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章 技術狂人
徐正明走後,莊鐵石向楊光介紹一個一直默默站在那裡的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就是黃履莊,揚州人氏。”
楊光聽了,又是一喜,張口問道:“你是不是寫過一本《奇器目略》?”
“大官人你怎麼知道我寫過有這樣一本書?我只是記下來留給自己看的,沒給過多少人看過啊?”一直很沉穩的黃履莊不由得有些吃驚,但很快他不再把此事放在心上,他認爲這無關緊要,因爲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問:“爲何火銃刻上膛線後,就射程大增,這是何道理?”
這個問題也是王餘佑想知道的!
這黃履莊喜歡獨自靜思,不喜歡別人打擾他,躲在揚州的一處鄉村裡擺弄製造一些別人不知所謂的器物,莊鐵石派四個士兵找到他,但他卻死活不願來南京。
一個脾氣暴躁的士兵,氣得拿出短火銃指着他的腦袋,要綁架他來南京,想不到黃履莊看到火銃口上的膛線竟然感興趣起來,搶過火銃擺弄起來,問爲什麼要在火銃裡刻上膛線。
士兵們哪知道爲什麼要刻上膛線,只是說刻上膛線的燧發銃射程比沒膛線的燧發銃射程要遠得多。
誰知黃履莊就纏着這個問題不放,非要問出個究竟來不可。
有一個頭腦靈活的士兵立即覺得這是一個引誘他來南京的好辦法,告訴他想知道爲什麼刻上膛線的燧發銃射程比沒膛線的燧發銃射程要遠得多,就要到南京來。
要到南京去纔有結果!
黃履莊竟然倒過來催促士兵們要立即出發到南京,去問問設計的人,爲何刻了膛線的火銃就會射程猛長。
楊光聽黃履莊說完自己的疑惑後,知道這又是一個技術狂人,便微微一笑道:“你想知道,我當然可以告訴你。如果你日後跟着我,你會知道更多的奧秘,做出更多的精妙器物,來,來,我現在給你看一件東西。”
楊光說罷拿出隨身攜帶的望遠鏡,遞到他手中,告訴他使用方法。
黃履莊拿過望遠鏡,按楊光所說的方法調整焦距,往遠處一看,頓時大吃一驚:“這器物怎地如此厲害,能看得清遠處細小的事物?”
楊光嘿嘿一笑:“如果做出比這器物倍數更大的東西來,還可以看到地面塵埃中有億萬微小生物呢……剛纔我說了,你如果一直跟着我,我會告訴你很多爲什麼,並指點你做出這樣的器物來,從今以後,你還會知道得更多,見到更多的奧妙事物,製造出前無古人的精妙器物來!”
黃履莊瞪大雙眼急問:“真的?”
“當然真的了!”
“那好!”黃履莊往後退一步,朝着楊光鄭重地跪在地上,叩頭道:“師傅在上,請受徒兒一拜!”
“徒弟?”楊光想不到技術狂人黃履莊會如此作派,但也沒有阻止他,這個時代的人們極重師徒關係,有了這一層關係,自己能更好要求黃履莊按自己的要去研發新事物,於是大方地受了他三拜,才扶他起來,並說:“好,從今而後,我知道的東西會全部告訴你。”
“師傅,那火銃爲何刻上膛線就射程大增?”黃履莊爲了這個問題日思夜想,想得幾乎要發瘋了,但就是不得要領。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我們生活的世界中有一種透明的物質,名叫空氣,無所不在,我們需要依賴它而生存的,任何物體在空氣中運動都會受到阻力,但如果物體以不停旋轉的螺旋狀態在空氣中前進,則能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一條直線,比其他飛行狀態的物體飛行路程要長很多……”楊光對空氣動力學沒有深入研究過,知道的其實也不多,但這不多的一點物理知識,在幾百年前的大匠面前,僅僅是寥寥數語,卻能揭開大自然無數的奧秘,爲他開啓一座知識寶庫大門的門縫,如果他能刻而不捨的就可以順着這條小小的門縫去慢慢打開寶庫大門,衝進寶庫裡去奪取無盡的知識寶藏。
“空氣?空氣?”黃履莊伸開手臂,來回掃了幾下,發出一陣呼呼的風聲,又向楊光問出一串的問題:“是不是風的產生,就是經由空氣造成的?還有聲音的傳播也是在空氣中進行的?空氣的阻力是否可以測量和計算……”
楊光心想,自己這個勞什子師傅真的不容易當,不過幸好也是這種技術狂人的師傅,只要點破一點即可,否則還真的受不了他!於是對黃履莊說道:“大自然的奧秘,無窮無盡,待過一段時間我空閒下來,再坐下來與你探討切磋更多的事情,你可先把剛纔我給你看的那個望遠鏡做出來,做好一個後,可以一口氣做它三五百個出來,還要研製出能裝在火銃上的望遠鏡,用來遠程狙殺敵人。”
“好啊!”黃履莊高興得跳起來伸手要搶楊光手中的望遠鏡。
“不行,這不能給你!”楊光一把手縮回去,不讓拿走,估計這望遠鏡到了黃履莊手上,非要大卸八塊不可,以這個時代的材料工藝,有些配件損壞了根本不可能做出來。楊光對莊鐵石說:“去將繳獲的西洋望遠鏡拿給他,供他研究使用!”
南京富甲天下,明軍、清軍留下來的器物不計其數,這些器物中也有一副西洋紅夷舶來的望遠鏡,但與楊光手中的穿越物是無法比擬的,但其原理卻是相同,完全可以用來研究仿製。
聽說庫房裡有不計其數的稀罕之物,黃履莊立即像個小孩一樣,乞求着莊鐵石快快帶他去看看。
看着黃履莊蹦蹦跳跳地跟着莊鐵石遠去,王餘佑上前說:“當今天下,唯有總司令方識得此等大才,學生爲總司令賀!”
王餘佑與這個時代多數都埋頭故紙堆中皓首窮經的考據學派不同,是一個崇尚實學的人,這是楊光看重他的地方,顧全一推薦他,便得到重用,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奪取南京之後,鐵血軍控制的地盤大大擴張,地方民政官員人手嚴重不足,但楊光硬撐着不想過早與前明的官僚合作,甚至歷史上素有賢名的陳子龍、路振飛都被楊光暫時晾在一邊,就是不想讓這種傳統的官僚對未來的政權影響過大,以好讓飽經滄桑的華夏民族早日走上新時代的發展道路,不再重複幾千年來的老套輪迴。
若是其他官僚大儒在此,沒準就會呵斥楊光只重“奇技淫巧”不尊聖人教化不重大道人心,就算表面上不說楊光,也會在內心腹誹不已。
王餘佑則完全沒有這種酸腐心態,而是看到了這兩位怪才工匠製造精奇器物帶來的實際好處。
“哈哈,華夏從來不缺能工巧匠,唯獨缺的是能將能工巧匠之力發揮出來之人,王先生有如此見識,實乃是讀書人中少有的大才!”對於王餘佑的道賀,楊光開心的不是他在拍自己的馬屁,而是高興他在這個時代能有對工匠如此的見識。
(注:另一個時空的大匠黃履莊出生於揚州十日十一年後,本書作者應朋友之邀,開了一下金手指,將其出生日期放早了三十年,而另一個大匠徐正明在此時恰是中年人。其實,泱泱中華千年科學發展史,又何止黃履莊、徐正明兩人呢?黃履莊、徐正明是非常幸運地被那些獵奇的讀書人將事蹟記下來的,得以傳諸後世而已。不知有多少能工巧匠,他們的想法、他們製作的器物,本來可以徹底改變世界面貌的,但控制當時社會的主流階層,卻不容許他們這樣作爲,大多數能工巧匠別說能顯赫於世,就是養家餬口自己活命下去都難,但大匠卻始終在艱難困苦中蹣跚前行,推動着華夏科學技術的發展。——本書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