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復套與搗巢

土默特部是個源遠流長的蒙古部落,它誕生於貝加爾湖畔的森林之中,史籍中稱爲“林中百姓”的“禿馬惕”部;在大蒙古帝國時受命鎮守過阿爾泰山十二關口,被叫做“十二土默特”;十五世紀開始徙牧於陰山和土默川富饒的土地,成爲達延汗時期的蒙古右翼土默特萬戶。

蒙古崛起初期時,成吉思汗派其長子朮赤收復了林木中百姓,並令部將豁兒赤統領禿馬惕部。由於蒙古帝國的需要,一些禿馬惕人蔘加了蒙古鐵騎征服歐亞大陸的西征和對金朝的戰爭,參加了對被征服地區的統治而留在了異地。

另一些禿馬惕人逐漸遷徙離開了貝加爾湖地區,進入阿爾泰及周邊草原地帶經營畜牧業,其中部分禿馬惕人被派往阿爾泰山的十二個關口駐防。最後這些禿馬惕人陸續遊牧來到了河套一帶,分成十二鄂托克駐牧,史稱十二土默特。

達延汗重新統一東蒙古後各部後,即將左、右翼六個萬戶除兀良哈萬戶之外的五個萬戶分封給了自己的子孫。其中把右翼的土默特部分封給四子阿爾蘇博羅特。

明朝後期以來,由於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率領的察哈爾部與後金進行戰爭,土默特部一部分留住大同邊外土默川一帶,一部分東遷遼東地區,故有東、西土默特之稱。

天聰六年,皇太極調清兵及東部蒙古四子部落、烏喇特部落、茂明安部落征討宣化、大同邊外林丹汗部、西土默特部,該二部戰敗降清。

此後皇太極便將西土默特部編爲左、右翼二旗,設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等官以統轄旗衆。

東土默特部則很早就因爲畏懼林丹汗的勢力而投奔了皇太極,天聰四年東土默特部按皇太極的旨諭,率領各自的部衆東遷,到達錦州邊外。

所以此時佔領河套地區的,就是原本屬於清軍建制之下的土默特左右兩翼旗。

但自從去年的徐州會戰以來,滿清八旗的力量在關內遭到沉重打擊,原本依附於滿清的各支附庸力量也紛紛叛離清軍。

在關內是以孫三桂和孔有德爲首的各路叛王紛紛另謀出路,在塞外地區便是像土默特左右兩翼旗這樣的蒙古勢力,甚至於是遠到黑龍江一帶的索倫人部落,都開始尋求獨立,脫離了清軍的管控。

清軍中善戰的親王宗室幾乎全部戰死在關內,代善老邁無力,手頭的滿洲兵員也在關內消耗殆盡。他帶領清軍殘部退守盛京後,又在去年年底和光中二年的初春,由於遼東饑荒問題,內部發生了數次漢民和包衣起義的動亂,實力再度受到重大削弱。

到現在李來亨兩路出兵,一路搜套打擊重獲獨立的土默特部、一路南下和孫可望對峙時,清軍完全無力出兵干涉。

按照參軍院的估算,很可能此時清軍可以調動的全部作戰兵員,僅僅只剩下了不足五萬人。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人幾十年的努力完全付諸東流,滿洲人經過了幾十年的奮鬥擴張,到今天其力量卻又倒退回了薩爾滸之前的時代,甚至還有不如!

不久前河北節度使馬重禧已經將代善遣人送來的國書,遞呈到了天保府。滿洲人在國書之中,已經聲言削去帝號、年號,廢棄大清國號,改稱建州國,昭和帝福臨亦改稱建州國主,並聲言若上國願與女真國議和,他們便會立即將明帝朱慈烺送回關內。

幾十年的努力,到頭來,不過是從“建州”回到建州。爲着努爾哈赤的野心,建奴空擲數十萬人頭,終究一切成空。

由於孫可望蠢蠢欲動,他的身後又有一整個四川地區作爲後盾,人力物力都不是精兵不過三千騎的套虜可比。

所以毫無疑問,李來亨在西北的主要目光都聚焦到了孫可望的身上。對於搜套作戰,他主要委託於劉芳亮,現階段順軍出塞作戰的主要目的,也只是以“搗巢”爲主,而非“復套”爲主。

“搗巢”和“復套”不同,順軍出塞“搗巢”屬於一次性的軍事行動,只要動用精幹騎兵採取突襲戰法,攻破並焚燬蒙古人的聚居點就可以——自從明朝中葉以來,隨着藏傳佛教在草原上的傳播,蒙古各部,特別是農業條件較好的套虜,早就開始以寺廟爲中心形成了許多固定的聚居地。

這可是真正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了,順軍兵員本就以陝北緣邊邊民爲主,他們和蒙古人的相處經驗並不少,對於河套草原也並非完全陌生。土默特部即便能夠避開順軍精騎的“搗巢”打擊,但他們的佛寺、聚居點可沒法隨牛馬那樣遊動。

當然,“復套”的難度就比單純的“搗巢”大得多。

“復套”的困難不僅在於軍事問題,而更在於經濟問題。雖然河套地區的農業條件較好,如前套、後套地區都有適於耕作的田地,但是前、後套與內地被毛烏素沙漠瀚海阻隔開來,臨時進行移民,一旦套虜復來襲擾,大順駐軍遠隔沙漠是很難保護和救援好移民的。

要開發河套地區,必須先有長期持續的投入,組織人口移民、外加官方的投資,纔可以實現。

政治穩定、剩餘人口多、長期移民活動、沒有敵情威脅……這其中沒有敵情威脅,只是最簡單的一步。

沒有幾十年的長期投入,要使得河套地區重新成爲一塊田地密佈的農業區,是絕無可能的。

當然大順的行政組織能力遠勝滿洲人,李來亨手中充沛的物質資源也比順治、康熙兩代皇帝更豐富,大順政權爲了屏蔽祖陵,對於恢復河套的需求也遠勝於明清兩代。

將來“復套”勢在必行,現在劉芳亮出塞遠征“搗巢”也是“復套”的先聲。

東蒙古早被皇太極所馴服,力量遭到很大削弱。現在清軍由於在關內遭到重創,其對於草原蒙古各部的支配力已經完全瓦解,漠南草原正處在一個空前混亂的權力真空期中。

這就給了未遭滿洲人打擊的漠西蒙古準噶爾部,一個很好的向東侵犯的機會。

第五十四章 峨眉峰來了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四章 徐州剿總,拉我一把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一百一十章 超過清廷的大順諸將第四十九章 革左五營第四十六章 李來亨的秘策(三)第八十七章 代天撫民威德副元帥第一百七十八章 吾其被髮左衽矣第五十二章 謝明弦第一百零三章 方以仁的困清之策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十三章 清軍俘虜第一百八十七章 獻祭第十二章 李來亨沒有離婚第一章 李公子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五十六章 王輔臣第四十五章 甲申年第九十三章 皇太極在哪裡第六十二章 僕固懷恩第八十五章 請君入甕第一百章 揚武藍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一百一十七章 關中有何罪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九十九章 清軍在迂迴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八十八章 虜必有詐第十七章 張皮綆歸來第三章 林貓貓第六十七章 軍議(下)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一百二十四章 多爾袞的首級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十一章 隨營學堂第十八章 瘋狂的田見秀第八十三章 大梁精兵甲天下第二章 竹溪一民夫(下)第七十二章 李來亨的大婚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一百一十五章 小姨媽羅顏清第一章 後來的事第一百五十九章 最後一戰(五)第七十四章 旅蒙商第五十章 革裡眼第六十四章 徐徐爲陣,夏風亂舞第六十一章 行軍司馬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安事變第一章 竹溪一民夫(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傳庭死,大明中興矣第七十三章 軍官造成的騎牆第四十八章 楚闖的騎士第八十五章 隨州的全面勝利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二章 滿洲入寇(中)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一百一十五章 亂刀砍死張汝行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十五章 袁時中之心第一百零八章 少虎帥破陣(三)第八十九章 任繼榮和任光榮兄弟第八十八章 顧君恩來了夠不夠第八十一章 勇士捐軀第十二章 闖營的勝利第九十九章 闖軍水師第八十一章 土寨整編第一百六十九章 殺掉李來亨啊第八十二章 三馬少一馬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九十四章 大行不顧細謹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東虜已入冢穴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一百零七章 我大明同治中興了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九十四章 最後一天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二十八章 攻城大營第八十七章 稅改第一百零四章 鄖陽式結局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一百二十三章 鐵馬收取興慶府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順軍萬勝(二)第四十五章 山陽縣中第八十九章 校場練槍第四十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第八十三章 李過回來啦第八十六章 絕地反擊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十二章 兩大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