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五章 裁撤衛所制

當然,不可否認的一點就是,隨着儒家文化涌入女真族,尤其是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以來,漢家文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尤其是一些風俗,涉及到統治的一些說法。

因此,受到漢人的習俗影響,女真族,尤其是愛新覺羅氏,也逐漸重視起祖先的墳塋,相信先人的墳墓位置,“居住”環境的好壞,可以影響到後世子孫,給他們帶來好運。

也就是說,祖墳的風水好壞,關係到以後的發展。

但是,後金還沒有迷信到那種程度,真的就相信,祖先“睡”的地方,將會決定未來的走向。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女真族只是將風水一說,當成了一種精神寄託,不甘於漢人之後,但在本質上,對於這種說法,莫說是雅希禪,就是庫爾纏自己,恐怕也不是很相信,更像是一種心裡慰藉,一種自我安慰,希望事情沒有那種糟糕。

這一刻,兩人的內心都很沉重,有着莫名的壓抑感,實在是,庫爾纏和雅希禪的心裡都很清楚,即便是後金渡過這次的難關,可以應對多方之敵;即便皇太極的改國號和改族稱順利進行,能夠緩和漢人對女真人的不好印象,但以後的情形,也是不容樂觀。

蒙古族中的盟友越來越少,不是倒向林丹汗,臨陣倒戈,就是爲其所吞併,或者是投奔以兀魯特部落爲首的科爾沁部,亦或是歸順大明,未來的滿清處境都是不容樂觀。

尤其是,一旦東北的形勢完全穩定下來,形成四方格局之態,其中又以大明最強,滿清的情形只會越來越不妙,成爲一個偏安一隅的微末小國。

東臨鯨海(日本海),南面與大明的遼東接壤,東南是朝鮮,西面是科爾沁部落,西南是林丹汗的察哈爾部,北方是茫茫蠻荒之地,天氣極其惡略,再加上女真族本身的人口數量過少,實在讓人想不出,未來的滿清,發展的方向在哪裡?

前途堪憂啊~!

一時間,想到這些的庫爾纏和雅希禪,有一些迷茫了,深深地知道,只要東北的局勢沒有重大變化,東西兩面都是交好大明的勢力,滿清終將沉淪,再次成爲大明的疆域之一。

也就是說,在不遠的將來,奴兒干都司將會再次重現~!

文華殿....

傍晚之時,晚霞嫋嫋,將大殿裡映照地一片通紅,而崇禎依舊是端坐於上放,而下方站着的卻是盧象升,後者滿臉的疑惑之色,尤其是崇禎拋出的一個問題,愈發使得他很是不解,有一些摸不着頭。

“象升,朕準備廢除遼東的衛所制,實行和關內一樣的郡縣制,你覺得如何?”

儘管心中疑惑,但聞聽此言,盧象升還是心中一驚,面露難以置信之色,有一些呆呆地看着崇禎,轉瞬又恢復了正常,沉聲迴應道:“皇上,臣以爲,如果邊疆也推行郡縣制,而廢除衛所制的話,實在有一些不妥。”

“這樣做的話,雖然能夠提高地方的自給自足能力,降低軍隊對關內的過於依賴,朝廷的財政壓力也能少許多,但同時,也削弱了邊境的軍事化管理,相應的總體作戰能力。”

“如若再有外敵大舉進犯,邊軍的阻攔能力,勢必會有所大幅度的降低,無法像過去那般,衛所之間,形成聯防機制,無法快速地進行軍事化部屬。”

“因此,臣覺得,可以暫時保留衛所制,同時推行郡縣制,兩者並舉,吸取各自的優點,從而加固朝廷的邊防能力,等到邊防完全穩定之後,再考慮裁撤衛所的問題。”

顯然,崇禎早就有所預料,盧象升會有類似的回答,等到對方說完之後,再次問道:“可是,象升,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是這樣的話,在遼東同時推行兩種制度,勢必會造成衙門過多,職權的交織與重疊過於嚴重?”

“如此一來,先不說造成巨大的浪費,朝廷在遼東的財政開支將會大幅度增加,用於各種俸祿撥付,單單是各個衙門的辦事效率,由於職務的重疊性,也會是極低。”

“因此,你的這種提議,看似汲取了兩種制度的優點,卻也使得遼東地方衙門的辦事效率降低,各個機構種類繁雜過多,事情反而不美。”

有着地方的治理經驗,當過大名府的知府,盧象升又豈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兩種制度的並存,勢必會導致一些機構的職能重疊,沒有必要存在,顯然,盧象升提出這樣的建議,有着試探之意,對於崇禎的這番話,自然而然地,反應也很平靜。

“皇上,如果這樣的話,裁撤衛所制,實行郡縣制,勢必要將那些衛所軍納入城防營之中,接受州府縣的官員轄制,這樣一來,恐怕會引起一些邊境將領的牴觸情緒。”

“像那些實行衛所制的邊境地區,或者是東南之地,或是整個北方邊境,亦或是西南邊陲,雖無大的戰事發生,如果貿然撤銷衛所制,恐怕會引起邊防的動盪,給敵人以可趁之機,騷擾邊境。”

“而且,裁撤衛所制,乃是一個浩大的軍事改革工程,若無詳細的計劃,若無足夠的人力、無力和財力,恐怕所有努力將會功虧一簣,付諸流水。”

......

在盧象升滔滔不絕的時候,崇禎想得卻是另一件事情,裁撤衛所制,只是他的意圖的第一步,真正的目的所在,就是將軍事與行政完全切割開來,成爲兩個獨立的存在,互不干涉。

也就是像後世的那般,軍隊只負責防禦,更加的純粹,或者對外戰爭,武將不得干涉地方的行政,只聽命於最高長官,高官,相應地,地方的官員也沒有軍權。

自然,如果真得這樣做的話,進行軍事改革,皇帝當然兼任高官,也就是古時候的太尉,明清沒有這樣的官職。

換而言之,未來的大明朝廷,在崇禎的改革計劃裡,不管是總督,還是巡撫,權力都將得到極大的xiàn zhì,要麼是地方的官員,要麼就是統帥軍隊的將領,而非是兼而有之。

從後世的各個國家的情況來看,之所以國家穩定,鮮有出現內亂,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在於,軍政的完全隔離,互不干涉,而又互相掣肘與監視。9

第一百四十章 格外的平靜第五百五十一章 導火索第五百九十八章 拿來主義第七十四章 “合適”的內閣首輔第三十一章 勢大第三十六章 《大明日報》引起的朝堂震動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個名額第四百一十四章 暗恨第五百九十五章 莫大殊榮第一百七十九章 鞏固既得成果第一百四十九章 英國公第四百三十三章 來了第三百八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九)第三百四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八)第六百二十四章 狠辣勁兒第三百八十四章 收復遼東失地(六十八)第二百五十四章 餘波第一百一十四章 冰火兩重天第六百三十八章 無限渲染第八十三章 另一種形式的土改第四百零四章 培養新一代的黔國公第一百四十章 格外的平靜第二百二十二章 摒棄“重農抑商”的思維第三百九十章 收復遼東失地(七十四)第四百五十九章 江戶幕府第四百零九章 明君聖主的相似點第一百九十七章 早有圖謀第十二章 崇禎時期的最大威脅第二百四十一章 貨幣戰爭(六)第三百零一章 勝者王侯,敗者寇第五百九十六章 “大鐵疙瘩”第四百七十一章 祈求和談第三百三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九)第五百六十九章 留有餘地第六百三十六章 心結第三百一十章 折中第八章 聖意難測(求收藏求推薦)第五百六十二章 聖諭第七十一章 燧發槍和望遠鏡第二百二十六章 另一項重任第三百五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四十三)第二百二十四章 開學典禮第四百五十七章 理由有三第三百五十五章 收復遼東失地(三十九)第六百零五章 第一受害者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之驕女的不幸第三百四十三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七)第二百零一章 援軍到來第六百一十七章 一個開場白第五百四十三章 提升第四百四十二章 摻沙子第四百一十二章 取消風聞奏報第五百一十六章 明軍的一大弊端第五百五十五章 趁虛而入的機會第五百六十九章 留有餘地第八十九章 很嚴重第一百一十八章 疑惑不解的張書堂第五百五十五章 趁虛而入的機會第二百八十一章 諸多弊病第三百三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二十三)第六十六章 扣下白杆子兵第五百九十三章 雙喜第三百三十一章 設立商館第二百零四章 迂迴勸說第四百五十九章 江戶幕府第五十章 膽戰心驚的李祖白第四百三十二章 禁忌第一百零一章 上!第三百二十九章 收復遼東失地(十三)第二百二十二章 摒棄“重農抑商”的思維第六百零二章 啓動後手第二百九十八章 狼狽爲奸第一百三十三章 膽識過人第一百二十二章 逼到對立面第六百五十六章 試運營第五百五十四章 隱元隆琦禪師第二百二十九章 離間計第四百一十一章 轉移注意力第五百八十一章 馬六甲海峽第二百六十一章 不一樣的反應第五百六十九章 留有餘地第二百五十三章 鼎力支持第三百一十五章 身心俱疲第二百五十一章 好言相勸第一百五十三章 宴請第五百四十章 生物武器第四百九十章增加籌碼第二百一十九章 萬事開頭難第四百零九章 明君聖主的相似點第一百五十章 壯觀的早朝第三章 免除三餉(求收藏求推薦)第五百二十二章 最合適的人選第四百零五章 東南沿海商道第一百五十七章 一個名額第四百零五章 東南沿海商道第三十一章 勢大第四百零四章 培養新一代的黔國公第四百二十七章 兩百萬兩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肆購買第一百六十九章 楔一顆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