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

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

既然所有人都決定,整個水系的治理,當以從北到南的順序展開。

朱祁鎮立即一錘定音,說道:“就從順天府開始。”

于謙說道:“只是如果想從順天府開始的好,就有一大疑難之處。那就是京師附近,全部是勳貴的莊子,修建水利卻是繞不開他們的。”

朱祁鎮頓時明白于謙擔心的是什麼。

最少現在大明勳貴手中還是握着刀把子。是朱祁鎮最可靠的依靠之一。但是以北京爲中心,大量土地都要麼被皇帝賞賜給勳貴,要麼被勳貴自己佔據。

大明立國才七十年。

所有土地兼併並不嚴重。

但是除卻南北兩京之外。

南北兩京有大量勳貴的土地,于謙在順天府大興土木,想不觸及這些勳貴的利益,是不可能的。

朱祁鎮沉吟一會兒,說道:“這一件事情,朕會放在心上。英國公深明大義,自然不會讓於先生爲難的。”

也幸好是是正統年間。

大明勳貴雖然權威還在,在土地兼併之上,卻並不是多厲害,他們相當一部分人都還想着在馬上得功名。

而不是營田求富貴。

而大明皇室也只有仁宗皇帝當太子的時候,有一處莊子,作爲黃莊,也就是仁壽皇莊。其他外戚也在太皇太后約束之下,不敢輕舉妄動。

沒有皇室帶頭,順天府的土地兼併情況,還沒有嚴重到,幾乎沒有尋常百姓寸土的地步。

而且英國公張輔也是明理之人,宣宗時清查順天府土地,英國公就將除卻朝廷賞賜的土地全部讓出來,足足有數萬畝之多。

宣宗皇帝自然不會要了,只是除卻朝廷賞賜給英國公家三萬畝土地之外,其餘的土地全部要徵科。

看英國公在,順天府各家勳貴沒有誰敢造次。

而且水利水利,雖然大興水利,難免要徵用土地,規劃河道,其中有弊自然有利,河道上稍稍傾斜,就能將一大片旱地,改爲水澆田,其中之利弊,誰都知道。于謙雖然正直。但也在地方混跡多年。不是一個愣頭青,自然知道該怎麼做。

固然不可能將其中利益全部讓給豪強,但也會一手軟一手硬,讓他們老老實實的。

于謙說道:“如此順天府境內各項工程就沒有問題,臣當在二月中旬之內,讓各地陸陸續續開工,只是錢糧問題?”

朱祁鎮聽了于謙的話,轉過頭看向曹鼐。

曹鼐立即說道:“臣立即回內閣,與首輔大人,與戶部劉尚書商議,開太倉,決計不會讓工程斷工的。”

“好。”朱祁鎮說道:“你們三人精誠合作,這一場大災,朕也就不擔心了。”

于謙忽然說道:“陛下愛民之心,臣銘感五內,只是臣以爲陛下以工代賑之策,只是揚湯止沸,不能釜底抽薪。”

朱祁鎮有些奇怪了,說道:“先生何處此言?”

朱祁鎮自以爲很瞭解河北的情況了。

他細細揣摩,覺得河北之所以如此,原因就是數千年來,河北的過度開發,再加上北宋以來黃河水患,各種問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綜合性生態問題。

每逢夏季多雨,洪水暴發,但是洪水時間不長,就退卻了,形成大片的灘塗,而被長達數月的旱季之下,極其有利於蝗蟲的繁衍。

於是乎,水,旱,蝗三者形成一個循環,三者相互作用,如此往復。變成了一個難解的套環。

朱祁鎮想要費勁力氣,哪怕是動用對瓦刺儲備的軍費,也要好好治水,就是爲了解開這個套環。

只有遏制住洪水漫流的情況下,纔可以減少大片灘塗。讓大多少地方被植被覆蓋,保持水土。減少蝗災,才能讓北方糧食生產進入正軌之中。

但是于謙忽然說朱祁鎮之策,不過揚湯止沸之策,只能緩解民間疾苦,卻不能讓這一些事情真正解除。

卻讓朱祁鎮心中微微不舒服。

只是于謙並沒有因爲朱祁鎮臉色上的細小變動而生氣,如果說,之前朱祁鎮瞭解的是天災,那麼而今于謙所言就是人禍了。

于謙說道:“淮河之南運輸四百萬石糧食於京師,而淮河以北五省,卻要供應八百萬石糧食於九邊。”

“陛下深究根本,目而今之治河,爲秦之鄭國渠,然我大明乏糧食嗎?雖然而今水旱相接,但臣依然要說,並不缺少。”

“太祖愛民之心,恩澤天下,各地稅負皆有定額,不多勞百姓,然北方百姓之賦稅,接要運輸,到九邊道路遙遠,動則經年,路上之花銷,有十倍於正額者。”

“臣曾經巡撫山西,河南百姓要運輸糧食到偏頭關,運七石止有一石到,當地稅額雖然不多,但計之以七倍,也是小命之不堪重負。”

朱祁鎮聽了,嘴脣微微有些乾燥。轉看曹鼐說道:“曹卿乃是北方人,於先生所言,是真是假?”

曹鼐說道:“於大人所言,或有誇張,但多數爲真,只是並非每一處百姓都要走那麼遠的。只是河南百姓運輸要遠一點。”

朱祁鎮心中暗道:“太祖皇帝,你真給弄了一個大難題。”

如果之前,朱祁鎮所觸及的地方,朱祁鎮還可以糊弄過去。甚至用祖制來詭辯,但是而今他觸及到的就是真正的大明祖制了。

太祖皇帝生於民間,見慣了貪官污吏,他對官員有很深的不信任之感。所以他制定賦稅的時候,就有意思的減少官府層面對百姓的干涉。

你可以想象嗎?大明各地的賦稅並非直接運到京師的,而是層層分撥之後,到北京的並不多了。

這也就是爲什麼。

清廷的體制與明朝的體制相差不大,清廷的財政收入是明朝的好幾倍。並非清朝經濟多發達了,而是賦稅分配的問題。

明朝上交給中央的賦稅並不多。

更多就是在縣一級別的財政單位直接對接了。

比方說,這一個縣供應某衛所軍糧,就由這個縣的糧長,自己將這個縣的賦稅送到這個衛。

在洪武的時候,太祖皇帝規劃的還可以,務必讓各縣的負擔都差不多,一般調撥,也是就近原則。

但是太宗皇帝就搞出兩個大問題,打亂了太祖皇帝的規劃。

這兩個大問題,一個就是遷都,一個就是九邊重兵。

國都乃是消耗物資最多的地方,當南京是京師的時候,根本不用擔心這些耗費,畢竟距離江南太近了。

但是遷都北京之後,這個問題就突出出來了。

於是太宗年間就修繕了運河,讓南北相同,江南糧食供應北京,而北方五省的糧食供應邊關。

這個格局的形成看上來是不錯的。

但是隨着九邊重兵的形成,大量糧食向北運輸。在宏觀來看是不錯,卻不想在百姓的角度,不要說多上幾百裡,就是多上一兩裡,對運輸糧食的人來說,就是一件非常大工程。

只有手推馬拉將數十石數百石糧食運送到邊關去。這其中的消耗,甚至數倍於朝廷正賦。

甚至很多人都疑惑,明代的賦稅並不高,即便是臭名昭著的三餉,分到每一畝頭上,也不過多幾鬥糧食而已。

爲什麼天下人都承受不住了。

就是因爲這個原因,如果單單出幾鬥米還行,但是要將這些糧食運送過去,卻是永遠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于謙還繼續說,似乎將這最無情的一面,殘酷的揭露在朱祁鎮的面前。說道:“如果數倍於正賦還好,百姓尚可支撐,但是就怕意外,一出意外則身家性命就賠進去了。”

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五十八章 大寧第一百零四章 鐵甲鏗鏘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一十三章 議麓川四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十二章 軍議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一百三十章 慶都公主駙馬二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九十一章 整頓衛所的分寸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