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 流賊席捲明境

想到這裡,哪怕是最遲鈍的心靈,也會砰砰地跳了起來。

不過,李嘯在心下,並不認爲流寇會如真實歷史上一樣,席捲整個明朝北部,最終直取京師。

這個明末世界,在自已穿越到來後,已然多有改變,象李自成在去年時,還曾被自已在河南開封朱仙鎮給打得大敗,不得不退回陝西苟延殘喘,李自成縱然想如歷史上一樣,東渡黃河直取京師,只怕也會對自已的赫赫威名,多有畏懼猶豫吧。

他還是覺得,現在的自已,還是應該先把滿清給打服,最好拿下清廷重鎮遼陽,然後以此爲條件,利用清人膽喪之際,儘可能爭取有利的談判條件,再班師回國,去與李自成部決一死戰。

只不過,李嘯雖然在心下這般安慰自已,但明朝國內的局勢,遠比他所想象的,要惡化得快。

李自成的大軍兵分兩路,向北京進軍時,採取了鉗形攻勢。李自成與劉宗敏二人,親率大順軍北路兵馬三十萬,按計劃取道太原、寧武、大同、宣化入居庸關,一路上掃蕩沿邊各鎮明軍,從北面向京師推進。而大順軍的另一支南路大軍,則在劉芳亮統領下,也按照統一部署,展開了南線作戰。

李自成大軍在沙渦口造船三千,渡過黃河,迅速攻下汾州、陽城、蒲州,僅隔了一日,就攻下懷慶,殺盧江王載堙。

十天後,大順的北路大軍攻克堅城太原。流寇攻城時,明軍中的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戰盡歿,到第八日時,以守將張雄作內應,炮轟破城,蔡懋德自縊死。

李自成部在太原休整五天,立刻再度發兵,克忻州,官民迎降,代州守關總兵周遇吉憑城固守,雙方大戰十餘日,周遇吉因兵少食盡,退守寧武關。

李自成揮師大進,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後火藥用盡,開門力戰而死,全身矢集如蝟毛,夫人劉氏率婦女二十餘人登屋而射,全被燒死。

這是李自居東攻明境中,傷亡最爲慘重的一場戰鬥,從攻打忻州到最終攻克寧武關,前後死傷將士近五萬餘人,傷亡十分慘重。

爲了報復敢於抵抗的明軍,憤恨不已的李自成,下令屠城,忻州全城軍民百姓,無一存留。

李自成這番大屠殺,達到了十分恐怖的效果,就在當天晚上,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府總兵王承胤的降表亦到。李自成揮兵東進,又連下居庸關、昌平、陽和。十一天後,大順軍北路兵馬,順利開進宣府。

宣府巡撫朱之馮企圖率衆抵抗,他在城頭勒令守城軍士同流寇作戰到底,只不過,他迅速陷入了更深的絕望。

“軍士抱手默然無動者。蓋一切大炮之火線已絕其火,門已俱塞實,不能發矣。”朱之馮見大勢已去,急得仰天大哭。而早與流寇約定暗中投降的王承胤,此時分守南城,當即大開城門迎接大順軍入城。

“滿城結綵,或帛或布,無者繼以紙。百姓胸前皆粘‘順民’二字,焚香跪接。”面對這般無奈景象,巡撫朱之馮自縊而死。隨及其頭顱被王承胤率降兵砍下,獻給李自成。

李自成率兵入城,巡視全城時,王承胤手捧朱之馮的頭顱,“跪之前拜以稱賀”,面有德色。只不過,李自成對他這種賣主求榮自矜功伐的小人作態,頗不以爲然,當面嘲笑道:“王將軍好大功勞,此乃誰家城耶?”讓王承胤滿面惶恐,無言以對。

大順軍北路兵馬節節順利,由劉芳亮率領的南路兵馬,一路攻州克縣,也堪稱進展神速,所向披靡。

大順軍南路大軍,於蒲阪渡河,便沿黃河北岸向東進軍。數天後,進抵河南懷慶地區,明朝副將陳德(即陳永福之子),見流寇來勢盛,早已嚇破了膽,他急急地把巡按御史蘇京拘捕起來,投降了大順軍。

劉芳亮在懷慶地區設置了防禦使、府尹和所屬六縣的縣令,十分有效地接管了這些地區。那封在衛輝府的明潞王朱常淓,此時早已嚇得魂不附體,大順軍還未到達時,就在總兵卜從善的保護下,攜帶宮眷和寶器渡河南逃。

劉芳亮安撫地方以後,復領兵進取山西長治地區。長治古稱上黨,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卻沒想到,這要的兵家要地,竟在義軍到達之前,潞安府縣的官員就逃跑一空,出現了地方上完全無主的荒謬局面。

於是,大順軍兵不血刃地佔領了長治和附近州縣。當地士紳不禁嘆息道:“夫河東上黨,爲古來用武必爭之地,而皆唾手得之,天下事不可爲矣。”

隨及,大嘖軍活捉了沈王朱迴洪,將他剝皮活剮,同時繳獲了宮中所藏大批金銀寶器。劉芳亮復任命孫明翼爲潞安防禦使,讓他負責追贓助餉。

追贓助餉,是大順軍爲了補充軍餉,對明朝的士紳官員,採取的一項強有力的榨取錢財的方法,十分簡直粗暴。

“系諸郡王宗室及鄉士大夫,非刑酷拷,大索金銀,動以千萬計,名爲捐助。下至乘田委吏,無一得免者。或已經物故,復收其子孫一體拷掠,是名故宦例亦如之。……且分佈諸賊各縣嚴比。”

接着,劉芳亮留下大將平南伯劉忠鎮守長治地區,自己引兵繼續前進。

大順軍左營主力離開長治後,東下彰德府,派部將領兵收取大名府和府屬各縣,並且留大將劉汝魁鎮守河南彰德府。

劉芳亮自己則帶着部隊取道磁州,進入畿輔地區。廣平府的明朝地方官,聞得闖賊大軍到來,早已逃竄一空,居住在廣平府內的原通州總兵張汝行,爲了保命,派腹心前往磁州向劉芳亮納款。

劉芳亮部的大順軍進入廣平府後,明朝的投降官員郊迎三十里。略事休整後,劉芳亮即整隊北上,攻下了邢臺、河間等地,一路上皆望風歸附,大軍一路所向,明軍望風而潰,終於順利進抵畿鋪重鎮保定

用明朝當地士紳來觀感來看,那就是,“寇大至,絡繹三百里,羽旂鐵甲,炯爍奪目。塵坌紛起,晝爲暝;馬嘶人喊,海沸山摧。”如此言語,足見其兵威之盛。

當時,大順軍旌旗所向,“守土文武吏率皆望風降遁,或紳士爭爲亂首,倒曳衣冠,疾走恐後,相與稱仁誦義曰迎真主。”保定城裡的百姓,見流賊勢大,爲了保命,也斷不願爲明軍助陣堅守,他們推舉士紳,紛紛要求開門納款。

就在這時,“代帝親征”的明朝東閣大學士李建泰,在經過了一路慢如龜爬的進軍之後,率領京營的五萬精兵,終於恰巧到了保定。

只不過,現在的他,這位深受崇禎信重的大學士,在一場戰鬥都未打過的前提下,受滿城的投降氣氛影響,也是認爲“敵寇勢大,我軍難支也”,不如及早投降。

可是,城中畢竟還有少數忠於明朝的人,象署府事同知邵宗玄和新任知府何復,卻同當地鄉紳張羅俊等人合謀,向李建泰要求堅決主張守城。

他們蜂擁來見李建泰,在這位督師大人面前,首先厲聲責罵百姓無知,只知降賊何命,卻不懂君臣大義,又下令人綴崇禎錢一塊,戴於額上,以示戴主之義,作出一副與國休慼的悲壯氣概。

見到這些人這般強硬,身爲東閣大學士又深受崇禎信重的李建泰,自是不好赤裸裸地說自已一定要投降。只假模假樣表態,說自已一定恪盡職守,爲國盡忠,力保保定不失。

只不過,他的這番虛假表演,很快就被到來的劉芳亮部大軍給揭穿了。

數天後,大順軍到達城下,先在高聲喊話,奉勸守城的明軍不要執迷不悟,自尋絕路。說得督師李建泰心意大動,只不過礙於張羅俊、邵宗玄等人頑暝不化,硬要死撐到底,李建泰還能只鼓勵士卒上城堅守。不過,他雖擺出一副與城共存亡的姿態,在心下卻已把張羅俊等人罵了至少一千遍,若不是這般榆木腦袋的傢伙,自已早就獻城歸降了,現在卻只能爲了臉面,不得不硬着頭皮先抗一陣。

劉芳亮見勸降無效,遂下令全力攻城。

大順軍“架銃土阜上,擊雉堞如振秋籜,鉛丸鐵子,噴天抉地,屋瓦飄紛。人皆戴木板循牆走。未幾,西北樓火,南郭門又火,隍池潰,高櫓灰飛,深溝濤散,守者不寒而慄。”

兩天後,南城守弁王登洲等人縋城投降,“百雉頓空”,流寇見狀大喜,一擁而上。令人恥笑的是,李建泰所帶的幾百名親隨軍士竟然也“崛然內應”,丟下自已的督師不管,卻領着保定府推官許曰可、清苑知縣朱永康向義軍投降。

李建泰見大勢已去,情況十分不妙,立即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他立即下令,把方正化、邵宗玄、何復、張羅俊等願爲明朝效忠的官吏士紳全部處死,然後便令人大開城門,親自率領百官出城,向劉芳亮大軍出降。

劉芳亮在接收了李建泰帶來的京營五萬明軍後,勢力愈發大漲。心情大好的他,在李建泰大開城門投降之際下令,進城後全軍整肅,不得禁殺,此舉大得全城士紳軍民之心。

接着,劉芳亮在西門召集士民宣讀告諭,任命文華國爲保定府尹,同時委任了推官和縣令,責成他們辦理糧草。第二天,“下令遍拿鄉紳之未死者及其子若弟,拷掠慘毒”,進行追贓助餉。還把驅使軍民拒守的明工科給事中尹洗等人全部處斬,“揭其首於竿,榜曰:據城抗師,惡宦逆子。”

三天後,劉芳亮留部將張洪守保定,自己帶領軍隊,按原定計劃,一路向京師進發。那向來投降的李建泰,竟無恥地充當嚮導,一路爲劉芳亮大軍開路前導。

大順軍的南線作戰,十分順利地完成了收取黃河以北大批郡縣的任務,對於大順軍走向全盛局面的出現,作出了十分重大貢獻,有力地配合了李自成劉宗敏所統北路主力行動。

(注:這些內容,非作者堆砌字數,而是要簡要地把李自成向北京進軍作一個說明,以免後面的內容太過突兀。)

在攻克宣府並統率全軍向北京進軍的途中,李自成發佈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詔書,全文如下:

“上帝鑑觀,實惟求瘼。下民歸往,只切來蘇。命既靡常,情尤可見。粵稽往代,爰知得失之由;鑑往識今,每悉治忽之故。諮爾明朝,久席泰寧,寖弛綱紀。君非甚暗,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甚至賄通宮府,朝端之威福日移;利擅宗紳,閭左之脂膏罄竭。公侯皆食肉紈絝,而恃爲腹心;宦官悉齕糠犬豚,而借其耳目。獄囚累累,士無報禮之心;征斂重重,民有偕亡之恨。肆昊天既窮乎仁愛,致兆民爰苦於災祲。朕起布衣,目擊憔悴之形,身切痌瘝之痛。念茲普天率土,鹹罹困窮;詎忍易水燕山,未蘇湯火。躬於恆冀,綏靖黔黎。猶慮爾君爾臣,未達帝心,未喻朕意。是以質言正告:爾能體天念祖,度德審幾,朕將加惠前人,不吝異數。如杞如宋,享祀永延,用彰爾之孝;有室有家,民人胥慶,用彰爾之仁。凡茲百工,勉保乃闢,綿商孫之厚祿,賡嘉客之休聲。克殫厥猷,臣誼靡忒。惟今詔告,允布腹心。君其念哉,罔恫怨於宗工,勿阽危於臣庶。臣其慎哉,尚效忠於君父,廣貽谷於身家。永昌元年謹詔。”

這封詔書,實際上是李自成嚮明王朝發出的一份最後通牒式的勸降書,而京師中,讀到這封信的崇禎,其驚駭震怖,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在唐王李嘯還未能率軍回返的情況下,崇楨再也按捺不住,他急調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徐州總兵劉良佐入衛京城,並號召在京勳戚官僚捐助餉銀。

雖然派了親隨太監急急出動宣派詔書,但崇禎近乎憑直覺感受到,隨着李自成大軍的逼近,自已的末日,也許就快到來了。

第九百二十一章 俄軍覆滅,全力攻城第九百二十八章 月夜勸降第七十二章 終勝第七百六十二章 黑暗之門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一百七十九章 五省總督盧象升第六百九十八章 唐王勸降第六百一十五章 活埋聚殲第八百二十五章 出其不意,合攻保寧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堝鍊鋼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三百四十章 東海侯第五百四十九章 留守與決別第一百八十八章 君命有所不受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爾袞的彷徨第三十章 規劃第七百五十五章 砍瓜切菜第八百一十一章 轟降黃骨島,迎敵孔廷訓第二百六十一章 天家顏面何存第十三章 中屯所第十四章 考校第六百一十三章 西征鎮遠堡第六百四十一章 追贓助餉第六百六十三章 突劫法場第六百三十七章 臣,救駕來遲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九百零六章 合圍擊潰,一路追殺第三百八十二章 死道友不死貧道第五十九章 尾隨第六百九十章 夜迫徐州 海路進攻第一百三十五章 金礦 擴軍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四百一十五章 進攻馬尼拉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戰(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危局第二十四章 報功第九百三十章 異變突起,乘夜而反第九百四十四章 那曲城破 生死一線第二百四十章 司令被俘第六百四十章 一招疏漏,後患無窮第三百六十一章 中華銀行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八百三十九章 南下和談,層層加碼第八百七十九章 清廷求和第五百六十五章 屈辱的盟約第六百三十七章 臣,救駕來遲第五百零八章 退守內城第二百九十九章 擄民賣錢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條建議第五百九十七章 地獄之騎第五百七十五章 巧舌如簧第二百一十二章 入援京師第九百二十七章 弒帝殺後,賭命一搏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條建議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第一百二十二章 金湯城第九百三十一章 折兵堡牆 難以爲繼第四百三十九章 夫人不在買賣在第九百一十一章 準軍齊至,膠着大戰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尋仇第七百九十四章 紅河平原決戰第九百零四章 外城陷落,死守內城第九十章 引寇第九十五章 徵調第二百二十二章 特來取爾狗命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婚之夜第三章 女子第五百九十八章 引爲前部第五百一十章 清帝誘降第八百九十八章 衆臣勸進 黃袍加身第四百一十五章 進攻馬尼拉第一百九十三章 凱旋北歸第一百三十四章 牛刀殺雞第五百零三章 毒弩之威第六百九十一章 劉良佐的選擇第二百五十八章 威壓性談判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堝鍊鋼第二百一十四章 鎮邊城所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七百零九章 哭廟與廷對第六百六十四章 此仇不報非君子第五十九章 尾隨第二百六十二章 政治與愛情第三百八十五章 進退兩難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婚之夜第四百四十五章 野味家宴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第八百二十一章 誘殲郝搖旗第一百二十五章 勁敵第九百二十一章 俄軍覆滅,全力攻城第三百二十章 意外的收穫第二百五十四章 無言以述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一百六十三章 阿山之死第七百六十三章 不欲人圖我,便需我圖人第六百零二章 獻堡歸降第二十四章 報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