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

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

楊士奇說道:“江南重賦問題,也是爭論好一陣子了,況鍾與周忱兩人爭論不休,老臣一時間也難以決斷。”

“不過,朝廷糧餉大半都來自江南,江南一亂,則天下動搖,況鍾與周忱兩人的操守,老臣是信的過的,只是地方事務想來複雜之極,老臣也老了,這一件事情,只能讓陛下聖裁了。”

“如果況鍾與周忱,真合不來,自然要有一人調離江南。兩人都是人才,還希望陛下保全之。”

朱祁鎮說道:“朕聽過這兩人。”

況鍾與周忱都是大明一等一的良吏。名聲在外,在外面的地方官之中,兩人治行不下於于謙。

朱祁鎮自然是留心的。

只是他沒有聽過兩人鬧矛盾了,一時間無數疑惑心中冒出來。

正如楊士奇所言,兩人的操守朱祁鎮也是新的過的,況鍾作爲杭州知府,幾次離任,都被百姓上京聯名挽留。

官聲很好。周忱也不錯,所過之處,都有好名聲。

他們兩人在百姓心中都是好官。

只是好官與好官之間,也是會有矛盾的,他們主要矛盾就在於江南重賦的處理辦法。

如何處理江南重賦,朝廷到地方意見差不多一致,就是減免一些。

但是怎麼減免,減免誰的,不減免誰的?

這就要鬧出問題來的。

關係別人的錢,自然可以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關於自己的錢,一分錢也要爭得清清楚楚的。

朱祁鎮疑心,他們兩人之間的矛盾就是因爲這個。

“陛下,前些年下令,將黃冊搬到京師來在,在三海子之中,尋一島嶼,如後湖例存放,臣已經下令安排了。”楊士奇說道:“只是有些事情,臣不敢隱瞞陛下,黃冊之數,除卻洪武永樂前期之外,其餘的都不作數。大多是在去年的基礎之上,刪刪減減而成。”

“什麼?”朱祁鎮大吃一驚。

朱祁鎮對這情況並非不知道。

畢竟這樣幾乎是公開的秘密,錦衣衛不敢不告訴朱祁鎮。

但是朱祁鎮不知道楊士奇爲什麼這樣說。

楊士奇說道:“老臣七十有五,即便而今立即死了,也夠了,在這樣大事之上,臣不敢隱瞞陛下的。”

朱祁鎮說道:“因何如此?”

楊士奇說道:“無他,人手不夠。”

“朝廷十年一編黃冊,但是編一次黃冊需要多大工程,幾乎要尋訪天下所有的百姓,一一過問,但是各地縣衙之中有多少人?”

“收稅之事,委任糧長,一個縣衙有編制的三百人就算多了,但是有些大縣有十幾萬人之多。”

“這些人想要將這事情給辦下來,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太祖年間,編黃冊之事,還多派國子監學子,而今國子監大不如前了。”

朱祁鎮心中暗道:“未必是這個原因。”

有些事情開國的時候能做,後來就不能做的事情,朱祁鎮也見多了,自然明白,楊士奇所言未必全部正確。

但是朱祁鎮不下嚴令,加派人手,這編黃冊是事情,就是水中花,井中月一般,卻是一定的。

黃冊太重要了。

可以說,國家徵稅的基礎,就在這黃冊之上。

一切財政收入的源泉所在。

黃冊有誤,不知道多少該給國家的錢,被私人納入腰包之中了。

朱祁鎮心中一動暗道:“對了,定額。”

他又將這一件事情給忘記了。

太祖皇帝爲了防止後世子孫橫徵暴斂,早已將各地方面稅額給固定了,大明洪武年間最好的年景,收入糧食三千多萬石。

但是太祖皇帝擔心,這樣的好年景不是年年有的,所以規定了每年賦稅二千四百萬石。各地戶口數量其實與賦稅之間,已經脫鉤了。

這或許也是大明黃冊數量不足的原因之一。

不過即便如此,黃冊還是很重要的,最少徭役之事,就是要按黃冊上來的。

太祖皇帝爲了均徭役才建立黃冊,百姓十年輪一次徭役。

但是黃冊有誤。

豈不是有些人不用服徭役,有些人要多次服徭役。

朱祁鎮還沒有接受這個問題,楊士奇又說道:“陛下欲將順天府衙役世襲制度改掉,臣以爲善之善也,只是于謙在北京徵房課,下面很多京官都怨聲載道,朝廷俸祿本來就不多,還多以寶鈔代之。”

“京城居大不易,于謙又徵收房課,京官處境更加難熬了。”

朱祁鎮此刻也算明白一件事情了。

楊士奇並不是想用難題壓垮朱祁鎮,而是向朱祁鎮表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治天下需要用文臣。

朱祁鎮之前,一直糾結於楊士奇拋出來的這些問題。沒有抓住楊士奇的言外之意,楊士奇也只好一直說。

反正那國的政府沒有一點問題。

楊士奇秉國這麼多年,自然知道大明情弊在什麼地方,真讓楊士奇說,楊士奇能說一天一夜不帶重樣的。

當然,大明有這麼多的問題,並不代表楊士奇無能。

細細聽就知道,楊士奇所說的,大部分就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問題,都不是在楊士奇手中才有的,都是積累下來的。

而且這些問題,大多都是制度性問題,牽扯方方面面極深,並不是殺幾個,挑選幾個官員,就能辦好的。

但凡是這樣辦,就能辦好的事情,楊士奇都給辦了。

朱祁鎮說道:“先生的意思是?”

楊士奇說道:“陛下,欲用力於瓦刺,重用武臣,臣沒有怨言,但是大明不可能一直打仗。即便打仗,陛下所在意的也是善後。不能再出現如同安南一般情況。”

“陛下欲爲武帝,則請早培養皇儲爲昭宣,陛下欲爲太宗,則皇儲則爲仁宗,則天下安定,朝廷無事。”

“如果陛下用兵於北,他日皇儲又用兵於南,天下連綿戰事,則天下危矣。”

“陛下立大本堂,以待國本,臣知陛下於國本之重,然純用武臣,臣擔心將來有不忍言之事。”

“老臣年事已高,不知道何時,就要去見太宗,仁宗,宣宗於地下了。”

“故此,敢不冒昧以死聞之,請陛下慎重。欲用力外者,必先安其內,欲成大事者,必謀之長遠。”

朱祁鎮聽了,只覺得楊士奇哪裡是沒有怨言,而是怨言爆棚了。只是楊士奇轉了這麼大一個圈子,讓朱祁鎮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

政治是高於軍事的。

即便他想要拉攏勳貴,也不能傾向性那麼明顯,否則的話,這一堆事情,誰給他處理?

朱祁鎮即便是有三頭六臂也是做不完的。

朱祁鎮說道:“朕知道了。先生今後有話直說,這樣吧,先生挑選翰林學士作爲大本堂講師。不過,大本堂多爲勳貴子弟,只需講解史書,激勵忠義即可。朕而今尚沒有皇子,將來有皇子,定然由先生挑選講師。”

朱祁鎮心中一轉,說道:“如果先生家中,有子弟不成器,讀書不成的,也可蔭爲大本堂學子,也算朕酬先生之功了。”

楊士奇聽了,心中不由一動。

楊士奇可以蔭不少官,但是大多是閒置,比如錦衣衛指揮使,尚寶監,真正的錦衣衛指揮使自然不能交給他們。

只是吃一份俸祿而已。

不過,這大本堂學子卻不一樣,別的不說,單單是這一分人脈就不錯了。楊士奇正愁身後無人,這一封賞賜正中楊士奇之心。

楊士奇說道:“臣謝過陛下。”

朱祁鎮說道:“只求先生,不要棄朕而去,天下還少不了先生。”

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監國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賦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五章 太后二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二章 大武學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三章 災年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六十章 明浪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