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

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

就在朱祁鎮惦記汪嶽的時候。

汪嶽也忙的腳不點地。

他並沒有在佛山鐵廠之中多投錢,不過是投了五千兩意思意思。這一分銀子更多是與這位駙馬結個善緣而已。

至於賺錢,汪嶽從來沒有想過。

不過,佛山鐵廠能不能賺錢,汪嶽並不知道,但是而今,汪嶽已經賺到錢了。

無他,這幾十萬兩白銀卻是要運到佛山花銷的。

雖然這些大商人都是富豪出身,但是卻也不可能直接將錢運到廣東,甚至聚集在京師都有一些困難。

電視劇裡面,一砸砸出幾十萬兩銀票,根本是一個笑話。

因爲很少有金融機構能承接這麼大額的白銀流動。

所以,這就註定了,這一些銀子都要分批從各地流向佛山。

這就有了汪嶽的用武之地了。

他從中看到了極大的商機。

汪嶽的主營業務,就是銀鋪。就是更換銀兩,異地存取,並開始小量典當放貸等等。他的網點說多也不多,也不過是在江南,浙江,江西,南直隸一帶,然後沿着運河一帶到北京。

汪嶽之所以能的發展壯大,在無數銀鋪典當行之中脫穎而出,卻是因爲汪嶽會做人,能做人,爲人八面玲瓏,在徽商之中關係特別好。

徽商,因爲徽州山多地少,所以徽州人都有出外經商的習慣。多到了什麼程度,有一句話說,無徽不成市。

可見徽商之興旺。

當然了,徽商之中有大商人,如汪嶽,但也有小商人。在外地開一個鋪面慘淡經營。

甚至每一代徽地出外的男丁,十個人之中,就有兩三個客死異鄉。

徽商人在外也就抱團經營,互相幫助。甚至這種習慣在而今的溫州商人身上還有相當的基因流傳。

汪嶽少時讀書不成,用夫人的嫁妝出來經商。

剛剛開始並沒有賺多少錢,但是他,熱心幫助鄉人。每次回家與出來,都帶了不少家人書信,甚至要跑好多地方,爲這些人送信。

這也沒有什麼利益可言。很多時候都純幫忙的。

但是時間一長,他就發現了其中利益。

當他被人很多人相信之中,就有人託他將銀子送回家中。

於是,汪嶽開得第一家,異地存取的錢莊,就是與老家的。

他從之中發現了商機,更是熱心於聯絡同鄉,以至於家鄉人都之汪大官人。與在外面遇見了什麼難處,比如做生意賠了,比如遇見強盜了。

等等,只需能找到了汪記門下,憑藉一口鄉音,總是能得到幫助。

如此一來,汪嶽的產業就依附着徽商的網絡,迅速擴大,甚至成爲徽商之中話事人。很多內部糾紛到找到了汪嶽門前。請汪嶽調解。

汪嶽在徽商圈子裡面的地位,更讓汪嶽的產業更加興旺。畢竟金融業資金要求很大,很多異地存取。根本不可能讓人遠途運送大量金銀。

其中風險太大,要知道大明走遠途遇見土匪機率可不小,一旦風聲傳出去,就等着過五關,斬六將吧。

所以很多時候,異地存取,都是在當地調款的。

以汪嶽的人脈,有短缺的時候,都能很輕鬆的從當地徽商之中調集一筆款子。

這纔是汪嶽生意越來越大的原因。

當然了,汪嶽也對徽商放款。但是而今對外放款還不是太多的。最大的擔心是不知根知底,放出的款子根本收不回來。

汪嶽有幾分成也徽商,敗也徽商的感覺。

他因徽商而起,幾十年之內,成爲天下富豪。但他的生意更多在徽商圈子裡面打賺,外人的生意也有但也不多。

而此刻,這一次對汪嶽來說,卻是一個極大的機遇。

幾乎大明各地的大商人都在這裡,如果他們都能通過汪家渠道劃撥銀兩,也就是汪嶽的渠道遍及了大明各大商幫。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如此一來,汪家錢鋪成爲天下第一的錢鋪,也就指日可待了。

所以,汪嶽在爲這個目的而努力奮鬥的時候,卻不知道自己的底細,一條條的擺在了朱祁鎮的面前。

畢竟汪嶽而今是在北京。

如果在別的地方,朱祁鎮未必能夠掌控的如此清楚,但是整個天下只有北京城內,只要朱祁鎮想知道,什麼事情都瞞不過他的。

朱祁鎮看着汪嶽的內容,大感興趣。

大明經濟最大的問題,一個錢,一個糧。

甚至很多偏僻的地方,糧食還承擔一點的貨幣性質。

別的事情,朱祁鎮都可以放一放,但是在這樣東西上面,卻是絕對不能放手的。

所以,戶部侍郎楊鼎而今已經初步提交了一分方案。主體內容,就是在這半年之間,視察天下糧倉的結果。

這個結果並不容樂觀。

在太祖皇帝時期,大放異彩。一般來說一個縣都有一座或者兩座,儲存一兩萬石糧食預備倉,全部都荒廢了。

最嚴重,連倉庫都變成廢墟了。即便還有保留的,預備倉庫存保存不當,很多糧食腐朽,再有就是賬面不符。

可以這樣說,除卻北京倉,通州倉,再加上天津倉,總共兩千萬石糧食的倉儲或許沒有問題。

畢竟朝廷對這些倉庫當成命脈,一年之內,有不知道多少次御史覈查。

再加上這些之前都是楊鼎管着。想來也沒有什麼大問題。

楊鼎向朝廷的提議,就是將倉儲的級別提升,在水陸要衝之地,重現修建倉庫,輻射各地。

總體上,他提出了臨清倉,淮安倉,揚州倉,南京倉,九江倉,武漢倉,成都倉,廣東倉。桂林倉,等十幾個倉庫。

這也是對大明原來的賦稅體系的整頓。

之前大明納糧可不是要百姓繳納到縣裡就完事了,恰恰相反,要糧長運輸糧食到很遠很遠的倉庫之中。

一般來說,是富戶運運,貧家近運。

這是出於太祖皇帝天才的辦法。一種去中心化的運營。

因爲糧食運輸成本太高了。

太祖皇帝覺得,將糧食運輸到京師,然後朝廷再下撥下去,是一種極端浪費的事情。於是乎,太祖皇帝細分賦稅項目,採取就近原則,讓各地繳納的賦稅,直接運輸到所需要的地方。

這種形式在宋代就有。

不過,當時是一種折中的辦法,因爲南宋的時候,前方打仗,家要後面的府縣移支,不用將地方的賦稅運輸到京師了,而是直接運到前線。

當然了,這裡面還有很多政治原則。

比如,如果當地有駐軍,也不能讓軍糧就地支取,如此朝廷就不能對軍隊制衡了。等等原則之下。

太祖皇帝就設計出一張複雜的賦稅轉移路線。

朱祁鎮登基的時候,大明賦稅二千三百多萬石,但是到北京的不過四百萬石上下,其餘的賦稅都在這一張大網之中運行着。

調整這一張大網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近百年下來,這一張大網與當初的情況早就不大一樣了。

舉一個例子。

在南京附近的縣,有要求運送到京衛的倉庫。但是太宗皇帝遷都,京衛大部分都遷到北京了,於是這些人本來是家門口運糧食就行了,一下子多了近千里的路線。

於是百姓所要付出的運費,要超過了他們本身要運送的糧食。這負擔立即翻了好幾翻。簡直讓人苦不堪言。

而這樣的事情,在最近時常發生。

朱祁鎮這幾年大刀闊斧,衛所遷徙改制,府縣的劃分,南直隸一分爲二,等等動作,早就讓這一張運送網絡已經不堪重負了。

不過,大明內閣也不是白癡,自然要加以修補。

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七十章 肇州破敵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六十章 北方戰略構想二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進派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一百三十九章 張郎遺策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二十二章 鴻門宴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九章 蹇公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二十八章 決戰前奏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五十六章 襄國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後的掙扎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八十章 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