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分了戰利品之後,打掃戰場的事情就由西山軍負責。唐通和白廣恩二人率軍繼續西進,一是查看滿韃是否全部撤出邊牆,再就是去安撫逃回的百姓。這一場勝利的結果就是,滿韃騎兵倉皇而退,遺留下萬餘未曾出關的百姓,這些百姓本以爲就此背井離鄉卻給野蠻人當奴婢,誰知道最後關頭竟然被大明軍隊救了下來,一個個感激涕零,對着朝廷的軍隊千恩萬謝。
立下大功的唐通白廣恩二部官兵,享受着難得的百姓的擁戴,頓時就不再好意思去搶奪百姓身上那僅剩的一點糧食物質,反而和藹可親的幫助百姓暫且安置下來,朝廷的命令,不出意外的話,這些百姓會被遣返還鄉。
打掃完戰場的西山軍也西進和兩部回師,就在盤山通往塞外的山道口處紮下營盤。軍民安置完畢,接下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報功,立下了這麼大的功勞,肯定要把戰果告知朝廷,順便爲自己請功。
由陳越軍中文吏何祿執筆,三人聯名寫下了一封報捷的文書,秉持着何祿一貫誇張的風格,把戰況誇大了十倍寫了上去。在戰報中,三支聯軍在兵備道陳越的指揮下趕上了撤退的滿韃,和滿韃殿後的三萬鐵騎大戰了一場,大明軍兵艱苦奮戰不屈不撓勇往直前,最終把滿韃打的狼狽而逃四橫遍野,斬殺滿韃五千餘人,繳獲的首級就有四百二十三顆,解救大明百姓一萬餘人。當然能獲得如此大勝,上多虧了吾皇萬歲隆福,中有兵備道陳越和唐白兩位總兵的英明指揮,下有兩萬士兵的浴血奮戰,巴拉巴拉的。
看着何祿書寫的告誡文書,陳越不由得有些汗顏,唐通和白廣恩卻看的津津有味,不停地搖頭晃腦。誇大戰功是明軍一貫的做法,常有一場大戰斬殺敵人數萬繳獲首級幾顆這樣的戰報,與之相比,這次的戰報真實了好多。畢竟其他不說,那四百多首級可是實實在在的擺在那裡。
不論是陳越還是唐通和白廣恩,都不自覺的把督師周延儒拋到了腦後,按說戰報應該首先報給督師周延儒,再由周延儒上報給朝廷,這纔是正常的流程。可三人都非常默契的忘了這點。
在陳越看來,周延儒處處和自己作對,早就是自己的對手,這次自己又不聽命令,沒有在盧溝河邊攻打渡河的滿韃而是選擇了盤山這個戰場,現在周延儒不知道憋着什麼壞要整治自己呢,說不定彈劾自己的奏章已經送到了朝廷。既如此,爲何再把軍功分給他!
而在白廣恩和唐通看來,若是把戰報報給周延儒,肯定會多出很多人瓜分自己的戰功,雖然繳獲了四百多首級,可這是自己拿命作戰得來的,爲何要便宜通州哪些腦滿腸肥的傢伙!
於是,三人默契的選擇把頂頭上司督師周延儒遺忘掉,而是把報捷文書派人直送京師。然而讓他們想不到的是,周延儒的報捷文書早已送達了朝廷。
......
自去年十一月以來,北京城的城門已經關閉了將近半年,這半年來外面的物質無法運進來,裡面的同樣也無法運出。偌大的北京幾乎成了一個被隔離的世界,與外面的通信靠着從城牆上用吊籃吊上吊下。別的不說,吏部選拔外派的地方官員就有兩百多之多,卻因爲緊閉的城門,一直留在城中無法前往上任!
而就在今天,在通州督師的首輔周延儒再次傳來捷報,在他的英明指揮下,在二十萬明軍士兵浴血奮戰下,可惡的滿韃終於被趕出了邊牆,撤退到了草原之上,京畿附近再無一個滿韃騎兵!這也意味着京師真的安全了,所以崇禎皇帝在嘉獎了周延儒之後,下令打開城門!
城門緊閉數月,城內有太多的物質需要補充,糧食,蔬菜,肉食,就連燒火的煤炭早就沒有了,很多百姓家裡做飯都把自己門板劈了.......
城門緊閉數月,城內有太多的東西需要運出,每日排泄的糞便堆滿了茅房,堆滿了街道,整個城池都臭烘烘的。雖然並沒有滿韃攻城未發生作戰,可是城內有着七八十萬的人口,每日裡都有死人,然後隨着天氣的轉暖,骯髒的環境更使得疫病出現,內城和皇城還好一些,外城已經病死了多人,再這樣下去可能整個城池都會出現瘟疫。現在城門打開,屍體終於可以運出城外掩埋。
城門緊閉數月,物價騰飛,大米漲到了八兩銀子一擔,蜂窩煤也需要五文錢一隻,普通的百姓人家早就撐不住了,餓死人的現象時有發生,若是再關上兩個月的城門,恐怕整個城池都會崩潰!
好在城門終於打開了,通州糧倉的糧食物質源源不斷的運入城中,城外的百姓也把種下的蔬菜拉到城中。西便門外,一長溜兒的煤車成百上千,排着隊把西山的煤炭運入城中。
糧食的價格落了下來,大米降到了三兩銀子一石,蜂窩煤球又恢復了以往兩文錢一隻的價格,百姓們鬆了一口氣的同時,無不感謝把滿韃趕出邊牆的功臣們。
而作爲總督所有軍隊的督師周延儒,自然是最大的功臣。這個月來,周延儒報捷的文書擺滿了崇禎帝的桌案,每次都打了勝仗,收復了失地,使得崇禎大喜過望。
少傅,太子太傅,蔭一子爲錦衣衛千戶,這是崇禎打算封賞周延儒的榮銜犒賞,只等着周延儒班師回朝。
然而讓崇禎爲難和不解的是,他賦予重望的西山兵備道陳越,在這次大戰中沒有做出成績,沒打勝仗不說,反而惹出了很大麻煩。囂張跋扈,目無同僚目無長官,周延儒已經數次彈劾陳越。而這一次彈劾語氣尤爲激烈,竟然彈劾陳越不聽命令,臨陣脫逃!而監軍太監李國輔,派往軍中的錦衣衛千戶也證實周延儒的彈劾,並有軍中數位總兵副將在奏章上的聯合簽名,似乎確定了陳越臨陣脫逃的事實。
可是,那個年輕人真的會不戰而逃嗎,這一刻,崇禎心中不由得回想起數月前接見陳越時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