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挺進鬆滋

八月,劉體純部奪取貴州,孫可望被攆回了雲南。辰州、沅州、靖州、武岡等地覆被劉體純部佔領。

九月,小李賊李來亨兵出四川,駐守彝陵左營遊擊張琦不戰而逃,卻在豐寶山落入敵手,旋即被梟首示衆,大興軍近十萬直逼荊州!

…………………………

和洪承疇麾下人才濟濟比起來,李元利現在的幕僚也不差多少,隨行謀士除了從貴陽調回來的劉玄初外,還有軍情司周勉等十餘人、政務司郝浴等數十人以及整個參謀處二三十人。

“元帥,此番只要拿下湖廣,佔了水路之利,既可東進南直隸,又可南下兩廣,東虜的日子就要不好過嘍!”劉玄初呵呵笑道。

“確實如此!不過咱們得慢慢來,不可操之過急,先把湖廣經營好了再考慮下一步。”李元利用食指颳着下巴說道。

所有作戰計劃都是經過反覆推算制定好的,現在也沒必要再去討論,只是臨機應變就得考驗各軍主帥的能力了。

輕輕鬆鬆拿下夷陵,本就是意料中的事情。夷陵駐軍不過六百,歸州更少,只有三百餘人,李元利只派出特勤大隊一千人坐船順流而下,只一天時間就把兩地駐防清兵近千人一網打盡,只寥寥數人倉皇逃脫。

下一步目標便是荊州,李元利在兩個多月前就爲這一戰做準備,細作遍佈湖北,再加上早先就潛伏在湖廣一帶的軍情司密諜,所有情況都瞭解得一清二楚。

無論是以前的大順軍還是忠貞營,這些年來都在湖廣來來回回跑了好幾趟,大興軍中的老人,全都參加過前幾年攻打荊州的戰役,對這一帶地方都是熟悉得不得了。

荊州駐防清兵還是鄭四維,這老賊和大興軍的前身大順軍也算得上是老交道。

他原本是前明總兵,後來降了李自成的大順軍,李自成敗逃之後,他又投了隨後追上來的清軍,駐守荊州已經有好幾年。

順治二年七月,西路大順軍在李過、高一功的率領下攻打荊州半月,未能破城反而損失慘重,只得過江去了湖南。

就在這一年冬天,大順軍聯明抗清並改爲忠貞營後,又在堵胤錫、李過的率領下,從鬆滋一帶北上,渡江圍攻荊州,準備佔領荊州後順江東下,最終卻由於何騰蛟懼清如虎、擅自撤退而以失敗告終。

當時荊州總兵就是這個鄭四維!算起來大順軍將士死在他手上的也要論萬來計了。

清廷對於他這種朝三暮四、毫無節操可言的人也不可能真正重用。幾年過去了,當初同他一起駐守荊州的上荊南道臺李西鳳已經成了廣東巡撫,而他卻不但沒有升官,而且窩都沒挪過,手下也還是隻有六七千綠營兵。

大興軍這次出川的兵力,有十一師至十四師四萬人,水軍五六千人,再加上李元利調來護衛中軍的三千土兵、一千特勤大隊士兵、一千教導旅教官和他自己的親兵,已經有五萬多可戰之士,再加上醫護營、民夫,一共超過了六萬人,號稱十萬大軍!

李元利將大軍在夷陵分成三路,一路由他親自率領經保安寺至枝江,一路由劉永昌率部經宜都至鬆滋,另外十一師一萬人由高信帶領全部坐船直撲荊州,開始掃蕩荊州外圍清兵。

本來坐船既不費力速度又快,但大興軍將巴東、歸州、夷陵所有的船都買下來,再加上這半年來水軍自己造的船,也不過湊了三百來條。

並且這些船大半都是隻能乘坐幾十個人的小船,最大的也不過載一百多人,一個師人員加上糧草輜重彈藥,就將這些船擠了個滿滿當當,其他人就只能步行。

夷陵到枝江不過百多里路,最多兩天便可到達,但夷陵到鬆滋卻有兩百多裡,爲了保證不讓隔江相望的兩縣清軍得到消息逃竄,兩軍必須同時發起攻擊,因此劉永昌部提前一天出發,李元利則在夷陵又歇了一天。

鬆滋與枝江兩縣的“清軍”,其實就是四川割據軍閥投降過去的,而且絕大多數還都是四川涪州人。

這兩支人馬的首領,一名李佔春,一名於大海,是已故南明都督同知總兵、平寇伯曾英的義子。

張獻忠死後,孫可望、李定國等率殘部自順慶、定遠(今四川武勝)突圍至重慶佛圖關。駐守於此的曾英率部阻擊,駕船將孫可望圍在江心,眼見就要得勝,卻忽然中箭落水而亡,其部下一鬨而散,後來都歸了李、於二人帳下。

自此時起,李於二人便擁兵數萬佔了涪州,過起了割據軍閥的幸福生活。

順治八年,劉文秀率兵入川收降各部割據勢力武裝,李、於二人以曾英死於大西軍之手爲藉口,堅決拒絕劉文秀的招降。

劉文秀此時兵鋒正盛,哪兒能夠容得他二人這般忤逆?於是便派部將盧明臣領兵進攻涪州,李、於二人麾下數萬烏合之衆不堪一擊,一觸即敗,於七月間帶領三萬餘名士卒和家眷乘船逃往湖北降清。

經過夔東時,又遭到夔東各部的阻擊,直至十月才進入湖北。荊州總兵鄭四維安置李、於二部於鬆滋縣百里洲,卻又不給糧餉,任其自生自滅。

無奈之下,李於二人只得率部屯田,勉強混個溫飽。

天剛矇矇亮,將士們已經吃飽喝足並且休息了近半個時辰,李元利還在給特勤大隊的幾個隊長面授機宜:“……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擊斃對方首領,特別是李佔春和餘大海,我希望看見的是他們的屍體而不是活人!”

這兩人爲了一己之私帶領麾下投清,不殺不行。但他們手下數萬之衆卻罪不至死,而且也不可能全部殺光,最好的辦法就是擊斃頭領,收降部衆。

至於李、於二人當初拒絕劉文秀的招降時說的“殺父之仇”,言及忠孝之義,那隻能說是一個笑話。曾英死的時候才二十六歲,兩人拜一個和他們自己差不多大的人爲“義父”,怕是隻有那等無恥之徒才幹得出來!

拒絕投降的原因,無非就是當時他們佔據涪州,日子過得逍遙自在,不願意受人轄制再去過苦日子罷了。

第一百三十七章升旗聚將第四百八十章拉攏第四百三十九章這個馬伕不尋常第一百八十一章誘敵第四百零三章細思量尚有勝算第二章入夢第一百八十二章將計就計第一百五十章白龍會第五十一章古剎第二百七十八章老賊小賊第一百七十四章口供第三百九十七章其名可彰第五百二十一章夢想中的橡膠園第五百三十三章遠赴朝鮮第二百一十九章雨夜敵襲第五百四十章甕中捉鱉第三百零五章沿街伏擊第二百七十八章老賊小賊第四十章回家第四百六十五章鑄幣第二百五十六章黑臀第五十章重陽第四百三十七章簞食壺漿第四十九章奉節第一百二十一章黯然而返第四百二十四章重騎衝陣第九章展望第五十五章失策第一章憂心第兩百零九章只收良家子弟第四百二十二章鍋莊娃子做將軍第五百五十七章除瘴之策第三百六十六章深謀遠慮 眼光長遠第一百七十三章敗露第一百三十四章緩圖第七十九章以儆效尤第三百三十六章一騎絕塵 遙遙領先第四百四十九章倭亂真相第二百三十七章飛蛾赴火第三百三十章漢化了的湯若望第三百一十一章西洋懷錶第五百四十一章生死攸關第一百七十二章皇帝“謀反”第一百八十八章定計第一百五十九章率部來投第十一章任務(一)第二百八十二章月圓殺韃 十五破城第三百一十五章別無退路第五百五十七章除瘴之策第一百四十九章梅山蠻第五百一十二章禮儀之邦第三百七十八章選擇第二百零二章設局第二百一十八章古驛第四百零五章斬蛇第八章試爆第五十三章高歌第四百零六章華夷之辨第三百八十五章大戰在即第五百五十八章蒙古諸部第一百七十二章皇帝“謀反”第五百四十一章生死攸關第一百五十九章率部來投第一百五十章白龍會第三百三十九章江湖教派 誤稱白蓮第四百五十一章賤籍第三百七十六章夜渡第三百零六章狹路相逢第五百六十章 大結局第一百一十八章兄弟鬩牆第一百一十九章南下廣東第二百三十四章兵源第四百二十三章炮戰第七十五章抽殺震懾第一百二十二章投名狀第一百零二章夜探西門第四百零四章滾江龍第四百二十一章聚寶門外雨花臺第四百二十二章鍋莊娃子做將軍第三百四十九章道人從軍第一百四十六章府衙會晤第七十四章喜得良才第五百四十八章蘇祿國第一百零三章破城第四百一十七章脣槍舌劍 你來我往第五百三十一章“五八式”步槍第三百八十九章張蒼水第一百八十四章鰲拜授首第五百一十五章窮兵黷武?第二百一十七章瘋狂第五十九章急行第三十一章局勢第六十章艱苦第五十章重陽第四百六十六章單刀直入第二百三十二章參謀監軍第二百九十一章“五行”皆備第二百三十九章城固第一百九十六章試炮第四百八十一章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