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反賊、奸臣、還是奴才?

暴怒的崇禎皇帝,在東暖閣中咆哮了一陣後,竟又有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緊急求見。

崇禎立即召入。

駱養性方入殿中,見得滿地的筆墨紙硯狼籍一片,不由得呆了一呆,隨即便跪地急稟:“啓稟陛下,據在下查得,現在京師之中,街頭巷尾,皆有流言蜚起,在下不敢隱瞞,特來向皇上稟報。”

崇禎臉上劃過一絲慘笑:“可是說那李嘯,多行不軌,且對朕暗懷不滿之事?”

駱養性一怔,心下大爲吃驚崇禎竟早知了此事,他眨了眨眼,復急急稟奏道:“正是如此。現在京師之中,幾乎都在遍傳,那東海侯李嘯,目無朝廷,蔑視君上,不以國事爲重而輕釁戰端,擅自出兵庫頁島以謀私利。且各酒樓食驛,更是多在傳聞,說李嘯自恃大功,嫌皇上所賜之侯爵之銜過小,故暗地對皇上心懷怨忿,這般說法,更是不一而足。”

駱養性低聲說完,龍椅上半天沒有動靜。

駱養性偷偷瞥去,卻見崇禎癱坐在龍椅上,陰沉着臉的皇帝,被熊熊燃燒的炭火,映成一臉怪異的神情。

皇帝的心裡,此時苦澀莫名。

怎麼辦?

真的要就此與李嘯撕破臉,下詔去把他抓起來投入大獄麼?

崇禎幾乎按捺不住自已的衝動,便要立即下詔。但心頭激憤的他,最終還是強行忍住了衝動的情緒。

當了十多年皇帝的崇禎,知道對於象李嘯這樣位高權重,又兵多將廣的國家大將,是斷不可輕率行事的。

他揮了揮手,讓駱養性先行退下。

然後,崇禎以一種有氣無力的語氣,對侍立一旁的曹化淳說道:“速速朕旨意,着前往湖廣視察的楊閣部,與兵部熊尚書,一同回京,朕有極爲緊急之事,要問他們。”

“是,老奴遵旨。”

。。。。。。

在曹化淳派出小太監,去湖廣一地緊急宣召時,李嘯獨自一個人,佇坐在官府內的雕花窗前,凝視着窗外飄飛的雪花發呆。

儘管身着厚重的狐裘,李嘯卻感覺身上十分寒冷,彷彿自已已從內而外,徹底冷透了一般。

“該來的,總是要來啊。”

李嘯這句喃喃低語,很快便被窗口吹來的冷風,撕成碎片。

李嘯又不覺回憶起,前些時日,曹化淳來登州宣旨的情景。

當跪地聽旨的他,聽到崇禎最終還是要派遣官員,奪佔自已辛苦血戰得到的臺灣島時,李嘯知道,與明廷攤牌的時候,終於到了。

一直以來,李嘯刻意避免迴避與明廷發生衝突,他總是希望,雙方真正發生面對面衝突的時間,能儘量來得晚一些。但李嘯終於發現,自已的美好願望,在現實面前,只能被擊得粉碎。

該來的東西,遲早會來的。這攤牌之日的到來,李嘯發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根本不會以個人意志爲轉移。

朝廷對越來越壯大的自已,可謂忌惕極深。而現在自已,除了牢牢據有臺灣島,不讓朝廷染指外,還未向朝廷稟明,便擅自出兵蝦夷島與庫頁島。有兩條悖逆之罪在前,李嘯縱再有大功,在朝廷看來,只會更加彰顯出自已的野心,也會讓朝廷對自已更加猜忌疑慮。

只是,要讓李嘯就這般乖乖就範,放棄血戰得來又苦心經營的臺灣島,這也是李嘯所絕不能接受的。

於是,當曹化淳向他宣讀聖旨,要求李嘯撤回臺灣島的自派官吏之時,李嘯毫不客氣地拒絕了他。

到現在爲止,臺灣島上,已總共移民了三百多萬人,諸如製糖,種茶,產鹽,水稻,馬鈴薯等各類產業日趨興旺,商貿交易更是一片繁榮。可以說,臺灣島,這塊原本的化外生番之地,在李嘯的苦心經營下,已成爲李嘯軍中,最爲重要也最有價值的土地,是李嘯將來賴以發展壯大的重要人口與糧食基地。而現在,朝廷想僅憑一紙諭令,就讓李嘯將這樣一塊肥美無比價值巨大的土地拱手相贈,怎麼可能!

儘管李嘯思來想去,還是贈給了曹化淳100兩程儀,作爲辛苦銀子,纔打發他回去。但他從這個老太監眼中,還是讀到了深深的怨恨與不滿。李嘯可以想見,這個司禮監秉筆太監,在返回京城後,會在皇帝面前,怎樣地說自已壞話。

更何況,現在各地的安全司也不斷地飛鴿傳書,說現在幾乎全國各地,都在傳聞,說李嘯除了不顧朝廷諭令擅自出兵外,更是對這個侯爵頭銜多有不滿,說什麼憑自已所立之大功,便是成爲國公,亦是理所應當。

李嘯相信,這條惡毒的流言,這曹化淳回去後,定也會添油加醋地向皇帝加以稟報。

聽到這個傳聞,李嘯不由得心下苦笑。

這般流言,真真誅心之語也。

這個流言,最爲陰毒也最爲厲害之處在於,因爲李嘯確有不臣之舉在前,所以李嘯現在無以自證清白。因此,現在的他恐怕越是辨解,反而會越發加重朝廷猜忌之心。

李嘯忽然發現,現在坐大了的自已,在中國歷史上,僅有三條道路,可以做爲選擇。

第一條,就是走劉裕的道路,在南征北戰立下大功後,遂與原東晉王朝徹底翻臉,代晉自立,這是一條不折不扣的反賊之路。

第二條,就是走曹操的道路,挾天子以令諸侯,把皇帝操控於手中,做一個權傾朝野的權臣。

第三條,則是效仿那晚清的曾國藩,在攻滅太平天國後,自剪羽翼,以求苟安,從而打消清廷的猜忌與疑慮,以做一個奴才而滿足,從而保全自身性命。

說實話,這三條道路,對現在的李嘯來說,皆不是他所喜歡的選項。

李嘯知道,如果自已要走前兩條道路,那原本就糜爛不堪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必定會掀起自相攻伐的血雨腥風,將有無數的黎民百姓,在自已與朝廷的血腥對戰中,慘死在內戰的刀兵廝殺之下。

這樣的結果,最終可能只會,一是便宜了流寇,讓流寇得以從現在被大部壓制的狀態,重新復熾猖獗,再度荼毒中州各地。二是便宜關外的滿清,讓滿清坐山觀虎鬥,從而坐收漁人之利,在李嘯與朝廷兩敗俱傷之際,將來再度入關擄掠,來撿個大便宜。

只不過,這前兩條道路不走,要李嘯象曾國藩一樣自剪羽翼,做個只求保全自家性命的苟且奴才,亦是絕不可能。畢竟,現在的李嘯,雄心勃勃,一心想要重振中華國勢,再展華夏雄風。象現在,流寇未被消滅,韃虜尚未剷除,便要李嘯在這事業方興之際,就放棄軍權,自去精銳,僅僅是爲了打消明廷的疑慮,這是李嘯所絕不能接受的。

那麼,現在的李嘯,還有其他道路可走麼?

李嘯認爲,應該還是有的。

那就是,在得罪了朝廷的現狀下,還是要努力保持與朝廷鬥而不破的狀態,至少在流賊與韃虜被消滅前,保持與明朝的和平關係。從而儘可能的減少內鬥造成的災難與損失,讓飽經苦難的華夏百姓,不再遭這場無妄的刀兵之災。

故而,在打發走了曹化淳一行人後,向來做事果決的李嘯,立刻開始着手,按自已已深思熟慮的計劃,着手準備。

李嘯下令,將現的在興中營,擴軍三倍,成立興中鎮。

這興中鎮,下轄三營,每營三哨,共有盾兵135隊共13770人,槍兵270隊共27540人,玄虎重騎總1800人,飛鷂子總1800人,滿州騎兵總1800人,橫行總1800人,輔兵3000人,火銃手2000人,火炮部隊500人。總兵力達到54010人。

而原興中營營長田威,提爲興中鎮鎮長,原副營長劉國能,提爲興中鎮副鎮長。

另外,原玄虎重騎哨哨長額弼綸,提拔爲滿州騎兵總總長,原橫行哨哨長查塔,提拔爲橫行總總長。

李嘯的用人原則便是如此,表現忠誠,又有能力,便加以重用。而因爲這些將領,只有訓練與作戰權力,其餘的軍兵教育,戰功審覈,薪酬發放等等,皆由監撫文官負責,且有安全司的密探人員,在暗中監查將領的舉動,故李嘯這套借鑑了拱軍軍隊的管理模式,對軍隊的實際控制力,比一些近代軍隊都有過之而不及,更不用說與明軍和清軍這樣的古代軍隊相比了。

至於李嘯的其他部隊,象徵西營,鎮東營,平南營,和定北營,則皆暫時保持原狀,待將來人力與物資進一步寬裕後,再行擴張。

李嘯這般擴軍,主要是基於兩點考慮。

一是爲了應對在與明廷出現衝突時,有足夠的兵力應對。二是李嘯也在擔心,這崇禎十二年裡,清軍極可能會再度入關,且若按原先歷史走向,清軍將會主攻山東,故李嘯必要抓緊時間做好準備。

在李嘯正在籌建擴軍興中鎮之事時,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楊嗣昌與兵部尚書熊文燦,終於趕回了京城,隨即急急入宮覲見皇帝。

“臣,禮部尚書楊嗣昌,叩見皇上。”

“臣,兵部尚書熊文燦,叩見皇上。”

“兩位愛卿平身。”

“謝陛下。”

望着站在自已面前,皆是一臉風塵僕僕之狀的兩位重臣,崇禎皇帝心下五味雜陳,他輕嘆一口氣,對二人淡淡說道:“兩位卿家,你們應已知道,朕將你們召入京城,卻是所爲何事吧?”

楊嗣昌皺着眉頭,沒有吭聲。

而一旁的熊文燦,則是偷瞥了一下不說話的楊嗣昌後,才怯怯地答道:“陛下,可是爲那東海侯李嘯之事?“

“然也。“崇禎長嘆一聲道:”現在,京城中的傳言,越發有鼻子有眼了,說李嘯大肆擴軍,乃欲起兵作亂,圖謀朕之江山社稷呢。“

ωwш .ttKan .C〇

聽了崇禎的話語,楊嗣昌一臉苦笑道:“皇上,這般無來由的流言,陛下安可輕信。“

“安可輕信,好個安可輕信,朕如何能不信?!“崇禎忽然暴怒起來:”那李嘯,不稟奏朝廷,便擅自出兵庫頁島,在其心中,朝廷顏面可有半份放在眼裡!隨後,此人又斷然拒絕朕之諭令,不讓朕安排官員去臺灣,卻把那已爲大明國土的臺灣島,一心據爲私有。現在,朕又獲錦衣衛之密報,說李嘯在山東大肆擴軍,其原有的興中營兵馬,改成興中鎮,其兵力竟翻了三倍之多!這樁樁件件,哪樣不是反悖之形狀,哪樣不是謀反之徵兆!莫非,還定要等到,李嘯與當日的孔有德耿仲明一樣,正式起兵作亂了,朕才能說他是一個名正言順的反賊麼?!”

聽了皇帝憤怒至極的話語,熊文燦低頭縮首,而楊嗣昌則是眉頭大皺,心下嘆息不已。

“那依陛下之見,卻該如何處置李嘯呢?”楊嗣昌低聲應了一句。

“哼,依朕之見,需立刻將這大逆不道,反悖無狀的李嘯,逮入刑部大獄,從重懲治!”崇禎咬着牙,從鼻子中輕哼了一聲。

“陛下,微臣只恐陛下這般舉動,只會逼得那手握重兵的李嘯,立刻起兵反叛朝廷啊。”楊嗣昌苦笑道。

“是啊,皇上,李嘯乃是國家干城,國朝良將,又兵強馬壯,陛下萬萬不可衝動行事。”熊文燦在一旁低聲加了句。

崇禎掃視了一下這垂首而立的兩人,心下更覺憤怒。他怒喝道:“依你二人之見,莫非這李嘯可以爲所欲爲,朕卻拿他沒有辦法了不成?!”

楊嗣昌撲通一聲跪地,隨即拱手稟道:“皇上,國家之剿匪形勢,剛有好轉,如何卻在這節骨眼上,若與李嘯這般干城之將鬧翻,豈非是讓那些瀕於被滅的流寇,得到了死灰復燃的機會麼!這簡直是令親者痛,仇者快之事啊。”

楊嗣昌輕嘆一聲,繼續道:“皇上說李嘯多有不軌之心,但以臣看來,臣之四面六隅十處張網的剿匪計劃,李嘯卻是出了大力。從去年年初到現在,他分派已部兵力,分駐於湖廣、陝西、山西、大同等地,協助當地官軍進剿流賊,招攬無以存活的流民百姓,又全未有又騷擾擄掠當地百姓之事發生,可謂我大明官軍之楷模。李嘯這樣爲國效力的國之干城,陛下如何可因一時之流言,便大疑李嘯之忠心。以臣看來,縱其有乖舛失當之處,只怕亦是多有苦衷,陛下如何可未加詳察,便重定其罪呢?”

“是啊,陛下,若我大明國中,君臣失和,內鬥不休,那關外的清虜,怕是做夢都要笑醒了。若真到了朝廷與李嘯兩敗俱傷之際,那清人趁機入關擄掠,則我大明,將何以擋之啊!”熊文燦一臉憂心忡忡地在一旁附道。

“你們。。。。。。好,好啊,你們莫不是,早就與那李嘯串聯好了要如何來勸說朕吧!”

見楊嗣昌與熊文燦,皆這般幫李嘯說話,崇禎怒極反笑,語氣十分凌厲,他咆哮着繼續說道:“那李嘯這般目無朝廷,擅動刀兵,又堅拒朕安排官員治理臺灣,一心獨佔臺灣以謀私利,這樣反悖至極的表現,楊閣部,你竟說他是多有苦衷?莫非以你看來,當日那孔有德耿仲明起兵叛變,也是多有苦衷了麼?!”

皇帝這話說得極重,楊嗣昌心下大驚,跪於地上的他,連連磕頭稟道:“陛下,微臣對大明的忠心,天日可鑑!且臣與李嘯,向來是公事公辦,無有私情,這與李嘯竄通共謀之事,又是從何說起?臣只希望,在此國事艱危時局糜爛之際,皇上行事,一定要先分個輕重緩急。如何可在流寇與韃虜俱是未滅之際,便與自家大將互相內鬥,以致終成兩敗俱傷之局啊!再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李嘯真有反心,陛下也斷不可輕易激其兵變,讓其鐵心與朝廷對抗下去。陛下,臣之所言,句句皆是剖心瀝肝之語,望陛下,慎察之!”

一旁的熊文燦,亦是撲通一聲跪地:“陛下,臣亦附議楊閣部之言。我大明現已內憂外患,如何可再經得起這般內鬥攻訐!臣亦請陛下熟思慎察,再作決斷,亦不爲遲啊。”

第七百九十三章 一營兵馬入援足矣第四百四十五章 愛妃之逝第六百四十一章 追贓助餉第一百四十一章 郡主朱媺姵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七百九十六章 全軍盡崩第三十二章 拜訪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八百二十章 速攻偃城第一百零七章 憂思第七百九十六章 全軍盡崩第三百六十七章 攻克旅順第二百五十二章 登島攻擊第八百二十五章 出其不意,合攻保寧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七百三十八章 甕中之鱉再難脫逃第七百八十二章 困守孤城,不如逃緬第一百一十二章 虎踞(一)第七百七十五章 降,守,還是逃第三百九十一章 漸佔上風第七百三十三章 水陸合圍第四百四十五章 野味家宴第五百八十二章 困境中的決斷第四百六十章 魯密銃三段擊第四百九十一章 圖庫拉圍殲戰第六十二章 赤鳳堡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一百五十二章 鐵龍城之戰(六)第六百八十四章 天坑地陷第四百零四章 兩片式胸甲第一百九十九章 請君入甕第五百一十二章 危局突變第八十八章 時局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危局第九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被俘,大清朝覆滅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第一百零八章 尋仇第七百七十五章 降,守,還是逃第八百八十章 奇恥大辱的議和第一百五十四章 報捷天聽第八百四十七章 扣你爲人質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四百三十九章 夫人不在買賣在第八百六十四章 尚可喜歸降第四百零四章 兩片式胸甲第四百四十五章 野味家宴第三百四十五章 東征蝦夷第四百零三章 酒醉人亦醉第一百二十八章 捕魚與曬鹽第九十七章 出征第四百八十九章 全城活埋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京達努之挫第九百三十八章 前軍盡滅第四百八十二章 夜破滿清龍脈第四百八十八章 腆顏求存第一百零三章 分派第三百四十六章 蝦夷島開發第二百二十四章 進京面聖第一百八十九章 兵臨城下第四百零六章 初到呂宋第九百四十二章 強攻那曲城第三百八十四章 生死之刻第三百零二章 兩全其美第四百三十一章 賊氛大熾第六百六十三章 突劫法場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九百一十一章 準軍齊至,膠着大戰第七百零一章 萬炮轟南京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軟了第四百七十七章 帝陵是凶地第九百零四章 外城陷落,死守內城第七百二十九章 危如累卵的武昌第一百六十二章 殺戮機器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軟了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懷心思第十九章 北行第九百二十六章 合謀共反第五百五十九章 雨夜訪客第七百一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第一百八十二章上中下三策第七百九十五章 兩倍迎敵第八百四十九章 炸碎象陣,進逼木邦第九百零三章 血火鏖戰 膠着廝殺第四百零六章 初到呂宋第二百八十八章 格格出逃第七百八十八章 朱由榔逃緬第三章 女子第二百四十章 司令被俘第四百零二章 擴軍平南鎮第九百一十一章 準軍齊至,膠着大戰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韃虜換獎賞第一百五十六章 李嘯大婚第九百零七章 大獲全勝,兵進吐魯番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戰(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五百三十四章 曾經敵人,將來盟友第二百九十三章 援軍突至第五百一十章 清帝誘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