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從賊不久,沒有殺過人、也不敢殺人,但是他親眼瞧見身邊的同伴殺人放火做禽獸之事。
此時瞧瞧周圍的流民,發現他們的眼光中滿是戲謔、不懷好意。
“娘啊!”腿嚇軟了的流寇小賊頓時鼓足勇氣大叫着奔跑起來,不一會兒就跑贏了大多數老賊……
“兔崽子,溜得真快,就不怕被老營督戰隊直接砍了腦袋。”老賊自然賊精,衝鋒時不肯跑在最前面,敗逃之時同樣也不做出頭鳥。
原本仗打得好好的,張獻忠、羅汝纔等等還認爲做足了準備,這一次應該能夠攻上城頭,誰知一陣隆隆炮聲,一陣陣劈里啪啦的銃聲打破了他們的幻想。
接下來簡直是兵敗如山倒,只見嘍囉們如同潮水般奔了回來,一個個就恨爹媽給少生了兩條腿。
張獻忠瞧見了曹州城頭忽然出現的幾百面紅旗,驚愕莫名,道:“曹州何時有‘紅旗軍’駐防?莫不是虛張聲勢?”
羅汝才手中有一支繳獲自明軍大將的千里鏡,他已經瞧見了十幾門弗朗機炮,道:“八大王,咱們上當了,曹州城裡絕對有‘紅旗軍’正兵駐守,而且人數不會少,怪不得明軍有恃無恐。”
張獻忠怪叫道:“這仗還怎麼打?麾下兒郎們畏懼‘紅魔’如虎,沒死多少人就被嚇住了,一個個使出吃奶的力氣往回跑。”
羅汝才道:“八大王你傻了嗎?還想着打?趕緊撤,既然曹州城內的‘紅旗軍’偃旗息鼓足六天引誘咱們組織攻城,其中肯定有陰謀,說不定圍殲咱們的人馬已經在附近。”
張獻忠恍然大悟,道:“確實如此,此地不可久留,趕緊扯呼!”
河南歸德府、山東兗州九成以上是大平原,穀如山、雷鳴春等等率領一萬五千正兵不太容易隱藏,因此他們躲在一座位置比較偏僻的宗族武裝寨子裡等待時機。
因爲只有兩千五百騎兵,故而突擊力量有限,穀如山和林順文、黃新生商議後決定把騎兵全部交於雷鳴春指揮,自己和林順文等將佐率領步兵。
組建的中原方面軍的五個正兵營中只有穀如山是甲種營,他這個主將當然比雷鳴春、林順文四個乙種營主將含金量足,理所當然是五人團的首席決策人。
爲了保證內地佈局的人馬不被朝廷所用,黃漢派遣將佐之時首先考慮的就是忠誠度。
組建的中原方面軍中四個主將都是親衛弟子出身,還有一個乙種營主將乃是第一批收養的戰爭孤兒黃新生。
他們不僅僅熱愛“紅旗軍”這個集體,對家主黃漢也是唯命是從,他們都渴望獲得軍功再激烈的競爭中出類拔萃。
黃漢這些年言傳身教,穀如山、雷鳴春等等都知道要善待部曲,要竭盡所能以最少的傷亡博取最大的勝利。
因此他們不莽撞,小心翼翼佈置,之所以一直等了六天都沒有出擊,一個原因是讓流寇攻擊曹州城受挫消弭士氣增加傷亡。
第二個原因是滿蒙騎兵出現在離曹州不到二百里的高程莊,有可能在突襲圍攻曹州流寇之時面臨腹背受敵。
河南兵禍連年,不結寨自保一家一戶難以苟全於亂世,因此中原大地上出現了不少深溝壁壘的莊子,這些莊子應對幾百上千流寇攻打的能力還是有的。
但是遭遇幾千上萬流寇就凶多吉少了,如果還有上萬滿蒙騎兵以騎射壓制守衛莊子的青壯年丟滾木、石塊,莊子、寨子、村鎮就無法避免被劫掠的命運。
清軍和流寇左良玉部臭味相投,他們爲了增加打劫效率基本上採取一萬流寇配合一萬滿蒙騎兵來破襲宗族武裝的寨子,搶糧食、牲口金銀財寶。
進入河南已經一個月,多路並進增加打劫面的清軍破了上百村鎮、山寨、莊子,收集到了大量糧食和財物。
牛車、馬車、獨輪車上不僅僅滿載糧食,備用馬上甚至於還馱着殺好了的豬羊。
有了糧食就不愁餓肚子,眼看着收集到的糧食能夠支援大軍兩三個月,范文程、阿濟格、濟爾哈朗已經認爲不虛此行。
他們退兵之時,還可以殺掉沒有糧食需要馱運的耕牛、騾子、驢子,拋棄那些抓來推車、趕車的漢人。
在出關之時只要保證一騎擁有兩匹馱馬滿載糧食、馬料,繞道漠北迴家的給養就足夠了。
那時正是冰雪消融,戰馬、挽馬能夠吃到嫩草,每天再有幾斤精料補充,只要能夠兩匹馬轉乘且一天不行軍超過三百里,保持馬力完全能夠做到。
建奴、韃子心裡早就在盤算完成崇德佈置的任務後安全回家,哪裡有可能使得自己陷入中原戰場,更加不可能主動找“紅旗軍”惡戰。
雷鳴春親自率領斥候隊密切探報幾路流寇和清軍的動向,他由於騎戰技能出類拔萃,早在八年前就被黃漢選爲貼身親衛。
最近幾年又由於黃義、黃昂不留情面棍棒教育,導致他文化考試勉強達標而正式列入軍官行列從此官運亨通,如今已經成爲乙種營主將。
他的武力值原本就不弱於建奴巴牙喇,如今擁有兩匹優中選優的阿拉伯戰馬轉乘,穿戴着量身定製的全鋼胸甲、纏繞軟甲和棉甲,建奴的騎弓三十步直射也難以穿透。
早在五年前他就刻苦訓練放銃,如今短銃、長槍的射擊水平達到精準,尤其是把在馬上迅速拔出短銃射擊練得如同行雲流水般熟練。
一般情況下,熱兵器騎兵都會裝備兩支短銃,雷鳴春與衆不同,他總是喜歡攜帶四支,因此他這樣的猛人如果遭遇三個葛布希賢超哈營的建奴都有可能戰而勝之。
帶領大家探報的雷鳴春是如此剛猛,精選的三百餘斥候更加不甘示弱,他們經常尾隨清軍,也發生過不少次遭遇戰,互有傷亡,“紅旗軍”斥候的優勢明顯。
有可能清軍漸漸地遠離黃河也是因爲發現被一彪疑似“紅旗軍”騎兵盯上了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