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

第七十八章祖孫盡釋前嫌

乾清宮之中,朱祁鎮吃驚的說道:“娘娘真的是這樣說的嗎?”

于謙說道:“臣豈敢欺君。”

朱祁鎮猛地站起來說道:“多謝於先生。”

固然在青史上留名的人物,都是有一把刷子。

朱祁鎮與太皇太后之間的根結,說小了,不過是祖孫兩人各有所執,鬧彆扭而已。但是往大了說,兩宮不合,朝野之間就要有動盪了。

這是影響國家穩定的事情。

朱祁鎮難道不想討好太皇太后,只是太皇太后卻從來不用眼睛來看人,卻是用心。

太皇太后將朱祁鎮的心思,把握的牢牢的。

朱祁鎮縱然百般服軟,但是他內心之中的想法,卻是從來沒有動搖過的。朱祁鎮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于謙一出馬,就說服了太皇太后。

實在讓朱祁鎮心中佩服。

于謙說道:“微臣不敢當,不過,臣以爲而今不是放鬆的時候,臣請陛下速速去慈寧宮,見太皇太后。”

“在太皇太后面前不要虛言敷衍,一定要實話實說。”

正朱祁鎮連忙點頭說道:“好。”

朱祁鎮連忙更衣,匆匆去了慈寧宮。

一見太皇太后,就跪倒在地,說道:“孫兒不孝。讓娘娘憂心了。”

太皇太后看了朱祁鎮,心中微微一嘆,說道:“起來說話吧。”

太皇太后心中複雜之極。

此刻太皇太后對朱祁鎮雖然有添犢之心,但是已經將朱祁鎮的位置擺正了。

朱祁鎮固然是她的長子長孫,也是皇帝。

縱然朱祁鎮而今還沒有親政,但是皇帝本身該有的一些權力,他依然是有的。

皇家無親情,倒不是皇室的人都是冷血動物,而是每一個人他們身後都不代表自己一個人,如果將背後的利益衝突安排好了,未必不能其樂融融,但是兩者衝突處理不好,這親情也是講不下去的。

太皇太后說道:“乖孫長大了。你之前選的于謙不錯。”

朱祁鎮站起身來,就站在太皇太后身後,輕輕爲太皇太后揉着肩膀,說道:“孫兒以爲大明內閣首輔,定然要從各地地方官之中選。而於謙是其中佼佼者,將來如果不出差錯,孫兒以爲內閣有他一個位置。”

太皇太后說道:“那你將他安排到翰林院,安安分分當你老師不好嗎?放到順天知府上,這位置可不好做?”

朱祁鎮說道:“正要如此,內閣的位置也不好做。”

太皇太后說道:“是你想在順天府做一些事吧。”

朱祁鎮心中微微一猶豫,最後想起了于謙的話,實話實說道:“娘娘聖明,前番娘娘教訓孫兒,孫兒回去之後,也細細想過了,特別是於先生說,內閣清查衛所逃兵,有一百二十萬之多。”

朱祁鎮感受到太皇太后的肩膀猛地僵,好一陣子,才放鬆下來。朱祁鎮心中微微吃驚,暗道:“娘娘也不知道這個消息嗎?”

楊士奇讓于謙給朱祁鎮透漏的是小道消息,是一個估計。

只是很多時候,小道消息反而比正式的消息更精準,太皇太后的情報網雖然不錯,但是還伸不進楊士奇的書房之中。

按照程序,全國清查一遍,這數字才能報到中樞,最少也在正統二年了。甚至報上來的數字,也是粉飾過的。

很可能還沒有這種估計準確。

這也是大明朝的痼疾了。

大明朝各種統計數字,從洪武之後,大體沒有一個準確的。

太皇太后也沒有想到,局面已經到了這種地步。

各地百姓逃亡之事,在不知道多少地方官的奏疏之中,太皇太后是能看見的。所以宣德年間,在太皇太后的影響下,宣宗皇帝就有不少減免賦稅,安置百姓的舉措,其中有名的就是對江南重賦的調整。

杭州知府況鍾,奏請減免杭州賦稅一百多萬石,讓杭州百姓感恩戴德了好幾百年,稱之爲青天。

這種大規模減輕民間負擔,與太皇太后罷一切不急之務的政治觀點,是一而二,二而一,互爲表裡的。

太皇太后知道民間疾苦,也知道最近各軍實力有些不如當初了。但是具體的卻不大瞭解了。萬萬沒有想到,逃兵之數,居然有一百二十萬之多。

太皇太后吃驚非小。只是心中如何吃驚,臉上一點不漏。

朱祁鎮也沒有細究,繼續說道:“朝廷想要北伐,不整頓軍務是不行的。”

太皇太后聽了,皺眉說道:“整頓軍務?”

太皇太后是靖難一起走過來的,太明白整頓軍務的風險了。一旦出了錯,江山都爲之動搖。她強忍着訓斥朱祁鎮之心,心中存了,讓朱祁鎮栽個跟頭,好讓朱祁鎮知道,他固然聰明,但是天下並非沒有英才的。

可見,朱祁鎮不知不覺之間表露出來的穿越者的優越感,成爲太皇太后看來朱祁鎮最大的毛病所在。

朱祁鎮說道:“孩兒其實與于謙,還有張忠分別討論過,如果想重整軍備,最好的辦法,將屯兵改爲募兵,在衛所之外,另起爐竈。從衛所之中,挑選精幹之士,再從民間徵召敢士之士爲國家所用。”

太皇太后聽了,微微放鬆,說道:“倒也穩妥。”

朱祁鎮這個辦法,並非是什麼好辦法。

但是最大好處就是穩妥了。畢竟朱祁鎮是在做加法,而不是再做減法,雖然而今整體上來說衛所軍戰鬥力下滑的嚴重,但是整個衛所體系還是有戰鬥力的。

朱祁鎮苦笑說道:“這是如此一來,朝廷的錢糧就不夠用了。所以孩兒,只能將這辦法放棄。孫兒查看了,本朝歷代的歲入,發現歲入最高的,卻是在洪武年間,之後,幾乎是每況日下。”

“孫兒百思不得其解。”

“從洪武以來近五十年,天下承平,百姓安居樂業,爲什麼歲入不如當初,固然有太祖皇帝之令,但是而今卻也不能死守律令。”

“娘娘,素知民間疾苦,朝廷雖然屢屢免稅,但是朝廷免的賦稅,能讓百姓受益嗎?”

太皇太后聽了,輕輕一嘆,說道:“這都是于謙告訴你的。”

朱祁鎮說道:“有些是,有些不是,有些是錦衣衛報上來的。朝廷免稅,各地百姓扔要交稅,或者是縣令貪墨,或者是糧長貪心,朝廷的恩惠都被此輩吞了,而假借徵糧爲名,敲詐拉索,無惡不作,固然有一兩糧長有良心,但是大部分糧長都是民間惡疾。”

太皇太后對於謙又高看一眼了。

這民間的情況太皇太后知道是知道,但是總就是身在九重,不是親民官,不如於謙知道那麼清楚。

在太皇太后看來,于謙纔來皇帝身邊幾天,皇帝的見識就大有長進,卻忽略了,她小半年時間沒有與朱祁鎮細談了。

朱祁鎮每日都更加深入的瞭解這個時代。絕非於謙一人之功。

但是太皇太后不在乎,她心中暗道:“于謙是一個信得過的,有于謙在皇帝身邊,將來皇帝即便有些差錯,也有人勸了。”

她微微一笑,道:“你準備怎麼辦?”她心中對朱祁鎮更信任了幾分。

朱祁鎮聽了太皇太后的話,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了,沉默了一會兒,說道:“孫兒不知道。這裡千頭萬緒的,各種情況,孫兒瞭解的情況也是支離破碎的,南北各地又有不同。到底該怎麼做?孫兒一時間想不明白。”

太皇太后微微一笑,說道:“好,你不明白就對。你如果像那一日一般,給說出一個計劃來,我反而要好好教訓你。”

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一百六十六章 戰略決議第四十五章 首勝第七十五章 白沙書院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九十二章 鐵甲的黃昏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動天下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預想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三十七章 龍城飛將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一百九十八章 顧興祖逃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十六章 經筵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戰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六章 聖心如淵第一百二十六章 內閣變化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臨朝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儀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四十三章 萬方有過,罪在朕躬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