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

bookmark

而今的張獻忠,已經是大西皇帝了。

就在襄陽大戰期間,準確的說是羅汝才稱帝之後,張獻忠也不甘示弱的稱帝了。一時間中華大地之上,有四個皇帝,大清順治皇帝,大夏皇帝,大明皇帝,還有大西皇帝了。

不過,很多人都沒有見大西皇帝看在眼裡。

張獻忠本來就有些發黃的臉,在怒氣之下,更顯得蠟黃無比,他咬着牙說道:“真以爲老張,不會殺人?”

此刻的張獻忠怒氣幾乎要滿溢出來了,一股邪火不知道該向什麼地方發。

他只覺得自己被人耍了。

張獻忠稱帝之後,頗有改弦易轍,禮賢下士之舉。想在四川建立根基。自然要安撫士紳,而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四川各路士紳在張獻忠的刀下,自然該怎麼做。

張獻忠又是開科舉事,又是招募文官幕僚。很多大明官員原職留用。

但是時間一長,張獻忠就回過味來。

各府縣都在敷衍他。對,就是敷衍他。要徵的稅,拖欠的厲害。即便有一點,也跟打發叫花子一樣。而且張獻忠進入四川之後,幾乎無日不戰,因爲地理環境的原因,四川與湖廣雖然距離不遠,但幾乎是兩個戰場了。

張獻忠佔據成都之後,從流寇轉換爲政權,這種轉換讓張獻忠很不適用。甚至可以說,不是張獻忠不適用,連張獻忠所部大西軍也不適應。

在張獻忠領導之下,大西軍分進合擊,轉戰千里,這種打法,雖然艱苦,但是大西軍上下都已經適應了。

但是一進入成都之後,張獻忠立汪兆齡爲丞相。將所有軍隊,編爲一百二十個營,這一百二十個營,分別由他的四個義子負責,這還僅僅是張獻忠機動兵力,而打下一城,就會駐守兵馬。

而張獻忠的怒氣正是因爲各地駐守兵馬而來。

原因無他。之前的那些敷衍,張獻忠還能忍受。但是更多士紳爲明軍當內應,很多時候,就是大西軍攻下城池後,安頓好了,大西軍主力撤走之後,明軍一來,立即有內應將城池獻給明軍。

張獻忠的一番辛苦,就化爲烏有了。

也因爲張獻忠如此局面,他纔對羅汝才的書信,不爲所動。這年頭誰都不好過。

大西軍這樣來回救火,很是疲憊,而現在局勢越來越不好,張獻忠感覺到局面再持續下去,不要一年,這局勢就會被扭轉過來。

“陛下。”汪兆齡說道:“川人輕剽,不易臣服,而今局面不下辣手,不足以讓民心臣服。”

“這----”張獻忠沉吟一會兒,他倒不是不敢殺人,張獻忠嗜殺的名頭在,他不能說不將性命放在心上,但也是一個不怕殺人的主,死一些人,他根本不在意,說道:“如此真能收復川人嗎?”

汪兆齡說道:“要得人心,向來是恩威並施,如今陛下,恩有餘,而威尚無,這纔是川人叛伏不定的原因所在,而今朝廷已經派樊一蘅主持川東南軍務了,朝廷恐怕要大舉進攻了。還請陛下,早做決斷。”

長沙朝廷的決斷,從某種意義上是相當滯後的。或者說,馬士英感受到了此地的戰機,才確定樊一蘅主持,爲的就是這一戰的主導權。

張獻忠眼睛一閃,微微咬牙說道:“汪先生,有何教朕?”

汪兆齡說道:“還請陛下,將各地降官明正典型。”

隨即汪兆齡列出一個名單,名單不長,卻都是各地有威望的人。張獻忠如果照着名單上殺人,說不上將川中士林一網打盡,但也殺戮非輕,而且殺的人都是讀書人。

不過,張獻忠看到最上面的幾個人,就是帶頭獻城的家眷,心中怒火中燒,說道:“好。”

張獻忠說道:“如今的局面,汪先生有什麼辦法破解嗎?”

汪兆齡說道:“川中不過是江山一角而已,而今曹營大勝清廷與襄陽,聲勢正旺,而陛下與曹營向來交好,何不與曹營結交,得到曹營的支持之後,我們在與朝廷交戰的時候,就多了幾分底氣。”

張獻忠聽汪兆齡說起曹營,心中頓時有些恍惚,他忽然想起了羅汝才。

看看大夏現在的局面,再看看成都現在的困局,一時間張獻忠有些恍惚。不知道在追憶着什麼,羅汝才與李自成的死訊,張獻忠早就知道了。當年義軍之中聲望最大的三個頭領,李自成,羅汝才,還有他張獻忠。

卻不想,不過數年光陰,故人已經不在了。

而羅汝才死後這一段時間,羅玉龍所做種種,讓張獻忠更是有一種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感覺,一時間張獻忠有一種華髮早生,時不我待的感覺。

“陛下,陛下-----”汪兆齡說道。

“哦。”張獻忠說道:“之前曹操寫信,讓朕派人在襄陽助戰,朕沒有答應,而今後臉皮求曹營,羅玉龍會答應下來嗎?”

汪兆齡說道:“請陛下不用擔心,曹營新主剛剛登基,能不能鎮住下面的驕兵悍將,還真不好說,陛下派人出使曹營,說不得正中羅玉龍的心意,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張獻忠不管怎麼說,也是一方勢力,雖然弱小了一些,但也有二十多萬大軍。佔據四川的精華地帶,是一個相當得力的諸侯。曹營現在雖然局勢不錯,有襄陽大勝之威,將大夏的名頭吹了出去。

但是大夏的名頭是大夏的,而不是剛剛登基的羅玉龍的,不,應該現在叫做羅瓏了。畢竟爲了避諱,皇帝登基之後,改名已經是慣例了。都是將名字改爲生僻字。

而大夏的戰略形態其實並不是太好的,對內,有軍閥割據,與高傑,鄭芝龍,對外,南北都有漫長的戰線,如果處處設防的話,百萬大軍都打不住。這樣腹背受敵的局面。

的確算不得一個好。

所以張獻忠主動與大夏結盟。如此一來大夏得了西邊強援,一時間西側無憂。而張獻忠得到了大夏的支持,哪怕這個支持僅僅是物資上的支持,就足夠張獻忠用了。

畢竟佔據整個江南的大夏,在財政之上,是幾方勢力之中最好的一個。

二來,與張獻忠結盟,可以說給羅瓏政治上加分不少,讓羅瓏在大夏之中,有更多的話語權。這樣的事情,汪兆齡想不到羅瓏怎麼會不答應的。

張獻忠想了想,說道:“那麼派人過去?”

之前,羅汝才的喪事,張獻忠僅僅是派了一個使者而已,倒不是不重視。而是張獻忠麾下的主要將領都是他的得力助手,一時間走不開。禮節性的拜訪,不用多做考慮。

而今是商議雙方的聯盟的大計,就必須派出一個有分量的人。

汪兆齡說道:“以臣之間,在四位殿下之中選一個。”

張獻忠瞬間明白汪兆齡的心思,原因無他,張獻忠四個義子在義軍之中也算是非常有名的。而且在獻曹合營的時候,都很有名了,故而他們在曹營之中,也有自己的人脈。

後進之輩,要麼當初是無名小輩,要麼是文人,根本與曹營攀不上關係。

張獻忠想了想說道:“讓文秀去吧。朕須臾離不開可望,而定國的性子,太過直了些。不適合這樣的事,也就文秀適合。能奇這時候在外面征戰,等不了他回來了。就文秀吧。”

張獻忠確定下來,汪兆齡其實更想孫可望去,但也不敢說什麼,立即確定劉文秀交卸了差事,領命東去。

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二十七章 夜襲南津第六章 匠作第八十九章 老對手第十四章 以炮製炮第十一章 陳洪範第二十四章 路振飛雄起第十五章 鐵模?第一百三十三章 說袁時中第二十四章 朱仙鎮四第五十九章 裂痕第八十二章 虎大威之死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六十三章 凋零第八十七章 袁時中的嗅覺第五十三章 童子營第十八章 擁兵五萬王御史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五十五章 羅汝才西進之心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羅再聚第五十六章 病第七十九章 羅岱的智慧第五十七章 孫vs李第九十八章 甬道之戰第二十四章 白水寨之戰第五十六章 弘光朝廷第八十一章 慶功宴第八十五章 大破之第八十八章 王太妃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二十七章 黃河一水第六十二章 李自成之死第八十三章 何英之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勝之餘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一百一十三章 名將之姿第一百一十章 出師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第七十四章 白沙河之役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六十一章 時疫第七章 死中求活二第六十七章 堪悲洛陽城第一百一十六章 臘月二十三第八十二章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第四十七章 李信解憂二第一百章 賜名推心第二十九章 斬盡殺絕第六十一章 劉國能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五十三章 緩追第五十六章 弘光朝廷第七十六章 鳳陽地動六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七十七章 兵亂第三章 岳陽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八十二章 鄖陽之戰二第二十九章 楊嗣昌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五十章 覆軍殺將七第五十三章 伯父張質第二十七章 西平營第十七章 廢奴策第三十四章 失敗的渡河第九十九章 舊事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八十一章 臨危之際老臣心第三十三章 人在城在第七十章 大西皇帝第九十章 劉澤清跑了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四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六十章 闖營的崩潰第七十七章 大夏軍制二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八十章 縱被無情棄,不能休第一百零四章 襄城之戰一第二十一章 談判第一百二十四章大丈夫難免妻不賢子不孝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氏第七十一章 前哨戰第五十九章 君子之約第八章 死中求活三第三十九章 渡河之役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四十八章 一生只換忠義名第三十五章 崇禎十六年的元宵第八十二章 馬士英的應手第九十一章 侯方域的信第四十四章 英雄所見不同第六十二章 河南節度使李信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五十四章 火銃演示第一百一十三章 下馬威第五十四章 餘波第十二章 千斤將軍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