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

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

從江南傳來的這一件事情,其實僅僅是一個插曲。

在安南戰事,天下清丈的時候。朱祁鎮也沒有閒着。

大明會典的編撰,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如果之前,王恕所編撰的更類似於大明以來朝廷掌故的整理。但是現代已經進入實質階段,李賢正式介入,被任命爲《大明會典》的總編撰。

如果朱祁鎮不準備有什麼改變,不過是對多年來朝政變化的一個確定。

李賢可以推薦一個德高望重的大臣主持即可。李賢並不用親自介入。想想就知道內閣首輔可不會閒着。

相反,忙得要命。

多年下來,朱祁鎮早已不干預具體庶務了,除非是大事,都是內閣處置,朱祁鎮不過是檢查一遍內閣的意見而已。

不滿意的打回去,滿意就令人用印即可。

即便下面有什麼不滿,也是內閣與下面打擂臺,朱祁鎮更多是裁判。

所以大明天下的運轉都是以內閣爲核心的。

李賢絕對要比朱祁鎮忙上好幾倍。

但是朱祁鎮想要在《大明會典》之中夾雜私貨的態度,如此明顯,李賢不得不插手其中,爲了朱祁鎮把關。

畢竟身爲內閣首輔,就要承擔起大臣的責任。

朱祁鎮此刻就將注意力放在《大明會典》之上,問道:“《百官條例》編撰的怎麼樣了?”

李賢說道:“已經有了初稿。”

朱祁鎮說道:“哦,讓朕看看。”

李賢立即讓去取了。

所謂的《百官條例》,就是規定大明朝廷結構政務流程,乃是每一個官員的職責範圍,受到什麼樣的限制等等。

可以理解爲現代的行政法。

這也是朱祁鎮溫水煮青蛙的策略之一。

既然正面強攻風險太大,那麼就迂迴進行。

朱祁鎮也很明白,只要不是涉及到他們的利益根本,在一些細枝末節上,即便是李賢也不會硬與皇帝對抗的。

就好像是隻有不是降你工資,大多數時候,你對自己的上司都是說是。

朱祁鎮打開之後,只是看目錄就不滿意了,說道:“爲什麼內閣條例不是第一?”

百官條例的體系,乃是以六部五軍都督府然後九卿衙門一個個排下去。內閣並沒有單獨列出,而是附屬在翰林院之中。

這其實就是內閣在大明體系之中的位置。

內閣本身就是太宗皇帝從翰林院之中挑選出來的秘書。

也正是有這樣的淵源,纔有非翰林不得入內閣的潛規則。

而且內閣從朱祁鎮登基以來,一步步擡高,幾乎要到了唐宋政事堂的地位,但是在大明正式文件之中,他依然是一個隸屬於翰林院的一個特別機構。

李賢說道:“此乃祖宗之意。”

其實李賢也知道,這一點一定會改的。

但是呈給上司的東西,既不讓問題太大,左看右看都是問題,但又不能讓上司挑不出錯來,如果一點錯誤都沒有,如何讓上司顯示出自己的權威?

李賢內閣上的問題,就是留給皇帝發揮的。

無他,李賢是內閣首輔,他固然知道內閣在大明政體之中,已經今非昔比了。他也想將內閣的地位寫進條例之中。畢竟他身爲內閣首輔,也是要爲自己的部門爭取利益的。

只是內閣首輔不僅僅是內閣之首,也是百官之首,所以在很多事情上要避嫌。

與其他李賢做出修改,不如一字不動,讓皇帝來動。

朱祁鎮果然在其算中,朱祁鎮沒有細想,就說道:“思祖宗本意,用肱骨之臣治國理政,只是當時祖宗沒有看到內閣之用。”他微微一頓,說道:“內閣大學士列爲一品,並去除其他加銜。並每一個大學士設值房列中書舍人爲用,從翰林院之中選取。左右制詔房,也一併列爲內閣下轄。”

李賢大吃一驚,說道:“陛下,太祖不許立丞相?”

朱祁鎮說道:“這哪裡是丞相,不過是大學士而已。”

李賢自然知道,朱祁鎮不過是掩耳盜鈴而已。

太宗皇帝置內閣的時候,爲了表示自己不是重設丞相,故而,太宗皇帝對內閣有幾項限制。

第一,就是內閣大學士是五品官。沒有看錯,是五品官。當然了,爲了保證內閣的權威,在三楊時代,就有一個辦法來加強內閣大學士的權威,就是兼官。

內閣大學士一般可以兼各部尚書,或者加太傅太師等三公。也就是說,內閣大學士本身大多時候是一品,但是他們的一品官職,並不是大學士本身。

看似大學士不過是一個五品的加官而已。

而今朱祁鎮將這一件事情改回來,確定內閣大學士一品。再加上內閣承擔的責任,內閣在制度上確定乃是大明政治體系的核心。

這一點,李賢是有準備的。

畢竟,內閣職務與權力倒置,已經被各種加官彌補了,反而不如名正言順。

第二個限制,就是內閣大學士沒有專門的屬官。

古代丞相,可不是一個人。是一個機構。如諸葛亮所言,宮中府中,具爲一體,其中府中就是說丞相府。

在唐宋還有隸屬於丞相的下屬機構。

所以爲了防止丞相擅權,故而內閣不設屬吏。

也就說,內閣大學士在文淵閣處理公務的時候,很多時候都必須親力親爲,沒有人打下手。

縱然有中書舍人幫忙,但是這些中書舍人沒有說專門隸屬於某個大學士。

而今朱祁鎮這樣做的意義。今後大學士就會自己的屬吏。大學士的權力外延,又由延伸。

如此一來,朱祁鎮幾乎放開了所有對內閣的限制。

內閣雖然寫做內閣,但是與漢唐之丞相在權力上有所差異,或者說有所縮小,但是總體上來說,說是丞相,卻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太祖當初的鐵律,朱祁鎮也不敢正面對抗,自然是裝糊塗了。打文字上的機鋒。

李賢一時間,有些沉默。

他心中權衡利弊好一陣子,說道:“謝陛下,老臣下去就做出修改。”

李賢對祖制來是很尊重的,他想了半天。不僅僅是爲了他自己的權威。只是他依然覺得,大明沒有丞相,並非是一個優點,而是一個弊端。

不是那一個皇帝都能勤政如太祖皇帝。

即便當今這位每日早朝不輟。接見大臣,但是真正對比他與太祖皇帝的工作量,卻是天地之差。

他預感後世的皇帝,恐怕連當今也未必能比得上。如此一來加強內閣權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固然有私心,但是公心也是有的。

朱祁鎮聽了李賢如此一說,心中一動暗道:“李先生,朕的便宜不是那麼好佔的。”

其實這個初稿,不用李賢呈上來,朱祁鎮就已經看過了。

他自然有很多地方要做出修改的。只是有些地方,自然與祖制違背。恐怕定下調子之後,會讓百官反對。

自然要有人頂缸了。

比起看上去細枝末節的改變,估計更多人的目光都會放在內閣權力擴張之上。李賢不可不去應對。

朱祁鎮做出其他修改受到阻力就少多了。

朱祁鎮微笑點頭,隨即翻開條例,他首先看到吏部。

其實排名第一的是宗人府。但是宗人府在朝中之中卻是可以忽略的衙門,而且對於大明藩王很多問題,朱祁鎮暫時也是擱置的。

畢竟當時間成熟的時候,處理藩王,想來也沒有什麼阻力。而排在宗人府後面的就是吏部了。

吏部天官,從來是很重要的,是六部之中可以抗衡內閣首輔的存在。

不可不重視。

第一百零五章 朝鮮延邊之戰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九十五章 大藤峽背後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一百六十七章 馬政痼疾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三十五章 真相與處置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沒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動的安南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學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六章 困境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五十五章 奴兒干都司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二十八章 李時勉的倔強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雲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四十九章 貢品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一百七十四章 滿壁荒唐紙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八十章 經筵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十二章 徵朝鮮之議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九十三章 開海五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災非人禍第十章 魯蘇之爭