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馳道

第七十一章馳道

朱祁鎮對這一件事情考慮很長時間了。

越考慮越覺得,國家建設三北防護林,封山育林是多麼正確的事情。

很多人都覺得古代都是山清水秀,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其實不是的,最少這個時代不是的。

這個時代北方的森林溼地覆蓋面積自然是要比後世強的,最少明朝人口大爆炸,其實在往後一點,也就是在成化弘治年間。

如果朱祁鎮能一直活着,大概在三十多年後吧。

但是古代與現代還是不同的。

古代對氣候條件的依靠太嚴重了,根本就是靠天吃飯,對異常氣候的承受能力,也是差多了。如果後世氣候放在這個時代,不客氣的說,北方已經赤地千里人盡相食多少次了。

黃河都斷流過。更不要說其他河流了。

朱祁鎮對此做過多次推演了,他越發覺得想要治理好北方,讓河北重現漢唐之盛,那就必須對北方整個生態環境下手治理。

否則即便下大力氣治理海河水系,也是治標不治本。

如何改良整個生態,朱祁鎮也不知道,但是他唯一知道的辦法,就是種樹,大規模植樹造林。

但是大規模植樹造林的前提就是讓百姓有代替木料,柴薪的東西。

這也是朱祁鎮一定想將以煤代柴的政策推行到整個北方的原因所在。

楊士奇說道:“陛下,煤價昂貴,京師以外,百姓恐怕不樂用之。”

朱祁鎮說道:“朕明白,但是朕卻知道,煤並不貴,在門頭溝百姓採煤根本不用錢的。所以煤價,就貴在運費之上了。”

楊士奇聽了,說道:“聖明不過陛下。史記有云: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概百里之外,販柴,千里之外運米,運費都會超過成本的。”

“陛下而今煤即便一錢不止,運到百里之外,百姓們都用不起了。”

朱祁鎮說道:“先生所言極是。朕有一樣東西,讓先生看。先生請隨我來。”

楊士奇不知道朱祁鎮想讓他看什麼,但也就跟着出來了。

一出來就有兩頂軟轎。朱祁鎮上了其中一頂,楊士奇上了另外一頂。

兩人一前一後出了紫禁城。

卻往西苑而行,沒有多長時間,卻來到了朱祁鎮的菜園子了。

這是朱祁鎮當初種植各地農作物,還有各種蔬菜的地方,也是朱祁鎮常來的地方。

楊士奇還沒有落轎就看見奇怪的東西,就是兩條長長的木軌,並列而行,似乎上面包裹着鐵皮。

有一羣工匠在此,畢恭畢敬的向朱祁鎮與楊士奇行禮,領頭的卻是曹吉祥與劉定之。

曹吉祥之所以在這裡,卻是王振的小動作。

不管怎麼樣曹吉祥也是王振的義子,王振不能看護,所以就讓曹吉祥負責這裡。因爲王振知道,雖然朱祁鎮親政之後,對這一片都疏遠了很多。但是這一帶在朱祁鎮心中還是很有地位的。

所以曹吉祥只要能在這裡做出成績來,將來一定能被朱祁鎮看在眼裡。

而劉定之在這裡,卻是因爲他雖然是大興縣令,但是實際上北京城內,治安問題大多都是劉定之在負責。

在於謙離開之後,劉定之並沒有做什麼大的更易,不過是將於謙的辦法固定下來。

朱祁鎮很是滿意。

這一次,卻是朱祁鎮籌謀已久的。

朱祁鎮下了軟轎,說道:“平身吧。”

“謝陛下。”中人都起來了,朱祁鎮直接問其中一個老者,說道:“席大將,可是開始了嗎?”

這位席大匠,就是當初爲朱祁鎮打造煤球爐的工匠。

事實證明,能做到大匠的,都是有兩把刷子的。

最少,朱祁鎮下令複製秦馳道的命令,這位大匠鑽研了數年之後,在今年春天就有了成果。

只是之前,朱祁鎮一直在忙。僅僅是來看看而已。

而今朱祁鎮心中的計劃,也是可以向外面試探一二了。

特別是這一次大災,更讓朱祁鎮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朝廷最大的問題,或許並不是別的,而是內部物資調動問題。

很多時候大明並非沒有糧食,而是運不上來。

如果大明遍佈,不,僅僅是大明北方遍佈這種馳道網絡,這一次的天災就不是多難渡過的。

當然了,大明的國力並非無限的。這邊大規模治水,那邊又大規模修建馳道,朱祁鎮可不想赴隋煬帝后塵,弄得功在千秋,自己卻身首異處。落個建文帝的下場。

但是該吹風,也要吹風,總要讓人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東西。否則將來真要大興馳道的時候,就不知道會遇到多大的阻力了。

朱祁鎮看了一眼楊士奇,說道:“那就開始吧。”

席大匠立即說道:“是。”隨即一聲令下,一輛馬車出現了,馬車前面有兩匹馬。駕車的人一聲令下,飛馳而去。繞着這個農場跑了一圈,總長度大概有四五里左右,總之並沒有脫離他們的視線。

楊士奇看了,說道:“可是秦馳道?”

朱祁鎮說道:“先生好眼力,正是。先生意下如何?”

楊士奇說道:“陛下想用此運煤?豈不是得不償失?”楊士奇眼睛很是老辣,一眼就看出着木軌包裹鐵皮也好,修建的馬車也好,都是要花銀子,即便這短短數裡,估計一千多兩銀子拿不下來。

更不要說,這木軌恐怕時間長了,還是需要換的。

不管是從經濟成本上,還是在植樹造林之上,用以拉煤減少各地百姓用柴薪的數量,怎麼看,怎麼得不償失。

朱祁鎮一揮手,讓身邊的人都退下。說道:“先生英明,秦滅六國,雖然殘暴不仁,但是在很多事情上,不得不佩服,朕登基以來,邊防之事,每每問起,都是乏糧,大寧之棄,不就是糧草不繼嗎?河套不駐兵,不也是如此嗎?”

“大明在草原上的步步後退,都是因糧草不濟,從來不是打不過。”

“而是糧草不足。”

“朕欲繼承太宗先帝之遺志,掃清大漠,太宗五次北伐,得不償失,重創阿魯臺。以至於而今瓦刺坐大,而今朕不欲重蹈太宗覆轍 ,用太祖皇帝之遺策,且耕且戰,步步爲營,在關內建立馳道,供應大軍糧草。在長城之外,建立甬道,連接各衛,連成一氣,分割草原,使得各部爲朝廷牧馬。”

楊士奇聽了頭皮發麻,說道:“請陛下三思,此事萬萬不可。”

不同的人聽了,理解都不一樣。在朱祁鎮想來是自己的雄心壯志,但是在楊士奇聽來,卻是令人絕望的軍費開支。以及連綿不斷數十年的征戰。

楊士奇即便是拼了老命,也不許朱祁鎮這樣做。

朱祁鎮說道:“先生莫急,朕自然會三思,不僅僅是三思,而是三十思,三百思,三千思,朕身爲大明皇帝,這一件事無時無刻不在想。”

“豈止是三思。”

朱祁鎮這一番話,既是在表決心,也是講價錢。

楊士奇剛剛有些失措,而今也回過味道了,他與小皇帝交手多次,從來覺得小皇帝缺乏少年意氣。成熟穩重的好像是一箇中年人一樣。

此刻想想,剛剛太刻意了。楊士奇長嘆一聲,半是表演半是真心的說道:“既然陛下心意已決,又何必來問老夫,老夫年事已高,今日向陛下請辭,請陛下放老臣還鄉,安度晚年吧。”

朱祁鎮一時間有些傻眼。

他固然說得那麼大,其實想與楊士奇討價還價。此刻楊士奇要撂攤子,他反而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九十四章 成國公反制計劃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訓子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楊洪到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八十章 寇深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五十六章 朱祁鎮之心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六十二章 楊信的失望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四十章 雨夜奪城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