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九章 納緬甸爲國土

李嘯鋒銳的目光,緩緩掃過這兩位他最爲信重的謀士,才沉聲道:“二位,你們只考慮緬甸現在是化外之邦,治理非易,卻有沒有考慮到,若緬甸真成了我中華國土,會對我國帶來多大的利益麼?”

二人聞言一愣,遂拱手道:“願唐王詳言之。”

李嘯遂道:“緬甸之位置,在我國西南邊陲之極,西邊臨海,東多峻嶺,南爲平原,北爲山地,乃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之地方。此處非但有重多的礦產與田土,更重要的是,它將是我國從西南直通大海的最佳出海口,將來我國之水師艦隊,完全可以從這緬甸海域出發,直達泰西諸國,卻比其他地方要方便得多。這樣難得的風水寶地,既已落於我軍之手,安可再輕易棄之。”

“至於二位所提到的,緬甸之處的土著居民,皆有其本來的文字與語言,以及生活習俗與中國大不相同一事,孤以爲,這些事情,雖然處置棘手,但亦不是絕無辦法可想,而是我們有沒有決心與毅力去堅決處置。緬民有數百萬之衆,縱不可一併教化,亦可分而治之。”李嘯說到這裡,已是一臉堅毅之色。

李嘯說到這裡,故意頓了一下。他的這番話語,卻是給了陳子龍與姜曰廣巨大的啓發。

”唐王說得是,緬甸的化外之民雖有數百萬之衆,但咱們完全可以對他們分別處理,區分對待呀。“姜曰廣一臉恍然大悟的表情:”以依學生之見,不若將緬民按此次征戰的抵抗程度與社會等級,將其分化爲數個部分,加以分別對待,當是最好。“

”姜贊畫所言甚是。“陳子龍亦點頭道:”若真能這般劃分,那與我向來爲敵者,可全部將其轉運到東北亞酷寒之地,分別安置以示懲罰,讓其與當地漢人混雜而居,數十年後,自當消彌無遺。“

”而那肥沃豐美的緬南一帶的緬民,則全部遷出,部分轉往緬北安置,部分轉往菲律賓與澳洲安置。亦是與當地漢人或土著混居,漸漸消彌其民族特性。其騰出的緬南土地,則從中國大量轉運漢民前去安置,以保證當地開發順利,不至荒廢。“

”至於人煙稀少野獸衆生的緬北一帶緬民,因難以登記與統管,則安排暫時安排那投降我軍的內山謬覺以及錫真等人,作爲緬民之傀儡首領,以平抑緬人情緒。然後在其地方大量安排輔兵是,以管理當地治安。當然在這些地方,還要大量派遣漢人教員,讓其識漢字,習漢俗,着漢衣,漸漸地變化當地習俗與風氣,最終與華夏混同無異。這般做法,若堅決行之,數十年後緬北必亦爲漢土,再無憂矣。“

聽了二位贊畫的話,李嘯原本緊繃的臉上,終於露出了淡淡笑容。

”很好,就按二位贊畫所言行事。“李嘯最終拍板道:”哪怕吸收消化緬甸要花極多的錢財與時間,從長遠來看,都是值得的。正所謂謀大事者,當計子孫萬代,安可圖一時之安逸啊。“

陳子龍與姜曰廣二人,聞言起身,齊齊而拜:”謹遵唐王諭令。“

李嘯之旨令,隨即飛鴿傳往緬甸,那駐守緬甸的二將,曾英與莫長榮,立即依令行事。

據監撫司的初步統計,緬甸國中,總共有緬民五百餘萬人。其中在唐軍攻緬之戰中,曾與唐軍刻意爲敵的部落與州鎮,其治下民衆約六十餘萬人,這批人被分類選出,作爲首批移民的對象。

他們由水陸兩地,全部發配到北海道、外滿洲、以及東西伯利亞一帶。在那苦寒之地,與當地土著以及先前移民的漢人混居,然後教習漢文化與習俗,讓其漸漸轉變。

而在這批人員安置完成後,其緬南一帶,被李嘯設立州約二百餘萬的緬民,則全部轉運到臺灣、菲律賓、新幾內亞島、以及澳洲一帶安置。由於緬南地域廣大,交通不便之處甚多,監撫司的文官估計,至少還有十餘萬邊民因爲地處偏僻無法查找,這些人,也就只能暫時隨他去了。畢竟,等到了大批的漢人移民後,他們亦將漸漸融入漢人之中,最終完全消彌民族特性。

而緬北之地,則是分割成數十塊地方,分別安排投降唐軍的原緬軍將領作爲傀儡首領,以管轄其界。當然,象爲唐軍攻緬立了大功的錫真與內山謬覺等人,其所分地界,要比其他投降緬將要大得多,土地也更加肥沃,這樣的安排,也算是盡力酬答了他們曾經的功勞。

而在緬北的緬民,則被強令與移民的漢人互相混居,並且強制性地安排其子女入讀漢人學堂,從此之後,說漢話習漢俗,以消彌民族差別,漸漸混同爲一。

畢竟,唐軍打算從國中移民六百餘萬,安排在緬甸全境,而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二,將會安置在土地肥沃適合耕作的緬南,另外的三分之一則全部安置於緬北交通方便適合耕種之處。有這麼多漢人移民到來,當足以稀釋緬甸當地那些存留下來的緬民了。

而在緬南緬北移民的同時,李嘯下令,讓曾英部的第十鎮兵馬,長駐緬甸,其兵馬分駐緬甸各緊要地界,確保緬甸當地實現長治久安。而莫長榮的第十一鎮兵馬,則在完成移民安置工作後,全部抽調回國,駐紮於漢中,準備用來攻打李自成的大順國。

由於李嘯安排得法,又有充足的唐軍兵馬維持地方治安,緬甸各處雖然動作不斷,卻自始至終,沒有太大的騷亂與動盪,保持了相對平靜的狀態。

光陰飛縱,日月如梭,一年半的時間飛快過去,轉眼便是安平二年夏末。

這一年半下來,已然轉移緬民,安置漢民,並重新劃分州鎮,完全按李嘯當日所定計劃來處置的緬甸,基本完全恢復平靜,各地的生活皆是平穩有序,而南部的稻田作業,更是熱火朝天。

緬甸南部那伊洛底河入海口,那數萬年形成的衝擊三角洲,土地十分肥沃,是緬甸最爲重要也最爲廣闊的產糧區,在當今世界,亦是重要的水稻出產地。自移民數百萬漢民至此後,緬南的土地被充分開發,放眼望去,伊洛底河兩岸,已是稻田處處,棕櫚叢叢,一片和睦安謐的田園景象。

而在緬北,那被唐軍劃分成數十塊的土司地界,由於唐軍在各處駐兵,且將當地的財政與教育牢牢抓緊在手中,當地的百萬緬民,只會越來越漢化,而諸如內山謬覺與錫真等人,則是除了當個名義上的首領外,根本就翻不起任何大浪來。

緬甸既平,那接下來,李嘯自然而然的,接下來把重點重新轉移到了國內。

在這一年時間內,雲貴川三地的當地土改歸流工作,業已基本完成,原有的各處土司地界,大部已派駐朝廷官員,李嘯終於實現了對這些地方的徹底掌控與牢固控制。

而在國中其他地方,更是安定祥和,經濟繁榮,民生安穩,完全是一副治世的景象。

現在李嘯治下的境域,一片安和繁榮,而其軍事準備,更是日漸完善,已臻完備。

其國中的第十四鎮、第十五鎮兩鎮新編兵馬,早已組建完成並配合熟練,其戰力並不輸於唐軍任何一鎮兵馬,已經完全可以投入使用。

這樣一來,在南方一帶,除了駐守東南亞的第三鎮,駐守緬甸的第十鎮,駐守安南的第九鎮,以及防備鄭芝龍部的第八鎮兵馬不可輕動外,唐軍可用的軍鎮爲駐守東川的第二鎮,駐守南直隸的第六鎮,駐守河南南部的第七鎮、駐守漢中的第十一鎮、駐守河南中部的第十二鎮、以及在成都整編完畢完全可以使用的第十四鎮與第十五鎮。

這樣的話,唐軍在南方總共有七個軍鎮可投入對大順的戰爭。

而在北邊,則有駐守山東的第一鎮、駐守外滿的第五鎮、駐守金湯城的第四鎮以及第十三鎮兵馬總共四鎮兵馬,其中除了第五鎮不可輕動外,其餘兩鎮皆可用於對大順的征戰。

南北相加,李嘯總共有九個軍鎮可用於對順軍作戰,加上大批的輔兵,其數量近達五十萬,足可完成這滅國一戰了。

而據唐軍安全司的秘報,這一年半時間內,順軍雖然也在積極備戰,但因爲其國中領土皆是征戰多年,遍歷兵火,雖然多有恢復,卻一直未達理想狀態。故人口數量恢復並不樂觀,其徵兵數量亦是十分有限。至於李自成一直嚮往的,想達到與唐軍一樣的火器水平,更是徹底的空談。他沒有人才與技術的積累,又有重大資金投入,指望火器研究能一日千里的飛速發展,根本就是癡人囈語。

到現在爲止,大順國中的火器,才僅僅到了能勉強制出最爲粗陋的傳統火銃與三眼銃,這種大順產的火銃,射程極短,比弓箭長不了多少,而且因爲打製水平不過關,炸膛與不響更是家常便飯,讓底下那些被強制使用的軍兵,無不抱怨連連。

至於各類火炮,也僅僅只能複製出明朝常用的大將軍炮與二將軍炮,以及一些小鐵炮小銅炮之類的明清雙方常用火器,至於那已被唐軍拋棄的紅夷炮,大順國都沒有能力能研製出來。而與火銃一樣,大順國費盡力氣製造出的火炮,也同樣存在產量低,性能差,容易炸膛等種種缺點。這樣極其差勁的火炮,與其說是攻城利器,倒不如說是自殺炸彈更爲合適。

因此,在唐軍火器愈發精進,且已有米尼彈普遍使用的情況下,唐軍與大順在火器研究與裝備這一方面,其差距沒但沒有縮小,反而是進一步拉大了。

因此,到了現在,唯一擋在李嘯面前的,其實僅是那僅剩半年的和平協議。

故而,對於現在的李嘯來說,他需要的,僅僅是一個撕破協議的理由或藉口,這自然是極爲容易事情。

李嘯在與幾位親信大臣秘密商議後,便派出使者,通知李自成,要他準備兵馬,與自已一道北上攻打滿清。

李嘯給李自成的親筆信中,暗中強調,如果大順國反對或無視唐軍請求,那將被視爲與唐軍敵對,則唐軍將考慮不再遵守和平協議,而將採取自由行動。

李自成讀完李嘯的這封來信,心下的憤怒,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東暖閣內,李自成的咆哮聲,聲震屋瓦。

“他孃的!老子早就說過,李嘯這狗入的不可靠!他孃的,這才過了一年多,這廝就要找藉口撕毀和平協議,實是可惡至極!”李自成惡狠狠地咬着牙:“他強令我國與他們一起去攻打滿清,明知我大順不可能答應這般條件,卻以此條件來逼迫我們,豈非就是爲了給撕破協議找個藉口,唐軍如此下作,實是太過可恨!”

“這傢伙,還敢在信中威脅俺,說不出兵,就視爲撕毀協議,兩國將重新回到敵對狀態。他這般態度,倒象是在吩咐下屬做事一般,簡直猖狂到了極點!此人如此狂妄無禮,真真氣煞老子了!”

李自成有如困獸一般在房屋中來回打轉,這位大順國的皇帝,有如粗野的鄉野村夫一般,用最下流的語語,將李嘯十八代祖宗上下罵了個遍。

而在一旁,默默聽着李自成咆哮的兩位重臣,宰相牛金星與兵部尚書宋獻策,則是一臉難堪的表情,忍受着李自成的粗言穢語。

好不容易,等李自成終於發泄完畢,重新坐回龍椅上呼呼喘氣之後,牛金暑才小心翼翼地挺好了一句:“皇上,大怒傷肝,還請保重龍體。”

“保重個屁!”聽了牛金星的話,李自成心頭的怒火又騰騰竄起:“少給俺說這些沒用的!俺就想問下,現在唐軍真要撕破協議,與我大順國重新敵對作戰,你們可有何應對辦法,咹?!”

第四十八章 戰陣第八百零七章 突襲與誘敵第五十一章 鬥將第二百七十五章 楊嗣昌來訪第二百四十九章 收降的藝術第四十六章 操練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居與歸化第三十章 規劃第八百六十章 清順合攻 三方對決第一百一十四章 虎踞(三)第八百四十章 緬甸暴亂,莽白篡位第七百六十七章 明悼宗第八百二十章 速攻偃城第九百二十三章 北攻俄國,南收烏思藏第五百七十四章 盛京報喪第四百三十九章 夫人不在買賣在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五百零二章 沉着應對第五百八十七章 俘虜處置第四百五十三章 收降哥薩克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二百二十四章 進京面聖第五百三十六章 杜度的遺囑第四百八十五章 近乎碾壓的火炮第三百三十六章 舌戰幕府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八百九十八章 衆臣勸進 黃袍加身第八百三十一章 無處可逃,不如歸降第五百四十八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第五十一章 鬥將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不厭詐第四百四十六章 俄清聯盟第五百六十一章 全殲圍敵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二百九十七章 拿錢買人第四百七十章 獵殺遊戲第七百八十五章 桂王,萬不可棄城啊!第七百九十二章 脣亡齒寒,入援莫氏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營第四百零八章 有如死神的龍擊炮第六百七十九章 三姓家奴吳三桂第一百六十章 北援錦州第九百五十四章 顧始汗死,嘎木逃亡第七百零三章 遷都之變第五百四十章 兩頭押注第二百五十二章 登島攻擊第九百一十五章 勸降失敗,重炮佯攻第七百二十三章 西調兵,北求援第九百一十七章 弒父歸降第六百三十五章 帝王末路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六十八章 面試第九百三十九章 緊急求援 正面搏殺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價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九百五十四章 顧始汗死,嘎木逃亡第八百四十二章 扮僧回國,唐順和議第七百七十五章 降,守,還是逃第二百二十八章 午門獻俘第四百一十三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六百九十章 夜迫徐州 海路進攻第七百五十章 悔之無及第一百零四章 韃子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六百章 攻心誘降第四百五十四章 聯清復仇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韃虜換獎賞第六百二十八章 流賊席捲明境第六百零六章 各懷鬼胎第三百八十章 吳三桂來訪第六百八十一章 外攻爲輔,穴攻爲主第五百三十三章 不破不立第四百四十五章 野味家宴第一百零七章 憂思第三百四十七章 定居與歸化第五百五十四章 豪格返京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五百零一章 猝不及防第三百六十八章 得隴望蜀第四百四十一章 嫁公主籠將心第三百二十三章 明日帝國第四百五十章 先下手爲強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戰(二)第七百三十六章 前後皆潰第一百零二章 堡情第四百三十二章 唐軍急援第七百四十九章 午夜決戰第二百八十九章 求親巧遇第六百八十五章 減兵圍城第五十五章 奪財第二百零三章 財源滾滾第六章 選擇第一百零五章 吞狼(上)第三百五十三章 欲除李嘯 必先誅心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動第八百三十二章 慘勝守城第十九章 北行第六百五十四章 擴軍雄心第六十三章 火器論談第九百三十五章 活剮多爾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