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 兵進揚州

淮安府城南門外一戰,唐軍盡滅黃得功部援兵三萬餘人,收得降兵兩萬餘人,斬敵將田雄,黃得功僅率一千五百餘人逃出生天。得此大勝,唐軍氣勢如虹,一片歡欣。

唐軍第七鎮鎮長曹變蛟,臉上的喜悅之情,簡直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他立刻下令,將在戰場上投降的二萬餘名敵兵,全部收容關押於淮安府城中。

這些降兵,當然不可能讓他們天天在淮安府城中閒置無事,曹變蛟決定,把他們全部打散,編入劉澤涵部降兵之中,從而擴充南下作戰的總兵力。

然後,在全軍就地復休整三日後,便立即統兵南下,直撲揚州。

唐軍本部兵馬約近四萬人,加上劉澤涵部的降兵,以及剛剛收俘的兩萬餘黃得功部降兵,可組成十餘萬的龐大兵力,這般雄厚兵力,當可所向披靡。

收完降兵,打掃完戰場,曹變蛟立即向李嘯飛鴿傳書,把近日來的一系列戰況戰果,向其詳細稟報,

李嘯在濟南收到稟報,見到兩鎮兵馬南下作戰,皆是一片順利,不禁十分喜悅。

現在唐軍派出的第六鎮與第七鎮兵馬,已然攻下徐州府、淮安府、鳳陽府,徹底消滅吸收了劉良佐部,將整個南直隸佔了將近一半,還收穫了十多萬的降兵,這般大勝,如何能不人爲之心喜。

那麼接下來,唐軍第六鎮,要直攻左良玉部兵馬駐守的廬州府。而唐軍第七鎮,則是要全力攻打揚州城。兩鎮兵馬皆是進展神速,也許,很快就要都打到長江邊上了。

李嘯站起身來,緩步來到了牆上高掛的南直隸地形圖上,他的雙眼在地圖上逡巡一番,最終牢牢地落在揚州城的標誌上。

幾乎就在此時,他的腦海中,迅速地泛起了揚州城的前世記憶,想起了那可怕而黑暗的揚州十日,想起了韃子對整個江南地區血腥而殘酷的佔領。

八旗馬蹄映月冷,踏遍江南兒女血。

多麼讓人心痛不已,多麼讓人不堪回首的回憶。

李嘯輕吟這令人痛心至極的詩句,他的內心,卻是在不停地想着,現在的揚州城,到底要如何攻取,方爲合適。

難道說,一定要如攻取淮安府城一般,用重炮轟城,強行奪取,方爲合適嗎?

李嘯可以想到,現在的黃得功,雖然被唐軍殲滅了三萬精銳,但爲了保住其根本,他一定會下令,放棄滁州,全軍盡守揚州城,以壯士斷腕的態勢,與唐軍周旋應對到底。

因爲黃得功知道,在他的地盤上,最爲重要最爲富饒的地方,便是揚州了。只要保得揚州還在,他就還有翻身的機會,還有收復失地的可能。

黃得功如果集中全部兵力於揚州,那他尚有兵力四萬餘人,完全可以一戰。而那揚州城,乃是歷年花費極多銀子營建之堅城,城池高大堅固,糧秣軍械儲備豐足,各類防禦措施十分完善,如果由名將黃得功親自指揮,全軍死守現在的揚州城,那麼,自已想要拿下這揚州城,只怕真不是輕而易舉之事。

如果自已真要強硬進攻的話,一則時間會拖延極久,二則可能會導致重大兵員損失,三則對這座歷史名城,無論是城池還是百姓,皆會造成極大損害。

這樣的話,自已與前世那些窮兇極惡攻佔揚州,然後大肆屠城三日的清虜,又有什麼區別呢。

對待異族,可以不擇手段,但對待同族的本國百姓,李嘯着實不忍心痛下殺手,着實不願意對他們刀劍相向。

想來在前世中,揚州城內,六十萬軍民百姓,被韃虜與漢奸軍隊殺了個一乾二淨,全城屍山血海,屍骨成山,那是何等可怕恐怖的史實。

如果現在自已的軍隊,也要如韃虜這般作爲,那李嘯絕不能接受。

況且,如果戰事遷延,那江南的弘光僞朝,一定會從其下屬地盤,大批調集援兵前來增援揚州,這樣一來,唐軍有被內外夾攻之憂,這揚州城能否順利攻下,還真是大有疑問呢。

那麼,可否還有其他辦法,能儘可能減少損失,拿下這堅固高大的揚州城麼?

李嘯在地圖前,默然靜思。

這時的他,忽然想起一個看上去頗爲可行的計策。

那就是,能不能對揚州城採取圍而不攻的態勢,然後派人去勸降黃得功呢?

那廣昌伯劉良佐貪圖財富與權勢,一味頑抗自尋死路,黃得功這樣的明末名將,卻明顯不是象劉良佐這般貪財愛勢的小人。

李嘯認爲,象黃得功這樣以家國爲重,曾與韃子拼死血戰的人,如果曉以大義,又保全其根本,未必沒有可以勸降的可能。

況且,如果真能說動黃得功這樣的明末名將,最終來投效自已,那麼,自已非但可憑添一員虎將,還可以讓黃得功爲主將,組建唐軍第九鎮兵馬。更能對已然岌岌可危的弘光僞朝來說,給他們來一個難以形容的沉重打擊。

畢竟,相比其他三鎮來說,戰力最爲出色,朝廷爲倚重的黃得功都向李嘯投降效力的話,那整個弘光僞朝,基本已是根基動搖,再難久持了。

可以想見,如果黃得功一投降自已,那左良玉與鄭芝龍二人,必定會對弘光僞朝更加陽奉陰違視若無睹,弘光僞朝對其治下的統治力,更是會遭到根本性的動搖。

當然,如果只是派曹變蛟這樣不善言辭的主將前去勸降,李嘯對能否成功勸降黃得功,並沒有太大把握。

所以,如果想要順利勸降黃得功,只能由自已這個大明唐王,這個太子太師,這個天下兵馬大元帥,親自前去,去往揚州城外勸降吧。

李嘯在房間中來回踱步良久,最終決定,要親自前去揚州城,勸降黃得功。

這樣的機會,一定要由自已來牢牢把握。

當然,他的目的,不單單僅是勸降黃得功。畢竟如果揚州城拿下了,那唐軍接下來,必將立刻渡南下,直取南京,徹底消滅弘光僞朝。

到時,若要攻取南京,李嘯身爲唐王,他若能駕往親征,必定能極大地鼓舞士氣,也能讓南京僞朝廷被消滅後,對整個江南地區的動盪與影響,減小到最少的程度。

李嘯思慮既定,立即帶着人馬俱着明光重甲,裝備精銳無匹的親隨五百護衛精騎,從濟南速度南下,直趨揚州而去。

與此同時,他立即下令,讓唐軍第六鎮兵馬,在進入廬州府後,對左良玉部駐守的廬州城,圍而不攻,分出近半兵力,直取黃得功撤兵離開的滁州,從而對廬州形成南北夾擊的態勢。待到揚州局勢明朗,黃得功部順利投降之後,再採取進一步行動。

唐軍這邊在按計劃調兵遣將,黃得功部的各地兵馬,也是在緊急調動,全面回縮,退守揚州城。

六天後,一路南下的唐軍,順利地到達了揚州城外,然後立即重兵圍城,把偌大一個揚州城,給圍得嚴嚴實實。

此時,率領四萬兵馬,龜縮退守揚州城的黃得功,望到城外那密密麻麻的唐軍兵馬與軍帳,他不由得濃眉緊鎖,忍不住長長一聲嘆息。

怎麼辦?

現在唐軍這般重兵圍城,自已想再脫逃已是斷無可能,只不過,自已憑着這四萬兵馬,真的能守住這揚州堅城麼?

談何容易啊!

而在這時,他旁邊的一名面容清瘦,身着二品官服文官打扮的人,亦是滿面憂色,同樣發出了一聲長長的嘆息。

這個人,便是江北督鎮史可法。

弘光僞朝成立後,史可法因爲擁立之功,被加封爲太子太保,改任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讓他來監管所謂的四鎮兵馬。

只不過,這位新上的兵部尚書,徒具虛名,那割地自據的四鎮兵馬,劉良佐、黃得功、左良玉、鄭芝龍,個個都不鳥他,完全無視這位兵部尚書與武英殿大學士的存在,讓史可法既大爲憤恨,又無可奈何。

所以,這位徒有虛名的兵部尚書,最終還是隻能在南京城中無所事事。而現在的朝政,亦已完全由馬士英與劉伯昭把持,根本就不容許他插手,這樣一來,史可法在朝中有如閒人一般,地位極其尷尬。

在唐軍南下進攻南直隸後,其摧枯拉朽一進千里的攻勢,讓馬士英等人驚懼萬狀,他們思來想去,決定讓在朝中吃閒飯的史可法,擔任所謂的江北督鎮一職,緊急前往淮安督軍,以激勵軍將士卒奮起作戰,擋住唐軍凌厲的進攻步伐。

只不過,唐軍進展神速,史可法纔來得及打點好行儀,剛到揚州府境內,就聽到了唐軍進逼淮安府城的可怕消息。

唐軍如此凌厲威猛,嚇得史可法倉皇不已,他再也不敢北上,隨及就近來到揚州城中,與入援淮安失敗,一路潰退回來的黃得功,一道堅守其中。

現在,望着城外密集如堵鐵甲森森的唐軍,史可法內心震撼無比,又難以用語言表達,最終,只能是長長地一聲嘆息。

“虎山,敵軍之勢如此之大,你可有退敵之法麼?”最終,這位擔任江北督鎮的兵部尚書,在木然呆立許久之後,顫聲向黃得功輕問了一句。

“唉,事到如今,除了死守揚州外,本公亦是無法了。”黃得功濃眉緊鎖,一聲長嘆道:“唐軍行動如此迅速凌厲,我軍根本就來不及作出及時應對。現在我軍已棄滁州,全部兵馬全力退守這揚州孤城,唯一之計,就是憑城死守,以期遷延時日,讓唐軍能師老兵疲知難而返。如果唐軍能就此退去,便是大幸了。”

史可法聽到黃得功這般話語,心下亦是十難過,他搖了搖頭,嘆息道:“也罷,現在局勢這般艱難,也只能如此了。這揚州城的安危,就全仰仗靖國公了。”

黃得功一聲苦笑,回道:“本將自會盡力,尚書大人何需多言。只是在下想知道,尚書大人將現在揚州的情況向朝廷稟報之後,朝廷卻是作何回覆?”

史可法聞言,臉色頓是灰黯了不少,他捋着鬍鬚,良久無言,最終苦笑道:“靖國公,老夫也實話和你說吧,這奏報,老夫早已上報,只不過,卻一直沒有消息。可見朝廷現在,對於江北局面,亦是一籌莫展,難以爲援啊。這揚州城能不能順利守住,說真的,只能指望我們自已了。”

“哼!朝廷這般無用,半點不能指望,真真屈煞我等爲國守土之輩!”黃得功一臉憤恨:“真不知道,我等在戰場上打生打死,浴血奮戰,最終卻是便宜了何人!難道,朝廷就看不出來,揚州一失,唐軍當可全力南下,到時就連南都未必可保麼?”

見黃得功一臉憤恨,史可法搖頭勸道:“虎山,你所說的,我又何嘗不知。只是朝廷之中的情況,其實你也知道,明面是弘光監國,但其實已然盡被馬士英與劉孔昭二廝把持。這二人,爭權奪利皆是好手,但一說到要對付唐軍,只怕皆是無能慫包罷了。現在朝廷局面已是如此,縱然局勢再危急,你我又能徒奈其何呢?”

聽到史可法這話,黃得功黑沉着臉沒有說話,他嘿的一聲,狠狠一拳捶在雉堞之上,便轉身下城牆而去。

黃得功下城後,城牆上史可法孤零零一人獨佇城頭,秋風吹起他花白的鬍鬚,讓他的模樣,愈顯蒼老無依。

唐軍圍城,滴水不漏,整個揚州城處於高度緊張卻又無可奈何的境地。城中的守軍與百姓,都不知道,將來等待自已的,到底是什麼命運。

直到三天後的清晨,揚州城外,一名身材雄偉氣宇軒昂,頭戴金冠,腰繫象牙玉帶,身着鮮紅蟒服的人,在一衆俱着精鋼鎧甲,繫着鮮紅披風的護衛騎兵保護下,緩緩來到城門外一箭之地。

這個人,便是從濟南匆匆趕來的唐王李嘯。

他佇馬揚州城西門之外,將整座高大雄峻的揚州城反覆細看了一遍,又凝神細看了那陽文隸體的城門牌子許久,才轉頭對旁邊的護衛,低喚了一句。

護衛得令,立即縱馬上前,對着城頭大聲喊道:“爾等速去傳令,我家唐王現在城外,欲與黃得功將軍,好生面談一番!”

第七百七十二章 用漢奸對付叛軍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八百三十七章 大西國滅 西川一統第二百三十章 反間計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五十六章 大賺(二更)第四十四章 暗計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八百八十三章 喪權辱國的苟活協議第八百一十一章 轟降黃骨島,迎敵孔廷訓第五百三十章 鐵騎突出刀槍鳴第一百九十五章 捲菸生產第七百八十章 四面圍擊 崩潰在即第四百七十章 獵殺遊戲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決戰第三百七十六章 兵退靜海第八百四十章 緬甸暴亂,莽白篡位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九十七章 出征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七百六十七章 明悼宗第八百五十三章 木邦城破,殘軍歸降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二百零八章 拓殖臺灣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八百三十二章 慘勝守城第二百七十八章 下馬威第四百一十六章 遲來的正義第八百五十六章 押桂王一家上城頭第三百零二章 兩全其美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難辨第四百二十二章 攻陷和樂城第六十章 劫持第四百九十五章 議和之議第九百零三章 血火鏖戰 膠着廝殺第九百一十七章 弒父歸降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五百五十三章 迷茫的鄭親王第六百七十章 前軍盡覆第八百一十章 驚天一炸,烈焰焚城第二百四十六章 秘密武器手擲雷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第八百七十九章 清廷求和第五百六十五章 屈辱的盟約第五百九十五章 多爾袞的彷徨第六百四十三章 走投無路吳三桂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八百二十七章 當道歸降,齊攻閬中第一百六十八章 以利誘之 以威迫之第一百六十章 北援錦州第二百二十五章 御花園召對(上)第六百三十三章 皇上有難 我當親救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手交貨,一手交人第三百四十八章 北圖庫頁島第一百八十一章 挺進開封第七百八十三章 馬吉翔出使緬甸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兵緬甸第一章 穿越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第九百零四章 外城陷落,死守內城第七百七十六章 脅迫歸降第一百零一章 鎮壓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八百五十三章 木邦城破,殘軍歸降第五百七十四章 盛京報喪第五百九十九章 兵臨鎮遠堡第六百四十章 一招疏漏,後患無窮第三百一十四章 致命的誘餌第八百八十三章 喪權辱國的苟活協議第七百六十七章 明悼宗第一百三十八章 上品青鋒第四百一十六章 遲來的正義第一百零三章 分派第八百四十二章 扮僧回國,唐順和議第四百二十六章 弩兵南下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第五百一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崩潰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三百五十五章 唐國公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四百七十三章 狂暴火力第四百二十二章 攻陷和樂城第四百一十三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九十八章 匯合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四百八十五章 近乎碾壓的火炮第一百零六章 吞狼(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生擒阿巴泰第八百四十四章 米尼彈第四百三十二章 唐軍急援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士方中吉第三百零九章 初到彰化第二百零七章 協議達成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還是安內第十五章 反目第三百零四章 錫林城危急第三百一十章 明人來襲第六百二十八章 流賊席捲明境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