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局勢大惡

次日,吳勝兆和李本深二人分頭行動,不一會兒,就與那三百多名想要逃竄的流寇串通好,約定在黃昏時舉事。

不知不覺,夕陽西沉,吳勝兆李本深等人,開始分頭行動。

他們故意以一種閒逛的姿態,一路穿行到了北門處,當他們看到,唐軍士兵們似乎毫無防備之時,吳勝兆與李本深二人,皆是大喜。

二人互相對視了一下,又向後面跟行的流寇士兵使了個眼色,便嗷地一聲大叫,撲上前去搶奪守軍的武器。

三百多名流寇一齊行動,一瞬間,竟然氣勢極盛,那些看守城門的唐軍士兵,好象根本就猝不及防,七八名守軍立刻丟了武器,四散逃跑。

見得唐軍瞬間逃散,吳勝兆心下極喜,他厲聲大喝道:“各位!唐軍已亂,我等速速衝出城去,徑往邊界山!”

一衆流寇嚎叫着急急衝出內城門月道,每個人都知道,接下來,他們只要衝過了甕城和吊橋,現在天色已然昏黑,唐軍就是想要追擊自已都不可能了。

只不過,在全體流寇,全部衝到甕城,還未來得及衝出外城門去時,後面砰的一聲,內城的城門,已是轟然關閉。

而在這時,在外城城門處,忽有一隊全副武裝的槍兵,吶喊着直直殺入,將外城門的月道,堵得嚴嚴實實。

唐軍這一下隱敝的突襲,讓這三百來名正要急急逃跑的流寇,頓成了甕中之鱉。

“操!原來唐軍早有防備,他們藏兵在外城門處,正等我們來自投羅網呢,我等卻是中計矣!”吳勝兆懊惱地捂住了腦袋。

“勝兆,眼下之計,卻當如何?”李本深的聲音焦急地響起。

不料,就在他們還在商量之時,城牆上傳來一聲口號,那從外城門衝來的槍兵,立刻又高聲吶喊前些,猛衝前去,對這些既無盔甲也無武器的流寇大刺大殺。

刀槍入肉的沉悶噗噗聲,捅斷骨頭的卟卟聲,流寇瀕死的慘叫聲,頓起響起一片,令人牙酸不已。

“唐軍將士,不要殺了,我等願降,願降啊!”

吳勝兆費力地用手中搶來的鋼刀,拔開了一柄凌厲刺來的長槍,衝着正在猛烈攻殺的唐軍士兵大聲吶喊。

與此同聲,後面大批的流寇步兵,已是刷地跪倒,紛紛磕頭求饒。

“唐軍兄弟,我等一時糊塗油蒙了心,實是悔恨無及。你們就開開恩,放過我們吧。”在地上磕頭如搗蒜的流寇,大聲哭喊着。

而高傑的外甥李本深,也心驚膽顫地跪在這些流寇中間,同樣磕頭如搗蒜,昨天夜裡商量逃跑的英雄氣概,卻是半點無存了。

這時,站在城門樓上的一名唐軍青年將領,見到流寇已然跪地求饒,他的嘴角,頓時劃過一道微笑。

這名將領,便是定北營副營長劉文秀。

他厲聲一喝,有如機器一般殘酷殺戮的唐軍槍兵們,紛紛住手,給了剩下的二百來名流寇活命的機會。

見得唐軍停止了殺戮,吳勝兆長嘆一聲,手中的鋼刀叮噹落地,他彷彿再無氣力一般,撲通一聲,跪於地上。

很快,便有大批的唐軍輔兵過來,用繩子將這些求降的流寇捆得嚴嚴實實。

這時,聽到北門處殺聲震天,金湯中城中亦是兵馬大動,大批身着三重盔甲有如機甲怪獸一般的橫行哨兵馬,也急急趕了過來。

而高傑等人,聽到城門處有喊殺聲,頓是驚疑不已,他與李成棟二人,在幾名親兵的陪伴下,也急急趕到了北門之處。

這時,北門的內城門,才重新打開。

當高傑李成棟等人,見到這甕城中,已是堆了起碼七八十具流寇的屍體,鮮血溢流了一地之時,皆不覺倒吸了一口涼氣。

接下來,他們再看到,包括吳勝兆和李本深二人在內的殘餘的流寇,正在全部跪倒在地,且都捆成一個糉子一般,在唐軍的槍尖下打着哆嗦時,二人頓覺臉上躁熱得慌。

“這,這是怎麼回事?”高傑一臉蒼白,結結巴巴地問道。

“高將軍,這吳勝兆與李本深二人,欲奪我守門將士武器,率衆逃走。幸得我軍及時發現其陰謀,才能在此將計就計,將他們全部擒獲。“劉文秀臉上,劃過一絲隱隱得意的笑容。

“冤枉啊!冤枉啊!我等實無此心哪。“吳勝兆與李本深二人,齊聲叫起屈來。

“哼,你等還有臉叫屈!昨天夜裡,你二人深夜密謀叛逃而走之事,已我軍安全司暗探,聽得一清二楚。“劉文秀冷笑道:”二位,莫非你們還想要劉某,將你二人秘密商議之事,在這裡全盤講出不成?!“

聽到劉文秀威嚴而凌厲的話語,吳勝兆與李本深二人,頓時低下頭去,再不吭聲。

一旁的高傑,臉色更加羞紅,他長嘆一聲,爲自已的部下要叛逃離去,而感覺深深的慚愧。

他忽地想到了什麼,擡起頭久久地凝視着對面的劉文秀,覺得此人十分面熟,似乎曾經見過。

“劉將軍,你,你可是當日八大王手下的三將軍劉文秀?“高傑一幅忽然想起來了的表情,他以一種十分不確定地語氣問道。

沒想到,劉文秀卻立刻慨然答道:“正是,劉某昔日曾是張獻忠手下的第三義子。不過,早在數年之前,劉某便已與其決裂,轉爲唐國公效力了。幸得李大人賞識,現劉某已爲定北營副營長。“

“哦,原來如此……“高傑一臉若有所思的神色,心下卻不由得大爲喟嘆。

這個李嘯,對曾是流賊的劉文秀,也能這般大加信用,並提拔爲重要將領,此人還真是頗有識與容人之量啊。

“那,那劉營長,你打算怎麼處置他們?“高傑的臉色十分難看,又不得不強自擠出笑容。

劉文秀臉上泛起微笑,卻看得高傑等人心下發冷。

“本來麼,按我唐軍條例,但凡叛逃者,皆需立刻斬首,以儆效尤。但你們剛剛來投,還不能算是我軍中一員,若就這般把他們都宰了,卻也有不教而誅之嫌。故而,這些人,暫時全部扣下,先在我金湯城的硫磺礦中,挖礦勞改,洗心革面,待表現好後,再行安排。“劉文秀冷笑着地說完。

聽到劉文秀這般安排,高傑雖然臉色難看,心裡卻暗暗鬆了口氣。唉,不管怎麼說,總算是暫時保下了他們的性命。

不料,聽得劉文秀願意保留他們性命,一衆俘虜卻是大喜過望,他們在地上磕頭如搗蒜,大聲感謝劉文秀的不殺之恩。

高傑輕嘆一聲,便走到吳勝兆與李本深面前,從下往下地俯視着跪地於地,正捆成一個糉子一般的二人。

“高將軍……“

“舅舅……“

吳勝兆與李本深二人,還未來得及說完,卻被高傑分別狠踢了一腳,哎喲兩聲滾倒在地上。

“你們這兩個慫貨,簡直丟盡了我高傑的臉面!你們聽好了,從今之後,就在這金湯城中好好改造,斷不可再生異心!不然,莫說劉營長不能容你們,就是本將,也要親手斬下你們的腦袋,聽明白了沒有!“高傑一臉猙獰地怒罵道。

“明白了!“

吳勝兆與李本深二人,又趕緊重新跪好,復連連磕頭。

高傑再不看他們,徑自掉頭離去。

而一旁那一直沒說話的李成棟,則是一臉複雜地又看了看他倆,亦嘆息着跟高傑離去。

隨後,這一衆流寇,被徑直押送到硫磺礦中,開始了痛苦而艱辛的勞改生涯。

而高傑李成棟,以及另外那二千六百多人,則在又休息了一天後,由劉文秀率領,從金湯城出發,一路徑往山東而去。

在劉文秀帶着高傑等人前往山東之際,京城皇宮之中,崇禎皇帝卻是焦急得有如熱鍋上的螞蟻。

在乾清宮的御桌之後,來回踱步的崇禎,有如一隻困獸一般。他的表情,十分地猙獰與焦慮。

而在丹階之上,最新剛剛復位的首輔周延儒,更是一臉高度緊張地伏跪於地。

這幾年來,因爲國家多事,戰亂不息,這首輔之位,也是有如走馬燈一般輪換。

先是首輔劉宇亮,在清軍退出關外後,因謊報軍功,再加畏敵鄙怯之罪,被罷免歸鄉,後是薛國觀、範復粹、張四知等人走馬燈一般輪換,基本是一年換一個首輔。

只是,隨着國內局勢的進一步敗壞,以及流寇的荼毒天下不可複製,崇禎對這些新任首輔們極爲失望,這時的崇禎皇帝,竟開始懷念,早先被溫體仁拱下臺的周延儒來。

皇帝認爲,周延儒雖有過錯,但還沒有壞了根本,而且這個人還有一定治政才能,國家在他當政的那段時間裡,也比現在不斷惡化的局面要好很多,故而,皇帝很自然地產生了重新召回他的念頭。

此時,東林黨人乘機對崇禎帝施加影響,象張溥、馬世奇等人開始紛紛造勢,在朝廷內外散佈道:“周玉繩若再度爲相,必能改弦易轍,拯大明於危難之中也。”。

於是,在崇禎十四年初,崇禎皇帝終於降詔,重新起用周延儒,在此人到京後,立刻復爲首輔,加太子太師,進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

只不過,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

這位周首輔的重新上位,並沒有帶來崇禎想象中的朝政一新,反而國家依然日漸糜爛,流寇依然猖狂不息。

崇禎對天下情勢可謂焦慮萬分,他給正在四川督戰的楊嗣昌下達死命令,要他立刻消滅正在川中肆虐的張獻忠部。

卻不料,已經技窮乏術的楊嗣昌,根本無力阻止兵力多達十餘萬的張獻忠部的狂攻。

張獻忠部在得到夔州府後,便一路逆江而上,一路連敗明軍陣仗,先克萬縣,後下忠州、涪州等地,最終兵圍正在重慶指揮的楊嗣昌本部。

楊嗣昌此時,已然重病在身,他的部下親兵皆勸他立刻突圍出城,被楊嗣昌拒絕了。

最終,這位明末有名的楊閣部,在自已家中,強撐病體,穿好官服,向着北京的方向,連拜三次並高呼皇上保重之後,便服食砒霜,自殺身亡。

而在他死後,重慶的明軍再無交戰之心,乃獻城而降。

張獻忠入得城來,除了立刻下令,將重慶全城十餘萬百姓,統統打包賣給唐軍外,對楊嗣昌極爲痛恨的他,下令再將楊嗣昌挫骨揚灰,以解心頭之恨。

而張獻忠部流寇,在得到了整個川東之後,氣焰愈發囂張,遂乘勢進攻川西與川北兩地,四川之地,已然十分危險。

現在,那東川重鎮重慶失守,以及皇帝極爲信重的楊嗣昌自殺身亡的消息,傳到崇禎耳中之後,崇禎皇帝幾乎氣瘋了。

驚駭萬狀以至不知所以的他,在這乾清宮中,象一隻困獸一般踱步良久後,纔想起派出太監,去急急召來首輔周延儒,緊急商議現在的國勢軍情。

一直來回踱步的崇禎,終於站定。他的臉上,佈滿了無可言說的焦慮與憤怒,以致整張臉都點變形。又彷彿此時的他,就象一個人形汽油桶,只要扔一根火柴過去,就能立刻爆炸一般。

“玉繩,朕且問你,現在四川形勢如此緊急,流賊這般猖獗,你身爲首輔,可有什麼良策制之?”

崇禎強抑着滿心的悲哀與憤怒,儘管用平靜地語氣向周延儒問道。

周延儒聽到崇禎這般詢問,心下亦是喟嘆不已。

本來,他作爲首輔,若論政經之事,還能回稟一二,只不過,若論起行軍打仗,他可就比楊嗣昌差得遠了,可謂是一隻毫無經驗的菜鳥,根本就無法回答。

看來,皇帝是被流寇逼急了啊!不然,他怎麼會向自已這樣一名純粹的文臣,來問這軍國之事呢?

按說,皇帝若要問兵事,那兵部尚書陳新甲,當爲最好之人選。只不過,現在已成救火隊員的陳新甲,正在河南開封,指揮各路援剿兵馬,抗擊李自成部流寇,根本就不在京中。故被重慶失守以及楊嗣昌自殺的訊息逼急了的皇帝,也只能把自已這隻菜鳥,抓來詢問了。

只是,自已又能給皇帝提出什麼建議呢?

不過,周延儒在沉吟了一陣後,忽地眼中一亮,便立刻回答道:“皇上,這般軍情大事,微臣乃是文官,不敢遂言,但皇上何不立刻召那能征慣戰的唐國公李嘯,前來京城詢問呢?”

聽了周延儒的回答,崇禎的臉色,卻是瞬間僵住了。

第四百七十二章 重炮凌厲第一百四十二章 援徵南下第五百三十九章 代善的抉擇第二百五十三章 敗逃摩尼山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一百四十六章 顆粒火藥 震天雷第四百六十二章 開封解圍第六百零八章 擁立順治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開眼界第五百零二章 沉着應對第七百二十一章 生擒艾能奇第七百八十二章 困守孤城,不如逃緬第六百八十二章 出乎意料的反攻第二百五十一章 功敗垂成第七百零一章 萬炮轟南京第七百四十八章 夜襲出城,集束燒營第七百五十一章 擲殺阿巴泰第二百二十七章 虛封其爵第八百四十五章 僥倖回國第一百零二章 堡情第三百五十六章 刀兵相向第二百六十三章 接收濟州島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營第六百四十章 一招疏漏,後患無窮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一百五十一章 鐵龍城之戰(五)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七百五十四章 轟殺你們這羣廢渣第三百二十七章 琉球求援第三百九十章 混亂攻殺第一百四十五章 北上追殺第一百零五章 吞狼(上)第三百六十七章 攻克旅順第二百五十三章 敗逃摩尼山第五百二十三章 驚天一炸第六百六十二章 雷霆救援第六百九十七章 兵進揚州第二百二十一章 奪城突變第三百五十七章 唐軍之威第八百五十三章 木邦城破,殘軍歸降第九百五十四章 顧始汗死,嘎木逃亡第九百二十九章 身死名滅,不亦宜乎第一百五十二章 鐵龍城之戰(六)第三百七十六章 兵退靜海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與富餘田第三百五十八章 大義之辨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圍山海關第三百二十七章 琉球求援第五百八十八章 鎩羽而歸第四百二十八章 巴印血戰第七百九十三章 一營兵馬入援足矣第三百九十二章 俘獲嶽託第六百四十八章 沉默的海狼第三百五十一章 雪域鏖殺第四十六章 操練第七百九十六章 全軍盡崩第七百五十七章 如何收拾第三百七十二章 不殺李嘯,誓不爲人第四百五十七章 澳洲之主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三十章 規劃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七百八十九章 寄人籬下,定居親漂辛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四十三章 殺機第六百零四章 二王擁帝第八十六章 車馬行第八百三十四章 關鍵之機,雷霆救援第八百二十三章 虎嘯中原 何人可擋第四百八十四章 兵圍興京第九十九章 去處第四百八十五章 近乎碾壓的火炮第六百一十五章 活埋聚殲第三百三十七章 李嘯的四條大罪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二百九十五章 規劃 娶親第五十章 軍議第二百六十七章 蟒袍玉帶第六百五十七章 清順結盟第一百八十九章 兵臨城下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之遇第二百六十一章 天家顏面何存第七百二十三章 西調兵,北求援第二百九十七章 拿錢買人第七百六十二章 黑暗之門第四百五十四章 聯清復仇第二百五十四章 無言以述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尋仇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二百零五章 購買臺灣第四百零九章 先破城,再打援第八百九十四章 鄭芝龍戰死,鄭成功投誠第三百二十七章 琉球求援第八百三十四章 關鍵之機,雷霆救援第四百六十五章 澳洲見聞第六百四十章 一招疏漏,後患無窮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