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

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

五十萬石,這個數字不小,但是對龐大的糧食缺口,卻是遠遠不夠的。

朱祁鎮本來歡喜的臉色頓時沉了下來。按事先所言,應該有一百萬兩銀子,最少要買,兩百萬石糧食。

朱祁鎮說道:“後面有多少糧食?”

李時勉說道:“臣在廣東一共籌集了四百萬石糧食。”

朱祁鎮大吃一驚,說道:“四百萬石?怎麼會這麼多?”

李時勉說道:“臣回新安調動一百五十萬兩白銀,在廣東購置二百萬石,只是隨着安南蠢蠢欲動,這一批糧食不能輕易動用。”

“甚至因爲黃寬之事,安南使臣與廣西巡按朱鑑交涉,一時間風聲鶴唳,兩廣總督王翱,也不允許臣將糧食全部帶走。”

“所以這一件事情,就耽擱下來了。”

朱祁鎮問言大怒,道:“何不上奏?”在他眼中什麼事情都比不上京城腳下的饑荒的

李時勉說道:“臣以爲兩廣總督王翱所爲沒有錯,因爲他身負兩廣封疆之任,決計不可能在廣西戰事在即的情況下,抽空廣東的糧食。”

“王翱最後從官倉之中擠出七十萬石糧食。但是臣以爲這些糧食,對大明杯水車薪,於是派遣使臣,從南洋徵調糧食,其中舊港施家報效五十萬石糧食。有舊港施家報效,纔有南洋遺民報效共一百一十萬石糧食,其中,占城,蘇祿,暹羅,都有報效。這是名單。”

隨即李時勉從袖子裡面,討出一疊名單。

王振接過來,隨即遞給了朱祁鎮。

朱祁鎮一看,絕大多數南洋國家都在列,乃至於滿者伯夷也有。只是除卻舊港最多之外,還有一些海外華商的報效。

朱祁鎮立即知道,這施長安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雖然幾年來南洋都不是朱祁鎮的關注重點,但是錦衣衛與東廠在南洋的線並沒有斷。

施長安在南洋而今可是興旺之極,有一個外號叫做南天王。因爲大明在新安開海,對舊港網開一面,而李時勉看管的又嚴,所以凡是想在新安找海上生意的,都要去舊港落戶。或者卻萬生石塘嶼曾氏哪裡落戶。

於是乎,有這樣的貿易權,施長安爲首的漢商集團,勢力急劇擴張。這纔有財力物力,支援大明這麼多糧食。

當然了,這也與南海一帶,很多地方都是糧食產區,糧食並不是太值錢的原因。別的不少,單單是萬生石塘嶼守島曾氏,就報效了三萬石糧食。

要知道宣德年間留在哪裡的人,不過是一些船工而已,沒有多少錢的,而今卻能拿出來三萬石,這已經是一個小縣一年的賦稅了。

朱祁鎮心中感嘆:“禮下於人必有所求。看來我這個南天王日子也不好過啊。”

漢商的急劇膨脹,極大的擠壓了本地商人與阿拉伯商人之間的利潤。

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覺。

似乎西方人沒有道南海的時候,東西方的貿易是存在的,不,這種貿易一直存在,不過是在阿拉伯商人手中。

如此一來,他們所承受的壓力也就非常大。

施家與南洋霸主滿者伯夷之間的大大小小摩擦與戰鬥已經好多次了。

而今大明內部很多地方開海的風聲傳出來了。

但是怎麼開海,對施家影響很大,其實施家最希望保持現狀的。因爲如此一來,與大明直接貿易的權力,足夠讓支撐施家的戰爭經費。不要看新安海關幾年來,關稅掙了好幾百萬兩之多,但是朱祁鎮感肯定施家獲利決計在這個數目之上。

只是施家在南洋各方面都要用錢,恐怕結餘不了多少。

朱祁鎮心中暗道:“朕記着這個人情了。將來必有回報。”他粗粗看過名單,說道:“如此說來,也不足兩百萬石,剩下的糧食卻是從什麼地方而來的。”

李時勉說道:“此事卻要謝謝保定侯了,保定侯一戰定麓川,震動天南,安南的態度大爲改變。似乎是擔心朝廷問罪,願意以三百文一石,賣給朝廷一百萬石糧食。王翱見此也就放心了,又從各地徵收糧食一百多萬石。再加上臣從民間購買,總共有四百萬石糧食。”

安南一年三熟,也是一個糧食產區。

安南向大明出售糧食,其中的政治態度,朱祁鎮自然很明白。

安南是以這個姿態,緩解與大明因爲邊境問題的緊張形態。

當然了,安南在黃寬這一件事情上,是決計不會鬆口的,這代表着安南朝廷的政治正確,如果遠人來投奔,安南不敢接納的話。

安南朝廷的權威就會受到質疑。

所以,他寧可在其他方面放低姿態。在黃寬一事上,也不做妥協。

當然了,這也是他看準了大明其實也不想與安南大戰,最少也不願意爲了區區二十幾個村子,與安南再打一場幾十萬人的大戰。

“此事暫且記下來。”朱祁鎮心中暗道:“欽州的事情,還沒完。”朱祁鎮暫且不理會一點邊境糾紛,說道:“海關的銀兩夠嗎?”

李時勉說道:“這一點,臣要請罪。臣在與安南結算的時候,其實用貨物付賬,而並非銀兩,所以購買糧食的成本,在三百文以下,又從廣東拆借了一些銀兩。這才籌夠的。”

朱祁鎮頓時明白了。

其實這一次是糧食換中國貨物的範例。

安南達官貴人難道就沒有對中原器物的渴望?有的中國各種精緻貨物,一直是古代的硬通貨。所以安南糧食款項定然是直接與新安的貨物抵消。

當然了,朱祁鎮也能想明白,李時勉一定在兩頭壓價。

對中國的商人,那麼背後有後臺。面對有便宜行事之權的李時勉,他們也頂不住的。對於安南人來說,他們心中的價位,自然要比產地高上一截。

所以,李時勉採購成本,纔在三百文以下。

朱祁鎮估計,安南的糧食的價格也未必在三百文以下。

這裡面到底誰吃虧了。

一時間朱祁鎮估計不清楚。但是他卻明白一件事情。那就不是以爲古代人就不通權變之道,真要是有必要的話。

他們玩得也是賊溜的。

朱祁鎮說道:“你帶來多少船隻,運力有多少?四百萬石分能分幾趟運完?”

李時勉說道:“臣只是第一趟,大約半個月一趟,共三趟,如果沒有意外的四百萬石都能運到京師。”

朱祁鎮默默一算,大約在六月中,這四百萬石糧食就足夠到北京。

有這四百萬石糧食,朱祁鎮鬆了一口氣,說道:“今日有先生,才讓京城百姓免於做餓殍。”

李時勉說道:“臣萬萬不敢當,這是陛下先見之名,如果沒有陛下當初開海的決定,臣也不可能籌集這麼多船隻。只是有一件事情,臣請陛下寬恕。”

朱祁鎮說道:“講。”

李時勉說道:“臣許諾各船主,到了北京之後,能夠覲見天顏。陛下也有賞賜。”

朱祁鎮一聽,就知道李時勉定然是給這些船主開了空頭支票了。

想想也是,李時勉手中的經費有限,收購糧食就花光了,從廣東運糧食到天津,恐怕單單是運費就不是一個小數字。

如果這些海商都是大明良民,倒也好辦。

畢竟大明官府徵召民間船隻的事情,做過不是一次兩次的。

但是這些人可不是什麼老實人。可以說這個時代,在海上廝混的,都沒有什麼老實人。

如果沒有利益,想讓他們效力,可是一件難事。朱祁鎮大手一揮,說道:“多少錢?”

“一百萬兩。”李時勉說道。

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十五章 香港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十六章 經筵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十二章 軍議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計劃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報速報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七十五章 葉留宗的野望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