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 雖千萬人,吾往矣

李嘯俯眼下看,卻見一個三十歲出頭的清瘦書生,正對自已眈眈而望。

李嘯在心頭,迅速地回憶了一遍史書中對黃宗羲的記載。

黃宗羲,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字太沖,一字德冰,號南雷,別號梨洲老人、梨洲山人等,一般稱其爲梨洲先生。

他是明末清初十分有名的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而在歷史上,黃宗羲的思想,很多地方,可謂超越了他的這個時代。

他提出“天下爲主,君爲客“的民主思想,說“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

黃宗羲的這種超越時代的政治主張,大力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對於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他的學說,對於清末反帝反專制鬥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見到這位在歷史上負有盛名的著名人物,以這種一種姿態與自已對視,李嘯心下,有種難以言說的微妙情感。

最終,他緩緩開口:“原來,你就是黃太沖啊,這次哭廟之舉,想必是你倡舉發動的吧?”

“正是學生。”黃宗羲直視着李嘯,毫不客氣地接話道:“唐王,恕在下直言,我等學子,之所在文廟聚衆而哭,實爲對唐王之土地政策大有不滿。”

“哦,是嗎?那本王倒要好好聽聽,你們倒是有何不滿了。”李嘯臉色十分平靜。

見李嘯態度平和,反向自已發問,黃宗羲深吸了一口氣,他大聲回道:“唐王,學生先想問下你,華夏上下數千年,列朝列代的聖君賢相,安有不與士紳共治天下之理乎?現在倒好,唐王你方下江南,趕走弘光僞監國,不求如何獲得士紳支持,不想如何儘快安定國家,便要違背大明不與百姓爭利之祖訓,大刀闊斧毫不容情地進行所謂的改革施政,竟欲巧取豪奪取士紳之田土,以滿足一已之私慾,實是大寒士紳之心,大奪士人之氣也。唐王此舉,毋乃太過乎?”

黃宗羲這番話,配合他義奮填膺的表情,展現出一幅爲國請命義不容辭的慷慨模樣。他的話語一完,下面跪着的一衆書生,立刻紛紛附合,表態贊同。

“太沖說得是,自古家國天下,安可不顧士紳之訴求之理。士紳者,國家之柱石也,若這士紳皆是反對,這國家豈非動盪無比,唐王這政策,又如何可推行得下去呢?”

“就是,唐王此舉,太過操切,罔顧實際,若天下士紳利益皆損,這大明豈非基石崩塌,安得長久乎?”

“是啊,士紳乃是治下之根本,豈可輕待,遑論強奪?切望唐王收回誠命,安撫士紳,不要再做這樣誤國誤民之事,不要大寒天下士紳之心哪。”

……

聽到階下那一衆書生七嘴八舌,說個不休,唐王李嘯,卻是一聲冷笑。

哼,這般士紳之家境況殷富的書生,爲了保全自家的財產與土地,倒是把他們自已說得冠冕堂皇,又把這自已這項政策,說得如此不堪與卑劣。

看來,縱是飽讀詩書之輩,在切關自身實際利益之事時,也會毫不猶豫地屁股坐歪呢。

只不過,你們想倚仗這讀書人的身份,反過來信口雌黃抵毀攻擊本王,卻是斷不能夠!

就在下面的書生猶自說不停之時,李嘯冷哼一聲,將右邊的椅子扶木重重一拍,啪的一聲脆響,驚得那些書生個個縮首噤聲。

“哼!這般無聊可笑之語,你們倒是說完了沒有!”

李嘯這聲怒喝,讓整個殿內頓是肅靜一片,那些書生皆是一臉畏懼地偷偷打量着他,卻無人敢發一言。

李嘯轉過臉,一雙犀利的目光,直直投向那離自已最近的黃宗羲。

黃宗羲感受到李嘯那看似平靜,卻有如刀子般鋒銳的目光,正緊緊地盯着自已,他頓時渾身不自在,正要想說點什麼,上頭的李嘯,已搶先開口說話。

“黃太沖,本王只問你一句話,現在江南之地,遍佈流民與失業的百姓,這些人員,充街盈巷,流離失所,實爲整個江南的巨大隱患,他們卻要如何安置?“

李嘯這冷冷一語,下面依然是一片靜默。

你們這般侃侃而談的士子有何高見,儘可直言。”見衆人不言,李嘯又追問了一句。

很顯然,這些書生都知道,李嘯所問的這個話題,難度極大,豈是一言兩語所能講得清楚的。

而這句問話,更讓黃宗羲有種強烈的壓迫感。

他知道,李嘯這句話,明面是在向自已詢問,其實只不過是在譏諷自已,不過是個誇誇其談,實則毫無實際施政水平的趙括式人物罷了。

這一瞬間,深感自已受到羞辱的黃宗羲,麪皮都漲紅了,就連額頭的青筋,都根根綻起。

哼,唐王李嘯,你未免太過小看人了!

“唐王!這些流民安置,依學生看來,當可如下安排。”黃宗羲輕咳一聲,侃侃言道;“首先,由官府施手,收聚流民,加以賑濟,保障其生活用度。其次,看看各處有何工坊用人,令其前往就業,再者,如在江南之處,有親友投靠,亦可令其暫往棲身。最後,若實在難以安置,亦可施於盤纏,令其自回本鄉,再謀生路……”

黃宗羲一語未完,卻被李嘯哈哈一笑打斷。

“太沖,若論研究學問,尋章摘句,本王斷不如你,但你這番安置流民之法,在本王看來,不過盡皆笑談耳。”

“哦,唐王何出此言……”

李嘯淡淡一笑,復問道:“太沖,你這泛泛空談,其中的謬誤之處,本王暫且不論。本王且問你一句,你可知道,現在江南之地,大約有多少流民與失業百姓麼?”

“這,學生只是無名白身,未得官職,如何可查得……”黃宗羲被李嘯這一番逼問,頓是氣焰一挫,他面露難色,囁嚅着爲自已分辨。

“哦,這樣呀。”李嘯一臉揶揄之色:“你既連流民數量都未知曉,所提之策,豈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哼,本王可以告訴你,現在江南之地,據各地官員的統計稟報,那流民與失業百姓,總共有650餘萬之多!”

一聽到李嘯報出的這個數,下面各名書生,俱是一驚,

不是吧?真沒想到,這看似平靜富庶的江南一帶,竟已有這麼多流民了。這樣的話,想要安置他們,卻是談何容易。

那麼,黃宗羲所言,豈非皆是信口胡說,完全地不切實際呢。

李嘯目光灼灼地望向黃宗羲,言語犀利而直接:“太沖先生,我大明自崇禎年間以來,連年戰亂,民不降生,整個中原大地,幾乎皆陷於戰火之中。這十餘年下來,在這江南之地,積存了這650萬流民與失地百姓,其實亦是十分正常。而依本王看來,以你所說的這三條計策,想要救濟安置這650多萬流民百姓,實是空中樓閣,根本就不切實際。”

聽李嘯這般說話,黃宗羲臉色十分難堪,卻又不好再爲自已辨解。

“太沖先生說,首先要出官府出來賑濟,這條計策,本意倒是不錯。“李嘯淡淡道:“而且,本王也以爲,民爲國之本,安可不救之。出於這救濟民衆之理念,本王亦會從外地大力抽調糧食,保障他們不至於在這寒冷冬日凍斃街頭。但這樣的計策,短期之內,尚可施行。若是遷延時日,這650餘萬張口,哪怕有再多的糧食,也無法一直填下去啊。縱有金山銀海,也怕要坐吃山空呢。更有官府中的貪官污吏,在賑濟之時,趁機中飽私囊,暗中貪污,以至糧食大量虧空,白白進了個人腰包,亦是極可能之事。這般弊行,太沖先生難道就看不見嗎?”

“唐王,這……”

李嘯擺了擺手,又繼續說道:“再來看第二條,太沖先生說,可以儘量安排這些人,入江南各地的工坊中,作業打工,從此養家安居。那本王倒還真想問下,這些流民,到達江南後,少則幾年,多則十餘年,一直在這裡苦苦掙扎求生,卻從未有甚工坊來接收安頓他們,卻是何故?”

未等黃宗羲回答,李嘯冷笑道:“其實麼,很簡單,因爲工坊太少,而流民與失地的無業百姓太多,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能力,對他們加以吸收安置。要知道,在這織造最爲發達的蘇鬆一帶,當地的失地農夫,都未得完全安排過來,如何還能復有餘力,吸納更多的流民與外地失業者呢。若是要官府強迫這些工坊,超出本身能力強行接納,只怕這些工坊會立刻倒斃,原本在裡面辛苦作活以求生存的織工與傭匠,亦都難求活命了。故而,太沖先生這第二條計策,,實是不明實情的笑談罷了。”

聽李嘯這般直白地諷刺自已,黃宗羲臉上頓是躁熱非常,他半張着嘴,很想反駁李嘯的話語,只是一時間,卻不知道要如何開口。

而在這時,下面的其他書生,更是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是一副尷尬與複雜的神色。

李嘯見到黃宗羲已顯狼狽之相,心下不覺暗笑,他又立即趁熱打鐵,繼續道:“太沖先生,最後再來說說你這第三條計策吧。你說,讓這些流民與失業百姓,去投親靠友,或是官府發放盤纏讓其回家。以本王看來,這更是無稽之談,純爲添笑耳。”

“唐王,你……”

“太沖,你也不想想,人非草木,豈會不知樹挪死人挪活的道理。他們之所以到了現在,還在街頭巷尾遊蕩乞討而苟活,完全是因爲在這江南之地,根本就沒有親朋可以投靠,或者說,是根本就沒有能讓他們得以投身立命的親戚所在。這般淺顯之理,其實何需本王在此多言。“

李嘯一臉冷峻,繼續說道:“而你說讓這些流家拿盤纏返家,更是睜着眼睛說瞎話。太沖你難道沒看到,現在天下一片戰亂,除了本王所控的山東以及江南一帶,各地皆是紛亂爭戰不休,百姓在刀鋒之下苟且殘存。國家已是這般糜爛,這些流民,又哪裡還有家可返?又哪裡還有家可去?!況且,故土難離,鄉親爲本,你以爲這些流民,都是閒得難受纔要從家鄉出走外地麼?如果不是因爲戰火刀兵,讓這些可憐百姓在家鄉無以存身,他們怎麼會捨棄父母家鄉,在這江南之地,苦苦地掙扎行乞苟活!”

“你們說,如果不讓這些大地主大豪紳們,拿出土地,分發給這一衆貧苦至極的流民百姓,讓他們耕作爲生,暫以活命,他們哪裡還有半點活路!哪裡還有其他的路徑可走!”

李嘯越說越氣,他重重地一拍扶手,又大聲說道:“可嘆你等所謂讀書之人,見到這民生慘狀,卻是不以爲意,漠然處之。反爲那一衆盤剝佃戶,家財豐厚的大地主大豪紳們,抱怨叫屈,甚至弄出這可笑之至的哭廟揭榜之事,豈止是有愧於聖賢之書,簡直就是愧對讀書人這三個字!你們這些讀書的士子,不願爲國效忠,不思爲民請命,上不能騎馬殺敵,下不得救助貧苦,只會尋章摘句,引經據典,謀私利,得虛名,真真於國於家無用矣!今天,你們這般無能無用之書生,半能提出半點有用之策,反在這裡大言炎炎,反過來指責本王的不是,實是可笑之至!若本王不是顧念着你們多年讀書,皆有才學之輩,不願落個迫害讀書人的名聲,也早就也如馬士英等人一般,將爾等全部投入監牢了事了。如何還會讓你們在這裡目無尊上,大放厥詞!告訴你們,休說只是爾等,但爲這流民衆生,爲這天下百姓,雖千萬人,吾往矣!”

李嘯說到這裡,黃宗羲已是一臉冷汗涔涔,臉上更是羞紅一片,他再不多話,撲地一聲,伏首跪拜。

而其餘的諸生,見黃宗羲都被李嘯斥服,各人心下亦俱是羞慚,故皆伏跪於地,不敢作聲。

第二百二十六章 御花園召對(下)第三百四十一章 奈何明月照溝渠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三百一十七章 秘密潛入第九百零一章 李自成死,羅尗城危第二百九十二章 生死搏殺第四十章 祖寬第八十七章 馬車第一百四十九章 鐵龍城之戰(三)第二百六十二章 政治與愛情第一百九十七章 如何封賞第五百八十一章 肅殺之夜第二章 伏擊第五百一十四章 奇襲成功第六十六章 獨特優惠第三百二十三章 明日帝國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六百四十三章 走投無路吳三桂第十四章 考校第五百一十章 清帝誘降第三十一章 訓練第一百六十一章 明軍之誘第六百四十九章 關山如鐵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第四百二十八章 巴印血戰第四百一十九章 征伐蘇祿國第四百五十九章 敬酒不吃吃罰酒第二百一十八章 自投羅網第七百三十二章 殘軍立潰第七百七十八章 先斷水,再下毒第三百三十六章 舌戰幕府第三百六十六章 狂暴之力第四百二十一章 化玉帛爲干戈第五百一十四章 奇襲成功第九百五十四章 顧始汗死,嘎木逃亡第七十六章 試探第八百零九章 炸藥包上的城池第一百一十二章 虎踞(一)第一百八十五章 九皋山之戰(三)第八百九十五章 海岸突襲 大破施琅第二百九十五章 規劃 娶親第四百六十九章 二打金州第七百二十七章 兩番轟城,灰飛煙滅第二百八十三章 和議談妥第二十四章 報功第九十九章 去處第四百六十五章 澳洲見聞第一百零九章 夜援第九百零八章 兵進喀什 準噶爾入援第六百零八章 擁立順治第四百九十四章 皇帝的迷茫第一百二十章 帝心第三百六十八章 得隴望蜀第六百一十八章 撼山易,撼唐軍難第九百零三章 血火鏖戰 膠着廝殺第四百四十七章 改制與擴軍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一百零八章 尋仇第一百七十二章 後金之亂(二)第六百二十二章 和談爲假,謀利爲真第一百一十六章 寶地第三百五十五章 唐國公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難辨第四百二十六章 弩兵南下第五百一十章 清帝誘降第四百七十二章 重炮凌厲第七百四十三章 兵不血刃下武昌第一百八十五章 九皋山之戰(三)第四十二章 分功第四百六十三章 全省百姓我都要了第四百四十一章 嫁公主籠將心第三百一十章 明人來襲第九百三十三章 盛京城破,圍攻皇宮第十八章 軍令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八百九十五章 海岸突襲 大破施琅第一百四十八章 鐵龍城之戰(二)第一百九十四章 俘虜安置第七百三十一章 搏一把再說第一百四十一章 郡主朱媺姵第一百五十五章 世襲指揮使第八百零九章 炸藥包上的城池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首級交易(下)第六百八十二章 出乎意料的反攻第四百五十九章 敬酒不吃吃罰酒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八百零一章 桂西平定,左部驚魂第八百四十八章 巨象衝陣,何人可敵第二百七十五章 楊嗣昌來訪第五百零四章 全面攻堡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敗的遼西第二百一十九章 將計就計第四百八十二章 夜破滿清龍脈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一章 穿越第三百五十八章 大義之辨第六百七十五章 陣殺劉芳亮第三百二十九章 武士之死第一百七十八章 收爲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