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幾日的朝會、廷議過後,諸事都已安排妥當,接下來軍中將領以及各省官吏只需按照內閣的既定方略認真落實執行即可。
五月初十日起,便有各地文武大員來陛見皇帝辭行,李元利一一加以慰勉,特別是西南軍區司令向鬆,李元利和他交談了兩個小時,並且還留他吃了晚飯,令他心中原本有的一絲對李定國的不滿也消失得乾乾淨淨。
李定國也知道自己這次做得稍嫌過分,況且他雖然爭得了征伐西南諸夷的帥位,但卻要依賴向鬆麾下的西南軍區兵馬,因此朝會過後,他便主動到向鬆的宅子去拜訪以取得諒解,要不然若是向鬆心存芥蒂,到時暗地裡拖他的後腿,那可是要出大問題。
高信去了兩廣整頓兵馬,陳奇策回了福建操練海軍,李定國和向鬆也動身去了重慶,這一次他們二人拿了內閣和兵部的文書,不但要抽調西南三省的兵馬出戰,還要和戶部的人一起往西南邊地遷移人口。
這兩年百姓們的日子好過了,人人都能吃得飽飯,自然不願意背井離鄉去那蠻夷之地,不過朝廷給出的條件也很優惠,只要去的人就能分到三十畝地,五年免稅,而且官府發放半年的錢糧,生產物資和農具更是免費奉送。
這麼一來,人口多的人家難免就動了心,在老家雖然好,但朝廷對耕地管得很嚴,不準買賣,新增人口獲得的土地也不多。
稍微有點頭腦的人都能想象得到,隨着人口的增長,能夠分到的土地肯定也會變得越來越少,而且家中子女多的,早晚也要分家,還不如趁此機會去闖一闖,說不定就能搏出個富貴來。
因此移民的問題並沒有原來想象的那麼困難,政策宣傳下去之後,光四川一省,就有四五萬人報名參加遷移鎮邊。
進入十月,天氣已經漸漸涼爽,從川黔兩省抽調的十萬將士和近十萬自願移民的百姓一起分批向雲南開拔,他們將和先期抵達騰衝府的雲南軍民一起,在兩年內完成內閣下發的士兵訓練計劃以及發展生產做到自給自足、修路連通邊外等任務。
新朝新氣象,現在全國上下,無論軍民都是幹勁十足,士農工商各執其事,不管在哪兒都能看到一片熱火朝天大生產的情景。
……
漢鼎二年三月,大興軍以“討伐不臣”的名義從朝鮮跨海攻入倭國,東海艦隊五萬官兵也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從薩摩藩手中奪回了琉球,隨後海軍將士繼續北渡,準備攻打薩摩藩的老巢——位於九州西南面的鹿兒島家鶴丸城。
面朝大海的鶴丸城在大興軍的艦炮面前簡直如同紙糊的一樣,架設在城頭的幾門佛郎機炮對一里外的艦隊無可奈何,一炮未發就被盡數摧毀,藩主島津光久、家老島津久通、島津久慶等薩摩藩的主要人物也死於待續半個時辰的猛烈轟炸之中。
建立了四百年之久的島津家在一個時辰之間徹底覆滅,但薩摩藩號稱倭國第二強藩,其兵力當然不止鶴丸城這幾千人,它麾下的武士大多居住於田間地頭附近的小型聚居地。這些被江戶人稱爲“鄉下人”的土著武士吃苦耐勞,勇猛好戰,在失去了效忠對象之後,他們仍然在山野田間堅持抵抗。
爲了減少傷亡,艦隊司令張煌言派出了前些年加入大興軍的倭人士兵,這些倭兵經過三年來的培訓和考驗,已經獲得皇帝陛下的許可正式加入了中國籍。
上千名倭兵和少數海軍陸戰隊的官兵一起分成了十多個小分隊深入到了鄉下,他們鼓動農民和小手工者起義響應大興軍,說服部分薩摩藩武士投誠,對那些拒不投降的頑固派武士則進行殘酷的鎮壓。
六月二十三日,大興軍進入京都,俘虜日本“天皇”良仁,兩天後,良仁發佈了“撤藩建縣”以及退位詔書,隨後在大興軍鐵甲艦的護衛下去燕京覲見大中華皇帝陛下,延續了111代的日本傀儡“天皇”就此斷絕。
十月,大興軍在掃除了江戶外圍的德川軍後,將江戶城重重圍困,年僅十七歲的幕府將軍德川家綱在窮途末路之下揮劍自刎,德川幕府老中酒井忠清和稻葉正則率幕府高家、側重、留守居等數十名幕府高官捧記戶冊出城投降,倭國從此作爲一個省正式納入中國治下。
至於遍佈倭國的三百個大名,他們分開來的實力甚至還比不上以前的小股海盜,對於不識時務者,只需花時間剿滅即可。
正如李元利想的一樣,十七世紀的倭國底層民衆,還根本沒有國家和民族的概念。再加上軍情司情報人員無孔不入地拉攏部分親華倭人一起宣傳中華文化思想和愛民仁政,因此,佔據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和手工業者以及許多底層武士,對大興軍的到來不但不反感,反而持歡迎的態度。
隨着撤藩建縣轟轟烈烈地展開,土改工作也拉開了序幕,世世代代受大名欺壓剝削的農民們,爆發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激情,在倭人百姓的配合之下,清剿殘餘大名勢力的工作也進行得非常順利,倭島形勢很快平定下來。
這一次對倭國的征伐,標誌着大興軍海外擴張的戰略正式開始實施!
漢鼎二年十月,西南邊地剛剛結束雨季,高信便率兩廣十萬將士出鎮南關,以安南後黎朝“擅自立國稱帝”、“韃子入侵不出師入中原勤王”、“新帝登基不入朝恭賀”三條罪名,入安南討逆。
此次征伐出其不意,安南人完全沒有想到大興軍會不教而戰,而且大興軍的戰鬥力超過安南軍隊太多,兩軍只是稍一接觸,安南鄭氏政權鎮守諒山的“邊軍”便落荒而逃,討逆軍輕鬆翻越諒山,四日後便兵臨升龍(今越南河內)城下。
此時的安南表面上仍然尊黎氏爲皇,但實際上黎氏皇帝只是一個象徵,軍政大權皆爲阮氏和鄭氏掌控,鄭氏割據北方,阮氏割據南方,雙方長期互相征伐不休,大興軍兵臨城下時,南方阮氏大軍正在攻打鄭氏。
鄭氏政權腹背受敵,明知打不過大興軍,但沒有見識過大興軍火炮厲害的鄭主鄭柞仍然命令士卒據城堅守,哪知不過短短半日,升龍城即告被破。
大興軍攻佔升龍城後,便以此爲據點由北向南逐步推進,出乎意料的是,他們遇到的抵抗並不如想象中激烈,很多地方的安南軍在看到大興軍張貼出來的皇帝詔書和朝廷告示之後,紛紛放下武器不再抵抗。
現在的安南人雖然說話口音和中國不同,但卻和其它藩國一樣都是使用漢字,和倭國人比起來,他們甚至更傾慕中華,也更加認可中原正朔,平定安南比倭國更爲輕鬆。
實際上安南人在前明時屢降屢叛,朝廷委任的官員在地方上欺壓百姓、作威作福纔是最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