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主導權

第十四章 主導權

什剎海乃是北京避暑勝地。

此刻卻有一種不勝煩躁之意,無數鳴蟬拼命的嘶吼着,宣告他們最後的生涯。

什剎海一處涼亭之中,三根釣竿深入水中,上面的浮標上下拉動,顯然下面已經有魚上鉤了。但是垂釣的人,卻沒有注意到。

李賢,王文,劉球三個人。靜靜坐着。涼亭之中沒有人,但是外圍卻有錦衣衛層層保護。

這是朱祁鎮對內閣成員的待遇。

也就說,內閣大員出入都有錦衣衛負責保護。

當然了,這些大臣也知道,這些貼身護衛依仗之中,也有皇帝眼線。

但是那又如何?總不能推辭皇帝厚愛吧。

就好像朱祁鎮知道大臣私下聚會一般,大臣們也沒有想過瞞着皇帝。所以他們所謂的密談,也不算太秘密。

劉球實在忍不住了,說道:“徐有貞這個小人,他不知道規勸聖上,還做出此等事來?”

劉球帶着幾分怒不可遏。

卻是因爲徐有貞的文章,實在是無懈可擊,如果真有漏洞,劉球早就將這文章噴一團渣滓了。

真因爲無法辯駁,才劉球那麼生氣。

如果皇帝沒有其他心思,修《大明會典》的並沒有什麼事情。但是皇帝的心思,或許別人不知道,內閣這些人與皇帝幾乎朝夕相處,皇帝的心思,他們幾個人都能猜得出來。

正因爲如此,他們纔不想皇帝的心思得逞。

如果說,徐有貞沒有猜出皇帝的意思,他們纔不相信的,而徐有貞猜出了皇帝的心思,卻沒有文官覺悟,反而去迎合皇帝。

每一個文官大佬都明白一件事情,祖制是什麼?或者說他們真在乎祖制嗎?

不在乎。

說起來,破壞祖制的行爲文官做的也是不亦樂乎。

就好像這一件事情的開端,不就是皇帝想用祖制來裁定官員,而文官不答應而已。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但是本質上,就是他們背叛祖制。

文官之所以這麼推崇祖制,並非祖制真有什麼萬年不易之理,而是用他來限制君權。

從文官角度來說,限制君權是他們面對的萬古不易的問題。

在漢唐用來限制君權的是天意。只是在大明,用來限制君權,就是祖制了。

比起制度上的一些問題,皇帝的權力不受限制。纔是最大的問題。

一個皇帝胡作非爲,能給天下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前代已經有不知道多少皇帝做出了示範。

所以皇帝的權力必須有能限制。

但是具體該怎麼限制?對於各個皇帝有不同的辦法。

但是朱祁鎮這裡,卻不得不承認,那就是就權力而言,擊破瓦刺之後,朱祁鎮的權力邊界無限延伸。

甚至要超過仁宗宣宗皇帝,直追太宗皇帝。

想要超越太宗皇帝或許不可能,畢竟朱祁鎮不可能比得上,從生死之中殺出來的太宗皇帝。但是問題是,即便比不上太宗皇帝,就已經讓百官膽寒了。

看看太宗皇帝對文官做了什麼事情?

有多少大臣,都在詔獄裡面待過,還有解縉的死亡更是如此。

而且他們也知道,當今陛下登基之後,對文官集團並不能算得上友好,別的不說,單單從兵部與五軍都督府之爭就可以看出來。

在朱祁鎮登基之前,兵部幾乎將五軍都督府給架空了。

但是這一切有利於兵部的變化,從當今陛下親政以來,這種變化就停止。而今五軍都督府重振。正統勳貴再次立起來,雖然比起之前開國勳貴與靖難勳貴,要差了許多,但是正統勳貴之中,也是有一些很多文官都不港輕視的大佬,孟瑛,楊洪,石亨,郭登等人,看起來在政治上老老實實的。

但是能打仗的老虎,與不能打仗的花貓,還是不一樣的。

而這樣皇帝又打破了祖制的限制,會做出這樣的舉動,這種未知他們實在惶恐。畢竟皇帝多離經叛道之舉。

他們所做所爲,並不是爲了與皇帝作對,而是要將大明國策維持在正常的軌道之中。

洪武年間,武貴文賤的局面再也不能回來。

而徐有貞也是進士出身,也算是士大夫集團一員,如此背叛士大夫集團,在劉球看來,說他是小人,還是輕了。

李賢說道:“兩位前輩,而今看來,這《大明會典》是不可能不修了,下面的關鍵就在於讓誰修。”

王文心領神會說道:“如果大事,非重臣不可,而稱得上重臣的,無非,曹公,於公幾位,而這幾位都是從道不從君,縱然當今陛下有萬般手段,也不可能讓他們屈服。”

劉球沉吟一會兒,說道:“如果這都不行的,我辭去大學士一職,去翰林院修書也不是不行。”

朱祁鎮登基二十多年了,當初老臣凋零的差不多了。

李賢說道:“劉前輩的心意,晚輩能夠體會,只是以晚輩之見,咱們這位陛下,不是一個硬來的人。”

如此說罷,劉球與王文都點頭。

這一點,朱祁鎮並表現出來的風度,讓他們也沒有什麼話說。

雖然朱祁鎮有很多奇思妙想,讓他們這些老臣吃不消,但是大多數時候,朱祁鎮都願意按照遊戲規則來辦事。不會因爲羣臣有些地方冒犯,而打擊報復。

王文忍不住感嘆,說道:“抑庵公可惜了。這一件事情要不要與其他人通通氣。”

抑庵公就是王直,如果王直還在,其實王直纔是修大典最好的人選。

李賢搖搖頭說道:“還是不要了。”

內閣之中分工也漸漸形成了,而今內閣之中,李賢總理大政,楊洪與羅通兩人負責改衛爲縣的事情,甚至劉定之也參與進去一部分。

除此之外,劉定之還負責各地錢糧,以及賑災事務。至於丈量田地,卻是由劉球與王永和負責。

王文主要管的就是京察與吏治。

說起來,內閣大學士的分工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除卻首輔總領朝政不變之外,其他事情彼此管轄的事務也是有牽連摩擦的。

就好像是劉定之主管錢糧,但是其他內閣大學士都不能過問了?也行的。在職權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插手別人的權力範圍,並不是一個友好的態度。

李賢能在內閣之中迅速站穩腳跟,就是迎合了王文與劉球的政治態度,在內閣之中三人抱團,再加上其他搖擺不定,還有李賢的首輔地位,就有佔據了上風。

畢竟楊洪從來不參和文官的事情,劉定之是陛下的死忠。羅通也有幾分桀驁不馴,王永和似乎與他負責的工部事情差不多,沉默寡言。

想將這些人牽頭在一起,也不是一個容易的人。

不過李賢不願意這樣做的原因,卻不是不容易將人拉過來,而是擔心內閣抱團,反而讓陛下有一種被逼宮的錯覺。

總之,李賢秉承中庸之道,一方面反對朱祁鎮太過激進的做法,另外一方面他也不行太過激進的反對。

能將事情限制在一定範圍之內,悄然無聲的過去了,就最好不過。

三人在什剎海的溝通,很快就反應在明報之上了。

第七章 定國公的野望第一百三十三章 盧溝河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斷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七十章 諸子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九十八章 關原之戰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嶽的機會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八十一章 馬政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二十章 屠萬是爲雄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場大夢第十六章 經筵第九十章 少府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三章 此長城非彼長城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一十九章 殺人是爲罪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八十章 西寧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十五章 香港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貢馬第二十章 出京第二十四章 碧溪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