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蹇公去矣

朱祁鎮對這一出早有預料,說道:“蹇公說便是了,朕聽着。”

蹇公一隻手顫顫巍巍的握着了朱祁鎮的手,這一隻手,乾癟之極,骨節一根根的爆出,黑瘦之極,上面還有老人斑,與朱祁鎮潔白的,粉嫩之極的小手相比,形成鮮明的對比,看老人的表情,似乎用足了所有的力量,但是朱祁鎮卻只感到輕輕的抓力,似乎只需一伸手就可以掙脫開來,他說道:“臣知太皇太后,乃女中豪傑,太皇太后的安排與苦衷,老臣知之一二,但太皇太后,絕非呂后之流,陛下登基之事,已經昭告天下,只要陛下正人正己,則天下人無人能夠動搖陛下之位。親近太皇太后,即便是綵衣娛親,也在所不惜。只要兩宮和睦,則天下大幸。”

朱祁鎮見即便是這個時候,蹇公所想的依舊是國家大事,爲自己着想,心中也明白,爲什麼祖父,父親,爲何這麼看重蹇公了,他忍不住問道:“襄王之事,蹇公是怎麼看的?”

這一件事情是朱祁鎮與太皇太后的心結所在。

即便太皇太后說了,她取襄王金冊不過想以襄王以親王的身份監國,並沒有其他意思,但是朱祁鎮就信了嗎?

不管信不信,當前的局勢他不得不信而已。

“有些事情,陛下還是當做不知道爲好。”蹇公猛地咳嗽了兩聲,說道:“陛下只要記住,而今陛下是皇帝。些許細務無須多想。”

朱祁鎮雖然竭力維持臉部表情,但是還是是被蹇公看出了端倪。

“這都是細務。”蹇公強調,說道:“陛下乃是一國之君,只要耐心等下去,這天下總有一天是陛下的。”

“難道朕什麼也不做嗎?”朱祁鎮說道。

登基爲帝之後,朱祁鎮心中有無數事情想做,他要整理軍務,他要清理吏治,他該漕運爲海運,他要遼東設省,永訣女真之患,等等。

以後的眼光看這個時代,有太多可以做的事情了。

“對。”蹇公說道:“多做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而陛下只要不犯錯,勤修道德,待有親政的一日,自然可以有作爲於天下。”

“在這之前,什麼事情都不要做,就做孝子。”

蹇公的想法,朱祁鎮明白了。只要什麼也不做,安安心心的侍奉太皇太后張氏,只要張氏護住他,則天下沒有人能威脅的了朱祁鎮的位置。

而太皇太后畢竟年事已高,又能活多少年啊,太皇太后其實並不必蹇公年輕多少。

歲月無情,總是雨打風吹。

夏原吉,解縉,蹇義,三楊,甚至仁宗皇帝,大體年歲相差不大,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人。

而且歲月無情,解縉死於非命,夏元吉已經死在宣德五年,蹇義與之齊名,恐怕也過不了而今這一關了。

三楊,太皇太后,又能支撐多少年啊?

年齡是朱祁鎮最大的優勢。

只是這樣憋屈的等待,卻不是朱祁鎮想要的,他說道:“蹇公對子弟有什麼安排嗎?朕可以爲蹇公安排一下?”

“無須如此。”蹇公聽了朱祁鎮的話,立即感覺到朱祁鎮內心的不情願,心中微微一嘆,再也多說。說道:“臣之餘蔭已足,子孫不成器,也足以溫飽,不勞陛下顧念了。”

蹇公似乎有些疲倦,靠在被褥之上,一副似睡非睡的樣子。朱祁鎮輕叫兩聲,道:“蹇公,蹇公。”

忽然蹇公的手,從朱祁鎮的手腕之上垂落在錦被之上。

一直站在蹇公身後的王振,立即上前一步,細細探視一下,在朱祁鎮身邊,說道:“陛下節哀,蹇公去了。”

蹇公一去,作爲少數幾個洪武年間入仕的大臣。他的離去,代表洪武年間已經遠去了,緩緩的凝聚成爲了歷史。朱祁鎮也不好在蹇公府上多待,畢竟有一個皇帝在這裡,蹇公的喪事也不好安排。

蹇公的子女早有了準備。

畢竟老爺子的年紀到了。

在一片哀聲之中,朱祁鎮離開了蹇公。

內閣很快給出封贈,蹇公贈,光祿大夫,太師,諡忠定。

蹇義的去世,在一片國喪之中,並不顯得多麼醒目,畢竟因爲大行皇帝之去,整個京師都在一片白色之中。

在回皇宮的路上,朱祁鎮陷入沉思之中。

蹇義的意見,朱祁鎮陛下認真思考,覺得其實很有道理的,按着這一條路走,他定然能順順利利的到親政的那一日。

到時候,即便出了什麼事情,也沒有人能廢了他。

但是朱祁鎮心中卻依然有一些不甘心。

不過另外一件事情,更讓朱祁鎮感到不安。

蹇義與夏元吉齊名,都是永樂年間的老臣,而今一個在宣德五年去世了,一個在宣德十年去世了。

三楊與之相比,或許年紀稍輕,但是也是老人了。

他們能支撐多長時間?

連張輔也不是當初接替主將征伐安南的青年才俊了,那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張輔在靖難功臣之中,依然算是年輕的了。

但是即便如此,張輔也老了。

這一批在洪武末,建文,永樂初年興起大臣,支撐了大明朝三十多年風風雨雨,一個個都到落幕的時候了。

只是接替他們大臣,到底在什麼地方?

一時間朱祁鎮心中冒出四個字:“青黃不接。”

歷史上有一個怪現象,似乎人才都不是單個出現,而是一批一批的出現。就如而今的洪宣輔政集團一般。

三楊放在明朝歷史上,也是一等一的人才。

朱祁鎮心中忽然想到一個名字,就是于謙。

他依稀記得十幾年後,土木堡之變,于謙當時是兵部尚書,只是不知道于謙而今是什麼位置。

不過,這事情並不是太急的。

只能暗中留意即可。

朱祁鎮不知不覺之間,已經適應了皇帝的身份。

回去之後,立即有人來報,說皇太后,已經數次派人過來問陛下行蹤了。

朱祁鎮自然知道,她這個母親最近心緒不佳,大抵是他這個兒子,親近太皇太后,與她疏遠了不少。

要知道之前,朱祁鎮一直在孫氏身邊。

之前,宣宗皇帝在的時候,孫氏還可以憑藉宣宗皇帝寵愛,在皇宮之中有自己的勢力,只是宣宗一去,皇宮內外,早就被太皇太后整頓的如同鐵石一般。

不管是誰的人,只要有一絲異動,都就地處決。

就在宣宗皇帝去世到朱祁鎮登基這不到十日之內,宮中無聲無息之間消失了多少人。

倒不是說太皇太后,專門對付孫氏。

而是非常時期,寧可嚴苛一些,不可放縱。

只是孫氏卻擔心這些事情,是太皇太后要處置自己的徵兆,而她此刻,唯一的依靠,就只有朱祁鎮了。

倒不是朱祁鎮避開她,只是守孝期間,朱祁鎮作爲皇帝,有太多禮儀要他露面了。

剩下的事情,他也要在太皇太后身邊,就是爲了按太皇太后之心。

而是而今二十七天孝期,就快到頭了。

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七十二章 張宗周孤身歸北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四十章 輿情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七十章 年關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二章 外戚第九十二章 堅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六章 新天子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七十章 諸子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八十九章 于謙的西北政策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十六章 海漕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