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人喊馬嘶

訓練能夠提高工作效率、減少臨戰之時的傷亡率衆所周知。

“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不是口頭上說說,已經深入人心,軍民們都在軍歌聲中加強訓練一個個揮汗如雨。

崇禎十年二月初,中原大地春寒料峭,通往南陽的官道上人喊馬嘶。

那是天雄軍和已經壯大到了六千人馬的唐王部、發展到了接近兩萬人馬的“紅旗軍”趙坤、顧準、裴元武、谷如山部殺回來了。

流寇擅長破壞,他們不需要任何已經奪取的城池。

高迎祥、張獻忠等等已經在襄陽、南陽這片區域蹂躪了四十天,簡直是掘地三尺,所有能夠發現的金銀財寶和糧食、牲口都被他們搶了。

得知盧閻王和“紅魔”一路殺來人馬超過四萬,他們哪裡肯留下拼命再次開始了流竄作案。

黃漢知道存在大量飢餓的難民就無法剿滅流寇。

分析旗衛總結的河南情報後,能夠預知流寇不會選擇跟天雄軍和“紅旗軍”硬碰硬。

盧象升和唐王收復失地應該是彈指一揮間,消滅流寇肯定是遙遙無期。

“紅旗軍”不會傻兮兮地跟在流寇屁股後面武裝大遊行,還是採取收復一地就得把這方百姓從即將餓死的邊緣拉回來的一貫方針。

襄陽、南陽這片區域應該是河南相對富庶的地方,地肥水美,如果不遭遇兵災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比其他地方好多了。

長江水系中最大支流漢水迂迴在江漢平原,直通襄陽。

這段水路完全可以通航一百噸以下的平底江船,由襄陽往東北方向的南陽有唐白河聯通,有一百餘里水路也可以通航排水量低於三十噸的內河船舶。

古代運輸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就是船運,也就是因爲這一點,黃漢一旦有了立足之地和資本之時就不遺餘力發展造船業。

七八年的發展,侵吞、搶劫、建造,黃漢不僅僅擁有了大量用於跑海貿的商船、戰船。

還擁有了成百上千艘適用於長江、漢江以及具備通航能力的內河航運的貨船、客船、炮艇。

黃漢下達命令給趙坤、顧準等等將領,特意從親衛營中選拔了三百少年提拔爲軍官,這些少年軍官將要擔任基層軍官和鎮撫官,加強內地“紅旗軍”的組織架構。

之所以挑好苗子加入親衛營,是因爲黃漢把這幾千人當做後備軍官培養,相當於後世的軍官教導隊。

放出三百基層軍官,給予錢糧武器,六個月後,這些年輕人就會帶出一萬正規軍。

一旦收復襄陽、南陽以及附近的城池,“紅旗軍”就賴在此地不走了,接下來會救濟難民,圈無主土地屯墾,首當其衝就是侵佔襄王以及他這一脈郡王的封地。

唐王本來就是個有擔當的人,現在家逢變故更加不會在意那些封地,“紅旗軍”牽頭組織難民屯墾圈了屬於唐王家的田地應該不會遭遇抵制。

況且“紅旗軍”種王爺或者地主官僚的地,都是按照跟潞王、周王簽訂的租種協議的標準交租交國稅,沒有改變土地的所有權。

只不過“紅旗軍”提供種子、耕牛等等收取一半收成大包大攬了農民需要承擔的所有苛捐雜稅,避免了農民被盤剝的山窮水盡面臨餓死之時鋌而走險。

三年前的“紅旗軍”就很霸道,圈了十幾位藩王、郡王的地直接安排屯民耕種,事後才補辦協議交租,效果很好。

連潞王、周王、福王等等都捏着鼻子認了,最後大小地主都只能接受現狀。

不是地主們覺悟高,而是他們識相,知道“紅旗軍”不是浪得虛名,能夠到手平均一年土地產出的一成作爲地租,而且旱澇保也就忍了心頭惡氣。

畢竟天災人禍不斷,沒有強大的武力作爲保障,沒有規模化的屯墾,不花血本建設用於灌溉、排洪的水利設施,田畝大面積荒蕪是不爭的事實。

亂世之中誰能夠組織流民安心屯墾?唯有擁有“紅旗軍”的黃漢有這樣的財力、武力和統御力。

現在的“紅旗軍”又發展了三年多,人馬倍增,處理染指地區的土地糾紛更加霸道。

無主之地當然收入囊中,有主之地只要發現沒有人在進行春耕都會視爲即將荒廢的良田及時安排屯民耕種。

襄王傳承了十幾代,封地何其多也,生意做得何其大也,家中的現銀何止百萬兩之多?

高迎祥、李自成沒有殺襄王朱翊銘、貴陽王朱常法、福清王朱常澄、進賢王朱常淦等等,但是沒有放過他們,拷餉那是必須的。

榨乾了襄王一脈,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馬守應、羅汝纔等等賊骨頭率領麾下過了四十天錢糧充足的好日子,又裹挾了不少青壯年。

流寇中有武器能夠戰鬥的人合計超過二十萬,其中核心人馬超過五萬。

他們不肯消耗剛剛積攢起來的實力跟天雄軍和“紅旗軍”拼命,選擇避戰。

內地的官軍真的很窮,早就不是大明標配騎兵三成步兵七成。

大部分明軍中只有主將爲數不多的家丁隊有馬,其餘都是步兵,而且絕大多數是沒有盔甲只有冷兵器大刀、長矛的步兵,連弓弩都很少。

爲什麼崇禎七年後就不是明軍追着流寇打,而是流寇不斷包圍明軍斬殺大明將領?

究其原因乃是大明越打越窮,明軍的素質和裝備越來越差。

而流寇越打越有錢,老營人馬的裝備越來越齊整,大小頭目經過不間斷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軍事素質提高得很快。

高迎祥審時度勢決定不跟強軍硬撼,佈置分四路三個方向脫離。

他們根本不是逃竄,走得比較從容,如果發現追擊的明軍膽敢孤軍冒進,他們就會如同算計勇將曹文詔那般集中兵力圍而殲之。

流寇的老營馬隊總數超過一萬五千,擁有奔襲能力。

有這樣的實力應對追兵又會輕鬆許多,明軍步兵素質不高,行軍速度比不過流寇步兵,騎兵數量太少,貿然追擊極有可能步曹文詔後塵。

第五百五十九章:封建教條第六百四十一章:點兵排將第一百零一章:歸來第四百三十八章:算計第八十五章:朝天闕第三百七十九章:皇帝愁苦第三百八十二章:再拓土二百里第四百七十三章:咬牙切齒第九百二十三章:光明前途第七百六十八章:鐵了心第一百七十五章:四城光復第二百三十九章:活捉大臺吉第四十五章:忠義千秋第九百五十章:受挫第六百五十八章:晉商大出血第九十章: 瓦克達第六百六十章:殺來了第九百一十八章:烈火焚城第三十章:救治第四百九十六章:故土難離第六百四十六章:謹慎小心第三百零八章:繳獲豐厚第六百二十一章:亢奮第一百三十六章:會師第八百九十五章:按圖索驥第四百九十九章:霹靂手段第二百二十一章:草原廣闊第一百三十一章:等缺額第八百五十八章:化被動爲主動第八百七十一章:中原方面軍第七百一十一章:掃蕩河套第八百八十八章:嶄露頭角第一百一十二章:榜樣第二百一十六章:大鬧怡春院第二百七十七章:擴軍第二百二十一章:草原廣闊第五百一十一章:插翅虎第六百三十八章:殺一儆百第四百四十章:秋季攻勢第八百二十五章:四面突圍第三百四十二章:炮彈肆掠第五百五十章:解圍第十二章:不再孤獨第三百九十九章:封鎖第七百三十七章:血雨腥風毒往來第三百七十二章:砍銀子第三百五十九章:發展壯大第三百四十八章:不等不靠第六百二十五章:不敢懈怠第七百二十章:算計鄭芝龍第三百二十五章:再接再厲第四百六十三章:轉向登萊第二十八章:襲擊第二十七章:遇敵第五百八十八章:活捉武納格第二十三章:拉起隊伍第七百七十三章:自焚第三百四十八章:不等不靠第二百七十四章:絕戶計第六百八十六章:全線反擊第五百八十章:騎兵奔襲第五百五十五章:崇禎七年第九百零一章:秦淮八豔第七百零五章:疾風知勁草第五百八十三章:腐朽得發臭第五十六章:滿載而歸第三百八十二章:再拓土二百里第八百三十一章:禍不單行第八百七十三章:孤家寡人第一百九十章:全鋼胸甲第八百七十五章: 男兒應是重危行第八百三十一章:禍不單行第五百二十四章:忠義堡第一百六十四章:聯手第五百七十章:勸降第八十三章:代入感第五百五十一章:殺奔荊州第九百四十六章:人盡其才第八百六十八章:離心離德第四百三十七章:爭功第三百九十章:控制寧遠第一百九十六章:莫以惡小而爲之第三百一十二章:不惜馬革裹屍第九百一十一章:穩紮穩打第六百八十八章:爆發了第三百三十六章:官升右都督第六百五十章:清兵入寇第三百一十七章:開了先河第五百三十二章:一槌定音第一百五十五章:豎子敢爾第一百一十八章:橫衝直撞第一百二十六章:不再沉默第五百八十八章:活捉武納格第六百九十六章:不忘初心第四百八十二章:權衡、制衡第三百七十章:全完了第四百三十九章:皇帝入股第一百八十三章:體察民情第七百二十三章:排兵佈陣第八百零二章: 冬季突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