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礦亂

第五十二章 礦亂

朱祁鎮雖然還翻看這生產流程,但是他的心思早就放在別的上面,反正這具體流程,他其實也看不大懂,甚至不需要多懂。

他想着是怎麼將這種組織方式推行開來,是將劉定之提拔上來,專門負責鹽運司煎鹽改曬鹽之事,還是將劉定之召入宮中,乾脆成立一個少府機構,將大明宮中所有作坊都歸少府管,先將少府變成大明皇家工業集團。

然後再說別的事情。

這兩方面都有利弊。

福建鹽運司的產能暴增,無法消化,已經造成了產能擠壓了。一旦所有鹽運司都該了曬鹽法,可以預見是大明鹽價將會迎來一場暴跌了。

但是問題來了,鹽價暴跌,對大明百姓是好事,但是對大明財政收入就是好事嗎?

要知道鹽稅現在是僅次於田賦的第二大收入。

雖然一般東西,都是薄利多銷,但問題是鹽這東西會薄利多銷嗎?

百姓對鹽的消費是不是存在上限?

鹽價大降價,鹽稅收入是會漲會跌?

這個經濟學問題,朱祁鎮一時間不能判斷,但是他個人覺得,大概是會漲的。因爲他個人估計,大明鹽價雖然不高,大部分家庭是吃得起鹽,但是依舊將鹽當做一種精貴東西的。

如果鹽價大量下跌,估計用鹽數量會有一個顯著上升。而且鹽不僅僅是一種調味品,也是一種工業品。

雖然而今用到食鹽的工業大多沒有,但是一些傳統的手工業,也是需要用鹽作爲原料的,比如皮革。

但是這僅僅是朱祁鎮的個人預判。朝廷與瓦刺的關係越來越緊張,他不可能將國家大事寄託於個人判斷之上。

朱祁鎮很明白自己的能力,很多後世想當然的事情,在大明的社會,就會發生奇妙的變化。

向朱祁鎮事先想不到的方向發展。

所以,朱祁鎮個人覺得緩一緩,如果食鹽在海外受歡迎,有成爲大宗商品的潛質。那麼朱祁鎮就開始大規模推廣曬鹽法。

即便是不如預期,大明在鹽稅上的收入也不會降低多少,畢竟日本,朝鮮,越南,東南亞很多地方,也是有幾千萬人口的。

有他們補充,也可以抵消國內食鹽降價而造成的鹽稅缺口,當然了,如果沒有這個缺口更好。

所以,在這方面想。

曬鹽法推行,應該緩一緩。

至於建立少府,由劉定之掌管。這也是好的,特別是大內還有一部分軍械生產能力。如果劉定之能理順其中關係,讓大內的火器廠,兵器廠爆產能,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只是朱祁鎮也要考慮權力制衡的問題。

大內從來是太監的天下,而今將一個進士出身的大臣,調入大內掌管一個新衙門。這是不是一種士大夫對皇權中樞的入侵。

有一個先例之後,想要退一步是相當難的。

朱祁鎮其實並不樂意這樣做,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認一件事情,大明朝的太監在政爭上,與文臣從來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不要看,某某太監多囂張,只需看他們的下場。

這還是有皇權庇護的情況下的。

大明太監崛起,是一種降低行政效率,甚至破壞朝廷體制,以求達到政治平衡的方法。

在朱祁鎮看來,這個辦法不可取。

但是而今武勳集團衰落趨勢很明顯,而且朱祁鎮也不想讓武將多參與權力鬥爭,文官參與的權力鬥爭叫做政爭,武將參加的權力鬥爭叫做政變。

所以太監不中用。那麼給文官集團安排一個什麼對手,這是朱祁鎮一直在想的問題。

今天他想將劉定之調入內廷的想法,忽然給他打開了思路。

他猛地按下曬鹽法圖錄,心中暗道:“如果淡化太監性別特殊,再看太監與文官的爭鬥,其實是內廷官與外廷官的爭鬥。”

“而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不是一次兩次了。”

但凡對中國古代官制有些瞭解的,都知道,侍中這個官職,本來是皇帝侍從,但是後來成爲丞相的別稱,尚書這個官,也是宮中一小官,後來成爲行政最高長官,一度就是宰相。

朱祁鎮細細想來,暗道:“這些內廷官,決計不能是太監,否則下面文官是絕對不答應的,甚至口服心不服,而且大明太監固然有一些能幹的人,要保證這些太監每一代都有傑出人士,卻也太難了。”

朱祁鎮忽然想起了王振,心中輕輕一嘆。

“這些內廷官,也不能是文官。否則的話,我一切心血不就是白費了。”

朱祁鎮想要以內廷官代外廷官,乃是他自己權利的一次擴張,而不是給文官伸進內廷的機會。

這個大方向,是絕對不能變的。

但是具體該怎麼做,朱祁鎮一時間拿捏不準。

從什麼地方找一個有活力,有社會地位能與文官抗衡的階層?這個問題,讓朱祁鎮陷入沉思之中,朱祁鎮隨手將手中的曬鹽法圖錄收起來,卻一不小心,有東西從這裡掉了出來,似乎有一個小冊子。

朱祁鎮頓時眉頭一緊,暗道:“這是夾片。”

有什麼話,是不能專門上奏,非要這樣小心翼翼的送過來?朱祁鎮看到夾片的時候。就敏感的嗅到不對勁。

原因很簡單,奏摺之中附屬的奏摺裡說不完,夾在奏摺之中,這事情常有,不過一般都是奏摺之中說明的。

而這夾片卻是沒有的。

朱祁鎮也不覺得這是劉定之所犯的低級錯誤。劉定之如果能犯這樣的低級錯誤,那麼他早就不用在官場混了。

你會給你上司寫報告的,將無關緊要其他東西夾進去?

那麼答案只有一個,有些話劉定之想告訴他,但是擔心被人半路翻看,這纔將夾片夾進去,甚至不夾在奏摺之中,而是夾在曬鹽法圖錄之中。

劉定之也不擔心朱祁鎮看不見,因爲朱祁鎮看過的奏疏,一般都會存檔保留,會有人細細檢查的。

不管劉定之這夾片之中,寫的是什麼?這種小心翼翼的情況,就讓朱祁鎮感到不妙。

朱祁鎮打開夾片,匆匆一翻,臉色大變。深吸一口氣,卻是上面寫到,浙江人葉留宗據守福建山中,暗結甲兵,圖謀造反,而福建地方,隱瞞不報。粉飾太平。

劉定之也將前因後果的說清楚,這一件事情真正的問題出現在大明的礦業政策上,而具體引爆這個問題的,卻是周忱決定重開浙江,福建等地的銀礦。

太皇太后罷天下礦場,與民休息,對百姓來說,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不得到好好安置,就會變成了壞事。

朝廷罷礦場,僅僅是封山不採了。官員撤走了,但是當地的礦工卻沒有安置。

朝廷剛剛開始建立礦場的時候,這些礦工都是以勞役的方式從附近徵召的,連年在礦上,靠着開礦生活,而今一句話,朝廷不採礦,這些人就必須自謀生路,但是那裡有很多人能走到出路了。

其中就有一個葉宗留的人,將礦工組織起來偷偷的開礦。

這是常有之事,不足爲怪。

但是問題是周忱而今又下令重新開礦了,礦在那裡,就是葉宗留手中,他聚衆數千,嘯傲山林,礦山就是他們的命-根子。他們怎麼可能會因爲朝廷的一道命令,就放棄礦山。

在他們看來,這礦山就是他們的了。

周忱在戶部文檔看,礦山是封禁的,重新解禁就可以採礦,而地方上不會請情況告訴上面的。

福建地方自然是想盡辦法,搞定葉留宗。

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八十章 西寧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三十八章 出乎預料的開戰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鐵都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開始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九十章 近乎破產的草原經濟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十八章 陳綱案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七十章 父子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圍第九十五章 西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