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取消風聞奏報

這一刻,聽到崇禎的這番話,誰也沒有想到,他的思維這麼活躍,跳躍的跨度這麼大,就這麼毫無徵兆地說到了都察院,說到了風聞奏報的事情上,禁止這一彈劾方式。

毫無疑問,除了都察院的那些御史意外,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平靜的外表之下,強壓下那顆激動的心臟,興奮不已。

自太祖皇帝創建大明以來,都察院就是一個極爲特殊的存在,雖無實權,卻爲百官所忌憚,在這始終都是暗流涌動的官場之上,又是極爲團結的存在,招惹一個御史,那就是得罪了全部。

不言自明,由於身份使然,由於職責使然,雖然爲百官所忌憚,但也是爲百官憎惡和討厭的存在,官場上的一個特殊羣體。

畢竟,說白一點,所謂的都察院,就是一羣愛打小報告之輩,還是那種毫無根據的那種,幾乎掌控了大明一多半的輿論主導權,只是被無限美化了,美其名曰,糾察百官,監督羣臣。

因此,由於很容易得罪人,都察院的御史倍加團結,遠超於其他衙門,抱團取暖,不外如是。

取消風聞奏報。

雖然每一個官員不能再隨意的彈劾其他人,卻也是使得自己安全了幾分,相對而言,還是賺了,限制的只是都察院的御史。

畢竟,百官忌憚都察院三分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他們可以風聞奏報,哪怕是一個道聽途說,哪怕是一個毫無根據的流言蜚語,他們都可以去彈劾一個官員。

換而言之,相比於其他的官員,都察院的御史可以憑個人的喜好,去攻擊任何一個官員,不管事情的真假,有着風聞奏報之權,可以不用承擔任何的誣陷之責。

從文武百官興奮的神情之中,不難看出,他們可沒少吃都察院的苦,不,準確的來說,應該是風聞奏報的苦。

“皇上聖明”

此刻,除了都察院的那些御史以外,反應稍稍有一些遲鈍,文武百官紛紛山呼起來,滿臉的興奮之色,就好像忘記了之前的兩個敏感議題,確立東宮太子,江南稅銀。

崇禎摸了摸鼻子,看着真心向自己跪拜的文武百官,臉上洋溢着淡淡的得意之色,心中也在暗想,從去年的清除魏黨開始,以及打壓東林黨,直至現在,由於自己的種種手段,官場上早就是人心惶惶,許多官員猶如驚弓之鳥,如此一來,使得各個衙門的運轉效率下降了許多。

無疑,取消風聞奏報,對於百官而言,那是一個利好,等於給他們吃了一個定心丸。

“對了,各位愛卿,朕還有一個重要之事和你們商議。”

這個時候,等到羣臣紛紛站了起來之後,崇禎忽然來了這麼一句,所有的目光再次匯聚到自己的身上之時,轉而看向了身側不遠處的司禮監太監張彝憲一眼,使了一個眼色,點頭示意。

緊接着,張彝憲緩緩走了上來,站在平臺的邊緣中間之處,面對衆人的同時,隨即取出了一個文書,聲音不輕不重地展讀了起來。

“經查,瑞王朱常浩,前年就藩於漢中之後,巧立名目,徵收稅賦,橫徵暴斂,只顧一己之私,不念陝西災民之苦,使得百姓怨聲載道,釀成不可挽回的後果,逼得百姓作亂。”

“桂王朱常瀛,同年就藩于衡州之後,大興土木,大肆擴建王府,私自挪用當地帑銀,侵佔百姓田地,致使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可謂是民怨沸騰。”

“惠王朱常潤,確定藩地之後,卻遲遲不肯離京。在京期間,更是尋釁滋事,經常擾民,橫行霸道。尤其是獲封爲惠王之後,在京數十年期間,假借選婚之名,頻頻向戶部索要金銀等物,動輒就是幾萬、數十萬兩。”

漸漸地,隨着崇禎連續拋出爆炸性的消息或者觀點,文武百官的神經都快麻木了,越來越大條,根本就跟不上崇禎的思維,一時都沒有反應過來,皇上現在讓太監宣讀三王的不法行徑,究竟是想幹什麼

畢竟,相比於福王朱常洵的強搶民女,經常弄出人命;相比於唐王朱碩熿的荒唐,居然對小妾弄死親兒子而視若無睹,更是將世子和世子孫囚禁十幾年之久,三王的這點斑斑劣跡根本就不算什麼,皇上爲何這樣小題大做呢

如果真得像福王與唐王那般,因此被除去了爵位,三王委實有一些冤枉了,太虧了,還有一些讓人同情,雖然被封王已有數十年,但真正的有藩地,當一個真正的藩王,滿打滿算纔有兩年。

僅就具有藩地的時日而言,恐怕這是最短命的三位王爺了。

儘管有心爲朱常瀛、朱常浩和朱常潤叫屈,有一些同情他們,然而,卻沒有一個官員站出來替他們說話,就好像是在這一瞬間,文武百官達成了一個共識,相比於皇上格外關注江南士紳,他們更願意皇上將矛頭瞄向那些皇室宗親,那些王爺。

畢竟,不管是皇上怎麼處理那些藩王,不僅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利益,他們還可以從中獲利,分一杯羹。

比如撤銷唐王和福王之時,他們可是嚐到了甜頭,國庫充盈的同時,不僅俸祿翻番,隨着唐王和福王的倒臺,他們之中的洛陽府和南陽府之人,避免了許多損失。

這個時候,崇禎並未立即發話,而是緩緩打量着各懷心思的羣臣,尤其是那些文官,臉上露出若有若無的思索之色,就好像是在盤算着什麼。

“爲了警示其他的藩王,切不可再違法亂紀,不可侵佔民田,更不可以爲禍地方,因此,朕打算削去三位王叔的爵位,貶爲普通的官員。”

剎那間,一部分的精明官員微微頷首,一副果然如此的樣子,卻無人接話,而崇禎卻是問道“不過,朕現在愁的是,不知道該如何安置三位王叔,能夠讓他們能夠人盡其才,不至於混沌度日,不至於渾渾噩噩的活着”

這個時候,崇禎的話音剛落,身爲首輔的周道登緩緩走了出來,不疾不徐地緩緩接話道“皇上,據微臣所知,三位王爺雖然愛財,但同時也很好佛,讓三位王爺就職於禮部,主事僧錄司或道錄司如何”

聞聽此言,崇禎的眼前頓時一亮,這纔想起,大明還有這兩個機構的存在,正好可以用於安置三王,也算是人盡其才,不至於讓他們空虛度日,活得更加充實一些。

“好,就這麼辦”

第四百四十二章 摻沙子第五百二十一章 鬱悶的漢斯·普特曼斯第五百四十三章 提升第六百三十四章 此“煙”非彼“煙”第四百一十章 咄咄逼人第四百六十三章 皇明祖訓沒有那麼大的約束力第五百七十七章 不對勁第六百三十七章 得道高僧代表團第八十六章 赴約第二百零七章 爭執第一百一十五章 成熟與穩重第五百二十章 第一次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之驕女的不幸第三百零九章 大明疆域,寸土不讓!第六百三十七章 得道高僧代表團第四百三十七章 第三禍患第四百七十三章 新的條件第二百零二章 驟然緊張了起來第一百八十六章 收攏人心第二百三十三章 事出反常必有妖第一百八十三章 積分制比武第六百一十六章 天人交戰第五百零八章 “增強皇太極的實力”第五百九十一章 最糟糕的情況第二百五十章近乎於無禮的強勢第三百零五章 最爲緊張的霍維華第二百一十三章 我也太傻了第二百二十二章 摒棄“重農抑商”的思維第五百零六章 禍不單行第五百六十四章 吏制改革第五百四十七章 物極必反第一百四十七章 重啓滅天雷計劃第二百六十八章 以蒙御蒙第三百六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五十)第二百八十章 郵票的概念第三百六十二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六)第二百零八章 製造混亂第六百零四章 統一計時第六百四十二章 架構圖第三十二章 急流勇退第三百八十六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第一百三十九章 頓悟第二百七十四章 改革驛站第三百九十八章 宗教衝突第一百八十六章 收攏人心第六百一十四章 一種手段第五百零八章 “增強皇太極的實力”第三百一十章 折中第四百七十三章 新的條件第三百二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第二百七十九章 那麼一個管道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絕的否定第九章 山西八大奸商(求收藏求推薦)第四百三十八章 忠貞營第九十八章 剎那的共識第五百五十一章 導火索第九十七章 尷尬第六百五十八章 最爲合適的處理方式第四十七章 徐光啓獻策第六百三十八章 無限渲染第一百零六章 丘兆麟的重要性(三更)第八十二章 遙遙跟隨第八十六章 赴約第二百零四章 迂迴勸說第三百三十章 大膽的猜測第二百六十六章 簡陋的互市之所第五百五十九章 得罪人的差事第一百七十八章 憤怒的諸將第一百四十二章 委以重任第六十七章 就那麼爽快的答應了?第一百五十章 壯觀的早朝第三百一十六章 大明錢莊第五百七十一章 蒸汽機第六百一十一章 正主來了第四十四章 洪承疇的預判第五百七十七章 不對勁第八十九章 很嚴重第三百零九章 大明疆域,寸土不讓!第二百二十五章 近乎於下馬威的開場白第六百五十五章 更遑論潞王府?第二百三十章 另一個巨大意圖第十七章 兩成佣金第二百六十六章 簡陋的互市之所第二百六十章 沒有那麼簡單第六百零章 疫情第十一章 改革二十四衙門(下)第四百五十五章 佔盡優勢第五百二十六章 遲則生變第五百九十三章 雙喜第三百零一章 勝者王侯,敗者寇第五百二十八章 險惡用心第四百五十七章 理由有三第四百八十五章 令人震撼的名單第一百二十四章 一個念頭第八十六章 赴約第四百四十章 餿主意第四百五十四章 臺灣島的重要性第一百五十五章 小惡魔第一百一十三章 培養計劃第五百七十一章 蒸汽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