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隆武元年

馬士英與何騰蛟這一兩日坐立不安。

弘光被俘虜的消息傳到了嶽州城的時候,馬士英一時間有天崩地陷的感覺。不過,馬士營咬着牙振作起來,立即找何騰蛟商議,另立新君,而且要快。越快越好。

因爲馬士英知道。

如果他們一旦慢了,恐怕有人比他們更快。

到時候,他們就處於被動之中了。

兩人立即商議直接以皇太后的名義冊封一位宗氏親王登基。佔據大義名分。

馬士英首先想到的就是潞王。

馬士英立即去見潞王,卻見潞王正在收拾金銀細軟,一副要走的樣子,馬士英說道:“殿下這是何意?”

潞王說道:“嶽州不不太安全,孤想去長沙落腳,等兩位大人。”

潞王當然知道,這一次遷都的位置是長沙,不過是因爲弘光不見了,沒有了皇帝,馬士英等人還怎麼號令天下。

馬士英微微皺眉說道:“殿下,臣也長話短說,陛下陷於賊手,潞王與陛下血脈最近,臣奉皇太后之命,請殿下監國。”

潞王一聽臉色大變,說道:“馬大人且慢,本王素無德行,不敢擔此大任,還是請大人另請高明吧。”

馬士英說道:“殿下這是何意?”

潞王一擺手,將身邊的人全部打發出去,說道:“孤也就說實話了,朝廷現在這個地步,還有救嗎?孤這親王到了新朝之中,或許能保全性命,但是孤如果監國登基了,將來哪裡有孤的活路。”

馬士英大怒道:“你可是太祖子孫,神宗血脈。”

潞王說道:“真因爲如此,孤首先做的就是保全神宗血脈。”

無恥之尤。馬士英被氣得渾身發抖了,幾乎說不出話裡,好一陣子才咬着牙說道:“告辭。”

潞王也不送馬士英,冷笑一聲,立即吩咐人繼續收拾。

他明白的很,他知道馬士英的時間久不了了。在他看來馬士英與弘光是一體的,弘光失陷,馬士英就失去了政治上最大的依靠。今後不管是誰登基,都容不得馬士英。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也。

馬士英回去與何騰蛟商議,兩人立即排除了潞王的選項。

而這個時候,有人來報,唐王來了。

馬士英與何騰蛟對視一眼,心中頓時一動。

“快請。”

不過片刻之間,唐王就到了。

唐王征塵未洗,他一路從陸路趕過來,快馬加鞭,唯恐慢了一步,幾乎好幾夜都沒有閤眼,滿眼血絲,臉色黝黑,一副疲憊之色,但是精神很好,聲音帶着幾分嘶啞說道:“小王拜見兩位閣老。”

“王爺請坐。”馬士英說道。

唐王說道:“小王是向兩位閣老請罪的,小王在武昌城中沒有守上一日,是小王的過錯,還請閣老責罰。”隨即唐王半解釋,半說明的將武昌的情況說了出來,說左夢庚逃走之事,猶自恨恨不已。

馬士英說道:“此事怪不得王爺。是老夫料事不周。”

他一邊說,一邊用眼睛的餘光掃過何騰蛟,心中一時間浮想聯翩。最後下定決心,起身說道:“而今陛下失陷賊手,但是國勢如此,不得不預作籌謀,還請殿下監國。”

馬士英知道何騰蛟與唐王有舊,看在這一分舊誼之上,何騰蛟定然會偏向唐王。

而唐王與弘光不同。

弘光是什麼也不懂,他所能依靠的只有馬士英,這就確立了他馬士英在弘光一朝的權臣地位,但是唐王一看就不是那種人。

唐王或許有一些天真,但是絕非願意受制於人的帝王,擁立唐王,馬士英將來權力定然大減,甚至被罷免也不一定。

但是馬士英也不能單單爲自己的着想,他也要爲大明朝廷着想。

之前,馬士英有名爲首輔,實則丞相,力挽狂瀾。但是事實告訴他。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曹孟德的。大明體制之中。臣子的力量再大,也比不上一個皇帝,想挽回這個的局面,一個英明的皇帝,遠遠比一個厲害的首輔重要的多。

如此一來,唐王之前的種種不安分,瞬間從缺點變成了優點。

而且唐王也有一個優勢。

他身上有官職,武昌留守。作爲宗室大臣此刻監國勉強說的過去。

馬士英此刻搶先勸進,就是想在與何騰蛟的競爭之中佔據先手。何騰蛟也明白這一點。頓時也說道:“臣請陛下監國。”

唐王臉色通紅,他這般快馬加鞭,晝夜不停,是爲了什麼,不就是爲了今日嗎?一般這樣的情況,還要三辭三讓,但是唐王此刻一次也不想讓了,說道:“國勢如此,孤爲太祖子孫。定當掃平流寇,收復兩京。”

這一刻,唐王有一種感覺。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他幾十年間所受的所有苦難,都是爲了今日。爲了力挽狂瀾。

此刻他心中默默禱告:“列祖列宗在上,定當保佑不孝子孫朱聿鍵,收復兩京,重掃孝陵,以及十三陵。”

一行人效率很快,立即以皇太后的名義任命唐王爲監國總理天下大事。馬士英也何騰蛟也紛紛聯絡自己的人,上表擁戴。當然了,地方之上,也有暗潮涌動。只是明面之上,唐王確立的監國地位。

隨即馬士營簇擁着唐王從嶽州出發,南下長沙。

剛剛到了長沙,就三勸進,唐王登基稱帝,以明年爲隆武元年,以曾氏爲皇后,並追封歷代唐王,如此等等,並數次下詔,令各州縣舉薦人才,又徵召各地大明舊臣,還下令在長沙開恩科。

並追封崇禎年來很多大臣,比如盧象升,史可法等等。各有追贈。

幾乎一天一封詔書,飛向各處,不過數日之間,天下人都認識了這個隆武皇帝。

隆武元年正月一日,唐王正是在長沙南郊祭天,登基稱帝。

這個消息,也很快傳到了武昌城中。

張軒收到這個消息之後,心中暗道:“這是歷史慣性嗎?南明的第二個皇帝,還是隆武。不過,我能拿下弘光,就能拿下隆武。”張軒隨即將這一封情報揣在懷裡,走向楚王宮。

楚王宮作爲羅汝才的行宮。這一刻跟隨羅汝才西征的所有將領都來了。

這一次羅汝才宴請所有將領,既是國宴,畢竟大年初一,本就有這個禮儀,也是西征以來的慶功宴。因西征以來所有人的功勞,各有封賞。

對於封賞,張軒並不是太在乎,不是因爲他已經通過羅玉嬌知道,這一次戰功第一是他。而是這些封賞,不過金銀,爵位,官職而已,但是張軒最看重的卻是軍隊。

羅汝才賞賜名單之中,決計沒有成建制的軍隊。

當張軒來到了楚王正殿之中,也發現了一些不一樣的人,就是以弘光帝爲首的大明宗室子弟。

張軒頓時想到,關於如何處置弘光帝,曹營內部也有過一番爭論。

有人想要斬盡殺絕,但是張軒力爭寬待他們。因爲張軒很明白,今後最重要的敵人是清廷,如果在清廷入關之前,能將覆滅南明小朝廷,自然不會手下留情,不過現在隆武在長沙登基。

看起來南明就好像是九頭蛇一樣,斬下一頭,復有一頭。一時間沒有不能剿滅乾淨,就有必要留些餘地,將來說不定要與南明打交道了。

最後羅汝才還是聽進去張軒的話。決定對這些大明宗室子弟表示寬容大度,以招徠降兵降臣。

第三十二章 攻閩第七十一章 湖口三第一百二十三章 攻歸德第三十章 王良謨二第六十一章 大軍過臨潁第八章 局面第十七章 決戰二第六十六章 錢糧二第一百零八章 戰鬥間隙第四十八章 覆軍殺將五第五十一章 臨潁城下丁啓睿第九十二章 送別第一百二十九章 閨中之事第一百零五章 左良玉謝幕第一百二十二章 歸德侯家第八十五章 史可法第九十九章 楊繩祖離開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十章 慶陽公之喪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九十八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二第七十六章 焦鏈第四十章 傅宗龍之夜襲第四十九章 臨淮縣之變第八十三章 叔侄第九十五章 困獸三第三十一章 大戰帷幕第二十七章 政爭第六十四章 有孕第一百零九章 女人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五十六章 病第十五章 離京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一百三十九章 寧波城二第十九章 洞庭湖水戰三第十七章 失敗的臘八宴第一百一十七章 破陳州二第二十一章 獻徐州第十八章 紮營第一百零五章 左良玉謝幕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五十五章 滔滔黃河水第七十九章 吳自蘭來投第七十六章 決心敵一百零一章 攻第四十五章 官軍的反應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六十三章 勸進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十八章 決戰三第十章 綠帽子第三十一章 修城第二十七章 汴梁豪傑立於此旗下第一百零四章 生死第五章 高鬥樞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三十六章 紛紛勤王兵第六十二章 中秋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十七章 過河請兵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六十九章 闖王大破牛成虎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三章 曹營內幕第十二章 作坊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八十三章 虎大威之死二第三十八章 先下李過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三十一章 鐵第四十八章 襄陽暗潮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八十五章 大破之第九十六章 收兵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一百三十二章浦陽江之役二第九十七章 李東君第五十章 正氣歌二第六十三章 勸進第三十三章 劉氏跌倒,張軒吃飽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第八十三章 馬踏明月第二十四章 去留?第一百三十二章 浦陽江之役二第二十四章 歸德軍第七十六章 鳳陽地動六第四十七章 破劉良佐三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二十六章 兵敗如山倒二第四十六章 黑雲孤城老臣心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九十一章 冒險第八十七章 天下繁華揚州城第四十六章 李信解憂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二十七章 夜襲南津第六十八章 虛實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