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

bookmark

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

“我呸。”朱見濬灰頭土臉的從地下鑽了出來。一身很尋常的麻布衣服。讓人萬萬想不到他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太子之尊。

更讓人想不到的卻是,朱見浚不在北京,而在西北蘭縣。

這就是朱祁鎮對太子的磨礪。

一來,朱祁鎮對太子寄以厚望,畢竟大明祖宗法度下,朱祁鎮也是很難做到易太子的,更不要說,在皇家換一個太子,幾乎是殺一個兒子。

朱祁鎮雖然冷酷,但也沒有到滅絕人性的地步上。

所以,作爲朱祁鎮政治上的接班人,朱祁鎮自然要用心培養。

二來,朱祁鎮才三十多歲,可以說是春秋尚早,太子卻已經接近成年了。如果一直養在京師無所事事的,被有人說離間父子,反而惹出了其中亂子來。

不如趁他年輕。放出去磨礪幾年。好見識一下民間疾苦是什麼樣子的。

而天下何處最苦?

其實不管那個地方的底層百姓都各有各的苦楚。

不過總體來說,西北百姓要比大明其他地方的百姓苦一點,這是自然環境限制的。

而於謙又是朱祁鎮信的過的人,於是朱見濬就被扔到西北來了。

雖然朱祁鎮想將太子一個人扔過來,但是不管是國內太后,皇后,還是外面的內閣大臣都不會同意的。

孫太后與錢皇后兩人明裡暗裡鬥了好些年了。但是唯獨在太子的事情上卻是統一陣線了。

於是,朱祁鎮不得不做出一點點退步。

就是讓太子帶這他的小班底過來。

太子的小班底就是誰啊?

首先是太子的死黨同學,英國公張懋。張懋帶着數名乾清宮侍衛,這是爲了保護太子的安全。

還有于謙的兒子于冕。

于冕而今已經在南直隸做了縣丞,不過被朱祁鎮又撈了回來,讓他陪同太子。

這一方面,也是爲于謙着想。

于謙已經年過六十,再加上西北風沙,身子骨大不如從前了。但是在明代父子同地位官,卻不合規矩的。

而於冕跟隨太子,雖然也在西北,但是與于謙就不是一個系統裡面。更不要說,太子的身份保密,在外人看來太子不過是一千戶而已。

不錯,就是隸屬於蘭州中護衛屯田千戶。

張懋與于冕都是他的隨從而已。

細心的人或許會發現,在太子的身邊並沒有安排文官。這也是朱祁鎮的用意。不想讓太子與文官士大夫有太多的接觸。

對理學那一套,作爲未來大明天子,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懂,但是如果真信了。那也是萬萬不行的。

但是朱祁鎮也有些不知道該如何教太子。

原因很簡單,每一個人的思想形成,都是有具體環境的影響的。朱祁鎮之所以有如此思想,乃是九年義務教育培養出來的。

在還沒有成年之前,就打下了基礎。

但是太子卻不一樣。

朱祁鎮也沒有太多的時間,一對一詳細教導太子。只能讓太子去直擊大明底層的真相。

而朱見濬的這個千戶官,正是于謙爲朱見濬安排的。

這也是于謙按照朱祁鎮的意思來辦,讓朱見濬接觸到底層的大明。而朱見濬這個千戶,就要帶着千餘名士卒以及他們的家眷,還有一些蒙古內附的牧民做一件事情,就是沿着阿幹河修建灌溉系統。

阿幹河乃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從黃河北岸匯入黃河之中。

也算是于謙規劃的西北水利工程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之所以讓衛所軍來做這一件事情,又關係到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于謙有經營蘭州作爲西北重鎮的原因。

畢竟明代陝西一省,有現在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個省的地盤。西安對於西北,還真有一些鞭長莫及。

所以,他準備將蘭州中護衛遷出蘭州城,再蘭州北方再次建立一處蘭州衛城,作爲蘭州城的北方屏障。

于謙這個計劃,也是因爲而今的戰略形態演變。

燕然之戰後,瓦刺龜縮西北,不敢觸犯大明邊境,至於其他大小部落,更不被邊軍看在眼裡,於是乎,自從仁宣之後,大明日漸萎縮的邊牆之外的土地,也都重新回道了大明的控制之中。

宣大遼東海西的邊境線,幾乎向西北躍進數千裡。甘肅,寧夏一帶雖然沒有那麼誇張,但也有所推進。

首先寧夏鎮與東勝衛接壤。

黃河幾字型頂部,就是陰山,而東勝衛就在陰山之東,寧夏鎮在陰山西南,此刻通過黃河與陰山之間的平原,已經解除到了。

大明已經在這裡設驛站了。

如此一來,從北京到西北,就有另外一條大路了。

而甘肅與蘭州這一帶,到沒有太往北推進。

原因很簡單。

無利可圖。

因爲甘肅鎮,蘭州往北沒有多遠,就是大片大片的黃沙。

甚至如果不是有黃河在,寧夏鎮就在黃沙的包裹之中。

不過比起甘肅,蘭州這邊還是有一些北擴的餘地的,比起甘肅一些城池,根本就是臨沙建城,蘭州北邊還有大小松山,以及一些黃河支流。有屯耕的餘地。

這纔有于謙修建蘭州衛城的計劃。

當然了,修建城池的事情,不用朱見濬操心,他只要關心他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但是在西北修建水利工程,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從正統二十三年開始,朱見濬遠離了經史子集,遠離弓馬騎射,全部的心思都撲到這一條河上了。

比起河北水利要在旱澇之間做出取捨,西北的水利就簡單多了,那就是要想辦法引水灌溉就行了。

西北一年大概只有夏秋之間三個月下雨,除此之外都是旱。每個百姓都在缺水的環境之下生活着。

朱見濬來之前,大概沒有想到,有人能經年累月不洗澡,爲了吃一口水要走幾十裡地吧。

剛剛來的時候,朱見濬還不習慣,一年下來也習慣了。

他剛剛就是下井檢驗河道了。

或許有人覺得我說錯了,怎麼可能下井檢驗河道。

這卻是西北的必然,西北乾旱到了什麼地步,那就是蒸發量太大了,大到了如果讓引來的水源從地面上流淌,就會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所以,西北有些渠道,就是類似新疆的坎兒井,要在地裡挖出一條暗道,然後在地面上開出井來用水。

如果在剛剛來的時候,朱見濬或許還在乎形象,而今卻早已不在乎。說起來千戶,這個官不小,但是實際上,他所能負責的壯丁,不過一千多人,這還是于謙特別給他補充了。

否則按大明的現狀,一個千戶所的壯丁,決計是不夠千餘人的。

千餘人分成數隊,就在蘭州北邊起伏的山溝之中,艱難的挖掘,于冕算是技術員,張懋算是施工隊長。但是每一個人都下洞挖掘過。

也包括朱見濬。

朱見濬從井中被吊籃拉上來,張懋立即伸手將朱見濬拉了上來。

這一條河道大概有十幾公里,可以灌溉兩萬畝土地,說多也不多,但是朱見濬親手將他挖出來之後,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不容易。

哪怕他是千戶,他一年吃過的苦,比得上他十幾年吃的還多。

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二百零九章 雙方退兵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八十一章 會寧伯李家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二十章 真相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三十一章 試探安南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二十二章 大明邊軍現狀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序章 我, 朱祁鎮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