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劉文秀已經派出人馬去封鎖梓潼和劍門關,但從保寧到漢中卻還有一條路可以行走,那就是經保寧東面的梁山關和土地關,沿東河直上嘉川,再經南江,便可踏上著名的米倉道,返回漢中!
劉文秀對保寧周圍的地勢如此熟悉,卻是因爲當年跟隨義父張獻忠在四川的征戰。
順治元年,也就是崇禎皇帝上吊那一年,張獻忠率領四十萬大西軍挺進四川,一路勢如破竹,連克重慶、瀘州在內的四十七州縣,接着又攻破蓉城、綿州,張獻忠親率大西軍主力與大順軍爭奪川北地區,大順軍守將馬科被迫率軍退往漢中,李定國(當時還叫張定國)隨即進駐保寧,劉文秀也是在這段時間內駐紮於保寧。
所以說,保寧周邊的地圖就在劉文秀心中,他知道如果要想完全斷了吳三桂的後路,就必須要把通往漢中的道路全部封鎖。梓潼、劍門關、葭蔭關和天雄關都已經派了前鋒部隊去封鎖,現在還有梁山關和土地關!
熬了半宿,劉文秀終於把圍攻保寧的計劃想了個通透,天剛一亮,他就命令擂鼓聚將,數十名將領顧不得擦眼角的眼屎,恍恍惚惚地進了帥帳,再分兩列左右站好,強打精神聽主帥有何要事吩咐。
劉文秀見衆將站定,也站了起來說道:“保寧蕞爾小城,如今我軍乘破竹之勢,定可一舉蕩平,衆將官無須過慮。”
他十多歲就跟隨張獻忠征戰南北,算得上是一員帶兵十多年的沙場老將,但直到如今,卻仍然只能看到敵我雙方表面上的形式。
敘州之戰以前,他還只有四萬人馬,敘州大捷之後,陸續又有各地鄉紳武裝和山賊流宼來投,隨着一路北上追擊吳三桂,他手下的人馬也逐漸增加,如今已經有六萬大軍,在人數上已經將近比吳三桂多出了一半。
可他也不想想自己這六萬人馬都是些什麼人!近半是地方武裝和山賊流宼,還有一些南明軍兵痞,只有少量大西軍餘部纔可以稱得上是精兵。
要是人多就能打贏的話,李自成數十萬人馬就不會被吳三桂幾萬人攆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了!
諸將或許是還沒睡醒,都是一言不發,劉文秀看了一眼,見沒人提出異議,又接着說道:“況且保寧乃是清軍屯糧之處,所屯糧草足以支撐半年,而我軍只有一月糧草,必須速戰速決,一戰而定。”
這時王復臣卻出列抱拳對劉文秀說道:“王爺所說正是!不過我軍連戰連勝,將士都存了驕橫輕敵之心。所謂驕兵必敗,不可冒進!不如先派兵佔據四處山頭,斷絕清兵從漢中來的援軍。圍城三面,留出生路,吳賊必然領兵逃竄,到時不費吹灰之力便可收復川中。”
劉文秀擺了擺手,沉聲說道:“吳三桂亂臣賊子,投靠東虜,認賊爲父,壞我大明大好江山!這一戰正要生擒這老賊,哪兒能放虎歸山,讓他逃回漢中?”
王復臣無言以對,劉文秀卻厲喝道:“衆將聽令!”
兩旁諸將一聽這一聲吼,立時睡意全無,全都伸長了脖子看向劉文秀。軍令之下若有懈怠,輕則杖責,重則砍頭,誰敢拿自已的腦袋來冒這個險?
“張先璧!”
“標下在!”
“令你領本部兵馬,沿江上行至沙溝子一帶,搭橋過江,在沙溝子至蟠龍山一線列陣以待,封鎖保寧西北面,等全軍佈置妥當,再一同發起攻城!”
“標下領命!”
“王……王復臣!”劉文秀本來想叫王自奇,但這人是個草包,沒有什麼能力,要是讓他帶兵前往,多半要壞了大事,於是臨時改口叫了王復臣。
王復臣這人確實有些本事,雖然處處和他唱反調,但軍令之下,哪怕他陽奉陰違?
“標下在!”
“令你引本部兵馬,從保寧城順嘉陵江下行三十里後搭浮橋過江,然後逆江而上,在錦屏山至沙溝子一線結陣,與張先璧部首尾相連,斷不可放縱吳賊逃竄!”
劉文秀知道王復臣不贊成四面圍城,想要圍三闕一,這時再提醒他一下,如果到時他敢於違反軍令,擅自放走吳三桂,那他那顆腦袋也別想再保得住!
“標下領命!”王復臣也是無可奈何,既然劉文秀一意孤行,他也只能乖乖領命。
“其餘衆將,隨本王就在錦屏山下找狹窄之處搭橋渡江,直插梁山關、土地關一線紮營,與張先璧部首尾相連,務必不能讓吳賊逃脫!等修好各處關隘,大軍同時攻城!千秋功業,盡看今朝!諸將務必同心協力,不得懈怠,如有違反,軍法絕不容情!”
保寧三面環水,西面爲嘉陵江,東面是東河和嘉陵江的交匯處,水深又闊,保寧城清兵沒有船隻,萬難渡江,故而劉文秀也用了“圍三闕一”的圍城之法,不過“闕”的就是這東面這條東河。
“速速埋鍋造飯,飽食之後,全軍開動!”
衆將領振奮精神,齊聲喝道:“標下等領命!”
其實劉文秀光看表面做出的推斷也沒有完全錯,剛開始的時候,數萬南明軍確實給了清兵巨大的壓力,並且造成了一些恐慌。清兵在城上看着南明軍佔領山頭,旌旗獵獵,從錦屏山到蟠龍山,連營十五里,而且還有戰象這種龐然大物,都是心驚膽戰,吳三桂也大驚失色,脫口而出道:“這回可完了!想走都走不了了!”
此時他心中已經把四川巡按御史郝浴的祖宗十八代問候了個遍!
先前的時候,吳三桂並不是沒有考慮過撤回漢中,而且還和定西將軍李國翰、四川巡撫李國英商議過後,取得了一致意見。雖說就這麼撤出保寧,逃往漢中,實在無法向朝廷交代,可再怎麼的也比丟了命強啊。
就在這個時候,四川巡按御史郝浴跳出來了,他先怒斥了三人一通,然後又上疏朝廷,彈劾吳三桂非但不能取蜀,反而欲引敵兵入秦境,吳三桂知道後恨得咬牙切齒,卻暫時拿他沒有辦法。只得先忍受下來,以後有了機會再慢慢和他算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