻感到越發的無力。他已經完全拉下臉來,做出了借師助剿這樣恥辱的事情,可是大局居然還在惡化。

清軍不是無往不勝的嗎?怎麼就在白溝河讓闖賊打敗了!

還有那個小李賊,殺了左良玉的是他,今日破了吳三桂的又是他,這小李賊究竟何人?

賊生異人,而天卻不降中興之才於朝廷,這是天已厭棄我家了嗎?

第九十四章 疑雲第一百零七章 火燒阿山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七十五章 撲夷陵(一)第六十章 刀馬旦(下)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陽(二)第七十六章 撲夷陵(二)第一百零七章 火燒阿山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六十八章 羅老帥別這樣第五十五章 天不欲朕一海內第三十一章 南都內戰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二十六章 洛陽春光好(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一百四十二章 傳庭死,大明中興矣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二十二章 會師商州(下)第一百七十七章 就這?第一百八十七章 獻祭第一百二十五章 陝甘大亂,楊承祖難辭其罪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殺第七十六章 撲夷陵(二)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十二章 李來亨沒有離婚第一百零二章 九條龍谷可成第一百三十二章 當立蓋世功名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二十八章 只有打了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十章 李錦和李鼐第一百三十一章 治亂大不易第十五章 身後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八十五章 幼辭小妹妹第六十九章 大明的姜維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二十五章 洛陽春光好(二)第十二章 遇順則止第八十九章 任繼榮和任光榮兄弟第二十章 先取上游第二章 滿洲入寇(中)第九十六章 聯軍末路(一)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四十九章 義藩的巡夜第二十八章 八旗權力鬥爭第八十七章 代天撫民威德副元帥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鎮第三十三章 迷霧裡的號子聲第一百七十四章 絕境白狐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六十四章 和碩特戰爭第一百七十六章 醜陋的辮子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牆,三堵牆!第七十章 聯結小袁營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一百一十四章 絕北道第一百四十三章 我們幹吧!第一百零二章 解圍太原城第五十八章 使徒來襲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奔楚(四)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圖魯第五十六章 皇太極孤注於一擲第一百四十章 延安使者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八十五章 守太原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八十七章 代天撫民威德副元帥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九十四章 大行不顧細謹第八十八章 虜必有詐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四十五章 遼澤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二十九章 洛陽春光好(六)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八十五章 隨州的全面勝利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過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二十五章 盡入我彀中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第五十六章 三生投闖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八章 濟南之屠第一百零四章 鄖陽式結局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一百零八章 少虎帥破陣(三)第九十六章 江山靠誰守第十三章 清軍俘虜第一百零四章 折箭爲誓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