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

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

一直到宣德七年之前,這個規矩從來沒有變過,但是宣德七年,在位四十七年的扎巴堅贊病逝了。

他所在時代,乃是朗氏家族最繁華最穩定的時代,他前後朝貢五次。與大明的交往也相當頻繁。

但是在他之後,朗氏就陷入內亂之中。

而當時座主壓制了矛盾,讓第悉之位傳給了扎巴冏乃,但是扎巴冏乃的父親,薩且桑傑卻不願意。

他想成爲第悉。

但是他是法度之中,在家傳宗接代的俗人,不應該接替第悉。

有座主在,矛盾被壓制了。

但是這位座主也沒有活多少年,在正統七年,薩且桑傑終於登上了第悉之位,這是對朗氏法度的踐踏。

所以他的位置很不穩固,甚至爲了自己的權力,他讓座主之位空懸了二十餘年。將一個血脈不明的三歲嬰兒扶上了座主之位。

如此一來,帕竹政權就陷入內亂與分裂之中。

而且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隱患,那就是朗氏血脈凋零,朗氏每一代都有一個人傳宗接代,但是薩且桑傑卻只有兩個兒子,長子扎巴瓊乃更是病死在第悉寶座之上。

人丁稀薄的朗氏家族,更是把持不住權力。

自然界厭惡真空,在政治上,權力也是厭惡真空的。朗氏握不住的權力,自然會有人去握。

這當然是後話了。

李文所言的東西,有些于謙是知道的,比如朗氏家族掌故,但是有些是不知道的。比如朗氏家族現在情況。

或者說朗氏家族內亂因由。

不要說于謙不知道,大明禮部估計也不是太曉得的。

畢竟大明禮部官員對各藩屬國,從來是鼻孔朝天,如果不是徐有貞,近在咫尺之間的朝鮮政變,大明瞭解內幕,也要好多年後了。更不要烏斯藏的內情了。

只是這個內情對於謙來說,並不友好。

作爲于謙的主要目標,茶馬貿易的對象,如果朗氏安定,那麼能購買的茶葉也就多,而今這個樣子,能讓朗氏購買多少茶葉,于謙卻是心中沒有底了。

於是于謙問道:“朗氏現在的情況,你知道嗎?”

李文說道:“朗氏畢竟偏遠,商隊來往一次,也要一兩年,所以我也不知道內情,不過。似乎薩且桑傑的身子骨不大好,而且薩且桑傑的妻族有坐大的趨勢。更多的我就不知道了。”

于謙沉吟片刻,他覺得有必要了解一下,烏斯藏的情況。

不得不承認,人與人之間是互相影響的。

于謙與朱祁鎮朝夕相處數年。朱祁鎮被于謙等文官影響很多。慢慢的懂的該怎麼樣做一個君王。

而於謙也被朱祁鎮影響不少。

如果沒有海關的先例,已經每年數百萬兩的海關稅入。于謙也未必能想到這方面去。

而今更是想要主動了解烏斯藏的內情。

于謙問道:“西寧一帶,可有什麼高僧嗎?”

于謙這樣問,倒不是他對藏傳佛教有什麼興趣。他是標準的儒家子弟,子不語怪力神。只是他也知道,藏傳佛教在藏區的統治地位。

在政治方面表示一下欣賞就行了,私下裡卻未必想多接觸。

他這樣問,卻是在選外交官。出使烏斯藏的外交官。

元明清三代對西藏的治理上,是有連續性的。

元代確立八思巴對西藏的處置權,明代因俗封各級僧官,所以明代出使冊封,多用喇嘛。

這也是一個慣例了。清代則更進一步。

于謙想要派人去了解一下烏斯藏,雖然不是正式使節,但還是按照慣例,想選一個喇嘛,到了烏斯藏也好說話。

李文說道:“西寧就有一位高僧。葛藏禪師,而今就在西寧休息。他本就是西寧當地人,多次奉朝廷之命去烏斯藏,並在北京修行了一段時間,而今年老,就回到了故鄉的寺院,想要終老。”

于謙對李文的話,倒是未必相信。

他估計讓這位高僧回鄉的原因,並不是年老,而是當今對佛道的態度。

當今不寵信一些佛道,當今掌權之後,北京城之中沒有多一處寺院,即便有新增的寺院,也沒有來自皇宮的捐贈。

畢竟想在北京城內建立寺院,沒有皇帝點頭是萬萬不可能的,北京大部分土地都是皇帝官府的。

Www▪ ⓣⓣⓚⓐⓝ▪ ¢Ο

朱祁鎮雖然沒有一副禁絕佛道的樣子,但是卻擺出了,你們想信就信,但是要讓政府或者皇室在某些事務上做出表示,卻是萬萬不可能的。

這樣一來,北京佛道發展趨勢就被壓制了不少。

道教到還好,畢竟道教沒有那麼大的傳教建寺院的動力,而且北京又不是沒有道觀,白雲觀不就是嗎?

但是佛教卻被壓制住了。

在宣德年間,以及正統初年一座接着一座建立寺院的場面就不見了。

喇嘛因爲特殊的政治地位,並沒有多大的撼動,甚至喇嘛廟還被朝廷撥款維修。但是更大的發展卻是沒有了。

在朱祁鎮看來大明養喇嘛,就是爲了安撫烏斯藏。態度到了就行,更多的傾向卻是不可能,更不要說,朱祁鎮大多數時間都飽受財政危機的苦楚。如果讓他給闡化王加一個尊號什麼的,朱祁鎮沒有不願意的。

但是要讓朝廷掏錢,卻是想都不要想了。

這樣的情況之下,喇嘛教在北京能有多大發展。

這位葛藏禪師,從北京回鄉也是自然的了。

于謙立即讓人去請葛藏禪師,李文見狀自然告辭,隨即準備去其他衛所召集各官員到西寧來。

而葛藏禪師也不敢拒絕於謙的召見,一會功夫就到了。

歌藏禪師身披有白色條紋的袈裟,看上去也有幾分寶相莊嚴,看上去比于謙好年輕幾歲,也不知道真年歲不高,還是保養的好。

于謙先與葛藏禪師談經論道,于謙雖然不虔心佛教,但是也並非沒有讀過佛教,畢竟而今的儒家早就不是漢唐的儒家,而是三教雜流,所以士大夫談禪,已經是基礎技能了。

只是于謙與葛藏禪師談了幾句,就有些話不投機。

畢竟,于謙所讀的佛教,大多是中原佛教的,與喇嘛教的經義自然有牴牾之處,葛藏被稱爲高僧,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最少在教義一些問題上,葛藏是每天妥協的。

當然了,也許是于謙的好名聲,讓葛藏的膽子大了一些。

于謙發現這一點之後,在佛教教義上就說得少,聽得多了。除卻時不時問幾句不解之處,幾乎是在聽葛藏講經。

倒不是于謙說不過葛藏,而是于謙本來就沒有與葛藏爭辯的意思,他將來也要與烏斯藏打交道,多瞭解一些也是好的。

兩人談了小半時辰。于謙忽然發問,說道:“大師所從的教義如闡化王所從的教義,有何異同。”

葛藏說道:“一脈相承而已。”

這也是爲什麼葛藏都多次被朝廷派做使者的原因。

畢竟朝廷養着這些僧人就是爲了烏斯藏。而不是爲佛教真意。

于謙說道:“我接任三邊總督,改革茶法,關係到烏斯藏,唯恐闡化王誤會,想找一個人拜見闡化王,表述本朝之意,禪師可願意走一趟?”

葛藏說道:“爲朝廷奔走,是老衲的榮幸,只是最近有講法大會,請大人榮老僧準備數日。老僧也想請大人到場論經。”

于謙說道:“好。”

青藏道也是很難走的,數千里路,自然要好好準備了。而且在西寧也要入鄉隨俗,這裡的藏傳佛教也是大明統治地方的工具,歸僧綱司管轄,于謙也要給幾分面子纔是。

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來的血戰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四十八章 南洋衛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四十章 思任發之死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擊之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二百三十七章 傷亡慘重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十六章 經筵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