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

宋獻策領了李自成之令,遂又立即再度乘船南下。北風吹送,船去如飛,數日後,便順利到達南京城,隨即受到了李嘯的接見。

宋獻策立即告訴李嘯,說現在李自成已同意割讓漢中與河南中南部,希望兩國能儘快達成協議。

聽完宋獻策的話語,李嘯十分高興,若不顧及顏面,簡直就想猛擊一掌。

哼,李自成這廝,估計肯定是跟臣下大鬧了一番,最終還是不得不同意自已的意見。

畢竟,這廝比自已更需要時間來恢復生氣休養生息。在這個前提下,自已所提出的條件,李自成捏着鼻子也只能認了。

這樣不費一兵一卒,就近乎空手套白狼地得到了漢中與河南中南部,實是一件十分令人愜意之事。

於是,李嘯傳令,準允唐軍與大順進行和平談判,並派陳子龍爲全權代表,與宋獻策一齊在南京城中洽談談判事宜。

經過兩天的仔細斟酌與具體商量,最終唐順雙方,達成如下協議,具體條款爲:

1、大順放棄漢中與河南中部南部,交給唐軍治理管轄。兩國在川陝之處,從此以秦嶺爲界。在河南,南陽府、汝寧府、歸德府三處地界,劃歸唐軍,而在開封府地界,則以登封、新鄭、尉氏、杞縣爲界,南屬唐軍,北屬大順。

2、兩國簽定協定並交接領土後,從此息兵罷戰,並設立幾個關榷點,互相通商往來。

3、兩國達成此項協定,最短停戰和平時間爲兩年。

4、此協議一式兩份,由雙方全權代表簽字後確認生效。

協議簽定後,宋獻策一臉歡喜地返回京城,便急不可待地向李自成稟報協議達成的消息。

李自成得到稟報,雖不作聲色,心下滋味,卻是難以言表。

這般割地求和,倒是比當日宋遼澶淵之盟,只怕還要慘些。

畢竟,宋朝當初沒有割機讓那麼多的土地,也沒只與遼國達成兩年的和平期限,而是延續了足足一百年的和平。

李自成近乎直覺地想到,萬一和平期限結束,那唐軍該會立刻翻臉前來進攻吧。

更可悲的是,若唐軍無賴,不待協議結束,便就此撕破協議,向大順發動進攻,那自已也只能無奈應戰,而沒有任何辦法來阻止吧。

饒是如此,這份並不踏實的協議,卻也是李自成想要改變現狀,而必須採取的唯一選擇。

兩年時間,也許不到兩年,大順若無起色與變化,那將來的可怕後果,李自成已不敢想象。

最後,這位大順皇帝,在一聲悠悠長嘆,在協議書上加蓋龍璽,正式確認。

有了唐順兩位最高統治者的確認,接下來的交接事宜,頓是十分順利。

漢中以及河南中南部的大順官員以及殘餘駐守兵馬,在前來接收的唐軍兵馬面前,有如喪氣的鬥敗公雞,灰溜溜地全部撤走離開。各地的交接都是十分順利,連半點摩擦都沒有發生。

唐軍順利接收漢中與河南中南部,順軍便按先前規劃,佈防於秦嶺北邊,和河南劃定的兩軍交接線處,與唐軍兩邊對峙,倒是極有默契地保持了平靜的局面。

唐順雙方至此,都獲得了極其想要的和平。

在大順國中,李自成採納牛金星等人的意見,開始裁汰軍中老弱,減輕財政負擔,同時大力編練新兵,以備將來之戰。

與此同時,他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大拓殖荒地以增加糧食產量,強制成年男女婚配以增加人口數量。

李自成亦下令,要學唐軍的火器建軍模式,開始組織國中技術人員,開始進行軍械研究。準備也要與唐軍一樣,在火器方面大力研發,全面提升軍隊的火器作戰能力,爭取不至於落後唐軍太多,最好能達到與唐軍形成勉強的火器力量平衡。

而在唐軍這邊,諸如調派新任命的朝廷官員,安置新得地區的百姓,恢復當地的生產生活秩序,加緊整編訓練新編的兩鎮兵馬的工作,皆已是有條不紊的進行。

而除了這些之外,李嘯決定,還是按原計劃,下達了對整個西南地區的改土歸流工作。

改土歸流是指改土司製爲流官制,始於明朝中後期,是指將原來西南地區統治少數民族的土司頭目廢除,改爲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簡而言之,改土歸流就是把少數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爲政府官員管理方式。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領,流官由朝廷中央委派。改土歸流有利於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後性,同時加強中央對西南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統治。

改土歸流,自明代中葉以後便逐步開始。它是在土官與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銳的情況下產生的。這個矛盾,唐、宋以來就長期存在。隨着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土官制度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需要。

與此同時,土官又日益與朝廷鬧對立,反對朝廷對它的管轄。這種有損於國家統一的行爲,明王朝自然是不能容忍的。於是“改土歸流“是勢在必行。

而明朝的做法,其實是比較緩和的。如遇到土官絕嗣、土官之間互相仇殺或叛亂被平定、土官犯罪革職等.當地的土司制度即被廢除,改由流官接任。

饒是如此,由於明王朝的舉措,基本是與土司利益爲對立面,故各地多有叛亂。其中,最大規模的便是烏蒙土司的叛亂,當然,最終亦被朝廷順利鎮壓。

借鑑到明王朝的相關經驗,李嘯決定,在西南地區開始的改土歸流工作,要根據土司具體情況,分成三大部份,分別對待並開展。

由於西南地域廣闊,土司衆多,李嘯並沒有急於求成的對所有的土司,來個一刀切的粗暴推進,而是首先將土司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勢力較小,兵馬薄弱,但卻與唐軍關係較好,甚至在唐軍征戰西南,加入唐軍或輔助唐軍作戰的當地土司。對於這部分土司,李嘯決定,暫不對他們進行改土分流工作,而是繼續保持原狀。希望以這種方式,讓這些土司繼續維持與自已的友好關係。

這部份的土司改土歸流工作,李嘯打算最後進行,甚至在統一全國之後,再進行亦無不可。

第二部分,則是勢力一般,兵馬不多,與唐軍關係也一般,在唐軍攻伐西南時,採取中立態度的當地土司。李嘯給他們限了一年的時間,準允他們逐步改進,讓他們最終同意進行改土歸流,讓朝廷派駐官員,來代替一直實施的土司制度。

而第三部分,則是勢力較大,兵馬也多,但是卻與唐軍關係不佳,曾站於唐軍對立面,後來卻被迫臣服的當地大土司。對於這些土司,李嘯決定首先拿他們開刀,要他們立刻整改,改土歸流,不可違抗,以達到擒賊先擒王的效果。

於是,在李嘯的密令下,西南各地的唐軍各鎮兵馬,趕在朝廷召令前,悄悄來到了那些可能反叛的大土司之處駐紮安頓。

第八百七十章 勸降不成,重炮齊轟第六百零九章 順治登基第一百四十四章 計擒李定國第四百九十三章 遼西大潰敗第八百二十二章 三面夾擊,一鼓而滅第六百一十一章 不打怎麼談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四百零六章 初到呂宋第七百一十四章 京師廷辨第八百八十三章 喪權辱國的苟活協議第七百三十七章 金聲桓投降第六百二十五章 大順建國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兵緬甸第九十九章 去處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七百三十四章 背後的更大危險第四百三十章 文官選拔第八百九十九章 登極稱帝,建立大唐第四百八十四章 兵圍興京第三百三十一章 島津之計第三百零八章 復仇西班牙人第三百三十八章 郭子儀還是安祿山第六百四十章 一招疏漏,後患無窮第一百一十一章 敵至第七百四十三章 兵不血刃下武昌第六百七十章 前軍盡覆第四百五十三章 收降哥薩克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九百三十六章 以戰迫和,進兵那曲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極之夢第九十章 引寇第五百零一章 猝不及防第五十二章 破局第七百六十三章 不欲人圖我,便需我圖人第二百二十三章 克房山,撤京師第七百零九章 哭廟與廷對第七百九十三章 一營兵馬入援足矣第四百零二章 擴軍平南鎮第二百四十八章 家賊難防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之遇第五十章 軍議第七百零五章 鯨吞江南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五百八十三章 冒雪攻城第六十一章 交換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得兩縣第三十八章 追敵第五百一十九章 殊死之搏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路敵滅第八百五十三章 木邦城破,殘軍歸降第九十三章 鐵龍城第六百九十一章 劉良佐的選擇第九百一十八章 葉爾羌滅亡,兵進準噶爾第四百四十六章 新幾內亞平定第一百九十六章 兩種人生第六百九十八章 唐王勸降第六百四十五章 吳三桂投清第三十二章 拜訪第五百一十章 清帝誘降第五百八十二章 困境中的決斷第四百二十二章 攻陷和樂城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第五百三十六章 杜度的遺囑第八百四十九章 炸碎象陣,進逼木邦第八百四十三章 唐順和議 改土歸流第九百一十九章 俄軍入援準噶爾第四百五十一章 城下之狼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三章 女子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國第七百三十三章 水陸合圍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七百八十三章 馬吉翔出使緬甸第三十二章 拜訪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路敵滅第三百九十四章 合圍兗州第十六章 暗謀第七百四十一章 杯弓蛇影,忠奸難辨第三百五十五章 唐國公第五百八十九章 北攻海城第五百一十四章 奇襲成功第三百一十九章 兵圍赤嵌城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六百三十章 南遷不了了之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下南洋第五百九十九章 兵臨鎮遠堡第六百六十四章 此仇不報非君子第六百三十五章 帝王末路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二百三十八章 荷蘭人的野心第二百八十八章 格格出逃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戰(二)第十章 門第第一百三十三章 利益博弈第八百六十五章 圍殲耿仲明第七百九十一章 安南借兵,合攻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