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鄭大財主

bookmark

第六十七章鄭大財主

羅玉龍一是揣摩不出鄭芝龍的意思。卻見這小太監有幾分欲言又止的姿態,羅玉龍於是問道:“有什麼不對嗎?”

小太監說道:“閩王殿下帶來不少箱子,似乎是銀子。”

羅玉龍一聽“銀子”兩字,心中頓時一動,暗道:“我卻是將這大財主給忘記了。”

如果現在大夏境內誰最有錢,根本不用說,就是鄭氏家族了。

鄭芝龍在投靠大夏之前,還有些糾結。但是投靠之後,立即嚐到甜頭了。羅玉龍這麼容易將鄭芝龍從地方調入京師,一來是,鄭芝龍看到大夏的前途,縱然並不能一統天下,但是割據一方,南北對峙還是可以的。

二來就是,鄭家的事業在一年之內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在明朝的時候,鄭芝龍鄭家雖然名頭響亮,但也僅僅是在福建而已,甚至在福建,鄭家的名頭都不如很多大家族。鄭芝龍爲什麼一心要讓鄭成功喜習文,考科舉?

正是鄭芝龍感受到了這種阻力。

而進入夏朝之後,雖然大夏現在還沒有一統天下。但是長江中下游精華地帶,都在大夏的掌握之中,對鄭家來是就已經足夠了。

之前鄭家,雖然持劍經商,但更多是二道販子,並不能直接接觸到原產地,但而今鄭芝龍貴爲大夏閩王,是大夏金字塔最頂端的幾個人之一,只需一個張名帖下去。地方官就知道該怎麼辦?

如此一來,鄭家就直接打通了從原產地到遠洋的產業鏈,甚至鄭家船隊幫助羅汝才西征,也在一路上建立起自己的關係網絡,將鄭氏的生意網絡深入到長江流域。

雖然張軒當初在寧波設立海關,而今羅玉龍也準備在松江也建一關,收取賦稅。但是即便如此,鄭芝龍也賺翻了。

甚至鄭氏這一段時間,根本沒有經營福建的意思,連福建山裡的一些土匪流寇都不去剿滅,與當初大明統治一樣,只要不攻縣城,就當做沒有看見一樣。甚至福建與廣東交接一處,還一些地方被明軍所佔據了。

鄭氏的精力在什麼地方?

自然是賺錢了。

鄭氏藉助在大夏的權威,幾乎壟斷了全部對外貿易。凡是在大海之上航行的船隻,都必須是鄭氏的船隻,甚至大夏的沿海水師,都可以換個名字叫做鄭家水師。

而今的鄭氏之盛,已經到了歷史都沒有過的地步。或許在兵力上有所欠缺,但是在財力上,早已超過了。

對於這樣的結果,鄭芝龍有什麼不滿意的?

有封王之爵,家中又富可敵國。鄭芝龍也沒有當皇帝的野心,故而他纔會乖乖來南京,也容納樞密院之中的半架空。

羅玉龍聽鄭芝龍帶錢過來的時候,心中已經有所預料了,讓羅玉嬌迴避,立即請鄭芝龍過來。

羅玉龍與鄭芝龍寒暄幾句,說道:“閩王所來何事?”

“臣聞國庫緊張。”鄭芝龍說道:“前線軍資缺乏,而臣家別的不多,就這些阿堵物爲多,感激陛下對我鄭家的厚愛。臣願意捐助一百萬兩,以助軍資。”

羅玉龍聽了心中一動,暗道:“有這一百萬兩,湖南一戰,就能打下來了。”

或許有人覺得一百萬兩白銀很少,其實絕對不少了,張居正的爲大明攢下家底,也不過是國庫有八百萬兩存銀而已。萬曆三大徵的軍費,也不過數百萬兩,也沒有上千萬兩之多。

不過,白銀整體趨勢是趨於貶值的。

即便如此,一百萬兩銀子,也足夠了。

羅玉龍說道:“愛卿深明大義,只是朕又怎麼能要愛卿的錢。”

羅玉龍臉上幾乎要寫出來四個字,就是口是心非了。面子總是一個問題。不過羅玉龍所想,也是問題所在。凡是都要有規矩,羅玉龍平白要鄭芝龍的錢,沒有一個說法也是不行。

鄭芝龍說道:“如此就是算是臣提前交付福建二年賦稅吧。”

羅玉龍說道:“算三年吧。朕總不能讓愛卿吃虧。”話雖然如此說,但是羅玉龍準備再別的方面彌補鄭家了。其實福建本就是一個窮省,只有沿海一帶還算富裕。每年的賦稅未必有五十萬兩之多。

更重要是,福建的稅收南京根本都收不上來。默許歸鄭氏所掌管。

鄭芝龍說道:“臣謝過陛下厚恩,只是有一事,臣請陛下恩准。”

“哦。何事?”羅玉龍說道。

鄭芝龍說道:“臣子成功,年輕力淺,不足以承擔方面之任,臣請陛下派遣一員重臣,掌管福建政務。”

羅玉龍臉色忽然一正,說道:“閩王這是何意?父皇在時,已經許諾鄭家世鎮福建,與雲南沐王府之例。閩王此言,不是讓朕違逆先帝之意?”

在羅玉龍心中自然是千肯萬肯,看羅玉龍最近的行事就知道了,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集權。羅玉龍怎麼不想收回一省大權,但是有些話不能從他嘴裡說出來。

鄭芝龍說道:“臣別無他念,只是感懷先帝之恩遇。當時新投朝廷,心懷惴惴。唯恐朝廷不利於鄭家,而先帝與陛下待鄭氏處於赤誠。臣豈能不銘感五內。再守福建數府,又有何爲。徒徒處嫌疑之地而已。還請陛下念老臣之心。免去鄭氏總管福建政務之權,即便是雲南沐氏亦有云南巡撫在。”

鄭芝龍身居高位,在大夏的決策中心,對很多事情都看的明白,對羅玉龍的某些動作也非常清楚。就是因爲這樣。他才心中生出惶恐之意。身封王位,家可敵國,掌控一省。

固然是好事。

但是未免權位太盛,大夏國勢蒸蒸日上,眼看張軒長沙之戰,恐怕又俘虜南明一帝。橫掃南方之勢已成。而且羅玉龍又是一個好相與的皇帝,早早的交出一下權柄,讓鄭家安享富貴。豈不大好。

但是讓他放棄太多,他也不願意。故而他首先放棄的是福建的統治權。

因爲這東西對鄭芝龍以及鄭家來說,是雞肋一般的東西,他即便沒有這個,在泉州,福州這樣的港口,鄭家同樣享有特殊地位。這是鄭氏的經濟體量決定的。

甚至鄭氏手中也沒有多少人才掌管福建。現在的鄭氏不是歷史上鄭成功時代的鄭氏,並沒有多少文人士大夫投效,做買賣的人不缺,但是文官卻缺乏的很,如果用大夏的文官,以文官的德行,他們天然向中樞靠攏。現在還不明顯。等大夏政權越穩固,這種情況就越明顯。

可以說鄭芝龍已經被富貴泡軟了,從開創已經轉到如果保全富貴了。

羅玉龍自然能聽出鄭芝龍有幾分真心,但是有輕重緩急,福建的事情,決計不僅僅是福建的事情。要知道大夏境內還有一個高傑。這邊削了鄭氏,誰知道高傑是什麼態度?

羅玉龍沉吟片刻,說道:“既然閩王已經繳納福建三年賦稅,朕總不能食言,這一件事情,等三年之後再說不遲。”

“三年的時間。絕對夠我擺平各方勢力了。”羅玉龍心中暗道:“到時候再接納鄭氏不遲。”

鄭芝龍聽了,說道:“謝陛下。”

羅玉龍沉吟一會兒,說道:“朕聽聞鄭家子弟乃海上蛟龍,朕封鄭成功爲鎮海將軍,統領福建各部,從海上攻廣東。”

鄭芝龍一聽就知道,這是酬功。

不管怎麼說,鄭成功一躍而起,掛上將軍銜,也算是大夏朝廷重將之一了。要知道之前大夏朝廷對鄭氏兵馬的使用,從來是比較慎重的。

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五十九章 出京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槍手第十八章 勝負之數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十三章 臘八宴邀請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八十三章 誰的心思第一百一十五章 金華之變第五十章 一厥名王四第七十一章 湖口三第十五章 鐵模?第五十四章 臨潁張家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五十三章 馬踏開封城二第三十五章 千古之下誰墮淚第十四章 舟山之變二第六十二章 淮安軍的崩潰第一百三十三章 世祖遺訓第八十章 常國安二第二十二章 沙河之畔二第一百二十章 陳州之夜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五十九章 滇軍第四章 填壕第一章 成軍第二十五章 誓師第一百零三章 李自成的心態第八十四章 汝寧城之陷第七十九章 劉承胤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戰三第三十九章 奪回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一百三十七章 臨危受命第五十三章 假癡不癲第九十八章 甬道之戰第一百章 二月初三第五十二章 不見長安見浮雲第八十九章 湖口攻防戰第九章 搶收第十九章 阮進之策第五十一章 侯恂的困境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世祖遺訓二第八十八章 向北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四十一章 傅宗龍的最後一戰第九章 天下何處安我心第八十二章 胡澹第一百零四章 登基問題第九十四章 史可法之死‘’第五章 攻城器械第一百零三章 少主羅玉龍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六十六章 信陽城二第一百一十八章 顧君恩說羅汝才第五十七章 野菜第三十四章 湘陰之戰二第二十六章 拖刀計二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一百零九章 滾滾狼煙第七十二章 劉文秀東行記第一百三十八章 福建震動第八十七章 投明二第九十三章 兄弟相逢第九十八章 白沙河大捷第一百三十一章 浦陽江之役第一百二十九章 誅逆子二第九十八章 甬道之戰第九十二章 政治根基第九十三章 南陽曹幼瑾第一百三十八章 福建震動第五十七章 多爾袞第一章 我爲魚肉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十一章 羅玉嬌的愧疚第三十章 以走制敵第一百三十二章 張軒百騎追時中第五十七章 野菜第一章 決河之意第六章 明軍的應對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五十八章 出征之前第一百零六章 李信之策第十六章 驕兵之計第一百零八章 戰鬥間隙第六十九章 穎水一別兩茫茫第一百一十三章弘光元年無弘光二第八十二章 明失其鹿,岳父其有意乎?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五十六章 風聲險惡第八十七章 永明王第二十五章 轉戰千里第四十一章 奪門二第六十八章 虛實真假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四十二章 往事第二十一章 沙河之畔第四十章 峴山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