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百姓苦

從此,朱祁鎮就開始了規律且痛苦的日子了。

李時勉要求嚴苛,每天早上的日程安排的滿滿的。因爲只教一個學生,而李時勉又是學問大家,朱祁鎮的學習進度,都瞞不過他。

雖然看似沒有考試。

但是每天在李時勉面前就好像考試一樣。

李時勉嚴厲非常。

朱祁鎮每天都學得很辛苦。

畢竟別的不說,在李時勉的教學計劃之中,四書五經,想讓朱祁鎮倒背如流。不過,李時勉嚴厲歸嚴厲。

水平還是有的。

朱祁鎮並不覺得學習有多麼苦悶,只是累了一些。

每天十張大字,朱祁鎮只能留在晚上寫,每天練得手腕疼。以至於好些時候,在太皇太后那裡都睡着了。

不是朱祁鎮有意如此,只是孩子貪睡,本是常理。朱祁鎮雖然在心理上已經成熟了,但是卻無法戰勝自己的身體。

而王振也不敢每天配朱祁鎮是文華殿了。

原因有兩個,其一是他怕李時勉再借故發揮,第二,卻是他也忙得要死了。

雖然太皇太后對三楊很是信任,但是總要有所監管,內閣的票擬總要在王振這裡再過一遍。

王振爲了建立起自己的權威,也想辦法在三楊的票擬之中,找出問題來。

以王振的能力能不能找出來,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王振卻發現,太皇太后對他這樣的做法,其實並不反對。

雖然每次駁回內閣意見之後,楊士奇等人會稟報太皇太后,一般情況下,太皇太后總是訓斥王振一番,讓王振從內閣之意。

但是王振卻暗暗揣摩出一點。所以他每天上午都將精力放在內閣送來的奏疏之上,決計不甘心簡簡單單在上面批一個“準。”

對於王振的指手畫腳,內閣其實挺不滿意的,好在太皇太后深明大義。

其實楊士奇這些老狐狸也知道。如果沒有王振的指手畫腳,那來太皇太后的深明大義。只能當做不知道。

好在在太皇太后的主持之下,倒也沒有耽擱正事,最多是拖上一拖。

如此一來,大明朝政的正常運轉,無須朱祁鎮多幹涉。

朱祁鎮也可以安心學習了。

不過,這平靜的日子根本沒有過幾日。

宣德十年,進入四月之後。事情就多了起來。

朱祁鎮還沒有上完課,就已經發現王振在外面等着了。

朱祁鎮知道,李時勉將王振給得罪死了。王振而今雖然不能是權傾朝野,但是朝廷之中,也算是一方大佬了。

即便是楊士奇也不敢輕易怠慢。

但是李時勉卻不假辭色,真將王振當做一奴婢而已。

王振深恨之,卻無可奈何。

因爲太皇太后還在,王振深知他如果做事不合太皇太后之意,即便皇爺想保他,也是保不住的。

而李時勉忠直之聲,享譽天下。太皇太后也非常看重他。

故而有太皇太后撐腰,他怎麼也奈何不了他,就眼不見心不煩,每日雖然送朱祁鎮來上課,但盡來不與李時勉打照面。

而今而不到中午,就在外面候着,只能是有事情發生了。

朱祁鎮頓時有幾分心不在焉。

李時勉見狀,說道:“今天就到這裡吧,陛下有事可以先去了。”

朱祁鎮連忙說道:“多謝先生。”

李時勉說道:“這也是陛下聰慧,論語已經學完了,明日爲陛下講大學。”

朱祁鎮說道:“謝過先生。”

匆匆下了堂。朱祁鎮見了王振說道:“有什麼事情?”

王振匆匆說道:“河南大旱,從開春到而今無雨,還有草原上有消息,今年年初,瓦刺擊敗韃靼。”

朱祁鎮皺眉,說道:“年初?爲何現在纔有消息?”

王振說道:“錦衣衛辦事不利。”

朱祁鎮沒有說話,他其實在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已經猜到了幾分。想來定然是年初朝中都在忙先帝的喪事。

這種情報,只能先壓一壓。

只是朱祁鎮萬萬沒有想到,他們能壓這麼長的時間。

先帝都過了百日了,京師也出了國喪了。這消息才傳過來。

“可是太皇太后叫我?”朱祁鎮說道。

“借奴婢三個膽子,奴婢也不敢來打攪陛下。正是太皇太后讓奴婢來請陛下。”王振說道。

“走吧。”朱祁鎮起身向慈寧宮方向而去。

紫禁城實在是太大了,紫禁城外面還有宮城,朱祁鎮僅僅在紫禁城之中,就有一些走不過來來了。

有時間不得不借助步攆了。

來到慈寧宮,太皇太后看了看天色。說道:“派人知會一聲皇太后那邊,就說皇帝就在我這裡吃了。讓她不用等了。”

隨即有一宮人行禮之後,立即去辦了。

朱祁鎮每日午飯,常常去陪孫太后吃。

畢竟孫太后是自己的生母。如果一天連一面也見不上,一來外廷有不孝之譏,二來,朱祁鎮也於心不忍。

孫氏在太皇太后眼中,固然是一個小聰明大糊塗。但是對朱祁鎮是真心的好,而今朱祁鎮身上的衣服,多出於坤寧宮中。

都是孫氏與身邊的宮女所爲,一片愛子之心,不能讓人不感動。

太皇太后隨即對朱祁鎮說道:“想來王振已經給你說了,河南遭災了,恐怕這一季糧食,打不了多少,饑荒已經成爲定居了。”

“孫兒明白。”朱祁鎮說道。

“你不明白。”太皇太后說道:“你長在深宮之中,又知道民間是怎麼樣子的,當初太宗皇帝在北京,招仁宗上京,但是我跟着一起,在路上,仁宗皇帝下了船,離開官道,到了普通農戶家中。”

“農戶家中,沒有隔夜之糧,不過茅草屋一座,只有幾個男丁出來,女人都避而不見。”

“你知道爲什麼?”

朱祁鎮說道:“可是,女眷迴避?”

太皇太后說道:“女眷迴避,士大夫纔有這說法,百姓是沒有的,百姓家的女兒,從小就要下地幹活,哪裡有不見外人的道理。”

朱祁鎮說道:“孫兒不知道了。”

太皇太后說道:“是因爲沒有衣服。”

朱祁鎮吃驚非小,一時間說不出話來。他萬萬沒有想到,盡然是這個原因。

太皇太后的語氣也哀傷起來,說道:“當年靖難起兵,是從山東一路打過去的,故而山東一地損傷最重,又有運河通過,百姓疲於徵發,以至於百姓缺衣少食,以至於此。當時仁宗皇帝在船上就睡不着覺。對太宗遷都之事,尤其厭惡,這纔是仁宗一定要將京師遷回南京的原因,是免去百姓轉運之苦。”

“我給你說這個,不是讓你遷都的,而是讓你知道,民間之苦楚,遠在你想象之上,稍有災荒,百姓就無以爲繼。”

“而國朝疆域之大,兩京十三省,氣候不一,年年必有災荒,河南這樣的災荒,你已經要時常見,但你要切切記住,不要因爲司空見慣,就以爲沒有大事。”

“要知道,你的一念之差,就可以是萬千百姓易子而食。”

朱祁鎮一邊聽他們說,心中卻在念着一個名字,就是于謙。

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七十章 諸子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一十八章 馬文升在天津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