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順天府衙門的路上,經過一番問詢,張璟也是從張安口中,知道王維棟入獄的原因了。
原來,某天英國公府的下人趕馬車,在京師撞到了王維棟,被撞傷但沒多大問題的王維棟頓時就找英國公府趕車的僕人理論,要給個說法,賠禮道歉,賠醫藥費云云。
結果,人家根本不理王維棟,畢竟,雖然對方只是一個下人,可宰相門前七品官,雖然英國公不是宰相,甚至如今的勳貴都掌控不了朝政,但再怎麼樣,英國公府的下人,豈是一個到京師投靠姐姐的王維棟能比的?
對方要是能理睬王維棟,那王維棟絕對就是隔壁老王了。
而王維棟也是個火爆脾氣,被對方這麼無視,當下就抓住那英國公府上的僕人,強硬討要說法。
不過,就算如此,那僕人也不怕王維棟,招呼了馬車上其他兩個僕人就要以勢服人,然而,王維棟天生有股子蠻力,並且會些武藝,哪裡怕三個只會仗勢欺人的英國公府的僕人?
幾下子,就把這三人打傷了,讓得他們狼狽而逃。
只是,很明顯,三人逃了,並不代表這事情就完了,再怎麼說他們也是如今大明第一勳貴英國公府上的僕人,打狗還要看主人,更何況打得還是英國公府上的僕人,就算他們有錯在先,但也不能讓王維棟這麼逍遙法外,傳了出去,還指不定讓外人以爲他們英國公府好欺負了。
這不,三人回到府裡,就找到了管家張安,把事情一說。
當然,三人說話時,肯定是把他們在這事情裡的仗勢欺人的態度完全掩蓋,只把他們當成弱勢者,向張安求助。
其實張安心裡自然明白這三人肯定沒說實話,不過,對比,他也是樂意裝糊塗,召集了家丁,帶着三人去報官抓人。
至於張安這麼做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維護英國公府的聲譽而已,畢竟,無論到底是那三個僕人的錯,還是王維棟的錯,但英國公府的三個僕人,叫王維棟一個人打了,這事情傳了出去,肯定讓英國公府掉面子,所以,無論如何,張安都要帶人找回場子才行。
之後的事情,也就不用多說了,王維棟本來就是一個來京師投靠親姐,尋一條活路的小老百姓,哪裡敢和官差鬥?
順天府的捕快一到,當即慫了,之後被捕快和英國公府的僕人一起送到順天府衙門裡審問。
只是,知府胡維霖受限於皇帝朱由校的壓力,如今主要一門心思忙着調查客巴巴被害的案子,像這些爭鬥傷人的小事,基本上也是不會特別用心查和審判的。
更何況,王維棟本來打傷了三人,這傷人的罪名,他無論如何也逃不了。
雖然胡維霖知道王維棟這事也算情有可原,英國公府的人也隱瞞了些事情,但畢竟他打傷了人,這罪也就逃不了。
再加上胡維霖也不想得罪英國公府,因此,胡維霖也沒有細查,甚至也不讓王維棟陳述案情,直接就讓差役笞王維棟三十,並且把他關進大牢,然後就不管不問了,彷彿他就沒下過這命令一樣,留王維棟一人在大牢裡熬着受苦。
《大明律》規定:“凡鬥毆,以手足毆人不成傷者,笞二十。成傷及以他物毆人不成傷者,笞三十;成傷者,笞四十。青、赤、腫爲傷……拔髮方寸以上,笞五十……以穢物污人頭面者,罪亦如之。”
笞刑,乃是指一種用竹板或荊條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罰。
胡維霖笞王維棟三十,其實也算秉公執法,畢竟按照《大明律》的規定,就算王維棟這事於他而言有些不公平,但畢竟出手傷人的是他,所以笞他三十不爲過。
只是,笞王維棟三十後,又接着把他關進大牢,這懲罰就有些超罰了,完全不符合《大明律》的規定。
張安對這事也沒故意瞞着張璟,他直接明白告訴張璟,說王維棟被關進大牢的事情,是他用英國公府的名義暗地裡向胡維霖施壓的。
畢竟,若是僅僅按照《大明律》懲罰王維棟的話,這明顯會讓外人覺得他們英國公府其實好欺負的,故而,張安才特意暗地裡去找胡維霖這麼懲治王維棟的。
本來,張安也就是想多關王維棟半年幾個月的時間,讓別人知道他們英國公府的人不是好欺負的,等時間一到,就放了他。
可是,沒想到王維棟那傢伙竟然找了國舅爺幫他,而國舅爺也是直接找了張小公爺來救王維棟,所以,張安沒什麼其它事情,也只能提前放了王維棟。
而聽到事情經過的張璟,心裡也是不由暗笑,沒想到讓他撿了個大漏,若是事情順利,這不是白白讓他找到個安插進魏朝身邊的棋子嗎?
若不是張璟這次碰巧撞到魏朝和王秀蓮的事情,恐怕完全沒這機會了,等幾個月,張安覺得關王維棟時間久了,立威足夠了,自然也就放了他,根本就不需要王秀蓮瞎擔心了。
想來,恐怕也是王秀蓮關心則亂,又沒什麼消息渠道知道英國公府和順天府的內部消息,這才四處找人求助,最終被魏朝尋了機會佔便宜。
到了順天府外,張安邀請張璟一起去找胡維霖,畢竟,從順天府大牢裡放人這事情,還得要胡維霖下令才行。
張璟本來想和張安一起去看看也算是老相識的胡維霖的,不過,想到胡維霖如今和他一樣都是身負查客巴巴之死的案子,害怕見到胡維霖會出什麼事情,所以張璟拒絕了,讓張安自己去找胡維霖,並且把王維棟從大牢裡接出來,而他自己,則獨自一人在馬車裡等張安。
當然,張安離開時,張璟也是叮囑張安不要和胡維霖說他來過順天府,雖然奇怪於面前得國舅爺,好像在躲避着什麼,但想到自家小公爺現在正在張璟手下查案,張安自然不敢多問,也不敢違逆,告辭一聲,便獨自進了順天府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